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网

上方梯磴绕岩头,谁就孤高更起楼。

文同宋代〕《中梁山寺

上方梯磴绕岩头,谁就孤高更起楼。
直望汉江三百里,一条如线下洋州。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
上方梯磴岩头孤高起楼

上方 shàng fāng
(1).前面。《史记·滑稽列传禇少孙论》:“﹝臣﹞窃不逊让,復作故事滑稽之语六章,编之於左……以附益上方 太史公 之三章。”
(2).古代阴阳五行家指东方和北方。《汉书·翼奉传》:“上方之情乐也,乐行姦邪,辰未主之。” 颜师古 注引 孟康 曰:“上方谓北与东也,阳气所萌生,故为上。”
(3).天上;上界。《云笈七籤》卷二二:“上方九天之上,清阳空虚之内,无色无象,无形无影。” 元 郑廷玉 《忍字记》楔子:“有上方贪狼星,乃是第十三尊罗汉,不听我佛讲经説法。”《金瓶梅词话》第六十七回:“此物出於西域,非人间可有,沃肺融心,实上方之佳味。” 清 朱彝尊 《一半儿·天竺》曲:“散花新雨上方尊,落叶疏鐘下界闻。”
(4).住持僧居住的内室。亦借指佛寺。 唐 解琬 《奉和九月九日登慈恩寺浮图应制》诗:“瑞塔临初期,金舆幸上方。” 宋 孔武仲 《清凉寺》诗:“白寺荒湾略艤舟,携笻来作上方游。” 明 何景明 《自山家归寺》诗:“暝色延归路,云中见上方。” 潘飞声 《题孝耕崇效寺楸阴感旧图》诗:“南来弹指又沧桑,斜日疏鐘听上方。”
(5).上邦,大国。《西游记》第二八回:“这等好和尚,必是上方人物,不当小可的。”
(6).上级。 老舍 《四世同堂》七二:“他们以为她应当马上向上方报告,不应私自拿主意,放 高第 回家。”
(7).同“ 尚方 ”。 汉 代官署名,主管制造、储藏、供应帝王及皇宫中所用刀剑、衣食及日用玩好器物。《汉书·佞倖传·董贤》:“下至 贤 家僮僕皆受上赐,及武库禁兵,上方珍宝。”
(8).同“ 尚方 ”。泛指宫廷中主管膳食、方药的官署。《明史·徐阶传》:“帝察 阶 勤……召直 无逸殿 ,与大学士 张治 、 李本 俱赐飞鱼服及上方珍饌。”《红楼梦》第五七回:“彼时 贾母 又命将祛邪守灵丹及开窍通神散各样上方秘制诸药,按方饮服。”
(9).上方剑的简称。 清 李渔 《玉搔头·止兵》:“一怒安邦,提戈代上方。军威奋激人心痒,前旌未至声至往。” 清 陆次云 《圆圆传》:“时 闯 师将迫畿辅矣,帝急召 三桂 对平臺,锡蟒玉,赐上方,託重寄命,守 山海关 。”参见“ 上方剑 ”。  ——《漢語大詞典》
梯磴 tī dèng
(1).梯子的梯级。 唐 卢仝 《月蚀诗》:“上天不为臣立梯磴,臣血肉身,无由飞上天,扬天光。”
(2).磴道。 宋 苏轼 《次韵孔文仲推官见赠》:“上山絶梯磴,堕海迷津涯。” 清 魏源 《天台纪游》诗:“四面絶梯磴,千翠环耿介。”  ——《漢語大詞典》
绕 ( 繞 ) rào
绕 [ rào ]
  1. 缠:~线。缠~。
  2. 纠缠,弄迷糊:~嘴。~口令。
  3. 走弯曲迂回的路:~远。~道。~越。
  4. 围着转:~场一周。围~。环~。
岩头(岩头)
唐 方干 再题龙泉寺上方 路盘砌下兼穿竹,井在岩头亦统潮。  ——《骈字类编》
谁 ( 誰 ) shuí
谁 [ shuí ]
  1. 疑问人称代词:你是~?~何(a.哪一个人;b.诘问,呵问)。~们。~人。~个。
  2. 任何人,无论什么人:这件事~都不知道。
就 jiù《國語辭典》

就 [ jiù ]

  1. 成功、完成。如:「造就人才」、「功成名就」。唐·魏征〈述怀〉诗:「纵横计不就,慷慨志犹存。」
  2. 从事。如:「就职」、「就业」。《水浒传·第四一回》:「科举不第,弃文就武。」
  3. 趋近、靠近。如:「避重就轻」、「就近照顾」。《易经·乾卦·文言曰》:「水流湿,火就燥。」唐·孟浩然〈过故人庄〉诗:「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4. 因袭。如:「因陋就简」。晋·张华〈王公上寿酒食举乐歌诗表〉:「是以一皆因就,不敢有所改易。」
  5. 依顺、依从。如:「迁就」、「半推半就」。《水浒传·第二三回》:「武松把半截棒丢在一边,两只手就势把大虫顶花皮肐𦞂地揪住。」
  1. 即刻、马上。表示事情或动作很快就要发生。如:「你等我一下,我去去就来。」、「一会儿就知道了。」
  2. 只、仅。如:「就剩下这一个了。」
  3. 表示肯定。如:「这就对了!」、「那就是他家。」
  4. 早已。如:「一个钟头前,我就来了。」
  5. 偏、偏偏。如:「我就不信我做不来。」
  1. 此、其。唐·白居易〈霓裳羽衣歌〉:「千歌百舞不可数,就中最爱霓裳舞。」
  1. 依照。如:「就事论事」、「就原来的规画加以调整。」
  1. 表承接、选择、让步等关系之词。如:「遇到红灯,就得停下来。」、「一到家,就去休息了。」、「你不同意,那就算了。」
  2. 纵使、即使。如:「你就不说,我也知道。」《儒林外史·第二回》:「若是不进学,就到八十岁,也还称小友。」
孤高 gū gāo
(1).孤立高耸。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浊漳水》:“北城上有 齐斗楼 ,超出群榭,孤高特立。” 唐 岑参 《与高适薛据同登慈恩寺浮图》诗:“塔势如涌出,孤高耸天宫。” 唐 黄滔 《壶公山》诗:“八面峯峦秀,孤高可偶然。” 宋 范成大 《望海亭赋》:“浩荡轩豁,孤高伶俜;腾驾碧寥,指麾沧溟。”
(2).孤特高洁;孤傲自许。 唐 元稹 《唐故工部员外郎杜君墓系铭并序》:“古傍 苏 李 ,气夺 曹 刘 ,掩 颜 谢 之孤高,杂 徐 庾 之流丽。” 宋 苏轼 《赵既见和复次韵答之》:“先生未出禁酒国,诗话孤高常近谤。” 明 吴承恩 《围棋歌赠鲍景远》:“愿尔逢人权进着,世界万事忌孤高。” 鲁迅 《呐喊·端午节》:“至于有人疑心他孤高,那可也不过是一种误解罢了。”  ——《漢語大詞典》
更 gēng/gèng《國語辭典》

更 [ gēng ]

  1. 改换、变换。如:「变更」、「更改」。唐·王维〈秋夜曲〉:「桂魄初生秋露微,轻罗已薄未更衣。」唐·元稹〈估客乐〉诗:「自兹相将去,誓死意不更。」
  2. 代替。《吕氏春秋·仲春纪·仲春》:「用圭璧,更皮币。」
  1. 古代表示夜间计时的用语。一夜分为五更,每更约两小时。如:「三更灯火五更鸡」。五代十国南唐·李煜〈浪淘沙·帘外雨潺潺〉词:「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
  2. 古代徭役的名称。参见「更赋 」条。
  3. 姓。如战国时魏国有更羸。

更 [ gèng ]

  1. 愈甚、越发。表示加重一层的语气。如:「更好」、「更加努力」。唐·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诗:「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清·龚自珍〈己亥杂诗〉三一五首之五:「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2. 再、复。唐·王之涣〈登鹳雀楼〉诗:「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红楼梦·第一二○回》:「雨村听著却不明白,知仙机也不便更问。」
  3. 竟然、终于。《全唐诗·卷七九八·花蕊夫人·述国亡诗》:「十四万人齐解甲,更无一个是男儿。」
  4. 岂、难道、那里。唐·杜甫〈春日梓州登楼〉诗二首之二:「战场今始定,移柳更能存。」《水浒传·第一一○回》:「此是人之常情,更待多说?」
  5. 纵使、即使、不论怎样。五代十国南唐·李煜〈清平乐·别来春半〉词:「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宋·柳永〈如鱼水·轻霭浮空〉词:「更归去,偏历銮坡凤沼,此景也难忘。」
  6. 反而。汉·王充《论衡·奇怪》:「儒者称圣人之生,不因人气,更禀精于天。」

更 [ jīng ]

  1. 经历、经过。如:「少不更事」。《史记·卷一二三·大宛传》:「汉方欲事灭胡,……因欲通使,道必更匈奴中,乃募能使者。」
起楼(起樓)qǐ lóu
(1).高楼。 隋 江总 《和衡阳殿下高楼看妓》:“起楼侵碧汉,初日照红妆。” 清 蒋士铨 《戏园》诗:“三面起楼下覆廊,广庭十丈臺中央。”
(2).造楼。 宋 杨万里 《经始小筑觉江山辐凑因得长句》诗:“旧亭不为作山主,背山起楼何以故?”
(3).层层堆迭;层层迭迭。 清 褚人穫 《坚瓠馀集·秋海棠奇花》:“ 武林 王丹麓 ,墻东草堂,初植秋海棠一二本,数年遂蔓衍阶砌。岁乙丑,忽发奇葩,千朶起楼。” 端木蕻良 《曹雪芹》第十一章:“冠顶镂金起楼,正中嵌着一块大红宝石,旁缀珍珠八粒。” 老舍 《贫血集·不成问题的问题》:“谁的瓶里没有插过农场的大枝的桂花,腊梅,红白梅花,和大朵的起楼子的芍药,牡丹与山茶?”  ——《漢語大詞典》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