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网

汤镬海沸腾,玉龙自相扳。

谢枋得宋代〕《谢人惠米线

玉粒百谷王,有功满人寰。
舂磨作琼屑,飞雷落九关。
翕张化瑶线,弦直又可弯。
汤镬海沸腾,玉龙自相扳。
银涛滚雪浪,出没几洲澴。
有味胜汤饼,饫歌不愁癏。
包裹数十里,莹洁无点班。
兴师远持糒,此物正可颁。
千万一日饱,不费金数锾。
长安权贵人,五鼎靳笑颜。
玉食过九重,恨无土宇版。
岂知有琼糜,天雨到市闤。
愿献空峒帝,马迷龙难攀。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
汤镬海沸玉龙自相

汤镬(湯鑊)tāng huò
(1).煮着滚水的大锅。古代常作刑具,用来烹煮罪人。《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臣知欺大王之罪当诛,臣请就汤鑊。” 晋 葛洪 《抱朴子·论仙》:“夫有道者视爵位如汤鑊,见印綬如縗絰。” 唐 陈子昂 《谏用刑书》:“臣不避汤鑊之罪,以螻蚁之命,轻触宸严。”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滦阳消夏录一》:“阴律不孝罪至重,毋自蹈冥司汤鑊也。”
(2).比喻痛苦的处境。 清 周亮工 《与张瑶星书》:“弟之在汤鑊中者十閲月矣。”  ——《漢語大詞典》
海沸
元 雅琥 上执政四十韵 斩鲸清海沸,鍊石补天迍。  ——《骈字类编》
腾 ( 騰 ) téng
腾 [ téng ]
  1. 奔跑,跳跃:~骧。奔~。欢~。~跃。~越。
  2. 上升:~空。~云驾雾。升~。飞~。飞黄~达。
  3. 空出来,挪移:~退。~个地方。
  4. 词尾,用在动词后面表示动作的反复连续(读轻声):翻~。折~。
玉龙(玉龍)yù lóng
(1).龙形的玉雕。 唐 段成式 《酉阳杂俎·物异》:“ 梁 大同 八年,戍主 杨光欣 获玉龙一枚,长一尺二寸,高五寸,雕鏤精妙,不似人作。” 元 乔吉 《水仙子·廉香林南园即事》曲:“玉龙笔架,铜雀砚瓦,金凤笺花。”
(2).传说中的神龙。 宋 刘克庄 《清平乐·五月十五夜玩月》词:“醉跨玉龙游八极,歷歷天青海碧。” 金 高庭玉 《天津桥同李之纯待月》诗:“跳上玉龙背,抱得银蟾光。” 清 袁枚 《随园诗话》卷十四:“ 永安寺 壁上有 梅田女史 题诗云:‘ 灵妃 齐驾玉龙回,留得清阴满緑苔。’”
(3).指龙形的漏壶。 宋 张孝祥 《菩萨蛮》词:“玉龙细点三更月。庭花影下餘残雪。” 元 萨都剌 《章贡道中》诗:“忆得当年曾夜值,玉龙银箭漏声长。”
(4).喻剑。 唐 李贺 《雁门太守行》:“报君黄金臺上意,提擕玉龙为君死。” 王琦 汇解:“玉龙,剑也。” 唐 吕岩 《化江南简寂观磨剑赠侯道士》诗:“欲整锋鋩敢惮劳,凌晨开匣玉龙嘷。”
(5).喻笛。 宋 林逋 《霜天晓月·题梅》词:“甚处玉龙三弄,声摇动,枝头月。” 元 张翥 《孤鸾·题钱舜举仙女梅下吹笛图》词:“閒拈玉龙自品,爱冰姿与花争洁。一闋霓裳乍了,又落梅初迭。”
(6).喻雪。 唐 吕岩 《剑画此诗于襄阳雪中》:“ 峴山 一夜玉龙寒,凤林千树梨花老。” 宋 张元 《雪》诗:“战退玉龙三百万,败鳞残甲满空飞。”《水浒传》第十一回:“玉龙酣战,鳞甲满天飘落。” 清 秋瑾 《齐天乐·雪》词:“朔风萧瑟侵帘户,谁唤玉龙起舞。” 毛泽东 《念奴娇·昆仑》词:“飞起玉龙三百万,搅得周天寒彻。”
(7).喻泉水、瀑布。 宋 梅尧臣 《同永叔子聪游嵩山赋十二题·天门泉》诗:“静若僊鑑开,寒疑玉龙蛰。” 清 黄鷟来 《赋得匡庐篇寿韩霍岳观察》诗:“冰车转轴玉龙走,蒲牢出海鏗华鐘。”
(8).喻桥。 元 盍西村 《小桃红·市桥月色》曲:“玉龙高卧一天秋。宝镜青光透。星斗阑干雨晴后。”  ——《漢語大詞典》
自相 zì xiāng
相互。《后汉书·党锢传·范滂》:“君为人臣,不惟忠国,而造部党,自相褒举,评论朝廷,虚构无端,诸所谋结,并欲何为?”《二刻拍案惊奇》卷四:“两承差自相商议了一回道:‘除非如此如此。’” 明 徐弘祖 《徐霞客游记·游黄山日记》:“诸峯自相掩蔽,不能一目尽也。”
(1).亲自察看。《三国志·吴志·薛综传》:“自臣昔客始至之时, 珠崖 除州县嫁聚,皆须八月引户,人民集会之时,男女自相可适,乃为夫妻,父母不能止。”
(2).佛教语。指事物各自外现的形象特征。与“共相”相对。 章炳麟 《国故论衡·明见》:“﹝物﹞无毕同,故有自相;无毕异,故有共相。” 章炳麟 《国故论衡·明见》:“浮屠之言曰:从一青计之,以是青为自相,以凡青为共相,青同也。以凡青为自相,以赤、白、黄、紫为共相,显色同也。以显色为自相,以声、香、味、触为共相,色聚同也。”参见“ 共相 ”。  ——《漢語大詞典》
扳 bān《國語辭典》

扳 [ bān ]

  1. 向某一方向拉。如:「向上扳开」。
  2. 将物体反转过来。《红楼梦·第二六回》:「宝玉才走上来,要扳他的身子,只见黛玉的奶娘并两个婆子却跟了进来,说:『妹妹睡觉呢,等醒了再请来。』」
  3. 挽回颓势。如:「将比数扳平」。

扳 [ pān ]

  1. 攀折。明·高明《琵琶记·蔡公逼伯喈赴试》:「香径里扳残草色,雕阑畔折损花容。」
  2. 攀附。《楚辞·严忌·哀时命》:「往者不可扳援兮,俫者不可与期。」《二刻拍案惊奇·卷六》:「金家父母见说了,惭愧不敢当,回复媒妈道:『我家什么家当,敢去扳他?』」通「攀」。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