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网

官秩加身应谬得,乡音到耳是真归。

高启明代〕《归吴至枫桥

遥看城郭尚疑非,不见青山旧塔微。
官秩加身应谬得,乡音到耳是真归。
夕阳寺掩啼乌在,秋水桥空乳鸭飞。
寄语里闾休复羡,锦衣今已作荷衣。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
官秩谬得乡音到耳真归

官秩 guān zhì
(1).官吏的职位或依品级而定的俸禄。《荀子·王霸》:“百官则将齐其制度,重其官秩,若是,则百吏莫不畏法而遵绳矣。”《史记·秦本纪》:“三将至, 繆公 素服郊迎,嚮三人哭曰:‘孤以不用 百里傒 、 蹇叔 言以辱三子,三子何罪乎?子其悉心雪耻,毋怠。’遂復三人官秩如故,愈益厚之。” 唐 封演 《封氏闻见记·壁记》:“朝廷百司诸厅皆有壁记,叙官秩创置及迁授始末。”《续资治通鉴·宋真宗景德二年》:“水部郎中 许元豹 復言:‘缘 河 州县和市边穀数少,望许进献粮粟,授以官秩。’”
(2).指授予官职。 汉 王充 《论衡·问孔》:“毒苦贫贱,起为奸盗,积聚货财,擅相官秩,是为不以其道。” 晋 干宝 《搜神记》卷十四:“ 盘瓠 是畜,不可官秩,又不可妻,虽有功,无施也。”  ——《漢語大詞典》
加 jiā《國語辭典》

加 [ jiā ]

  1. 算法上,指两个数目的结合。如:「三加五等于八。」
  2. 将一物放在另一物的上面。如:「花生米加豆腐干,滋味胜火腿。」《庄子·马蹄》:「夫加之以衡轭。」
  3. 置(刑)​或施(恩)​。唐·韩愈〈送李愿归盘谷序〉:「车服不维,刀锯不加,理乱不知,黜陟不闻。」宋·欧阳修〈泷冈阡表〉:「逢国大庆,必加宠锡。」
  4. 增益。如:「增加」、「加股」。《论语·子路》:「既富矣,又何加焉?」唐·韩愈〈答李翊书〉:「加其膏而希其光。」
  5. 参见「加以 」条。
  1. 更。《孟子·梁惠王上》:「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宋·王安石〈游褒禅山记〉:「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
  1. 数学上的运算方法之一。参见「加法 」条。
  2. 姓。如汉代有加特奴。
身 shēn《國語辭典》

身 [ shēn ]

  1. 軀體的總稱,或專指軀幹。如:「搜身」、「翻身」、「隨身攜帶」、「身長七尺」。《孟子·告子下》:「餓其體膚,空乏其身。」《楚辭·屈原·九歌·國殤》:「首身離兮心不懲。」
  2. 物體的中心或主要部分。如:「車身」、「船身」、「機身」。
  3. 生命。如:「奮不顧身」、「捨身救人」。《石點頭·卷八·貪婪漢六院賣風流》:「五臟六腑,顯出在外,方才氣斷身絕。」
  4. 自己。如:「以身作則」。《論語·學而》:「吾日三省吾身。」《戰國策·趙策四》:「此其近者禍及身,遠者及其子孫。」
  5. 品格、修養。如:「修身齊家」。《晏子春秋·內篇·問上》:「稱身就位,計能受祿 。」
  6. 身分、地位。如:「出身寒微」、「身敗名裂」。《論語·微子》:「不降其志,不辱其身。」
  7. 女子懷孕稱為「有身」。《詩經·大雅·大明》:「大任有身,生此文王。」《金瓶梅·第四○回》:「一腳躡滑了,把個六、七個月身扭吊了。」
  8. 量詞。計算佛像數量的單位。如:「夾道兩旁有菩薩五百身。」
  9. 二一四部首之一。
  1. 親自。如:「身臨其境」。《墨子·號令》:「伍有罪,若能身捕罪人,若告之吏,皆構之。」
  1. 第一人稱,相當於「我」。魏、晉朝人多自稱為「身」。《三國志·卷三六·蜀書·張飛傳》:「身是張益德也,可來共決死!」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文學》:「身今日當與君共談析理。」

身 [ juān ]

  1. 參見「身毒 」條。
应 ( 應 ) yīng/yìng
应 [ yīng ]
  1. 该,当,又引申料想理该如此:~当。~该。~分(fèn )。~有尽有。
  2. 回答:答~。喊他不~。~承。
  3. 随,即:“桓督诸将周旋赴讨,~皆平定”。
  4. 姓。
应 [ yìng ]
  1. 回答或随声相和:~答。呼~。~对(答对)。~和()。反~(a.化学上指物质发生化学变化,产生性质和成分与原来不同的新物质;b.人和动物受到刺激而发生的活动和变化;c.回响,反响)。
  2. 接受,允许,答应要求:~邀。~聘。~考。
  3. 顺合,适合:顺~。适~。~机。~景。~时。~用文。
  4. 对待:~付。~变。~酬。
谬得(謬得)miù de
侥幸地得到。 晋 陶潜 《癸卯岁十二月中作与从弟敬远》诗:“高操非所攀,谬得固穷节。” 南朝 梁 江淹 《诣建平王上书》:“日者,谬得升降承明之闕,出入 金华之殿 。” 明 高启 《归吴至枫桥》诗:“官秩加身应谬得,乡音到耳是真归。”  ——《漢語大詞典》
乡音(鄉音)xiāng yīn
家乡的口音。 唐 贺知章 《回乡偶书》诗:“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鬢毛摧。” 宋 陈与义 《点绛唇·紫阳寒食》词:“不解乡音,只怕人嫌我。” 冰心 《寄小读者》十八:“这串车是专为 中国 学生预备的,车上没有一个外人,只听得处处乡音。”  ——《漢語大詞典》
到耳 dào ěr
逆耳。 汉 扬雄 《太玄·事》:“到耳顺止,逆闻顺行也。” 司马光 集注:“到与倒同……能纳忠补过不失正顺者也。忠言逆耳利於行,良药苦口利於病。”  ——《漢語大詞典》
是 shì《國語辭典》

是 [ shì ]

  1. 对、正确。如:「自以为是」、「积非成是」。
  2. 事情。如:「国是」。
  3. 姓。如唐代有是光。
  1. 赞成、称赞。如:「是古非今」、「深是其言」。
  2. 表示肯定判断的话。如:「我是学生」、「他是外国人」、「老人与海的作者是海明威。」
  3. 表示存在的事实。如:「全身是伤」、「满身是汗」。
  4. 对命令的应答之词。如:「是,我这就去。」、「是,我马上就来。」
  1. 这。指示形容词。如:「是人」、「是日」。《论语·学而》:「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
  1. 此。指示代名词。《孟子·梁惠王上》:「是乃仁术也,见牛未见羊也。」
  1. 于是,表示前后相关。《书经·禹贡》:「桑土既蚕,是降丘宅土。」《管子·心术下》:「心安是国安也;心治是国治也。」
  1. 用于句中,使宾语提前。如:「惟命是从」、「惟利是图」、「惟你是问」。
真归(真歸)zhēn guī
真正的归宿。 宋 朱熹 《伏读赵清献公瑞岩留题感叹之馀追次元韵》:“珍重九原如可作,问渠何处是真归。”  ——《漢語大詞典》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