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网

华盖并杠十六星,杠作柄象盖伞形。

王希明唐代〕《丹元子步天歌 北极紫微宫

中元北极紫微宫,北极五星在其中。大帝之坐第二珠,第三之星庶子居。

第一号曰为太子,四为后宫五天枢。左右四星是四辅,天一太一当门路。

左枢右枢夹南门,两面营卫一十五。上宰少尉两相对,少宰上辅次少辅。

上卫少卫次上丞,后门东边大赞府。门西唤作一少丞,以次却向前门数。

阴德门里两黄聚,尚书以次其位五。女史柱史各一户,御女四星五天柱。

大理两星阴德边,勾陈尾指北极颠,勾陈六星六甲前。

天皇独在勾陈里,五帝内坐后门是。华盖并杠十六星,杠作柄象盖伞形。

盖上连连九个星,名曰传舍如连丁。垣外左右各六珠,右是内阶左天厨。

阶前八星名八谷,厨下五个天棓宿。天床六星左枢在,内厨相星右枢对。

文昌斗上半月形,希疏分明六个星。文昌之下曰三公,太尊只向三公明。

天牢六星太尊边,太阳之守四势前。一个宰相太阳侧,更有三公相西偏,即是玄戈一星圆。

天理四星斗里暗,辅星近著开阳淡。更有三公相西偏,即是太阳一星圆。

天理四星斗里暗,辅星近著闿阳淡。北斗之宿七星明,第一主帝名枢精,第二第三璇玑星,第四名权第五衡,闿阳摇光六七名。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
华盖六星

华盖(華蓋)huá gài
(1).帝王或贵官车上的伞盖。《汉书·王莽传下》:“ 莽 乃造华盖九重,高八丈一尺,金瑵羽葆。” 晋 崔豹 《古今注·舆服》:“华盖, 黄帝 所作也,与 蚩尤 战於 涿鹿 之野,常有五色云气,金枝玉叶,止於帝上,有花葩之象,故因而作华盖也。” 章炳麟 《訄书·订礼俗》:“今秋冬精明之昼,不暴露人,然尚虚张华盖,以覆步輦,语有所谓无鱼而作罟者邪。”
(2).泛指高贵者所乘之车。 三国 魏 曹植 《求通亲亲表》:“出从华盖,入侍輦轂。” 唐 杨炯 《遂州长江县孔子庙堂碑》:“清田戒露,望华盖而长鸣;緑地生风,下仙阁而直轡。” 清 黄遵宪 《久旱雨霁邱仲阏过访》诗:“麻鞋袬袬趋天闕,华盖迟迟返帝乡。”
(3).古星名,属紫微垣,共十六星,在五帝座上,今属仙后座。 汉 王褒 《九怀·思忠》:“登华盖兮乘阳,聊逍遥兮播光。” 唐 杨炯 《出塞》诗:“明堂占气色,华盖辨星文。”《宋史·天文志二》:“华盖七星,杠九星如盖有柄下垂,以覆大帝之坐也,在紫微宫临勾陈之上。”
(4).旧时迷信,以为人的命运中犯了华盖星,运气就不好。《京本通俗小说·菩萨蛮》:“那先生言:‘命有华盖,却无官星,只好出家。’”《儒林外史》第五四回:“莫怪我直谈,姑娘命里犯一个华盖星,却要记一个佛名,应破了纔好。” 鲁迅 《集外集·〈自嘲〉诗》:“运交华盖欲何求,未敢翻身已碰头。”
(5).指云层上紧贴日月边缘、轮廓不甚规则、内呈淡青色、外呈浅棕色的光环。
(6).树名。《西京杂记》卷一:“﹝ 终南山 ﹞有树直上百丈,无枝,上结藂条如车盖,叶一青一赤,望之斑駮如锦绣, 长安 谓之丹青树,亦云华盖树。”
(7).道教指眉毛。《黄庭内景经·天中》:“眉号华盖覆明珠。”
(8).指肺。《黄庭内景经·肝气》:“坐侍华盖游贵京。” 梁丘子 注:“华盖,肺也。”  ——《漢語大詞典》
并 ( 並 併 ) bìng/bīng《國語辭典》

并 [ bìng ]

  1. 合。《文选·曹冏·六代论》:「自此之后,转相攻伐,吴并于越,晋分为三鲁,灭于楚,郑兼于韩。」通「并」。
  2. 兼有。《文选·陆机·谢平原内史表》:「非臣毁宗,夷族所能上报,喜惧参并,悲惭哽结。」《文选·谢灵运·拟魏太子邺中集诗序》:「天下良辰美景,赏心乐事,四者难并。」
  1. 一齐。《战国策·燕策二》:「(蚌、鹬)​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禽之。」《文选·左思·吴都赋》:「盖象琴筑并奏,笙竽俱唱。」通「并」。
  2. 用于否定词之前,以加强否定语气,带有反驳的意味。如:「你以为他笨,我并不认为如此。」通「并」。
  1. 而且。如:「我支持这项决定,并加以宣导。」通「并」。

并 [ bīng ]

  1. 参见「并州 」条。
  2. 大陆地区山西省太原市的别称。
杠 gàng/gāng《國語辭典》

杠 [ gāng ]

  1. 旗竿。《集韻·平聲·江韻》:「杠,旌旗干。」《儀禮·士喪禮》:「竹杠長三尺,置于宇西階上。」唐·韓愈〈病中贈張十八〉詩:「牛羊滿田野,解旆束空杠。」
  2. 小橋。《文選·左思·魏都賦》:「石杠飛梁,出控漳渠。」李善注引郭璞曰:「石杠謂石橋。」

杠 [ gàng ]

  1. 同「槓 」。
十 shí《國語辭典》

十 [ shí ]

  1. 数目字,为九加一的总和。大写为「拾」,阿拉伯数字作「10」。
  2. 二一四部首之一。
  1. 满足、完满。如:「十足」、「十全十美」。
六星
诗惟参与昴传昴留也疏元命苞云昴丨丨昴之为言留言物成就系留是也 周礼考工记注见六斿下丨史记天官书后丨丨绝汉抵营室曰阁道丨又中丨 曰市楼
又中端门门左右掖门门内丨诸侯之苏珦悬法象魏赋拱八极之丨丨庶官咸备张南端 双阙旧典常悬 陆畅崔员外使回入京诗见一星下  ——《骈字类编》
作 zuò《國語辭典》

作 [ zuò ]

  1. 興起、振起。如:「興風作浪」。《說文解字·人部》:「作,起也。」《易經·乾卦·九五》:「雲從龍,風從虎,聖人作而萬物睹。」《左傳·莊公十年》:「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
  2. 造就、培育。如:「天作之合」。《書經·康誥》:「亦惟助王宅天命,作新民。」
  3. 創作。如:「寫作」、「作畫」、「作詩」。《論語·述而》:「述而不作,信而好古。」
  4. 進行、舉行。如:「作戰」、「作簡報」。
  5. 為、當。如:「認賊作父」。
  6. 假裝。如:「裝腔作勢」、「裝模作樣」。
  7. 進行某事。如:「作媒」、「作證」、「作事」。同「做 」。
  8. 成為。如:「作人」、「作官」。同「做 」。
  9. 製造。唐·秦韜玉〈貧女〉詩:「苦恨年年壓金線,為他人作嫁衣裳。」
  1. 事業。如:「工作」。《禮記·緇衣》:「毋以小謀敗大作,毋以嬖御人疾莊后。」
  2. 詩文書畫與藝術品稱為「作」。如:「傑作」、「佳作」、「名作」。

作 [ zuó ]

  1. 參見「作摩」、「作料」等條。

作 [ zuō ]

  1. 工人、工匠。如:「木作」、「石作」、「瓦作」。
  2. 製作某些工藝作品的場所。如:「作坊」。《三國志·卷二四·魏書·孫禮傳》:「禮徑至作所。不復重奏,稱詔罷民,帝奇其意而不責也。」
  1. 招惹、自找。如:「自作自受」。
柄 bǐng《國語辭典》

柄 [ bǐng ]

  1. 本指斧头的把手处,后来凡器物上可执之处都称为「柄」。如:「刀柄」、「伞柄」。
  2. 量词。计算有柄器物的单位。如:「一柄锄硕」、「两柄大刀」。
  3. 植物花叶和枝茎相连的部分。如:「花柄」、「叶柄」。
  4. 言语或行为可被人当作攻击、要挟的事情,或作为取笑的话题。如:「把柄」、「话柄」、「笑柄」。
  5. 根本。《国语·齐语》:「治国家不失其柄,弗若也。」唐·白居易〈与元九书〉:「五帝三皇所以直道而行,垂拱而理者,揭此以为大柄,决此以为大窦也。」
  6. 权力。《文选·班彪·王命论》:「故虽遭罹厄会,窃其权柄。」唐·韩愈〈谒衡岳庙遂宿岳寺题门楼〉诗:「火维地荒足妖怪,天假神柄专其雄。」
  1. 执掌、操持。如:「柄国」、「柄政」。

柄 [ ​bìng ]

  1. (一)​之又音。
象 xiàng《國語辭典》

象 [ xiàng ]

  1. 动物名。哺乳纲长鼻目。力强,性温驯。皮厚,毛少,耳大,鼻长圆筒状,能伸卷自如,有一对长门牙自口伸出。产于印度、非洲等热带地区。现生存者有非洲象与亚洲象二种,前者凶野难驯,后者则温驯。俗称为「大象」。
  2. 形状、样子、状态。如:「景象」、「图象」、「天象」、「气象」。
  3. 法令、法律。《国语·齐语》:「设象以为民纪,式权以相应。」
  4. 《易经》十翼之一。参见「象传 」条。
  5. 古代一种执干戈作击刺状的舞蹈。《诗经·周颂·维清·序》:「〈维清〉,奏象舞也。」汉·郑玄·笺:「象舞,象用兵时刺伐之舞,武王制焉。」
  6. 姓。如秦代有象武。
  1. 相似。唐·李白〈古风〉诗五九首之三:「额鼻象五岳,扬波喷云雷。」通「像」。
  2. 摹拟、效法。《左传·襄公三十一年》:「君有君之威仪,其臣畏而爱之,则而象之,故能有其国家。」《汉书·卷三○·艺文志》:「教之六书,谓象形、象事、象意、象声、转注、假借。」
盖 ( 蓋 ) gài/gě/hé
盖 [ gài ]
  1. 有遮蔽作用的东西:~子。锅~。瓶~。膝~。天灵~。
  2. 伞:雨~。
  3. 由上往下覆,遮掩:覆~。遮~。掩~。~浇饭。
  4. 压倒,超过:~世无双。
  5. 方言,超出一般地好:这本书真叫~!
  6. 用印,打上:~章。~戳子。
  7. 造(房子):~楼。翻~。
  8. 文言虚词(①发语词,如“~闻”;②表大概如此,如“~近之矣”;③连词,表示原因,如“有所不知,~未学也”)。
盖 [ gě ]
  1. 古地名,在今中国山东省沂水县西北。
  2. 姓。
盖 [ hé ]
  1. 同“盍”,文言虚词,何不。
伞 ( 傘 ) sǎn
伞 [ sǎn ]
  1. 挡雨或遮太阳的用具,可张可收:雨~。旱~。
  2. 像伞的东西:降落~。~形花序。
形 xíng《國語辭典》

形 [ xíng ]

  1. 實體、身體。如:「有形」、「無形」、「形影不離」。《呂氏春秋·先識覽·去宥》:「人之老也,形益衰,而智益盛。」
  2. 樣子、樣貌。如:「圓形」、「形象」、「形態」、「形容」。《孫子·虛實》:「故兵無常勢,水無常形。」《晉書·卷一一四·苻堅載記下》:「又北望八公山上草木,皆類人形。」
  3. 狀況。如:「情形」。
  4. 地勢。如:「地形」、「形勢」。《史記·卷八·高祖本紀》:「秦,形勝之國,帶山之險。」
  1. 表現、顯現。如:「喜形於色」、「形之於外」。《禮記·樂記》:「感於物而動,故形於聲。」南朝梁·蕭統〈文選序〉:「情動於中而形於言。」
  2. 構成、變成。《管子·牧民》:「惟有道者,能備患於未形也,故禍不萌。」
  3. 描寫。如:「形容」、「難以形於筆墨」。
  4. 比較、對照。如:「相形見絀」。《淮南子·齊俗》:「故高下之相傾也,短脩之相形也,亦明矣。」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