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网

中外谘宁,翳神之力。

佚名隋代〕《元符祭神州地祗二首

朊朊浚邦,皇天是宅。
必有幽赞,聪明正直。
布列笾豆,考声金石。
中外谘宁,翳神之力。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
中外

中外 zhōng wài
(1).表里,内心与外表。《逸周书·谥法》:“行见中外,曰慤。” 孔晁 注:“表里如一。”
(2).宫内和宫外。《管子·君臣下》:“是以中外不通,谗慝不生,妇言不及宫中之事,而诸臣子弟无宫中之交。”《史记·李斯列传》:“中外若一,事无表里。” 唐 韩愈 《顺宗实录一》:“二十餘日,中外不通,两宫安否?”
(3).朝廷内外,中央和地方。《汉书·元帝纪》:“以用度不足,民多復除,无以给中外繇役。”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言语》:“ 孔融 被收,中外惶怖。” 宋 司马光 《与吴相书》:“窃见国家自行新法以来,中外恟恟,人无愚智,咸知其非。” 清 叶廷琯 《吹网录·剑池生公讲台字皆宋人书》:“﹝ 邵必 ﹞善篆隶, 仁宗 朝歷官中外。”
(4).犹里外。《史记·匈奴列传》:“ 冒顿 纵精兵四十万骑围 高帝 於 白登 ,七日, 汉 兵中外不得相救餉。”
(5).中原和边疆;中国和外国。《后汉书·南匈奴传》:“ 宣帝 之世,会 呼韩 来降,故边人获安,中外为一,生人休息六十餘年。” 瞿秋白 《乱弹·财神还是反财神一》:“一切种种中外大小的财神菩萨才是 中国 的主子。”
(6).家庭内外,家人和外人。 汉 班昭 《女诫》:“战战兢兢,常惧黜辱,以增父母之羞,以益中外之累。” 汉 蔡邕 《司徒袁公夫人马氏碑铭》:“夫人营克家道,扶翼政事,聪明达乎中外,隐括及乎无方。”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风操》:“因尔便吐血,数日而亡。中外怜之,莫不悲叹。”
(7).指中表之亲。 汉 蔡琰 《悲愤诗》:“既至家人尽,又復无中外。”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赏誉下》:“ 谢胡儿 作著作郎,尝作 王堪 传,不諳 堪 是何似人。咨 谢公 。 谢公 答曰:‘ 堪 , 列 之子, 阮千里 姨兄弟, 潘安仁 中外。’” 唐 张固 《幽闲鼓吹》:“某与 贺 ( 李贺 )中外,自小同处,恨其傲忽,常思报之,所得兼旧有者,一时投於溷中矣!”  ——《漢語大詞典》
谘 ( 諮 ) zī
谘 [ zī ]
     ◎ 同“”。
宁 ( 寧 ) níng/nìng/zhù《國語辭典》

宁 [ zhù ]

  1. 大門與屏風之間。《爾雅·釋宮》:「門屏之間謂之宁。」
翳 yì《國語辭典》

翳 [ yì ]

  1. 用羽毛制成的车盖。《说文解字·羽部》:「翳,华盖也。」《晋书·卷二五·舆服志》:「戎车,驾四马,天子亲戎所乘者也。载金鼓、羽旗、幢翳。」
  2. 供作蔽覆的东西。《管子·小匡》:「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甲不解垒,兵不解翳。」唐·曹松〈碧角簟〉诗:「八尺碧天无点翳,一方青玉绝纤尘。」
  3. 一种瞳孔为白膜所蒙蔽,以致无法看清东西的眼疾。宋·苏轼〈赠眼医王生彦若〉诗:「运针如运斤,去翳如拆屋。」
  1. 隐藏、隐居。《文选·左思·咏史诗八首之七》:「陈平无产业,归来翳负郭。」《三国志·卷一一·魏书·管宁传》:「宁抱道怀贞,潜翳海隅。」
  2. 遮蔽。《楚辞·刘向·九叹·远逝》:「阜隘狭而幽险兮,石㟥嵯以翳日。」唐·刘禹锡〈磨镜篇〉:「流尘翳明镜,岁久看如漆。」
  3. 摒弃。《国语·周语下》:「而又夺之资,以益其灾,是去其藏而翳其人也。」《新唐书·卷一五六·李元谅传》:「元谅培高浚渊,身执苦与士卒均,菑翳榛莽,辟美田数十里。」

翳 [ ​yī ]

  1. (一)​之又音。
神 shén《國語辭典》

神 [ shén ]

  1. 天地万物的创造者与主宰者称为「神」。如:「山神」、「天神」、「海神」。
  2. 圣贤或所崇拜的人死后的精灵也称为「神」。《后汉书·卷四十四·张禹传》:「中土皆以江有子胥之神,难于济涉。」
  3. 人的精气或注意力。如:「留神」、「伤神」、「聚精会神」。
  4. 姓。如汉代有神曜。
  1. 稀奇、玄妙、不平凡的。如:「神童」、「神机妙算」。
之 zhī《國語辭典》

之 [ zhī ]

  1. 的、底。《论语·公冶长》:「夫子之文章。」《左传·襄公十四年》:「余弟死,而子来,是而子杀余之弟也。」
  2. 于。《易经·比卦·象曰》:「比之匪人,不亦伤乎?」《礼记·大学》:「人之其所亲爱而辟焉。」
  3. 诸、之于。《孟子·滕文公上》:「禹疏九河,瀹济、漯而注诸海;决汝、汉,排淮、泗而注之江。」
  1. 与、及。《书经·立政》:「文王罔攸兼于庶言、庶狱、庶慎,惟有司之牧夫。」《吕氏春秋·仲夏纪·适音》:「乐之弗乐者,心也。」
  2. 而。《战国策·秦策二》:「臣恐王为臣之投杼也。」
  3. 若、如果。《书经·盘庚上》:「邦之臧,惟汝众,邦之不臧,惟予一人有佚罚。」《论语·子张》:「我之大贤与,于人何所不容?我之不贤与,人将拒我,如之何其拒人也?」
  4. 则。《左传·僖公九年》:「东略之不知,西则否矣。」《吕氏春秋·仲春纪·功名》:「 故民无常处,见利之聚,无之去。」
  1. 用于强调或补足语气,无义。《书经·西伯戡黎》:「殷之即丧!指乃功,不无戮于尔邦?」《史记·卷四八·陈涉世家》:「怅恨久之。」
  1. 他、彼。《书经·皋陶谟》:「安民则惠,黎民怀之。」《论语·颜渊》:「爱之欲其生。」
  2. 其、他的。《武王伐纣平话·卷中》:「纣王令推上法场,斩之老母。」清·王士祯《池北偶谈·卷二四·谈异五·女化男》:「乃以聘礼还之夫家。」
  3. 此、这个。《诗经·邶风·日月》:「乃如之人兮,逝不古处。」《庄子·知北游》:「知以之言也,问乎狂屈。」
  1. 往。如唐朝李白有〈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诗。《诗经·鄘风·载驰》:「百尔所思,不如我所之。」
  2. 至、到。《西京杂记·卷五》:「此自少之多,自微至著也。」
  3. 是、为。《公羊传·宣公十五年》:「吾见子之君子也,是以告情于子也。」汉·扬雄《法言·吾子》:「羊质而虎皮,见草而说,见豺而战,忘其皮之虎也。」
  4. 取用。《战国策·齐策三》:「故物舍其所长,之其所短,尧亦有所不及矣。」
  1. 姓。如汉代有之马宇。
力 lì《國語辭典》

力 [ lì ]

  1. 改变物体运动状态(静止或运行速度)​的效能称为「力」,计算单位为「牛顿」。如:「动力」、「向心力」、「离心力」、「地心引力」。
  2. 人和动物体内筋肉运动所产生的效能。如:「臂力」、「体力」。《诗经·邶风·简兮》:「有力如虎,执辔如组。」
  3. 一切事物所具有的效能或作用。如:「火力」、「风力」、「水力」。
  4. 才能、能力。如:「智力」、「实力」、「理解力」、「量力而为」。
  5. 权势。如:「权力」。《孟子·公孙丑上》:「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
  6. 以力气供人役使的僮仆。如:「苦力」。
  7. 姓。如宋代有力起。
  8. 二一四部首之一。
  1. 尽力、拚命。如:「力争上游」。《汉书·卷九五·南粤传》:「楼船力攻烧敌。」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