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网

录义一毛輶,百川利趋亟。

胡寅宋代〕《寄题义陵吴簿义方堂

万生天地间,灵者乃知义。
何独於义明,而利心亦炽。
兹焉分两轨,君子小人异。
录义一毛輶,百川利趋亟。
纷纷冒货贿,役役奔势位。
资之以狼贪,攘之以螳臂。
深较毫厘差,交攻兵刃剚。
大贾五日金,徙蜀死无庇。
小偷惭簠簋,褫魄对犴吏。
一生几量屐,身后粪土弃。
夫岂无良心,羽惯遂殊致。
试令呼之跖,悍目艴然视。
又或号之夷,喜笑亦随至。
也知情誉好,宁自浊污置。
颓波日不反,方跖尚当愧。
有美短簿贤,老矣能劼毖。
善为子孙谋,辟堂寘经笥。
松筠岁寒色,不种春藻媚。
郴山固奇变,其江泻青翠。
盘礴以蜿蟺,淑气宜产粹。
是将出秀民,庸称名堂意。
原言承学子,不受流俗渍。
虽共鸡鸣起,拳拳闵颜志。
本原孝而恭,由此充其类。
附翼而攀鳞,四科有升次。
或夸诡遇功,固耻与之比。
何况浮云侣,秋露草头坠。
勿忘先师言,亦何必曰利。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
一毛百川

录 ( 錄 録 ) lù
录 [ lù ]
  1. 记载,抄写:记~。载~。抄~。~供。
  2. 记载言行或事物的书册:语~。目~。回忆~。
  3. 采取,任用:~取。收~。~用。甄~(经审查鉴别而任用)。
义 ( 義 ) yì《國語辭典》
  1. 「义 」的异体字。
一毛 yī máo
(1).一根毛。喻细小、轻微的事物。《韩非子·显学》:“不以天下大利易其脛一毛。” 汉 司马迁 《报任安书》:“假令僕伏法受诛,若九牛亡一毛,与螻蚁何以异?” 南朝 梁 刘孝标 《广绝交论》:“莫肯费其半菽,罕有落其一毛。” 宋 朱熹 《观书有感》诗之二:“昨夜江边春水生,蒙衝巨舰一毛轻。”
(2).指一根凤毛。喻人年少有贤才。 唐 岑参 《送张郎中赴陇右觐省卿公》诗:“中郎凤一毛,世上独贤豪,弱冠已银印,出身唯宝刀。” 唐 杜甫 《送苏州李长史之任》诗:“一毛生凤穴,三尺献龙泉。” 唐 熊孺登 《和窦中丞岁酒喜见小男两岁》诗:“闻得一毛添五色,眼看相逐凤池头。”参见“ 凤毛 ”。
(3).辅币一角的别称。一圆的十分之一,系“毫”之省。  ——《漢語大詞典》
輶 yóu《國語辭典》

輶 [ yóu ]

  1. 轻车。《说文解字·车部》:「輶,轻车也。」唐·韩愈、孟郊、李翶〈远游联句〉:「驰深鼓利楫,趋险惊蜚輶。」
  1. 轻。《诗经·大雅·烝民》:「人亦有言,德輶如毛,民鲜克举之。」《汉书·卷一○○·叙传上》:「守孔约而不贰兮,乃輶德而无累。」
百川 bǎi chuān
江河湖泽的总称。《诗·小雅·十月之交》:“百川沸腾,山冢崒崩。” 晋 成公绥 《大河赋》:“览百川之弘壮兮,莫尚美於 黄河 。” 唐 李白 《公无渡河》诗:“ 大禹 理百川,儿啼不窥家。” 宋 龚鼎臣 《东原录》:“四瀆尊於百川,谓其发源而东,不假他水,直注於海也。” 清 冯桂芬 《致李伯相书》:“河名 大清 ,百川朝宗,美瑞也。”  ——《漢語大詞典》
利 lì《國語辭典》

利 [ lì ]

  1. 好处、益处。如:「利益」、「福利」、「渔翁得利」。《论语·里仁》:「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2. 从本金生出的子钱。如:「利息」、「利润」、「红利」、「高利贷」。
  3. 姓。如汉代有利干。
  1. 有益于。如:「利人利己」。
  1. 锋锐。如:「锐利」、「锋利」。《孟子·公孙丑下》:「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
  2. 祥瑞、顺利。如:「大吉大利」。《史记·卷八·高祖本纪》:「东阳𡩋君、沛公引兵西,与战萧西,不利。」
趋 ( 趨 ) qū/cù
趋 [ qū ]
  1. 快走:~走。~进。~前。~奉。~翔(快走像鸟展翅飞翔)。~炎附势(奔走于权贵,依附有权势的人)。~之若鹜(像野鸭子一样成群地争着去,含贬义)。
  2. 归向,情势向着某方面发展:~向。~势。大势所~。
  3. 鹅或蛇伸头咬人。
  4. 追求,追逐:~时(追求时髦)。~利。~光性。
趋 [ cù ]
     ◎ 古同“”,催促;急速。
亟 jí/qì《國語辭典》

亟 [ jí ]

  1. 紧急、急切。如:「亟待解决」、「需款孔亟」、「亟望甘霖」。《战国策·齐策三》:「可以令楚王亟入下东国。」唐·柳宗元〈与韩愈论史官书〉:「道苟直,虽死不可回也;如回之,莫若亟去其位。」

亟 [ qì ]

  1. 屡次、每每。《左传·隐公元年》:「亟请于武公。」《论语·阳货》:「好从事而亟失时。」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