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网

山头崒嵂侵霄汉,片幅之间据其半。

郭麟孙元代〕《题苏子瞻翰墨

山头崒嵂侵霄汉,片幅之间据其半。河水盘旋寒玉贯,云气濛濛中截断。

峰峦回合平若接,山城嵯峨耸楼观。下有森森林木灌,隐约浮空露纤巘。

沙平野旷征途远,行人凌竞马欲汗。天机满前呈烂熳,浓墨如新笔凌乱。

浑沌凿空太极判,元气淋漓风雨散。若非定以范宽断,谁能展此奇手段。

玉堂老仙重称赏,绝笔当为古之冠。牙签玉轴宜倒看,纵得千金慎勿换。

老眼摩挲获珍玩,不敢留题只惊叹。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
山头崒嵂霄汉

山头(山頭)shān tóu
(1).山的上部;山顶。《三国志·魏志·任城威王彰传》“黄鬚儿竟大奇也” 裴松之 注引 三国 魏 鱼豢 《魏略》:“ 太祖 在 汉中 ,而 刘备 栖於山头,使 刘封 下挑战。” 宋 陈与义 《岸帻》诗:“岸幘立清晓,山头生薄阴。” 毛泽东 《西江月·井冈山》词:“山下旌旗在望,山头鼓角相闻。”
(2).旧时绿林好汉所据的山中营寨。《水浒传》第三五回:“江湖上听得説 对影山 有个使戟的佔住了山头,打家劫舍,因此一径来比并戟法。”京剧《智取威虎山》第五场:“匪参谋长:嗨!好样儿的!是哪个山头的?到这儿干什么来了?”
(3).比喻独霸一方的宗派、集团。《人民日报》1967.5.15:“有的甚至讲排场,比阔气,装饰自己的小山头。”
(4).葬场;坟地。《水浒传》第二六回:“第三日听得扛出去烧化,小人买了一陌纸去山头假做人情,使转了 王婆 并令嫂,暗拾了这两块骨头包在家里。”《金瓶梅词话》第十四回:“ 西门庆 那日也教 吴月娘 办了一张桌席,与他山头祭奠。”
(5).山墙。《西游记》第二三回:“正中间设一张退光黑漆的香几,几上放一个古铜兽炉。上有六张交椅,两山头掛着四季吊屏。”
(6).旧时对景颇族的称谓。 艾芜 《伙伴》:“眼里闪着冷冷的光芒,吐出带有 缅甸 音或 山头 音的 云南 土话。”按,新版《艾芜短篇小说集》“山头”作“景颇”。  ——《漢語大詞典》
崒嵂 zú lǜ
(1).高峻貌。 宋 陆游 《大寒》诗:“为山儻勿休,会见高崒嵂。” 清 李滢 《望罗浮歌》:“石楼玲瓏 员嶠 见,铁桥崒嵂青冥悬。”
(2).指高山。 明 蒋一葵 《长安客话·七家岭》:“相将躋崒嵂,忽漫渡潺湲。”  ——《漢語大詞典》
侵 qīn《國語辭典》

侵 [ qīn ]

  1. 強力進犯。如:「侵略」、「侵犯」、「侵占」、「入侵」。《左傳·僖公四年》:「齊侯以諸侯之師侵蔡。」《史記·卷一二四·游俠傳·序》:「豪暴侵淩孤弱,恣欲自快。」
  2. 逼近。唐·杜牧〈旅宿〉詩:「遠夢歸侵曉,家書到隔年。」宋·陸游〈秋夜讀書每以二鼓盡為節〉詩:「白髮無情侵老境,青燈有味似兒時。」
  3. 親近。《水滸傳·第三二回》:「相貌堂堂強壯士,未侵女色少年郎。」
霄汉(霄漢)xiāo hàn
(1).天河。亦借指天空。《后汉书·仲长统传》:“不受当时之责,永保性命之期。如是,则可以陵霄汉,出宇宙之外矣。” 宋 张孝祥 《踏莎行》词:“趁此秋风,乘槎霄汉。” 元 乔吉 《水仙子·重观瀑布》曲:“冰丝带雨悬霄汉,几千年晒未乾。” 萧三 《张家口赞》诗:“塞上歌声冲霄汉, 蒙 汉 回 民齐起舞。”
(2).喻遥远,高远。 唐 杜甫 《送陵州路使君之任》诗:“霄汉瞻佳士,泥涂任此身。” 仇兆鳌 注:“霄汉泥涂,彼此悬隔矣。” 宋 王安石 《致仕虞部曲江谭君挽辞》:“它日白衣霄汉志,暮年朱紱水云身。”
(3).喻指京都附近或帝王左右。 唐 杜牧 《书怀寄中朝往还》诗:“霄汉几多同学伴?可怜头角尽卿材!” 明 高濂 《玉簪记·占儿》:“亲在桑榆愁日暮,儿游霄汉几时归。”参见“ 日边 ”。
(4).喻高位;高居显要的地位。 明 何景明 《画鹤赋》:“吁嗟!鸟类比之君子,遇则霄汉,失则荆杞。”  ——《漢語大詞典》
片 piàn/piān《國語辭典》

片 [ piàn ]

  1. 薄而扁平的東西。如:「肉片」、「洋鐵片」。
  2. 量詞:➊ ​ 計算薄而成片的東西的單位。如:「一片樹葉」、「兩片土司」。➋ ​計算地面物的單位。如:「一片樹林」、「門前兩側各有一片草地。」
  3. 印有姓名或可供通信的紙片。如:「名片」、「明信片」。
  4. 二一四部首之一。
  1. 將厚物以刀橫著或斜著切成薄片狀。如:「片肉」。《老殘遊記·第六回》:「我們那裡有人送的兩隻山雞,都已經片出來了。」
  1. 微少的。如:「片簡殘牘」、「隻字片語」。唐·韓愈〈贈徐州族姪〉詩:「一名雖云就 ,片祿不足充。」
  2. 單一的。如:「片面」。《論語·顏淵》:「片言可以折獄者,其由也與?」
  3. 短暫的。如:「片刻」、「片晌」。

片 [ piān ]

  1. 扁平的東西。如:「相片兒」、「唱片兒」、「畫片兒」、「電影片兒」。
幅 fú《國語辭典》

幅 [ fú ]

  1. 布帛或纸张的宽度。《左传·襄公二十八年》:「且夫富如布帛之有幅焉,为之制度,使无迁也。」
  2. 泛指宽度。如:「振幅」、「幅员广阔」。
  3. 文章或书画的分量。如:「篇幅」。
  4. 布帛、衣服的边缘。如:「边幅」。《仪礼·丧服》:「凡衰外削幅,裳内削幅。」唐·贾公彦·疏:「云衰外削幅者,谓缝之边幅向外,裳内削幅者,亦谓缝之边幅向内。」
  5. 量词。计算图画、布帛等平面物的单位。如:「一幅画」、「三幅挂图」、「她用两幅布做了条床单。」

幅 [ bī ]

  1. 行縢。即绑腿。《广韵·入声·职韵》:「幅,行縢名。」《左传·桓公二年》:「带裳幅舄。」
之 zhī《國語辭典》

之 [ zhī ]

  1. 的、底。《论语·公冶长》:「夫子之文章。」《左传·襄公十四年》:「余弟死,而子来,是而子杀余之弟也。」
  2. 于。《易经·比卦·象曰》:「比之匪人,不亦伤乎?」《礼记·大学》:「人之其所亲爱而辟焉。」
  3. 诸、之于。《孟子·滕文公上》:「禹疏九河,瀹济、漯而注诸海;决汝、汉,排淮、泗而注之江。」
  1. 与、及。《书经·立政》:「文王罔攸兼于庶言、庶狱、庶慎,惟有司之牧夫。」《吕氏春秋·仲夏纪·适音》:「乐之弗乐者,心也。」
  2. 而。《战国策·秦策二》:「臣恐王为臣之投杼也。」
  3. 若、如果。《书经·盘庚上》:「邦之臧,惟汝众,邦之不臧,惟予一人有佚罚。」《论语·子张》:「我之大贤与,于人何所不容?我之不贤与,人将拒我,如之何其拒人也?」
  4. 则。《左传·僖公九年》:「东略之不知,西则否矣。」《吕氏春秋·仲春纪·功名》:「 故民无常处,见利之聚,无之去。」
  1. 用于强调或补足语气,无义。《书经·西伯戡黎》:「殷之即丧!指乃功,不无戮于尔邦?」《史记·卷四八·陈涉世家》:「怅恨久之。」
  1. 他、彼。《书经·皋陶谟》:「安民则惠,黎民怀之。」《论语·颜渊》:「爱之欲其生。」
  2. 其、他的。《武王伐纣平话·卷中》:「纣王令推上法场,斩之老母。」清·王士祯《池北偶谈·卷二四·谈异五·女化男》:「乃以聘礼还之夫家。」
  3. 此、这个。《诗经·邶风·日月》:「乃如之人兮,逝不古处。」《庄子·知北游》:「知以之言也,问乎狂屈。」
  1. 往。如唐朝李白有〈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诗。《诗经·鄘风·载驰》:「百尔所思,不如我所之。」
  2. 至、到。《西京杂记·卷五》:「此自少之多,自微至著也。」
  3. 是、为。《公羊传·宣公十五年》:「吾见子之君子也,是以告情于子也。」汉·扬雄《法言·吾子》:「羊质而虎皮,见草而说,见豺而战,忘其皮之虎也。」
  4. 取用。《战国策·齐策三》:「故物舍其所长,之其所短,尧亦有所不及矣。」
  1. 姓。如汉代有之马宇。
间 ( 間 ) jiān/jiàn
间 [ jiān ]
  1. 两段时间或两种事物相接的地方:中~。~距。~奏。天地之~。
  2. 在一定空间或时间内:田~。人~。
  3. 房子内隔成的部分:里~。衣帽~。~量。
  4. 量词,房屋的最小单位:一~房。
间 [ jiàn ]
  1. 空隙:~隙。当~儿。亲密无~。
  2. 隔开,不连接:~隔。~断。~接。~日。~歇。黑白相~。
  3. 挑拨使人不和:离~。~谍。反~计。
  4. 拔去,除去:~苗。
  5. 偏僻的小路:~道。~行(从小路走)。
  6. 参与:“肉食者谋之,又何~焉”。
据 ( 據 ) jù/jū《國語辭典》

据 [ jū ]

  1. 参见「[[拮据]]」条。
其 qí/jī《國語辭典》

其 [ qí ]

  1. 他、他们。用于第三人称。如:「听其自然」、「任其自生自灭」。《孟子·万章上》:「亲之,欲其贵也。」唐·韩愈〈师说〉:「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2. 他的、他们的。如:「人尽其才」、「各得其所」。晋·陶渊明〈五柳先生传〉:「亦不详其姓氏。」
  1. 这个、那样,表示指示。如:「查无其事」、「不厌其烦」。《文选·司马迁·报任少卿书》:「藏诸名山,传之其人。」
  1. 殆、大概,表示揣测。《礼记·檀弓上》:「吾今日其庶几乎?」唐·柳宗元〈封建论〉:「势之来,其生人之初乎!」
  2. 将,表示时间。《左传·庄公二十二年》:「五世其昌,并于正卿。」《管子·小匡》:「教训不善,政事其不治。」
  3. 岂、难道,表示反诘。《左传·僖公十年》:「欲加之罪,其无辞乎?」唐·韩愈〈祭十二郎文〉:「如吾之衰者,其能久存乎?」
  4. 可、应该,表示期望。《左传·隐公三年》:「吾子其无废先君之功!」《战国策·魏策四》:「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
  1. 若、如果,表示假设。《荀子·劝学》:「兰槐之根是为芷,其渐之滫,君之不近,庶人不服。」宋·苏轼〈留侯论〉:「彼其能有所忍也,然后可以就大事。」
  2. 还是、或是,表示选择。《庄子·养生主》:「是何人也?恶乎介也?天与?其人与?」《史记·卷四三·赵世家》:「秦诚爱赵乎?其实憎齐乎?物之甚者,贤主察之,秦非爱赵而憎齐也。」
  1. 发语词,无义。《史记·卷八·高祖本纪》:「其以沛为朕汤沐邑。」
  2. 然,语中助词。《诗经·秦风·小戎》:「言念君子,温其如玉。」
  3. 表示语气的加强。如:「尤其」、「极其」。
  1. 姓。如汉代有其石。

其 [ jì ]

  1. 置于句中或句末。用于彼、何之后。《诗经·曹风·候人》:「彼其之子,不遂其媾。」《史记·卷四七·孔子世家》:「赐!汝来何其晚也?」

其 [ jī ]

  1. 置于语尾,表疑问的语气。《诗经·小雅·庭燎》:「夜如何其?夜未央。」《文选·苏武·诗四首之三》:「征夫怀往路,起视夜何其?」
  1. 人名用字。如汉代有郦食其(音ㄌㄧˋ ㄧˋ ㄐㄧ)​。
半 bàn《國語辭典》

半 [ bàn ]

  1. 二分之一的。如:「半数」、「半边」、「半碗饭」、「年过半百」。
  2. 在……中间。如:「半夜」、「半路」、「半山腰」。唐·张继〈枫桥夜泊〉诗:「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3. 比喻极少。如:「一星半点」、「一分半钟」。
  1. 部分、不完全的。如:「半成品」、「半生不熟」、「半新不旧」、「一知半解」。
  1. 事物二分之一的部分。如:「剖半」、「一半」。《庄子·天下》:「一尺之捶,日取其半,万世不竭。」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