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道场(道場,道塲)dào chǎng
亦作“ 道塲 ”。
(1).释道二教称诵经礼拜的场所。《南史·隐逸传下·庾诜》:“晚年尤遵释教,宅内立道场,环绕礼懺,六时不輟。”《太平广记》卷四三○引 唐 裴铏 《传奇·马拯》:“佛室内道场严洁,果食馨香。”
(2).成道修道之所。 南朝 梁 沈约 《〈内典〉序》:“闻片议而陟道塲,受一言而升彼岸。” 唐 卢简求 《杭州盐官县海昌院禅门大师塔碑》:“胎卵湿化,无非佛种;行住作卧,皆是道场。” 明 田汝成 《西湖游览志馀·方外玄踪一》:“ 佛印禪师 者, 杭 之 蜡烛菴 、 圣水寺 ,皆其道场也。” 赵朴初 《印度纪游·访波罗奈城》诗之四:“千古 恒河 是道场。”
(3).寺观。 宋 赵彦卫 《云麓漫钞》卷六:“ 汉明帝 梦金人,而 摩腾竺法 始以白马陁经入中国, 明帝 处之 鸿臚寺 。后造 白马寺 居之,取 鸿臚寺 之义。 隋 曰道场, 唐 曰寺,本朝则大曰寺,次曰院。”《醒世恒言·独孤生归途闹梦》:“ 遐叔 与 白氏 看了,叹道:‘这等一个道场,难道没有发心的重加修造?’”《小说选刊》1984年第3期:“这 了千 自 湖南 衡山 前来京城,手中托着个金盘,金盘里放着他自己剁下来用滚油煎焦了的右手,专向王公大臣募化,发愿修一片 文殊 道场。”
(4).指和尚或道士做法事的场所。亦指所做的法事。 唐 李绰 《尚书故实》:“ 抱真 命於鞠场,积薪贮油,因为七日道场。” 金 董解元 《西厢记诸宫调》卷一:“怎遮当!贪看 鶯鶯 ,闹了道场。”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姑妄听之二》:“汝倘作道塲度我,我得转轮,即亦解寃矣。” 沈从文 《主妇集·贵生》:“老太太死时,他办丧事做了七七四十九天道场,花了一万六千块钱。”
(5).佛教界。 唐 辩机 《〈大唐西域记〉赞》:“闻所未闻,得所未得,为道场之益友,诚法门之匠人者也。” ——《漢語大詞典》
(1).释道二教称诵经礼拜的场所。《南史·隐逸传下·庾诜》:“晚年尤遵释教,宅内立道场,环绕礼懺,六时不輟。”《太平广记》卷四三○引 唐 裴铏 《传奇·马拯》:“佛室内道场严洁,果食馨香。”
(2).成道修道之所。 南朝 梁 沈约 《〈内典〉序》:“闻片议而陟道塲,受一言而升彼岸。” 唐 卢简求 《杭州盐官县海昌院禅门大师塔碑》:“胎卵湿化,无非佛种;行住作卧,皆是道场。” 明 田汝成 《西湖游览志馀·方外玄踪一》:“ 佛印禪师 者, 杭 之 蜡烛菴 、 圣水寺 ,皆其道场也。” 赵朴初 《印度纪游·访波罗奈城》诗之四:“千古 恒河 是道场。”
(3).寺观。 宋 赵彦卫 《云麓漫钞》卷六:“ 汉明帝 梦金人,而 摩腾竺法 始以白马陁经入中国, 明帝 处之 鸿臚寺 。后造 白马寺 居之,取 鸿臚寺 之义。 隋 曰道场, 唐 曰寺,本朝则大曰寺,次曰院。”《醒世恒言·独孤生归途闹梦》:“ 遐叔 与 白氏 看了,叹道:‘这等一个道场,难道没有发心的重加修造?’”《小说选刊》1984年第3期:“这 了千 自 湖南 衡山 前来京城,手中托着个金盘,金盘里放着他自己剁下来用滚油煎焦了的右手,专向王公大臣募化,发愿修一片 文殊 道场。”
(4).指和尚或道士做法事的场所。亦指所做的法事。 唐 李绰 《尚书故实》:“ 抱真 命於鞠场,积薪贮油,因为七日道场。” 金 董解元 《西厢记诸宫调》卷一:“怎遮当!贪看 鶯鶯 ,闹了道场。”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姑妄听之二》:“汝倘作道塲度我,我得转轮,即亦解寃矣。” 沈从文 《主妇集·贵生》:“老太太死时,他办丧事做了七七四十九天道场,花了一万六千块钱。”
(5).佛教界。 唐 辩机 《〈大唐西域记〉赞》:“闻所未闻,得所未得,为道场之益友,诚法门之匠人者也。” ——《漢語大詞典》
从 ( 從 ) cóng/zòng《國語辭典》
- 「從 」的異體字。
建 jiàn《國語辭典》
建 [ jiàn ]
动- 成立、树立、设置。如:「建功」、「建业」、「建校」、「建国」。唐·柳宗元〈封建论〉:「予以为周之丧久矣,徒建空名于公侯之上耳。」
- 兴工制造。如:「建屋」、「建桥」。《文选·张衡·东京赋》:「楚筑章华于前,赵建丛台于后。」
- 封立、封赐。《诗经·鲁颂·閟宫》:「建尔元子,俾侯于鲁。」《后汉书·卷四四·胡广传》:「顺帝欲立皇后,而贵人有宠者四人,莫知所建。」
- 提出意见。如:「建议」。《汉书·卷五一·邹阳传》:「爰盎等皆建以为不可。」《隋书·卷五六·张衡传》:「衡亦竭虑尽诚事之,夺宗之计,多衡所建也。」
- 姓。如汉代有建公。
后 ( 後 ) hòu《國語辭典》
后 [ hòu ]
名- 君王。《詩經·商頌·玄鳥》:「商之先后,受命不殆,在武丁孫子。」《左傳·僖公三 十二年》:「其南陵,夏后皋之墓也。」
- 諸侯。《書經·舜典》:「班瑞于群后。」唐·柳宗元〈封建論〉:「周有天下,裂土田而瓜分之,設五等,邦群后。」
- 君王的嫡妻。如:「王后」、「皇后」。《漢書·卷五·景帝紀》:「朕親耕,后親桑,以奉宗廟粢盛祭服,為天下先。」清·陸次雲〈費宮人傳〉:「后自縊,袁貴妃亦自縊。帝拔劍刃嬪妃數人。」
- 姓。如春秋時齊國有孔子的弟子后處,漢代有后蒼。
- 時間上較晚的。與「先」、「前」相對。《禮記·大學》:「知止而后有定。」通「後」。
龙去(龙去)
唐 李白 纪南陵题五松山 鱼与龙同池,龙去鱼不测。
唐 武元衡 和杨弘微春日曲江南望 龙去空仙沼,鸾飞掩妓楼。
唐 唐彦谦 洛神 惊鸿瞥过游龙去,漫恼陈王一事无。 ——《骈字类编》
唐 武元衡 和杨弘微春日曲江南望 龙去空仙沼,鸾飞掩妓楼。
唐 唐彦谦 洛神 惊鸿瞥过游龙去,漫恼陈王一事无。 ——《骈字类编》
任人 rèn rén
(1).委用人。指委人以官职。《吕氏春秋·知度》:“人主之患,必在任人而不能用之,用之而与不知者议之也。” 五代 王仁裕 《开元遗事·任人如市瓜》:“ 明皇 召诸学士宴于便殿,因酒酣,顾谓 李白 ,曰:‘我朝与 天后 之朝何如?’ 白 曰:‘天皇朝政出多门,国内姦倖,任人之道如小儿市瓜,不择香味,惟拣肥大者。’” 明 王廷相 《雅述》下:“君子任人于国,众贤治之而不足,一不肖坏之而有餘,岂独民哉?”
(2).保举他人。《史记·汲郑列传》:“ 庄 任人宾客为大农僦人,多逋负。” 裴骃 集解引 臣瓒 曰:“任人,谓保任见举者。”《汉书·任敖传》:“ 苍 任人为中候,大为姦利,上以为让, 苍 遂病免。” 颜师古 注:“ 苍 有所保举,而其人为中候之官。”《后汉书·杨震传》:“是时宦官方炽,任人及子弟为官,布满天下,竞为贪淫,朝野嗟怨。” 李贤 注:“任谓保任。”
(3).信任别人。 唐 李翱 《平赋书》:“呜呼!仁义之道,章章然如大道焉,人莫不知之,然皆不能行,何也?见之有所未尽,而又有嗜欲以害之,其自任太多,而任人太寡。”
(4).随人,听凭人。《晋书·孔坦传》:“今由俎上肉,任人膾截耳!” 宋 秦观 《满庭芳》词:“任人笑生涯,泛梗飘萍。” 郑观应 《盛世危言·狱囚》:“任人互相过谈、看书、写字、作文,惟不许高声大叫耳。” 巴金 《秋》四:“你为什么也该这样任人播弄?”
(5). 周 官名。《书·立政》:“立政:任人、準夫、牧作三事。” 孔 传:“ 文 武 亦法 禹 汤 以立政:常任、準人及牧治为天地人之三事。” 孔颖达 疏:“任人,则前经所云:常任,六卿也。” 蔡沉 集传:“任人,常任也。”
(6).古地名。《左传·昭公二十二年》:“王师军于 氾 ,于 解 ,次于 任人 。” 杨伯峻 注:“ 任人 ,当即 洛阳 附近地。”
佞人。品行不端的人。《书·舜典》:“惇德允元而难任人,蛮夷率服。” 孔 传:“任,佞;难,拒也。” 蔡沉 集传:“任,古文作壬,包藏兇恶之人也。” 宋 王安石 《答司马谏议书》:“辟邪説,难任人,不为拒諫。” ——《漢語大詞典》
(2).保举他人。《史记·汲郑列传》:“ 庄 任人宾客为大农僦人,多逋负。” 裴骃 集解引 臣瓒 曰:“任人,谓保任见举者。”《汉书·任敖传》:“ 苍 任人为中候,大为姦利,上以为让, 苍 遂病免。” 颜师古 注:“ 苍 有所保举,而其人为中候之官。”《后汉书·杨震传》:“是时宦官方炽,任人及子弟为官,布满天下,竞为贪淫,朝野嗟怨。” 李贤 注:“任谓保任。”
(3).信任别人。 唐 李翱 《平赋书》:“呜呼!仁义之道,章章然如大道焉,人莫不知之,然皆不能行,何也?见之有所未尽,而又有嗜欲以害之,其自任太多,而任人太寡。”
(4).随人,听凭人。《晋书·孔坦传》:“今由俎上肉,任人膾截耳!” 宋 秦观 《满庭芳》词:“任人笑生涯,泛梗飘萍。” 郑观应 《盛世危言·狱囚》:“任人互相过谈、看书、写字、作文,惟不许高声大叫耳。” 巴金 《秋》四:“你为什么也该这样任人播弄?”
(5). 周 官名。《书·立政》:“立政:任人、準夫、牧作三事。” 孔 传:“ 文 武 亦法 禹 汤 以立政:常任、準人及牧治为天地人之三事。” 孔颖达 疏:“任人,则前经所云:常任,六卿也。” 蔡沉 集传:“任人,常任也。”
(6).古地名。《左传·昭公二十二年》:“王师军于 氾 ,于 解 ,次于 任人 。” 杨伯峻 注:“ 任人 ,当即 洛阳 附近地。”
佞人。品行不端的人。《书·舜典》:“惇德允元而难任人,蛮夷率服。” 孔 传:“任,佞;难,拒也。” 蔡沉 集传:“任,古文作壬,包藏兇恶之人也。” 宋 王安石 《答司马谏议书》:“辟邪説,难任人,不为拒諫。” ——《漢語大詞典》
游 yóu《國語辭典》
游 [ yóu ]
動- 在水中行動。如:「游泳」。《詩經·邶風·谷風》:「就其淺矣,泳之游之。」《淮南子·墬形》:「食水者善游能寒,食士者無心而慧。」
- 遨遊。《墨子·貴義》:「子墨子南游於楚,見楚獻惠王。」通「遊」。
- 交往。《左傳·隱公三年》:「其子厚與州吁游,禁之不可。」通「遊」。
- 飄蕩不定。如:「游民」、「游資」、「氣若游絲」。《新唐書·卷九五·竇威傳》:「周洛間,因隋亂,人不土著,軌下令諸縣,有游手末作者按之,由是威信大行,民皆趨本。」
- 河流、江河的段落。如:「上游」、「中游」、「下游」。《詩經·秦風·蒹葭》:「溯洄從之,道阻且長,溯游從之,宛在水中央。」《史記·卷七·項羽本紀》:「古之帝者地方千里,必居上游。」
- 姓。如清代有游士鳳。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