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网

神情萧散林下气,玉雪清莹闺中姿。

曾几宋代〕《瓶中梅

小窗水冰青琉璃,梅花横斜三四枝。
若非风日不到处,何得色香如许时。
神情萧散林下气,玉雪清莹闺中姿。
陶泓毛颖果安用,疏影写出无声诗。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
神情萧散林下玉雪清莹闺中姿

神情 shén qíng
人面部的神态、表情。 晋 袁宏 《三国名臣序赞》:“神情玄定,处之弥泰。”《北齐书·祖珽传》:“ 珽 神情机警,词藻遒逸,少驰令誉,为世所推。” 唐 赵元一 《奉天录》卷三:“ 高公 精贯白日,神情自若。” 叶圣陶 《隔膜·恐怖的夜》:“两位妇人目注于地,现出困顿、怅惘、惊惧的神情。”  ——《漢語大詞典》
萧散(蕭散)xiāo sàn
犹萧洒。形容举止、神情、风格等自然,不拘束;闲散舒适。《西京杂记》卷二:“ 司马相如 为《上林》《子虚》赋,意思萧散,不復与外事相关。” 唐 张九龄 《林亭咏》:“从兹果萧散,无事亦无营。” 宋 曾巩 《招隐寺》诗:“我亦本萧散,至此更怡然。” 清 方苞 《重建润州鹤林寺记》:“佛之理吾不信,而窃喜其教,絶婚宦,公货财,布衣疏食,随地可安,士之萧散孤介,而不欲违其本心者,往往匿跡於其中。”
(1).消散;消释。《晋书·恭帝纪论》:“虽有手握戎麾,心存旧国,迴首无良,忽焉萧散。” 唐 皎然 《送大宝上人归楚山》诗:“独鹤翩翻飞不定,归云萧散会无因。” 明 刘基 《自天章入城作》诗:“烦襟得萧散,似欲忘覉旅。”
(2).萧条;凄凉。 南朝 梁 何逊 《和司马博士咏雪》:“萧散忽如尽,徘徊已復新。” 唐 韦应物 《独游西斋寄崔主簿》诗:“秋斋正萧散,烟水易昏夕。” 宋 苏轼 《和李太白》:“野情转萧散,世道有翻覆。” 清 曹寅 《宿金氏园亭》诗:“萧散人问意,孤云第几峰。”  ——《漢語大詞典》
林下 lín xià
(1).树林之下。指幽静之地。 南朝 梁 任昉 《求为刘瓛立馆启》:“瑚璉废 泗 上之容,樽俎恣林下之适。” 唐 郑谷 《慈恩寺偶题》诗:“林下听经秋苑鹿,江边扫叶夕阳僧。” 明 高启 《梅花》诗之一:“雪满山中高士卧,月明林下美人来。”
(2).指山林田野退隐之处。 南朝 梁 慧皎 《高僧传·义解二·竺僧朗》:“ 朗 常蔬食布衣,志耽人外……与隐士 张忠 为林下之契,每共游处。” 唐 灵彻 《东林寺酬韦丹刺史》诗:“相逢尽道休官好,林下何曾见一人。” 宋 文天祥 《遣兴》诗:“何从林下寻 元亮 ,只向尘中作 鲁连 。” 清 钱谦益 《吴门送福清公还闽》诗之一:“林下有人君侧少,知公未忍説投簪。” 郁雯 《李清照》六:“原想和你一起,退居林下,白头偕老,没有想到又有 湖州 之诏。”
(3).谓闲雅、超逸。《宣和画谱·人物二》:“ 童 以妇人而能丹青……有文士题 童氏 画诗曰:‘林下材华虽可尚,笔端人物更清妍。’”参见“ 林下风气 ”。  ——《漢語大詞典》
气 ( 氣 ) qì《國語辭典》

气 [ qì ]

  1. 云气。《说文解字·气部》:「气,云气也。」清·段玉裁·注:「气本云气,引申为凡气之称。」
  2. 二一四部首之一。
玉雪 yù xuě
(1).白雪。 南朝 梁 萧统 《锦带书十二月启·黄钟十一月》:“彤云垂四面之叶,玉雪开六出之花。” 宋 杨万里 《送邹元升归安福》诗:“我昔见子 卢谿 南,炯如玉雪照晴嵐。” 明 杨慎 《谢同乡诸公寄川扇》诗之二:“自觉金风爽仙驭,谁将玉雪洒人寰。”
(2).喻洁白美丽。 唐 韩愈 《殿中少监马君墓志》:“眉眼如画,髮漆黑,肌肉玉雪可念。” 元 汤式 《柳营曲·薛琼琼弹筝图》:“玉雪颜,翠云鬟, 昭阳殿 里醉了几番。” 明 王世贞 《石羊生传》:“儿时肌体玉雪,眉目朗秀。”
(3).喻高洁。 唐 唐彦谦 《吊方干处士》诗之一:“不谓高名下,终全玉雪身。” 宋 赵以夫 《孤鸾·梅》词:“记当年曾共花前笑,念玉雪襟期,有谁知道。”
(4).借指白色的花。 宋 范成大 《连夕大风凌寒梅已零落殆尽》诗:“玉雪飘零贱似泥,惜花还记赏花时。” 清 朱鹤龄 《禊日石湖社集》诗:“祓除无异 永和 年,玉雪遗坡赏倍妍。”
(5).喻少妻或爱子。 宋 辛弃疾 《菩萨蛮·重到云岩戏徐斯远》词:“君家玉雪花如屋,未应山下成三宿。” 邓广铭 注:“详词中戏语或当在 徐 氏已经续婚之后。” 金 元好问 《吊岳家千里驹》诗:“掌中玉雪恩怜在,笔底云烟取次休。”  ——《漢語大詞典》
清莹(清瑩)qīng yìng
洁净透明。 唐 柳宗元 《〈愚溪诗〉序》:“清莹秀澈,鏘鸣金石。” 清 俞樾 《春在堂随笔》卷二:“寺僧导观法雨泉,清莹可爱。” 巴金 《秋》八:“ 淑华 的声音愈唱愈清朗,好像一股清莹的春水流过山涧。” 沈从文 《新湘行记》:“满潭绿水,清莹澄澈,反映着一碧群峰倒影。”  ——《漢語大詞典》
闺中(閨中)guī zhōng
(1).宫室之中;馆室之内。《楚辞·离骚》:“闺中既以邃远兮,哲王又不寤。” 王逸 注:“言君处宫殿之中,其闺深远,忠言难通。” 清 刘桢 《赠五官中郎将》诗之三:“明鐙曜闺中,清风凄已寒。”
(2).特指女子所住的地方。 南朝 梁 江淹 《别赋》:“闺中风暖,陌上草薰。”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槐西杂志三》:“游士某,在 广陵 纳一妾,颇嫺文墨,意甚相得,时於闺中倡和。” 鲁迅 《呐喊·阿Q正传》:“然而不多久,这 阿Q 的大名忽又传遍了 未庄 闺中。”  ——《漢語大詞典》
姿 zī《國語辭典》

姿 [ zī ]

  1. 容貌、态势。如:「姿颜」、「姿容曼妙」、「舞姿」、「摇曳生姿」。唐·韩愈〈君子法天运〉诗:「利害有常势,取舍无定姿。」
  2. 资质。如:「姿质超人」。汉·王充《论衡·本性》:「初禀天然之姿,受纯一之质。」通「资」。
  1. 放任、纵情。《红楼梦·第六二回》:「二者恐丫鬟们年青,乘王夫人不在家,不服探春等约束,姿意痛饮,失了体统。」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