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网

降坐而跸,奏鼓渊渊。

佚名隋代〕《乾道元年册皇太子四首

我礼备成,我驾言旋。
降坐而跸,奏鼓渊渊。
国本既定,保佑自天。
克昌厥后,何千万年。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
渊渊

降 jiàng/xiáng《國語辭典》

降 [ jiàng ]

  1. 从上落下。如:「降雨」、「下降」、「迫降」、「喜从天降」。
  2. 尊贵人物莅临、光临。如:「降驾」、「光降」。《文选·潘岳·藉田赋》:「于是我皇乃降灵坛,抚御耦。」
  3. 赐予、给予。如:「降福」、「降罪」。《诗经·小雅·节南山》:「昊天不惠,降此大戾。」
  4. 压低、贬抑。如:「降级」、「降职」、「降低」、「降价」、「降格以求」。

降 [ xiáng ]

  1. 屈服、服从。如:「投降」、「宁死不降」。《春秋·庄公八年》:「夏,师及齐师围 郕,郕降于齐师。」
  2. 制服、驯服。如:「降龙伏虎」、「一物降一物」。唐·杜甫〈秦州杂诗〉二○首之三:「降虏兼千帐,居人有万家。」
坐 zuò《國語辭典》

坐 [ zuò ]

  1. 彎曲下肢,將臀部附著在座位上休息。與站相對。如:「坐下」、「坐在椅子上」。
  2. 古人席地而坐時兩膝著地,故亦稱跪為「坐」。《禮記·玉藻》:「退則坐取屨。」唐·孔穎達·正義:「坐,跪也。」
  3. 居、處。如:「坐落」、「坐北朝南」、「坐二望一」。
  4. 搭乘。如:「坐車」、「坐船」。
  5. 干犯。如:「坐法當死」。
  6. 處斷、定罪。如:「連坐」、「坐死」。《韓非子·定法》:「公孫鞅之治秦也,設告相坐而責其實。」《隋書·卷八三·西域傳·吐谷渾傳》:「殺人及盜馬者死,餘坐則徵物以贖罪。」
  7. 北平、河北、天津方言。指物體重心極力向下壓。如:「這房子向下坐了。」
  8. 蒞臨。參見「坐殿」、「坐堂」等條。
  1. 席位。《三國志·卷二一·魏書·王粲傳》:「時邕才學顯著,貴重朝廷,常車騎填巷,賓客盈坐。」通「座」。
  1. 堅守不去。參見「坐鎮」、「坐索」等條。
  2. 比喻平白的、不勞而獲的。如:「坐享其成」、「坐收漁利」。
  1. 因為。《後漢書·卷二四·馬援傳》:「曾祖父通,以功封重合侯,坐兄何羅反,被誅。」唐·杜牧〈山行〉:「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於二月花。」
而 ér《國語辭典》

而 [ ér ]

  1. 两颊上的毛。《说文解字·而部》:「而,须也。」《周礼·冬官考工记·梓人》:「必深其爪,出其目,作其鳞之而。」
  2. 二一四部首之一。
  1. 你。《诗经·大雅·桑柔》:「嗟尔朋友,予岂不知而作!」《左传·定公十四年》:「夫差!而忘越王之杀而父乎?」
  2. 我。《战国策·赵策一》:「豫让拔剑三跃,呼天击之曰:『而可以报知伯矣。』」《史记·卷八六·刺客传·聂政传》:「前日所以不许仲子者,徒以亲在,今不幸而母以天终,仲子所欲报仇者为谁?请得从事焉!」
  1. 至、到。如:「自南而北」、「自壮而老」。
  2. 能、可以。《战国策·齐策六》:「齐多知而解此环不?」《淮南子·原道》:「行柔而刚,用弱而强。」
  1. 之、的。《论语·宪问》:「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淮南子·人间》:「虞之与虢,相恃而势也。」
  2. 以。如:「从今而后」、「自此而下」。《易经·系辞上》:「是故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孟子·尽心下》:「由孔子而来,至于今百有余岁。」
  1. 才、始。表时间。《公羊传·宣公十五年》:「嘻!甚矣惫!虽然,吾今取此然后而归尔。」
  2. 犹。《论语·阳货》:「年四十而见恶焉,其终也已。」《孟子·告子下》:「舜其至孝矣,五十而慕。」
  1. 和、与。《论语·雍也》:「不有祝鮀之佞,而有宋朝之美,难乎免于今之世矣。」《左传·昭公二十五年》:「哀乐而乐哀,皆丧心也。」
  2. 并且。《书经·皋陶谟》:「知人则哲,能官人,安民则惠,黎民怀之。能哲而惠,何忧乎驩兜?」《论语·学而》:「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3. 则、就。《易经·系辞下》:「君子见几而作,不俟终日。」《左传·襄公十八年》:「诸侯方睦于晋,臣请尝之。若可,君而继之。」
  4. 如、若。《论语·为政》:「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5. 因而、所以。《左传·成公八年》:「谓汶阳之田,敝邑之旧也,而用师于齐,使归诸敝邑。」汉·刘向《说苑·卷一九·修文》:「情动于中,而形于声。」
  6. 然而、但是、却。表转折之意。《论语·学而》:「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孟子·离娄下》:「问其与饮食者,尽富贵也,而未尝有显者来。」
  7. 尚且。《庄子·天道》:「夫天地至神,而有尊卑先后之序,而况之道乎?」《淮南子·人间》:「夫一麑而不忍,又何况于人乎?」
  1. 用于句末,相当于「兮」、「罢了」。《诗经·齐风·著》:「俟我于著乎而,充耳以素乎而,尚之以琼华乎而!」《论语·微子》:「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
  2. 用于句首,相当于「岂」、「难道」。《论语·颜渊》:「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左传·昭公十三年》:「诸侯事晋,未敢携贰,况卫在君之宇下,而敢有异志?」
  3. 用于形容词或副词的语尾,无义。《左传·文公十七年》:「铤而走险,何能择?」
跸 ( 蹕 ) bì
跸 [ bì ]
  1. 帝王出行时清道,禁止行人来往:警~。~路。
  2. 泛指帝王出行的车驾:驻~。
奏 zòu《國語辭典》

奏 [ zòu ]

  1. 进献。《汉书·卷七四·丙吉传》:「不得令晨夜去皇孙敖荡,数奏甘毳食物。」汉·王充《论衡·逢遇》:「以夏进𬬻,以冬奏扇。」
  2. 古代臣下向皇帝上书或进言。如:「启奏」。《汉书·卷六八·霍光传》:「光遂复与丞相敞等上奏。」
  3. 吹弹乐器。如:「吹奏」、「伴奏」、「弹奏」、「演奏」、「独奏」。
  4. 显现、发生。如:「大奏奇功」、「奏效」。《明史·卷八四·河渠志二》:「(崇祯)​帝趣鸠工,未奏绩而明亡。」
  5. 往、走。《新唐书·卷一五五·马燧传》:「比悦至,火止,气少衰,燧纵兵击之。悦败奏桥。桥已焚,众赴水死者不可计。」通「走」。
  1. 古代臣下向皇帝进呈的文书。如:「奏状」、「奏褶」。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章表》:「汉定礼仪,则有四品:一曰章,二曰奏,三曰表,四曰议。」
  2. 音乐高低抑扬的节拍。如:「节奏轻快」。
鼓 gǔ《國語辭典》

鼓 [ gǔ ]

  1. 樂器名。一種用皮革蒙在中空的木桶上所製成的打擊樂器。其形有大有小,聲音洪亮。
  2. 二一四部首之一。
  1. 敲擊、拍擊、彈奏。如:「鼓掌」、「鼓琴」、「鼓瑟」。《詩經·小雅·白華》:「鼓鍾于宮,聲聞于外。」唐·孟郊〈上張徐州〉詩:「願鼓空桑弦,永使萬物和。」
  2. 振動。如:「鼓動風潮」。《易經·繫辭上》:「鼓之以雷霆,潤之以風雨。」晉·潘尼〈後園頌〉:「翔鳥鼓翼,游魚載浮。」
  3. 激勵、使振作。如:「鼓勵」、「鼓舞士氣」。
渊渊(淵淵)yuān yuān
(1).深广;深邃。《庄子·知北游》:“渊渊乎其若海,巍巍乎其终则復始也。” 唐 柳宗元 《天爵论》:“纯粹之气,注於人也为明。得之者,爽达而先觉,鉴照而无隐,盹盹於独见,渊渊於默识。” 元 揭傒斯 《得程翰林扬州消息》诗:“渊渊贤达心,悢悢情内伤。” 清 秦道然 《弢光静坐》诗:“先圣言渊渊, 瞿曇 説如如。” 梁启超 《宗教家与哲学家之长短得失》:“然若 康南海 ,若 谭瀏阳 ,皆有得于佛学之人也。两先生之哲学固未尝不戞戞独造,渊渊入微。”
(2).鼓声。亦泛用作象声词。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言语》:“ 衡 扬枹为《渔阳》掺挝,渊渊有金石声,四坐为之改容。” 南朝 梁 何逊 《宿南洲浦》诗:“沉沉夜看流,渊渊朝听鼓。” 清 曹寅 《竹村大理筵上食石首鱼作》诗:“潮声渊渊震曙鼓,巨絙一网千吴舠。” 郭沫若 《〈人民中国〉日文版创刊二十周年》诗:“大车滚滚循新辙,和乐渊渊易旧弦。”  ——《漢語大詞典》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