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揖 yī《國語辭典》
揖 [ yī ]
动- 拱手行礼。如:「揖让」、「一揖到底」、「长揖不拜」。
揖 [ jí ]
动- 聚合。《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普天之下,抟心揖志。」通「辑」。
子 zǐ《國語辭典》
子 [ zǐ ]
名- 地支的第一位。
- 时辰名。约当晚上十一点到一点。
- 古时指子女,现专指儿子。如:「四子二女」、「父子」、「独生子」。
- 后代、子孙。如:「绝子绝孙」。《荀子·正论》:「圣王之子也,有天下之后也,埶籍之所在也,天下之宗室也。」晋·石崇〈王明君辞〉:「我本汉家子,将适单于庭。」
- 稚幼的鸟兽。如:「鹿子」、「鹤子」、「不入虎穴,焉得虎子。」《论语·雍也》:「犁牛之子,骍且角」。
- 植物的果实、种子或动物的卵。如:「菜子」、「鱼子」、「瓜子」、「莲子」。
- 对一般人的通称。如:「小女子」、「无聊男子」。《诗经·邶风·匏有苦叶》:「招招舟子,人涉卬否。」
- 对男子的美称,多指有学问、道德或地位的人。如:「孔子」、「孟子」。
- 夫妇之间相互的称呼。如:「内子」、「外子」。
- 称辈分小、年纪轻的人。如:「子弟」。《论语·述而》:「二三子以我为隐乎?」
- 古代图书分类的第三部。包括诸子百家著作、技艺、术数等书籍。如:「经、史、子、集。」
- 古代五等爵位的第四等。如:「公、侯、伯、子、男。」
- 二一四部首之一。
- 你。《韩非子·难势》:「以子之矛陷子之楯何如?」《史记·卷七○·张仪列传》 :「子亦知子之贱于王乎?」同「尔 」、「汝」。
- 幼小的。如:「子鸡」、「子姜」、「子猪」。
- 和母对称的。见「子金」、「子音」等条。
- 派生的、有所属的。见「子目」、「子句」等条。
- 照顾、抚爱。《礼记·中庸》:「子庶民,来百工也。」唐·柳宗元〈封建论〉:「封建者,必私其土,子其人。」
子 [ zi ]
缀- 词尾:➊ 接名词。如:「桌子」、「筷子」。➋ 接动词。如:「起子」、「拍子」。➌ 接形容词。如:「聋子」、「乱子」。➍ 接量词。如:「两下子」、「一档子」。
客舍 kè shè
(1).供旅客投宿的处所。《管子·轻重乙》:“请以令为诸侯之商贾立客舍,一乘者有食,三乘者有芻菽,五乘者有伍养。”《史记·商君列传》:“ 商君 亡至关下,欲舍客舍。”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文学》:“ 郑玄 欲注《春秋传》,尚未成,时行与 服子慎 相遇,宿客舍。” 唐 王维 《送元二使安西》诗:“ 渭城 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 阳关 无故人。” 元 方回 《客舍读书》诗:“客舍何所为,流光坐飞腾。” 刘国钧 《饯春》词:“离筵惆悵日西斜,客舍留春转自嗟。”
(2).在外地居住。犹言寄居,客居。 唐 贾岛 《渡桑干》诗:“客舍 并州 已十霜,归心日夜忆 咸阳 。无端更渡 桑乾水 ,却望 并州 是故乡。” 明 邵璨 《香囊记·得书》:“乡园自遭兵火之难,客舍在 蹇大人 家,又是十年光景。” ——《漢語大詞典》
(2).在外地居住。犹言寄居,客居。 唐 贾岛 《渡桑干》诗:“客舍 并州 已十霜,归心日夜忆 咸阳 。无端更渡 桑乾水 ,却望 并州 是故乡。” 明 邵璨 《香囊记·得书》:“乡园自遭兵火之难,客舍在 蹇大人 家,又是十年光景。” ——《漢語大詞典》
前 qián《國語辭典》
前 [ qián ]
形- 在正面的、脸所向的一面。与「后」相对。如:「前门」、「前方」、「面前」。《论语·子罕》:「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唐·李白〈静夜思〉诗:「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 次序在先的。如:「前三名」、「请大家坐到前排来。」
- 过去的、较早的。与「后」相对。如:「前天」、「前人种树,后人乘凉。」《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云:「前事之不忘,后事之师也。」
- 已成历史的。如:「前清」、「前苏联」。
- 前任的简称。如:「前妻」、「前总理」。
- 未来的。如:「前程」、「前途」、「前景看好」。
- 向前走。如:「勇往直前」、「畏缩不前」。唐·韩愈〈左迁至蓝关示姪孙湘〉诗:「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对子(對子)duì zǐ
(1).对偶的词句;对联。《西游记》第十七回:“又见那二门上有一联对子,写着:‘静隐深山无俗虑,幽居仙洞乐天真。’”《红楼梦》第四八回:“﹝律诗﹞不过是起、承、转、合,当中承、转,是两副对子。” 曹禺 《北京人》第一幕:“ 曾霆 每天晚上还要到祖父屋里背些古文,偶尔还要临摹碑帖,对些干涩的聪明对子。”
(2).供对照或摹仿的范本。 清 李渔 《闲情偶寄·词曲·音律》:“所填之词,凡有不合成律者,他人执而讯之,则曰:‘我用《南西厢》某折作对子,如何得错!’”
(3).指相互联系或对立的成对的人或事物。 唐弢 《“齐放”与“争鸣”》:“善同恶,是同非,真同假,美同丑,香花同毒草,真理同谬误,用唯物辩证法分析起来,一个个同样是对子。”《体育报》1983.5.23:“﹝ 戴丽丽 和 沈剑萍 ﹞各有特点,风格迥异,在双打中形成能攻能防的坚强对子。”
(4).喻对手。《红楼梦》第十九回:“你一般也遇见对子了。可知一报还一报,不爽不错的。”
围棋术语。对局不让子的统称。包括各先一局(分先)、三局中有两局先(半先)等在内。 ——《漢語大詞典》
(2).供对照或摹仿的范本。 清 李渔 《闲情偶寄·词曲·音律》:“所填之词,凡有不合成律者,他人执而讯之,则曰:‘我用《南西厢》某折作对子,如何得错!’”
(3).指相互联系或对立的成对的人或事物。 唐弢 《“齐放”与“争鸣”》:“善同恶,是同非,真同假,美同丑,香花同毒草,真理同谬误,用唯物辩证法分析起来,一个个同样是对子。”《体育报》1983.5.23:“﹝ 戴丽丽 和 沈剑萍 ﹞各有特点,风格迥异,在双打中形成能攻能防的坚强对子。”
(4).喻对手。《红楼梦》第十九回:“你一般也遇见对子了。可知一报还一报,不爽不错的。”
围棋术语。对局不让子的统称。包括各先一局(分先)、三局中有两局先(半先)等在内。 ——《漢語大詞典》
衣 yī《國語辭典》
衣 [ yī ]
名- 人身上所穿,用來蔽體禦寒的東西。通常用布帛、皮革或各種纖維質料做成。如:「毛衣」、「雨衣」、「睡衣」。
- 包在物體外的東西。如:「書衣」、「胞衣」、「糖衣藥丸」。
- 蔬菜、果實外的薄皮。唐·李建勳〈宿友人山居寄司徒相公〉詩二首之一:「隔紙烘茶蕊,移鐺剝芋衣。」
- 特指苔蘚等延貼地面、岩石或樹皮上生長的隱花植物。如:「苔衣」、「地衣」。唐·白居易〈營閒事〉詩:「暖變牆衣色,晴催木筆花。」
- 姓。如明代有衣守信。
- 二一四部首之一。
衣 [ yì ]
動- 穿。《論語·子罕》:「衣敝縕袍,與衣狐貉者立而不恥者,其由也與?」《荀子·富國》:「故天子袾裷衣冕,諸侯玄裷衣冕。」
- 覆蓋。《易經·繫辭下》:「古之葬者,厚衣之以薪。」《管子·度地》:「以徒隸給大雨,隄防可衣者衣之。」
- 倚靠。《書經·康誥》:「今民將在祇遹乃文考,紹聞衣德言。」元·關漢卿《雙赴夢·第四折》:「衣的我奉玉甌,進御酒,一齊山壽。」
披披 pī pī
(1).飘动貌。《楚辞·九歌·大司命》:“灵衣兮披披,玉佩兮陆离。”《文选·潘岳〈寡妇赋〉》:“仰神宇之寥寥兮,瞻灵衣之披披。” 刘良 注:“披披,动皃。” 明 唐寅 《惜梅赋》:“县庭有梅株焉,吾不知植于何时,荫一亩其疏疏,香数里其披披。” 清 金农 《次看山驿》诗:“稊田米贱那得食,短后之衣风披披。”
(2).散乱貌。《楚辞·刘向〈九叹·思古〉》:“髮披披以鬤鬤兮,躬劬劳而瘏悴。” 王逸 注:“披披、鬤鬤,解乱貌也。” 宋 梅尧臣 《送王道粹学士知亳州》诗:“八月风渐高,木叶将披披。” 苏曼殊 《岭海幽光录》:“余与 张子 生逢斯世,有髮而不能保,月一薙之;无使其短而种种,长而披披,故 张子 以其秃为幸而颂之。” ——《漢語大詞典》
(2).散乱貌。《楚辞·刘向〈九叹·思古〉》:“髮披披以鬤鬤兮,躬劬劳而瘏悴。” 王逸 注:“披披、鬤鬤,解乱貌也。” 宋 梅尧臣 《送王道粹学士知亳州》诗:“八月风渐高,木叶将披披。” 苏曼殊 《岭海幽光录》:“余与 张子 生逢斯世,有髮而不能保,月一薙之;无使其短而种种,长而披披,故 张子 以其秃为幸而颂之。” ——《漢語大詞典》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