古诗词网

兴帨于下,有盘有匜。

佚名隋代〕《熙宁祭风师五首

兴帨于下,有盘有匜。
馈酌于下,有登有尖。
服容柔止,进退优止。
即事寅恭,神其休止。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

兴 ( 興 ) xīng/xìng
兴 [ xīng ]
  1. 举办,发动:~办。~工。~学。~建。~叹(发出感叹声,如“望洋~~”)。百废待~。
  2. 起来:夙~夜寐(早起晚睡)。
  3. 旺盛:~盛。~旺。~隆。~衰。复~。~替(兴衰)。天下~亡,匹夫有责。
  4. 流行,盛行:时~。新~。
  5. 准许:不~胡闹。
  6. 或许:~许。
  7. 姓。
兴 [ xìng ]
◎ 对事物感觉喜爱的情绪:~味。~致。豪~。雅~。败~。游~。扫~。即~。助~。~高采烈。
    帨 shuì《國語辭典》

    帨 [ shuì ]

    1. 佩巾,即手帕。《诗经·召南·野有死麕》:「舒而脱脱兮,无感我帨兮。」汉·毛亨·传:「帨,佩巾也。」
    于 ( 於 ) yú《國語辭典》

    于 [ yú ]

    1. 去、往。《文選·曹植·責躬詩》:「煢煢僕夫,于彼冀方。」
    2. 取。《詩經·豳風·七月》:「晝爾于茅,宵爾索綯。」《孟子·萬章下》:「殺越人于貨,閔不畏死,凡民罔不譈。」
    1. 在。《儀禮·士昏禮》:「婿立于門外。」同「於 」。
    2. 以、用。《左傳·宣公十二年》:「楚自克庸以來,其君無日不以討國人而訓之,于民生之不易,禍至之無日,戒懼之不可以怠。」
    3. 對、對於。《詩經·邶風·泉水》:「有懷于衛,靡日不思。」
    4. 至、到。《淮南子·原道》:「以恬養性,以漠處神,則入于天門。」
    5. 依照。《書經·盤庚下》:「歷告爾百姓于朕志。」
    6. 為了。《孟子·萬章上》:「唯茲臣庶,女其于予治。」
    1. 和、與。《書經·康誥》:「告汝德之說,于罰之行。」
    1. 用於句首或句中,無義。如:「鳳凰于飛」。《詩經·周南·葛覃》:「黃鳥于飛。」
    2. 用於句尾,表示疑問的語氣。《呂氏春秋·審應覽·審應》:「然則先王聖于?」同「乎 」。
    1. 姓。如明代有于謙。

    于 [ xū ]

    1. 表示感嘆的意思。《詩經·周南·麟之趾》:「于嗟麟兮。」通「吁」。
    下 xià《國語辭典》

    下 [ xià ]

    1. 低处、底部。与「上」相对。如:「底下」。《孟子·梁惠王上》:「犹水之就下。」
    2. 称隶属于人者、地位较低者。如:「部下」、「手下」、「属下」、「名下」。《文选·曹冏·六代论》:「建置不久,则轻下慢上。」
    3. 内、里面。如:「心下」、「言下之意」、「意下如何」、「不在话下」。
    4. 方面。如:「四下看一看」。《清平山堂话本·柳耆卿诗酒翫江楼记》:「两下相思不相见,知他相会是何年。」
    5. 在某个期间或时节。如:「目下」、「时下」、「年下」、「眼下」。《红楼梦·第三一回》:「大节下怎么好好的哭起来?难道是为争粽子吃,争恼了不成?」
    6. 量词。计算动作次数的单位。如:「打十下手心」、「做五十下伏地挺身」。《红楼梦·第四七回》:「用拳头向他身上擂了几下。」
    1. 由高至低、降落。如:「下雨」、「下山」、「下坠」、「顺流而下」。《文选·左思·招隐诗二首之二》:「经始东山庐,果下自成榛。」
    2. 攻克。如:「不战而下」、「连下三城」。《史记·卷八○·乐毅传》:「齐城不下者,两城耳。」《三国演义·第一二回》:「可引得胜之兵攻之,一鼓可下。」
    3. 放入、投入。如:「下面」、「下毒药」、「下调味料」、「下网捕鱼」。
    4. 进入。如:「下水」、「下场比赛」。《儒林外史·第四二回》:「我家太老爷做著贵州的都督府,我是回来下场的。」
    5. 拆卸、除去。如:「下货」。《儒林外史·第一六回》:「过三日再不出,叫人来摘门下瓦。」
    6. 离去、退场。如:「鞠躬下台」、「你上场换他下来。」
    7. 结束工作或学习。如:「下课」、「下班」、「下工了」。
    8. 颁布、传达。如:「下诏」、「下命令」。《汉书·卷四·文帝纪》:「吾诏书数下,岁劝民种树。」
    9. 投送。如:「下状」、「下书」、「下帖」、「下战书」。
    10. 从事、使用。如:「下棋」、「下刀」、「下笔如有神」。
    11. 往、到。如:「南下」、「下乡视察」。唐·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诗:「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12. 轻视。宋·苏轼〈刘恺丁鸿孰贤论〉:「此范氏之所以贤鸿而下恺也。」
    13. 谦抑、谦让。如:「礼贤下士」。《三国志·卷五八·吴书·陆逊传》:「臣虽驽懦,窃慕相如,寇恂相下之义,以济国事。」
    14. 生、生产。如:「母鸡下蛋」。
    15. 住宿、留宿。如:「下榻」。元·王实甫《西厢记·第一本·第一折》:「官人要下呵,俺这里有干净的店。」
    16. 做出某种说明、决定。如:「下定义」、「下结论」。
    17. 低于、少于。如:「不下于」、「每年参加各种考试的人数不下二十万人。」
    1. 等级低。如:「下品」、「下策」、「下级」。
    2. 在后面的。如:「下次」、「下文」、「下月」、「下册」、「下半年」。
    3. 身分微贱的。如:「下人」、「下吏」。
    4. 自谦之词。如:「下官」、「下怀」、「下愚」。
    1. 表示动作完成或结束。如:「躺下」、「坐下」、「打下基础」、「立下决心」。
    2. 降低身分。如:「下嫁」、「不耻下问」。
    3. 容纳。如:「还坐得下吗?」、「情人眼里容不下一粒沙子。
    有 yǒu/yòu《國語辭典》

    有 [ yǒu ]

    1. 表事實、狀況的正面存在,與「無」相對。如:「有困難」、「有利有弊」、「有學問」、「有錢」、「擁有」、「面有飢色」。
    1. 豐足、富裕。如:「他是個非常富有的人。」《詩經·大雅·公劉》:「止基迺理,爰眾爰有。」
    2. 多,表示時間久或年齡大。如:「本店開設有年。」、「母親已有了年紀。」
    3. 故意。如:「有心犯錯應嚴懲,無心疏忽可原諒。」
    1. 置於名詞前,作音節的襯字。如:「有夏」、「有清」。《韓非子·五蠹》:「當舜之時,有苗不服,禹將伐之。」
    1. 某,表示不確定。如:「有一天晚上」、「有人說你做人很講義氣。」
    1. 姓。如漢代有有祿。

    有 [ yòu ]

    1. 表示重複、反複、連續。唐·裴守真〈請重耕織表〉:「奸偽由此而生,黎庶緣斯而苦,此有國之大患也。」通「又」。
    1. 用於整數與餘數之間,表示數目的附加。如:「七十有七人」。《論語·為政》:「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
    盘 ( 盤 ) pán
    盘 [ pán ]
    1. 盛放物品的扁而浅的用具:茶~。菜~。托~。
    2. 形状像盘或有盘的功用的东西:字~。棋~。算~。磨~。
    3. 回旋,回绕,屈曲:~旋。~桓。~剥(辗转剥削)。~曲。~亘。~郁(曲折幽深)。~根错节。
    4. 垒,砌:~灶。~炕。
    5. 仔细查究:~问。~驳。~察。~查。~货。~算(细心打算)。
    6. 指市场上成交的价格:开~。收~。
    7. 转让(工商企业):出~。招~。受~。
    8. 搬运:~运。
    9. 量词:一~磨。
    10. 姓。
    匜 yí《國語辭典》

    匜 [ yí ]

    1. 古代一种盛水或酒的器皿。《左传·僖公二十三年》:「奉匜沃盥,既而挥之。」宋·无名氏〈西江月·风雨朝来恶甚〉词:「酒满蚁浮金匜,烛残泪滴铜荷。」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