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扁舟 piān zhōu
小船。《史记·货殖列传》:“ 范蠡 既雪 会稽 之耻,乃喟然而叹曰:‘ 计然 之策七, 越 用其五而得意。既已施於国,吾欲用之家。’乃乘扁舟浮於江湖。” 唐 王昌龄 《卢溪主人》诗:“ 武陵 溪口驻扁舟,溪水随君向北流。” 宋 苏轼 《前赤壁赋》:“驾一叶之扁舟,举匏尊以相属。” 清 孔尚任 《桃花扇·听稗》:“俺们一叶扁舟桃源路,这才是江湖满地,几个渔翁。” 刘大白 《秋之泪·西湖秋泛(二)》诗:“叶叶扁舟叶叶篷,掩映著一叶叶的斜阳,摇曳著一叶叶的西风。”
编列众舟为一舟。犹方舟、维舟。 汉 徐干 《中论·修本》:“乘扁舟而济者,其身也安;粹大道而动者,其业也美。”参阅 清 俞樾 《曲园杂纂·读〈中论〉》。 ——《漢語大詞典》
编列众舟为一舟。犹方舟、维舟。 汉 徐干 《中论·修本》:“乘扁舟而济者,其身也安;粹大道而动者,其业也美。”参阅 清 俞樾 《曲园杂纂·读〈中论〉》。 ——《漢語大詞典》
绿涨(绿涨)
苏轼武昌西山诗春江绿涨蒲萄醅武昌官柳知谁栽 ——《骈字类编》
漕渠 cáo qú
人工挖掘或疏浚的主要用于漕运的河道。《史记·河渠书》:“令 齐 人水工 徐伯 表,悉发卒数万人穿漕渠,三岁而通。”《文选·鲍照〈芜城赋〉》:“柂以 漕渠 ,轴以 崐岗 。” 李善 注引 杜预 曰:“通粮道。”此指 邗沟 。 宋 曾巩 《广德湖记》:“盖湖之大五十里,而在 鄞 之西十二里,其源出於 四明山 ,而引其北为漕渠,泄其东北入江。” 清 赵翼 《送邑侯高松亭调任宿迁》诗:“邮传连三省, 漕渠 过万艘。”此指 大运河 。 ——《漢語大詞典》
时 ( 時 ) shí
时 [ shí ]
- 一切事物不断发展变化所经历的过程:~间。~不我与。
- 较长的时间:~代。古~。
- 泛指一段时间:~光。~令。~分。
- 现在的,当前的:当~。~下。~务。~宜。
- 常常:~常。学而~习之。
- 一年中的一季:~序。四~如春。
- 旧时的记时单位,一昼夜十二分之一为一“时辰”,深夜十一点至次日凌晨一点为“子时”,中午十一点至一点为“午时”。
- 现在的记时单位,一昼夜的二十四分之一:~钟。~差(chā)。
- 某一时刻:按~上班。
- 不定时,有时候:~而。~阴~晴。
- 机会:~机。待~而动。
- 姓。
解释(解釋)jiě shì
(1).解开;解除;免除。 汉 陆贾 《新语·慎微》:“诛锄姦臣贼子之党,解释疑滞紕繆之结。” 晋 袁宏 《后汉纪·献帝纪二》:“ 灵帝 末,君子多遇祸难。 顒 岁中率常再三私入 洛阳 ,为人解释患难。” 宋 李纲 《申省措置酌情处断招降盗贼状》:“遣人齎发旗牓,人贼説諭,供状欵伏,听从号令,解释器甲,束缚枪杖,依限出参,有悔过自新之意,此招降也。”
(2).解救;解脱。 汉 焦赣 《易林·坎之睽》:“解释倒悬。” 宋 苏辙 《龙川青词》之一:“伏愿俯念穷困,稍垂宽宥,觉悟朝廷,解释罗网,骨肉安乐,相从北还。”《西游记》第十一回:“堕落千年难解释,沉沦永世不翻身。”
(3).开释;释放。《后汉书·王允传》:“书奏,得以减死论,是冬大赦,而 允 独不在宥,三公咸復为言。至明年,乃得解释。”《北齐书·孝昭帝纪》:“ 文宣 乃立帝於前,以刀环拟胁。召被帝罚者,临以白刃,求帝之短,咸无所陈,方见解释。”
(4).消除;消解。《汉书·王莽传下》:“ 兴 到部,欲令明晓告盗贼归田里,假贷犁牛种食,阔其租赋,几可以解释安集。” 宋 秦观 《清和先生传》:“若先生激发壮气,解释忧愤,使布衣寒士乐而忘其穷,不亦薰然慈仁君子之政歟?”《警世通言·苏知县罗衫再合》:“今日蒙先生也作《西江月》一首,与妾身解释前寃,特来拜谢。”《红楼梦》第二八回:“真不知此时此际,如何解释这段悲伤!”
(5).消溶;松散。《后汉书·郎顗传》:“又顷前数日,寒过其节,冰既解释,还復凝合。” 明 宋应星 《天工开物·乃粒》:“凡北方厥土坟壚易解释者,种麦之法,耕具差异,耕即兼种。”
(6).劝解疏通。《三国志·魏志·李傕传》“比 傕 等还, 辅 已败” 裴松之 注引 晋 司马彪 《九州春秋》:“及 李傕 之叛, 允 乃呼 文才 、 整脩 使东解释之,不假借以温颜。”《新唐书·刘晏传》:“ 朱泚 、 崔寧 力相解释, 寧 尤切至。”《续资治通鉴·宋太祖开宝五年》:“ 昭辅 惧罪,诣 开封府 见皇弟 光义 ,乞於帝前解释,稍宽其罪,使得尽力, 光义 许之。”《红楼梦》第七五回:“ 贾赦 听説,自知出言冒撞, 贾母 疑心,忙起身笑与 贾母 把盏,以别言解释。”
(7).分析说明。《后汉书·徐防传》:“解释多者为上第,引文明者为高説。”《三国志·蜀志·杨洪传》“ 洪 迎门下书佐 何祇 ” 裴松之 注引 三国 蜀 陈术 《益部耆旧传杂记》:“ 诸葛 晨往, 祗 悉已闇诵,答对解释,无所凝滞, 亮 甚异之。” 宋 朱弁 《曲洧旧闻》卷十:“ 石林 既为《春秋》书,其别有四:其解释旨义曰传;其订证事实曰考;其掊击三传曰讞;其编排凡例曰例。”《〈艾青诗选〉自序》:“把自己不理解的,或者是不能解释的东西,一律当做不存在,或者是认为非科学,这样的人只能居住在螺丝壳里。” ——《漢語大詞典》
(2).解救;解脱。 汉 焦赣 《易林·坎之睽》:“解释倒悬。” 宋 苏辙 《龙川青词》之一:“伏愿俯念穷困,稍垂宽宥,觉悟朝廷,解释罗网,骨肉安乐,相从北还。”《西游记》第十一回:“堕落千年难解释,沉沦永世不翻身。”
(3).开释;释放。《后汉书·王允传》:“书奏,得以减死论,是冬大赦,而 允 独不在宥,三公咸復为言。至明年,乃得解释。”《北齐书·孝昭帝纪》:“ 文宣 乃立帝於前,以刀环拟胁。召被帝罚者,临以白刃,求帝之短,咸无所陈,方见解释。”
(4).消除;消解。《汉书·王莽传下》:“ 兴 到部,欲令明晓告盗贼归田里,假贷犁牛种食,阔其租赋,几可以解释安集。” 宋 秦观 《清和先生传》:“若先生激发壮气,解释忧愤,使布衣寒士乐而忘其穷,不亦薰然慈仁君子之政歟?”《警世通言·苏知县罗衫再合》:“今日蒙先生也作《西江月》一首,与妾身解释前寃,特来拜谢。”《红楼梦》第二八回:“真不知此时此际,如何解释这段悲伤!”
(5).消溶;松散。《后汉书·郎顗传》:“又顷前数日,寒过其节,冰既解释,还復凝合。” 明 宋应星 《天工开物·乃粒》:“凡北方厥土坟壚易解释者,种麦之法,耕具差异,耕即兼种。”
(6).劝解疏通。《三国志·魏志·李傕传》“比 傕 等还, 辅 已败” 裴松之 注引 晋 司马彪 《九州春秋》:“及 李傕 之叛, 允 乃呼 文才 、 整脩 使东解释之,不假借以温颜。”《新唐书·刘晏传》:“ 朱泚 、 崔寧 力相解释, 寧 尤切至。”《续资治通鉴·宋太祖开宝五年》:“ 昭辅 惧罪,诣 开封府 见皇弟 光义 ,乞於帝前解释,稍宽其罪,使得尽力, 光义 许之。”《红楼梦》第七五回:“ 贾赦 听説,自知出言冒撞, 贾母 疑心,忙起身笑与 贾母 把盏,以别言解释。”
(7).分析说明。《后汉书·徐防传》:“解释多者为上第,引文明者为高説。”《三国志·蜀志·杨洪传》“ 洪 迎门下书佐 何祇 ” 裴松之 注引 三国 蜀 陈术 《益部耆旧传杂记》:“ 诸葛 晨往, 祗 悉已闇诵,答对解释,无所凝滞, 亮 甚异之。” 宋 朱弁 《曲洧旧闻》卷十:“ 石林 既为《春秋》书,其别有四:其解释旨义曰传;其订证事实曰考;其掊击三传曰讞;其编排凡例曰例。”《〈艾青诗选〉自序》:“把自己不理解的,或者是不能解释的东西,一律当做不存在,或者是认为非科学,这样的人只能居住在螺丝壳里。” ——《漢語大詞典》
离怀(離懷)lí huái
(1).离人的思绪;离别的情怀。 唐 牟融 《客中作》诗:“异乡岁晚悵离怀,游子驱驰愧不才。” 宋 柳永 《夜半乐》词:“惨离怀,空恨岁晚归期阻。”《儿女英雄传》第二二回:“ 邓 褚 两家,忙着送别,一边行色匆匆,一边离怀耿耿。” 贺锦斋 《安乡军中思弟》诗:“战地思人人不见,离怀时逐雁西翔。”
(2).离开母体。《儿女英雄传》第十八回:“他太夫人正要分娩,恍惚中见一隻吊睛白额虎扑进房来,吃了一惊。恰好这 纪献唐 离怀落草。” ——《漢語大詞典》
(2).离开母体。《儿女英雄传》第十八回:“他太夫人正要分娩,恍惚中见一隻吊睛白额虎扑进房来,吃了一惊。恰好这 纪献唐 离怀落草。” ——《漢語大詞典》
政 zhèng《國語辭典》
政 [ zhèng ]
名- 政策、法令。《周礼·天官·小宰》:「小宰之职,掌建邦之宫刑,以治王宫之政令。」《左传·昭公二十年》:「政宽则民慢,慢则纠之以猛。」
- 法则、规则。《荀子·天论》:「顺其类者谓之福,逆其类者谓之祸,夫是之谓天政。」
- 国家公务机关的行政业务。如:「内政」、「财政」、「省政」、「县政」。
- 治理。《后汉书·卷二八上·桓谭传》:「盖善政者,视俗而施教,察失而立防。」
- 文字上的指正,多用为求教的词语。如:「乞政」、「呈政」。
用 yòng《國語辭典》
用 [ yòng ]
名- 功效。如:「功用」、「效用」、「作用」、「有用」。《论语·学而》:「礼之用,和为贵。」
- 钱财的花费。如:「家用」、「费用」。《论语·学而》:「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 器物。如:「器用」。《国语·周语上》:「司空除坛于籍,命农大夫咸戒农用。」
- 姓。如汉代有用虬。
- 二一四部首之一。
- 任命。如:「任用」。《论语·阳货》:「如有用我者,吾其为东周乎!」
- 行使、施行。如:「运用」、「应用」。《左传·襄公二十六年》:「虽楚有材,晋实用之。」《孟子·告子上》:「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 进食、吃喝。如:「用餐」、「用茶」。《韩非子·外储说左下》:「孔子侍坐于鲁哀公,哀公赐之桃与黍。哀公曰:『请用。』」
- 要、需要。如:「不用急」、「反正今天没课,你不用来。」唐·李白〈与韩荆州书〉:「生不用封万户侯,但愿一识韩荆州。」
- 表示行为的方式、凭借。相当于「以」。如:「用手蒙住眼睛。」《孟子·滕文公上》:「吾闻用夏变夷者,未闻变于夷者也。」
- 表示原因。相当于「因」、「因为」。唐·柳宗元〈梓人传〉:「又不能备其工,以至败绩,用而无所成也。」孙文〈心理建设自序〉:「吾志所向,一往无前,愈挫愈勇,再接再厉,用能鼓励风潮,造成时势。」
诗 ( 詩 ) shī
诗 [ shī ]
- 文学体裁的一种,通过有节奏和韵律的语言反映生活,抒发情感:~歌。~话(❶评论诗人、诗歌、诗派以及记录诗人议论、行事的著作;❷古代说唱艺术的一种)。~集。~剧。~篇。~人。~章。~史。吟~。
- 中国古书名,《诗经》的简称。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