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网

忠清秉全德,日月可争光。

李廌宋代〕《送杭州使君苏内相先生某用先生旧诗方丈仙人

至人本无我,与世初无方。
强从金銮游,聊用示行藏。
忠清秉全德,日月可争光。
振衣千载上,临世濯沧浪。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
忠清全德日月争光

忠清 zhōng qīng
忠诚廉正。亦指忠诚廉正的人。 汉 蔡邕 《上封事陈政要七事》:“宜追定八使,纠举非法,更选忠清,平章赏罚。” 晋 葛洪 《抱朴子·审举》:“尝小仕者,有忠清之効,治事之干,则寸锦足以知巧,刺鼠足以观勇也。” 宋 黄庭坚 《司马文正公挽词》之二:“忠清俱没世,孝友是生知。” 清 陈康祺 《郎潜纪闻》卷一:“赖 文文中公 篤棐忠清,宣布威德,五省通商,慬得无事。”  ——《漢語大詞典》
秉 bǐng《國語辭典》

秉 [ bǐng ]

  1. 成把、成束的谷物。《说文解字·又部》:「秉,禾束也。」《诗经·小雅·甫田》:「彼有遗秉,此有滞穗。」梁·范缜〈神灭论〉:「岂不以僧有多稌之期,友无遗秉之报?」
  2. 量词。古代计算容量的单位。十六斛为「一秉」。《集韵·上声·梗韵》:「秉,或曰粟十六斛为秉。」《论语·雍也》:「冉子与之粟五秉。」
  3. 权柄。《管子·小匡》:「治国不失秉,臣不如也。」《史记·卷七九·范 睢蔡泽传》:「吾闻先生相李兑,曰『百日之内持国秉』,有之乎?」通「柄」。
  4. 姓。如汉代有秉宽。
  1. 用手执握。《文选·古诗十九首·生年不满百》:「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
  2. 保持、坚持。唐·皇甫冉〈太常魏博士远出贼庭江外相逢因叙其事〉诗:「秉节身常苦,求仁志不违。」元·刘时中〈端正好·众生灵遭魔障套·三煞〉:「这相公主见宏深,秉心仁恕。」
  3. 主持、掌握。《诗经·小雅·节南山》:「秉国之均,四方是维。」《新唐书·卷八四·李密传》:「(王儒信)​劝让自为大冢宰,总秉众务,收密权。」
  4. 根据、依循。如:「秉公处理」。
全德 quán dé
(1).道德上完美无缺。《庄子·天地》:“天下之非誉,无益损焉,是谓全德之人哉。”《后汉书·桓荣传论》:“而 佚 廷议戚援,自居全德,意者以廉不足乎?” 李贤 注:“全德言无玷缺也。” 宋 梅尧臣 《叶大卿挽辞》之三:“终始为全德,生荣没也荣。” 胡适 《〈三侠五义〉序》:“向来小说家描写英雄,总要说的他像全德的天神一样,所以读者不能相信这种人材是真有的。”
(2).全部特性。 清 戴震 《原善》:“通天地之全德,其见於思乎!”  ——《漢語大詞典》
日月 rì yuè
(1).太阳和月亮。《易·离》:“日月丽乎天,百穀草木丽乎土。” 唐 韩愈 《秋怀诗》之一:“ 羲和 驱日月,疾急不可恃。” 丁玲 《韦护》第三章:“这是包含海洋和峻山以及日月星辰的一个充满了福乐的大宇宙。”
(2).一天一月;每天每月。《论语·雍也》:“ 回 也,其心三月不违仁,其餘则日月至焉而已矣。” 汉 蔡邕 《难夏育上言鲜卑仍犯诸郡》:“方今郡县盗贼,刼摽人财,攻犯官民,日月有之。” 唐 刘餗 《隋唐嘉话》卷上:“ 靖 谢曰:‘老臣宜从,但犬马之疾,日月增甚,恐死於道路,仰累陛下。’” 王闿运 《储玟躬传》:“自 道光 末载, 湖南 日月多故。”
(3).时令;时光。《诗·小雅·小明》:“昔我往矣,日月方奥。” 唐 韩愈 《与崔群书》:“僕自少至今,从事於往还朋友间,一十七年矣,日月不为不久。” 宋 岳飞 《赠方逢辰》诗:“日月却从閒里过,功名不向懒中求。”《儿女英雄传》第一回:“日月迅速,转眼就是四月。” 杨朔 《迎志愿军归国》:“四年的日月不算短啊。”
(4).喻指帝后。语本《礼记·昏义》:“故天子之与后,犹日之与月”。《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论》:“ 魏其 之举以 吴 楚 , 武安 之贵在日月之际。”《东观汉记·杨赐传》:“今妾媵嬖人阉尹之徒,共专国朝,欺罔日月。”
(5).犹天地。 唐 郑畋 《马嵬坡》诗:“ 玄宗 回马 杨妃 死,云雨难忘日月新。” 宋 孙光宪 《渔歌子》词之二:“经 霅水 ,过 松江 ,尽属儂家日月。”《秦併六国平话》卷中:“二将交锋后,盘旋两阵前;征云笼日月,杀气罩山川。”
(6).指生活或生计。《金瓶梅词话》第三九回:“把家财分作八分,各人过其日月。” 杜鹏程 《在和平的日子里》第一章:“那种日月,咱们俩一道过了十来年哩。” 秦腔 《游龟山》第二场:“这几日只觉得身体困倦,为日月我还得打鱼一番。”  ——《漢語大詞典》
可 kě/kè《國語辭典》

可 [ kě ]

  1. 肯定、赞成、赞同。如:「许可」。《史记·卷八七·李斯传》:「始皇可其议,收去诗书百家之语以愚百姓。」唐·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吾子好道而可吾文,或者其于道不远矣。」
  2. 适宜。《庄子·天运》:「其味相反,而皆可于口。」《西游记·第一二回》:「凛凛威颜多雅秀,佛衣可体如裁就。」
  3. 病愈、痊愈。《董西厢·卷五》:「针灸没灵验,医疗难痊可。」《三国演义·第八○回》:「待军师病可,行之未迟。」
  4. 当、对著。唐·刘禹锡〈生公讲堂〉诗:「高坐寂寥尘漠漠,一方明月可中庭。」
  5. 值得、堪。如:「可贵」、「可敬」。《诗经·豳风·东山》:「町畽鹿场,熠燿宵行,不可畏也,伊可怀也。」唐·陈陶〈陇西行〉四首之二:「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1. 能够。如:「你可以走了。」《诗经·秦风·黄鸟》:「彼苍者天,歼我良人。如可赎兮,人百其身。」汉·王充《论衡·率性》:「人之性,善可变为恶,恶可变为善。」
  2. 却。如:「你去,我可不去。」唐·李白〈相逢行〉:「相见情已深,未语可知心。」元·关汉卿《拜月亭·第二折》:「那玉砌朱廉与画堂,我也可觑得寻常。」
  3. 约略、约计。《韩非子·外储说左上》:「夺辔代之御,可数百步。」唐·王维〈洛阳女儿行〉:「洛阳女儿对门居,才可容颜十五余。」
  4. 岂。唐·韦庄〈长安清明〉诗:「蚤是伤春梦雨天,可堪芳草更芊芊。」
  5. 表示疑问。如:「你可知道?」、「你可想过?」
  6. 真、确实。《辽史·卷三○·天祚皇帝本纪·赞曰》:「太祖、太宗乘百战之势,辑新造之邦,英谋叡略,可谓远矣。」《水浒传·第七三回》:「谷雨初晴,可是丽人天气。」
  1. 但是、可是。如:「他虽然笨,可很用功。」
  1. 用于句中,表示加强语气。如:「你可回来了。」、「这下可好了!」
  1. 美好的。如:「可人儿」。
  1. 姓。如唐代有可中正。

可 [ kè ]

  1. 参见「可汗 」条。
争光 zhēng guāng
(1).与之比试光辉。《淮南子·说山训》:“日出星不见,不能与之争光也。”《史记·屈原贾生列传》:“推此志,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张守节 正义:“推此志意,虽与日月争其光明,斯亦可矣。” 唐 杜甫 《成都府》诗:“初月出不高,众星尚争光。”《说岳全传》第三九回:“为国捐躯赴战场,丹心可并日争光。”
(2).泛指比试高下。 宋 王安石 《诸葛武侯》诗:“掉头《梁父吟》,羞与众争光。” 清 余怀 《板桥杂记·小引》:“如或遇非其偶,援 噲 等以伍 淮阴 ,玉树蒹葭,争光殊耻。”
(3).争着承受光明。 唐 常沂 《灵鬼志·嵇康》:“ 嵇康 灯下弹琴,忽有一人,长丈餘,著黑单衣,革带。 康 熟视之,乃吹火灭之,曰:‘耻与魑魅争光。’”
(4).竞相显出光彩。 吴伯箫 《菜园小记》:“青的萝卜,紫的茄子,红的辣椒,又红又黄的西红柿,真是五彩斑斓,耀眼争光。”
(5).争取荣誉。 邓颖超 《各行各业都来学习女排精神》:“党和国家及全国各族人民都关怀 中国 女排的成长,希望看到她们早日攀上体育高峰,为国争光。”  ——《漢語大詞典》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