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网

凝睇辨臧否,立志安斯民。

曾几宋代〕《相马图呈杜勉斋左司

造物出万类,贵贱伊谁分。
圭章杂瓦砾,世道同疏亲。
既收大宛种,一扫驽贻群。
乃观相马图,低首先吟呻。
千金購死骨,举国无其真。
生死何太晚,盐车负艰辛。
悠悠虞阪道,赤日煎红尘。
行人亦何多,具眼惟孙君。
一顾不旋踵,价越连城珍。
谁为绘此像,庸示将来人。
相马失之瘦,相士失之贫。
于兹有钜公,数载居沉沦。
涵养浩然气,轮蹄任纷纭。
素识太平相,鹗表飞青云。
紫泥日边下,八座生阳春。
摅心握文柄,引年启贤门。
凝睇辨臧否,立志安斯民。
他时了经济,丹青画麒麟。
回顾相马者,细务何足云。
寥寥载千古,二道非同伦。
相士今何人,少陵身后身。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
凝睇臧否立志斯民

凝睇 níng dì
注视;注目斜视。 唐 谷神子 《博异志·敬元颖》:“ 仲躬 异之,闲乃窥於井上。忽见水影中一女子面,年状少丽,依时样粧饰,以目 仲躬 。 仲躬 凝睇之,则红袂半掩其面微笑。” 元 尚仲贤 《柳毅传书》第一折:“你看他嚬眉凝睇,如有所待。”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恒娘》:“ 朱 归,炫妆见 洪 。 洪 上下凝睇之,欢笑异於平时。” 何其芳 《梦后》:“我留心的倒是面前的女伴凝睇不语。”  ——《漢語大詞典》
辨 biàn《國語辭典》

辨 [ biàn ]

  1. 分别、判别。如:「辨别」、「分辨」、「明辨是非」、「雌雄莫辨」。《荀子·荣 辱》:「目辨白黑美恶,耳辨音声清浊。」唐·杜甫〈秋雨叹〉三首之二:「去马来牛不复辨,浊泾清渭何当分。」
  2. 争论是非曲直。《战国策·赵策三》:「鄂侯争之急,辨之疾,故脯鄂侯。」晋·陶渊明〈饮酒诗〉二○首之五:「此还有真意,欲辨已忘言。」通「辩」。
  1. 文体名。如唐代柳宗元的〈桐叶封弟辨〉。也作「辩」。
臧否 zāng pǐ
(1).善恶;得失。《诗·大雅·抑》:“於呼小子,未知臧否。” 郑玄 笺:“臧,善也。”《左传·隐公十一年》:“师出臧否,亦如之。” 杜预 注:“臧否,谓善恶得失也。” 晋 葛洪 《抱朴子·释滞》:“世之谓一言之善,贵於千金,然盖亦军国之得失,行己之臧否耳。” 唐 白居易 《与昭义节度亲事将士等书》:“况 元阳 勤俭恤下,宽厚爱人,久在 河阳 ,甚近 泽潞 , 元阳 臧否,卿等合諳。” 清 顾炎武 《菰中随笔》:“吏曹案资署官,犹惧不给,何暇考察名实,区别臧否者乎?”
(2).品评;褒贬。 汉 张衡 《西京赋》:“若其五县游丽辩论之士,街谈巷议,弹射臧否,剖析毫釐,擘肌分理。” 三国 蜀 诸葛亮 《前出师表》:“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唐 吴兢 《贞观政要·慎终》:“陛下不审察其根源,而轻为之臧否,是将使守道者日疏,干求者日进。” 明 方孝孺 《馀庆堂记》:“智可以臧否万物,而不能必其子孙之皆贤。” 季羡林 《西谛先生》:“我们经常高谈阔论,臧否天下人物,特别是古今文学家,直抒胸臆,全无顾忌。”  ——《漢語大詞典》
立志 lì zhì
(1).树立志向;下定决心。《左传·襄公二十七年》:“志以发言,言以出信,信以立志,参以定之。”《后汉书·列女传·阴瑜妻》:“我本立志与 阴氏 同穴,而不免逼迫,遂至於此,素情不遂,奈何?” 宋 陈亮 《上孝宗皇帝第二书》:“论治则曰立志,论事则曰从权。”《红楼梦》第一一八回:“如今姑爷癆病死了,你 史妹妹 立志守寡,也就苦了。”
(2).坚强独立的意志。《孟子·万章下》:“故闻 伯夷 之风者,顽夫廉,懦夫有立志。” 明 陶宗仪 《辍耕录·狷洁》:“﹝ 郑所南 ﹞刚介有立志,会天兵南,叩闕上疏,犯新禁,众争目之。”  ——《漢語大詞典》
安 ān《國語辭典》

安 [ ān ]

  1. 平稳、安全、舒适的状况或环境。如:「居安思危」、「转危为安」、「苟且偷安」。《论语·学而》:「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
  2. 安非他命的简称。如:「吸安」、「安毒」。
  3. 量词。安培的简称。参见「安培 」条。
  4. 姓。如汉代有安成。
  1. 平静、恬适。如:「安宁」、「坐立不安」。《汉书·卷六四下·严安传》:「心既和平,其性恬安。」
  2. 稳定的、静止的。如:「生活安稳」。唐·杨烱〈浑天赋〉:「故知天常安而不动,地极深而不测。」
  1. 使稳定。如:「除暴安良」、「安民」。
  2. 装置、设置。如:「安电灯」、「安门窗」。
  3. 加上。如:「安罪名」。
  4. 存、怀、居。如:「你安的是什么心?」
  5. 习惯、熟悉。《吕氏春秋·先识览·乐成》:「舟车之始见也,三世然后安之。」
  1. 岂、怎么。用于文言文。如:「安能如此?」《左传·宣公十二年》:「暴而不戢,安能保大?」
  1. 何处、那里。用于文言文。如:「而今安在?」《史记·卷七·项羽本纪》:「项王曰:『沛公安在?』良曰:『闻大王有意督过之,脱身独去,已至军矣。』」
  2. 如何。《礼记·檀弓上》:「泰山其颓,则吾将安仰?」
  1. 乃、于是。《荀子·仲尼》:「委然成文,以示之天下,而暴国安自化矣。」
斯民 sī mín
指老百姓。《孟子·万章上》:“予将以斯道觉斯民也。”《管子·侈靡》:“天之所覆,地之所载,斯民之良也。” 晋 陆机 《答贾长渊》诗:“乃眷三哲,俾乂斯民。” 宋 曾巩 《福州上执政书》:“寇旱之餘,曾未朞岁,既安且富,至於如此, 巩 与斯民与蒙其幸!” 鲁迅 《悼杨铨》诗:“何期泪洒 江 南雨,又为斯民哭健儿。”  ——《漢語大詞典》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