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年客中忆见之,家人怨别方喃喃。
高启〔明代〕《中秋玩月张校理宅得南字》
八月望夜天如蓝,海色卷雾山收岚。
玉盘元沉龙窟底,忽起万丈谁能探。
初来空中光尚湿,霜娥寒鬓风旂嵒。
人言一年此最好,金精水气秋相涵。
小星尽去大星在,芒角欲吐敢与参。
天将洗眼照下土,啖食肯纵妖蟆贪。
穿深窥暗不遗隙,罔两忌影逃岩嵌。
前年客中忆见之,家人怨别方喃喃。
荒山不知佳节至,垂首凭案寻书蟫。
但怪流辉入败户,油灯失焰留孤龛。
起行阴林不用炬,剥啄独叩峰西庵。
虬蛇乱踏心胆悸,怪影走石皆枫楠。
即呼道人共载酒,放舟直下夫容潭。
翻翻惊鹘落树杪,吹笛正和乌飞南。
今年在舍反寂寞,暗室困卧如僵蚕。
乾愁无端负良夜,月固不言我则惭。
人无贤愚竞玩赏,况我清景性所耽。
忽忆诸君隔河水,持被就宿聆高谈。
为呼老婢扫庭宇,一席盘饤梨与柑。
江城重闭万家寂,楼鼓近听才挝三。
空阶凄其觉露泫,虚牖窈窕疑烟含。
婆娑欲留月伴影,素鸾西下烦停骖。
明宵复出已难似,动别经岁嗟何堪。
尊前此月又此客,世所难遇心应谙。
关山几处未解兵,击柝不寐愁丁男。
南邻歌舞北邻哭,月虽同照异苦甘。
何人为我挥天戈,乾坤多难俱平戡。
行者得还居者乐,清光所及恩皆覃。
悬知此愿未易遂,忧来举盏从沉酣。
须臾众散晓虫急,古桂吹落自毵毵。
玉盘元沉龙窟底,忽起万丈谁能探。
初来空中光尚湿,霜娥寒鬓风旂嵒。
人言一年此最好,金精水气秋相涵。
小星尽去大星在,芒角欲吐敢与参。
天将洗眼照下土,啖食肯纵妖蟆贪。
穿深窥暗不遗隙,罔两忌影逃岩嵌。
前年客中忆见之,家人怨别方喃喃。
荒山不知佳节至,垂首凭案寻书蟫。
但怪流辉入败户,油灯失焰留孤龛。
起行阴林不用炬,剥啄独叩峰西庵。
虬蛇乱踏心胆悸,怪影走石皆枫楠。
即呼道人共载酒,放舟直下夫容潭。
翻翻惊鹘落树杪,吹笛正和乌飞南。
今年在舍反寂寞,暗室困卧如僵蚕。
乾愁无端负良夜,月固不言我则惭。
人无贤愚竞玩赏,况我清景性所耽。
忽忆诸君隔河水,持被就宿聆高谈。
为呼老婢扫庭宇,一席盘饤梨与柑。
江城重闭万家寂,楼鼓近听才挝三。
空阶凄其觉露泫,虚牖窈窕疑烟含。
婆娑欲留月伴影,素鸾西下烦停骖。
明宵复出已难似,动别经岁嗟何堪。
尊前此月又此客,世所难遇心应谙。
关山几处未解兵,击柝不寐愁丁男。
南邻歌舞北邻哭,月虽同照异苦甘。
何人为我挥天戈,乾坤多难俱平戡。
行者得还居者乐,清光所及恩皆覃。
悬知此愿未易遂,忧来举盏从沉酣。
须臾众散晓虫急,古桂吹落自毵毵。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前年 qián nián
(1).往时。《后汉书·冯衍传》:“ 上党 復有前年之祸。” 李贤 注:“前年,犹往时。”
(2).去年。 清 黄宗羲 《〈明夷待访录〉题辞》:“前年壬寅夏,条具为治大法,未卒数章,遇火而止。癸卯, 梨洲老人 识。”
(3).去年的前一年。 林默涵 《狮和龙》:“但我又想起了前年在 重庆 ,看到抗战胜利大游行。” ——《漢語大詞典》
(2).去年。 清 黄宗羲 《〈明夷待访录〉题辞》:“前年壬寅夏,条具为治大法,未卒数章,遇火而止。癸卯, 梨洲老人 识。”
(3).去年的前一年。 林默涵 《狮和龙》:“但我又想起了前年在 重庆 ,看到抗战胜利大游行。” ——《漢語大詞典》
客中 kè zhōng
谓旅居他乡或外国。 唐 孟浩然 《早寒江上有怀》诗:“我家 襄水 上,遥隔 楚 云端,乡泪客中尽,孤帆天际看。” 宋 戴复古 《泉南》:“客中归未得,岁事渐相催。” 元 尹廷高 《客中秋社》诗:“社日伤心在客中,凄然涕泪落秋风。故乡田土荒芜尽,枉向他州説岁丰。”《红楼梦》第五七回:“ 寳玉 道:‘也没什么要紧,不过我想着 寳姐姐 也是客中,既吃燕窝,又不可间断,若只管和他要,也太托实。’” 瞿秋白 《赤俄之归途》:“ 中国 社会呢?客中 中国 书籍没有,不用说现代的不能研究,就是历史的都不成。于是决定回国一次。” ——《漢語大詞典》
忆 ( 憶 ) yì
忆 [ yì ]
- 回想,想念:回~。追~。~苦思甜。
- 记得,记住:记~。记~犹新。
见 ( 見 ) jiàn/xiàn
见 [ jiàn ]
- 看到:看~。罕~。~微知著。~义勇为。~异思迁。
- 接触,遇到:怕~风。~习。
- 看得出,显得出:~效。相形~绌。
- (文字等)出现在某处,可参考:~上。~下。
- 会晤:会~。接~。
- 对事物观察、认识、理解:~解。~地(见解)。~仁~智(指对同一问题各人从不同角度持不同看法)。
- 助词,表示被动或对我如何:~外。~教。~谅(原谅我)。~笑(被讥笑)。
- 古同“现”,出现,显露。
- 古同“现”,现存。
之 zhī《國語辭典》
之 [ zhī ]
介- 的、底。《论语·公冶长》:「夫子之文章。」《左传·襄公十四年》:「余弟死,而子来,是而子杀余之弟也。」
- 于。《易经·比卦·象曰》:「比之匪人,不亦伤乎?」《礼记·大学》:「人之其所亲爱而辟焉。」
- 诸、之于。《孟子·滕文公上》:「禹疏九河,瀹济、漯而注诸海;决汝、汉,排淮、泗而注之江。」
- 与、及。《书经·立政》:「文王罔攸兼于庶言、庶狱、庶慎,惟有司之牧夫。」《吕氏春秋·仲夏纪·适音》:「乐之弗乐者,心也。」
- 而。《战国策·秦策二》:「臣恐王为臣之投杼也。」
- 若、如果。《书经·盘庚上》:「邦之臧,惟汝众,邦之不臧,惟予一人有佚罚。」《论语·子张》:「我之大贤与,于人何所不容?我之不贤与,人将拒我,如之何其拒人也?」
- 则。《左传·僖公九年》:「东略之不知,西则否矣。」《吕氏春秋·仲春纪·功名》:「 故民无常处,见利之聚,无之去。」
- 用于强调或补足语气,无义。《书经·西伯戡黎》:「殷之即丧!指乃功,不无戮于尔邦?」《史记·卷四八·陈涉世家》:「怅恨久之。」
- 他、彼。《书经·皋陶谟》:「安民则惠,黎民怀之。」《论语·颜渊》:「爱之欲其生。」
- 其、他的。《武王伐纣平话·卷中》:「纣王令推上法场,斩之老母。」清·王士祯《池北偶谈·卷二四·谈异五·女化男》:「乃以聘礼还之夫家。」
- 此、这个。《诗经·邶风·日月》:「乃如之人兮,逝不古处。」《庄子·知北游》:「知以之言也,问乎狂屈。」
- 往。如唐朝李白有〈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诗。《诗经·鄘风·载驰》:「百尔所思,不如我所之。」
- 至、到。《西京杂记·卷五》:「此自少之多,自微至著也。」
- 是、为。《公羊传·宣公十五年》:「吾见子之君子也,是以告情于子也。」汉·扬雄《法言·吾子》:「羊质而虎皮,见草而说,见豺而战,忘其皮之虎也。」
- 取用。《战国策·齐策三》:「故物舍其所长,之其所短,尧亦有所不及矣。」
- 姓。如汉代有之马宇。
家人 jiā rén
(1).家中的人;一家人。《诗·周南·桃夭》:“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宋 赵彦卫 《云麓漫钞》卷十四:“公拜手稽首,受命白玉墀,曰:‘臣敢辞难,此亦何等时,家人安足谋,妻子不必辞。’” 清 王士禛 《池北偶谈·谈异七·南江野人》:“ 南江 有二野人,能手格猛虎,恒擘獐鹿啖之,悬崖絶壁,腾上如鸟隼,虽其家人亲戚招之,疾走不顾也。” 姚雪垠 《李自成》第一卷第六章:“虽然他是大军统帅,号称 闯王 ,但是当时农民军中的礼节和体制还不严格,大家相处象家人一样,所以几位大将见他进来并没有起立相迎。”
(2).平民;平民之家。《左传·哀公四年》:“ 公孙翩 逐而射之,入於家人而卒。” 孔颖达 疏:“入於凡人之家。”《史记·季布栾布列传》:“ 欒布 者, 梁 人也。始 梁王 彭越 为家人时尝与 布 游。” 司马贞 索隐:“谓居家之人,无官职也。” 宋 苏轼 《策别十二》:“往者 河西 用兵,而家人子弟皆籍以为军。”
(3).旧时对仆人的称呼。《汉书·儒林传·辕固传》:“ 竇太后 好《老子》书,召问 固 。 固 曰:‘此家人言耳。’” 颜师古 注:“家人言僮隶之属。”《古今小说·滕大尹鬼断家私》:“ 滕大尹 写个照帖,给与 善述 为照,就将这房家人判与 善述 母子。” 巴金 《家》十五:“此外,一个男仆和一个女佣,都是在这个家里做了十年以上的‘老家人’。”
(4).指部属。《三国演义》第五三回:“众官皆告曰:‘先斩家人,於军不利。’ 金旋 乃喝退 巩志 ,自率出兵。”
(5).指妇女。《三国志·魏志·中山恭王衮传》:“﹝ 曹衮 ﹞ 太和 二年就国,尚约俭,教敕妃妾纺绩织絍,习为家人之事。” 宋 曾巩 《郓州平阴县主簿关君妻曾氏墓表》:“其治女事尤勤,虽劳不厌,治家人之业,虽烦细,皆有条理。” 清 潘荣陛 《帝京岁时纪胜·五月·时品》:“至若榴花似火,家人摘以簪头;凤草飞红,绣女敲而染指。”
(6).《易》卦名。六十四卦之一,下离上巽。内容是论治家之道。《易·家人》:“家人,利女贞。” 孔颖达 疏:“家人者,卦名也,明家内之道,正一家之人,故谓之家人。” ——《漢語大詞典》
(2).平民;平民之家。《左传·哀公四年》:“ 公孙翩 逐而射之,入於家人而卒。” 孔颖达 疏:“入於凡人之家。”《史记·季布栾布列传》:“ 欒布 者, 梁 人也。始 梁王 彭越 为家人时尝与 布 游。” 司马贞 索隐:“谓居家之人,无官职也。” 宋 苏轼 《策别十二》:“往者 河西 用兵,而家人子弟皆籍以为军。”
(3).旧时对仆人的称呼。《汉书·儒林传·辕固传》:“ 竇太后 好《老子》书,召问 固 。 固 曰:‘此家人言耳。’” 颜师古 注:“家人言僮隶之属。”《古今小说·滕大尹鬼断家私》:“ 滕大尹 写个照帖,给与 善述 为照,就将这房家人判与 善述 母子。” 巴金 《家》十五:“此外,一个男仆和一个女佣,都是在这个家里做了十年以上的‘老家人’。”
(4).指部属。《三国演义》第五三回:“众官皆告曰:‘先斩家人,於军不利。’ 金旋 乃喝退 巩志 ,自率出兵。”
(5).指妇女。《三国志·魏志·中山恭王衮传》:“﹝ 曹衮 ﹞ 太和 二年就国,尚约俭,教敕妃妾纺绩织絍,习为家人之事。” 宋 曾巩 《郓州平阴县主簿关君妻曾氏墓表》:“其治女事尤勤,虽劳不厌,治家人之业,虽烦细,皆有条理。” 清 潘荣陛 《帝京岁时纪胜·五月·时品》:“至若榴花似火,家人摘以簪头;凤草飞红,绣女敲而染指。”
(6).《易》卦名。六十四卦之一,下离上巽。内容是论治家之道。《易·家人》:“家人,利女贞。” 孔颖达 疏:“家人者,卦名也,明家内之道,正一家之人,故谓之家人。” ——《漢語大詞典》
怨 yuàn《國語辭典》
怨 [ yuàn ]
动- 责备、怪罪、痛恨。如:「怨天尤人」、「任劳任怨」。《论语·里仁》:「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史记·卷一○七·魏其武安侯传》:「武安由此大怨灌夫、魏其。」
- 仇恨。如:「结怨」、「宿怨」、「以德报怨」、「恩怨分明」。《左传·成公三年》:「无怨无德,不知所报。」《礼记·儒行》:「儒有内称不避亲,外举不避怨。」
- 不满的、哀愁的。如:「怨言」、「怨妇」、「怨声载道」。唐·白居易〈杨柳枝二十二韵〉:「乐童翻怨调,才子与妍词。」
怨 [ yuān ]
- (一)之又音。
别 ( 別 ) bié/biè《國語辭典》
- 「別 」的異體字。
方 fāng《國語辭典》
方 [ fāng ]
名- 四个角都是九十度的四边形。如:「正方形」、「长方形」。
- 区域。如:「地方」、「远方」。
- 古代称地为「方」。《淮南子·本经》:「戴圆履方,抱表怀绳。」汉·高诱·注:「圆,天也;方,地也。」
- 位置、地位的一边或一面。如:「东方」、「四面八方」、「对方」、「我方」、「双方」。
- 法子、办法。如:「方法」、「千方百计」、「教导有方」。
- 治病的药单、配药的单子。如:「药方」、「偏方」、「秘方」、「处方」。《镜花缘·第二九回》:「此跌打损伤第一奇方。」
- 数学上的乘方。如:「平方」、「立方」。
- 量词。计算方形物品的单位。相当于「块」、「个」。如:「匾额一方」、「一方手帕」、「三方图章」。
- 姓。如明代有方孝孺。
- 二一四部首之一。
- 方形的。如 :「方桌」、「方阵」。
- 某一地的。如:「方音」、「方言」、「方志」。
- 正直。如:「品行方正」。《老子·第五八章》:「是以圣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刿。」《汉书·卷五六·董仲舒传》:「悼王道之不昭,故举贤良方正之士。」
- 才、始。如:「书到用时方恨少」、「如梦方醒」。《红楼梦·第四回》:「今年方四十上下,只有薛蟠一子。」
- 正、适。如:「来日方长」、「方兴未艾」。《论语·季氏》:「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
- 将。《后汉书·卷一七·冯异传》:「玺书劳异曰:『方论功赏,以答大勋。』」《资治通鉴·卷六五·汉纪五十七·献帝建安十三年》:「今治水军八十万众,方与将军会猎于吴。」
- 当、在。《庄子·人间世》:「方今之时,仅免刑焉。」《汉书·卷六六·杨敞传》:「恽家方隆盛时,乘朱轮者十人。」
喃喃 nán nán
(1).象声词。低语声。《北史·隋房陵王勇传》:“﹝太子﹞乃向西北奋头,喃喃细语。”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姑妄听之一》:“忽扮 钱玉莲 者长跪哀号,泪随声下,口喃喃诉不止。” 丁玲 《韦护》第三章:“ 丽嘉 骇得不知所措的望着 珊珊 ,喃喃的喊着奇怪。”
(2).象声词。读书声。 唐 寒山 《诗》之二十:“下有斑白人,喃喃读 黄老 。” 清 赵庆熺 《香销酒醒·杂感》曲:“辰窗了夜,子夜喃喃诵。”
(3).象声词。鸟啼声。 前蜀 贯休 《读〈吴越春秋〉》诗:“今日雄图又何在,野花香径鸟喃喃。” 前蜀 李珣 《西溪子》词:“离思正难缄,燕喃喃。” 清 孙枝蔚 《道院乳燕》诗:“雷雨欲作虫乱飞,乳燕喃喃苦诉饥。” ——《漢語大詞典》
(2).象声词。读书声。 唐 寒山 《诗》之二十:“下有斑白人,喃喃读 黄老 。” 清 赵庆熺 《香销酒醒·杂感》曲:“辰窗了夜,子夜喃喃诵。”
(3).象声词。鸟啼声。 前蜀 贯休 《读〈吴越春秋〉》诗:“今日雄图又何在,野花香径鸟喃喃。” 前蜀 李珣 《西溪子》词:“离思正难缄,燕喃喃。” 清 孙枝蔚 《道院乳燕》诗:“雷雨欲作虫乱飞,乳燕喃喃苦诉饥。” ——《漢語大詞典》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