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网

朱华盛发穿疏竹,寒枿齐枯遍野矶。

文同宋代〕《提刑司勋示及瞑禽图作诗咏之

朱华盛发穿疏竹,寒枿齐枯遍野矶。
大雪蔽天方乱下,众禽争地各相依。
非公好事谁能得,此画如今自已稀。
试待晴明挂轩壁,定开群眼一时飞。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
朱华穿遍野

朱华(朱華)zhū huá
(1).指荷花。《文选·曹植〈公宴诗〉》:“秋兰被长坂,朱华冒緑池。” 李善 注:“朱华,芙蓉也。” 唐 王勃 《采莲赋》:“咏緑竹於风晓,赋朱华於月夕。” 明 陈子龙 《酬舒章向疾之作用原韵》:“黄鸟鸣层阴,朱华长幽沼。” 郑泽 《夏日感兴次钝根韵即以奉寄》:“朱华媚瑶沼,微风芬以清。”
(2).泛指红花。 三国 魏 曹植 《朔风诗》:“昔我初迁,朱华未希。今我旋止,素雪云飞。” 唐 孟郊 《峥嵘岭》诗:“古树浮緑气,高门结朱华。” 明 夏完淳 《秋怀》诗之一:“丰草承露凋,朱华冒风谢。”
(3).见“ 朱于 ”。  ——《漢語大詞典》
盛 shèng/chéng《國語辭典》

盛 [ chéng ]

  1. 用容器装东西。如:「盛饭」、「盛汤」。
  2. 容纳。如:「箱子太小,盛不了这么多东西。」
  1. 古代装在食器里祭祀的谷物。《周礼·地官·闾师》:「不耕者祭无盛。」汉·郑玄·注:「盛,黍稷也。」

盛 [ shèng ]

  1. 兴旺、繁茂、丰富。如:「兴盛」、「旺盛」、「茂盛」、「丰盛」、「盛馔」。
  2. 浓厚的。如:「盛情」、「盛意」。
  3. 大规模的。如:「盛大」、「盛举」、「盛事」。
  1. 极,表程度之深。如:「盛怒」、「盛夸」、「盛赞」。《三国演义·第二三回》:「晔盛称操德,且曰:『丞相若记旧怨,安肯使某来结好将军乎?』」
  1. 姓。如汉代有盛苞。
发 ( 發 髮 ) fā/fà
发 [ fā ]
  1. 交付,送出:分~。~放。~行(批发)。
  2. 放,射:~射。百~百中。焕~。
  3. 表达,阐述:~表。~凡(陈述某一学科或一本书的要旨)。阐~。
  4. 散开,分散:~散。
  5. 开展,张大,扩大:~展。~扬。
  6. 打开,揭露:~现。~掘。
  7. 产生,出现:~生。~愤。奋~。
  8. 食物因发酵或水浸而膨涨:~面。
  9. 显现,显出:~病。~抖。~憷。
  10. 开始动作:~动。
  11. 引起,开启:启~。~人深省。
  12. 公布,宣布:~布。~号施令。
  13. 量词,用于枪弹、炮弹。
发 [ fà ]
◎ 人的前额、双耳和头颈部以上生长的毛:头~。鬓~。怒~冲冠。
    穿 chuān《國語辭典》

    穿 [ chuān ]

    1. 挖凿、挖掘。《诗经·召南·行露》:「谁谓鼠无牙,何以穿我墉?」《礼记·月令》:「穿窦窖,修囷仓。」
    2. 贯通、通过。如:「穿针引线」、「穿鞋带」、「穿越马路」。
    3. 著衣袜等。如:「穿衣服」、「穿袜子」。
    1. 破败的。《庄子·山木》:「衣弊屐穿,贫也,非惫也。」
    1. 透澈、明白、显明。如:「说穿」、「看穿心事」、「望穿秋水」、「拆穿西洋镜」。
    疏 shū《國語辭典》

    疏 [ shū ]

    1. 開通、使通暢。如:「疏通」。《孟子·滕文公上》:「禹疏九河。」
    2. 分散、散開。如:「疏散人群」。
    3. 清除、排解。《國語·楚語上》:「教之樂,以疏其穢而鎮其浮。」《文選·孫綽·遊天台山賦》:「過靈溪而一濯,疏煩想於心胸。」
    4. 刻鏤、雕繪。《文選·張衡·西京賦》:「何工巧之瑰瑋,交綺豁以疏寮。」唐·張說〈蒲津橋贊〉:「又疏其舟閒,畫其鷁首。」
    1. 稀少、稀闊。如:「疏林」、「疏星」、「疏疏落落幾戶人家」。
    2. 不親近、不熟悉。如:「人地生疏」、「親疏遠近」。晉·陶淵明〈詠荊軻詩〉:「惜哉劍術疏,奇功遂不成。」
    3. 粗心、不注意、不細密。如:「人為疏忽」。《史記·卷七九·范雎蔡澤傳》:「其於計疏矣。」宋·沈括《夢溪筆談·卷七·象數一》:「落下閎曆法極疏,蓋當時以為密耳。」
    4. 空虛、不實在。如:「空疏」、「才疏學淺」。《三國演義·第八五回》:「愚才疏智淺,恐不堪當此任。」
    5. 粗糙、不精細。《論語·述而》:「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唐·韓愈〈山石〉詩:「鋪床拂席置羹飯,疏糲亦足飽我飢。」
    1. 窗。《史記·卷二三·禮書》:「疏房床笫几席,所以養體也。」
    2. 窗上的刻鏤花紋。《文選·王延壽·魯靈光殿賦》:「爾乃懸棟結阿,天窗綺疏。」
    3. 蔬果。《淮南子·主術》:「夏取果蓏,秋畜疏食。」通「蔬」。

    疏 [ shù ]

    1. 闡明經義或古注的文字。如:「注疏」、「義疏」。唐·柳冕〈與權德輿書〉:「其有明聖人之道,盡六經之意,而不能誦疏與注,一切棄之。」
    2. 古代臣下進呈君王的奏章。如:「上疏」。唐·杜甫〈秋興〉詩八首之三:「匡衡抗疏功名簿,劉向傳經心事違。」
    3. 書信。唐·杜甫〈潭州送韋員外牧韶州〉詩:「洞庭無過雁,書疏莫相忘。」
    1. 分條陳述、記錄。《漢書·卷五四·蘇建傳》:「初桀、安與大將軍霍光爭權,數疏光過失予燕王,令上書告之。」

    疏 [ ​sū ]

    1. (一)​之又音。
    竹 zhú《國語辭典》

    竹 [ zhú ]

    1. 植物名。多年生常绿植物。茎木质,有隆起之节,节间部中空,细长作管状,色绿。竹茎坚韧,可供建筑制器之用。
    2. 乐器名。笛、箫之属。《周礼·春官·大师》:「皆播之以八音:金、石、土、革、丝、木、匏、竹。」晋·王羲之〈三月三日兰亭诗序〉:「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3. 简册。如:「竹帛」、「竹简」。汉·桓宽《盐铁论·利议》:「明枯竹,守空言,不知趋舍之宜,时世之变。」
    4. 姓。如汉代有竹多同。
    5. 二一四部首之一。
    寒 hán《國語辭典》

    寒 [ hán ]

    1. 冷。如:「酷寒」、「御寒」、「饥寒交迫」、「天寒地冻」。《论语·子罕》:「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雕也。」唐·白居易〈长恨歌〉:「鸳鸯瓦冷霜华重,翡翠衾寒谁与共?」
    2. 穷困。如:「贫寒」、「家境清寒」。《史记·卷七九·范雎蔡泽传》:「范叔一寒如此哉!乃取其绨袍以赠之。」
    3. 卑贱。如:「寒门」、「寒儒」。唐·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1. 秋冬寒冷的季节。与「暑」相对。《易经·系辞下》:「寒往则暑来,暑往则寒来,寒暑相推而岁成焉。」
    2. 国名。夏朝诸侯寒浞的封国。故址在今大陆地区山东省潍县境。
    3. 姓。如夏朝有诸侯寒浞,汉代有寒朗。
    1. 使受冷。《孟子·告子上》:「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
    2. 战栗、害怕。如:「心寒」、「胆寒」。《史记·卷八六·刺客传·荆轲传》:「夫以秦王之暴而积怒于燕,足以寒心,又况闻樊将军之所在乎?」
    3. 终止、停止。《左传·哀公十二年》:「今吾子曰必寻盟。若可寻也,亦可寒也。」晋·杜预·注:「寒,歇也。」
    枿 niè
    枿 [ niè ]
       ◎ 古同“”(a.树木砍去后又长出的芽子,如“山无槎~。”b.树木砍去后留下的树桩子,如“今洲上犹有陈根余~。”)。
    齐 ( 齊 ) qí/jì/zī/zhāi
    齐 [ qí ]
    1. 东西的一头平或排成一条直线:~整。参差不~。
    2. 达到,跟什么一般平:见贤思~。河水~腰深。
    3. 同时;同样;一起:~名。~声。~心协力。一~前进。
    4. 全;完全:~全。人到~了。
    5. 中国周代诸侯国名,疆域在今山东省北部、东部和河北省的东南部。
    6. 中国朝代名:南朝~。北朝~。
    齐 [ jì ]
    1. 调剂:夫匠者手巧也,而医者~药也。后作“剂”。
    2. 药剂:处~不过数种。后作“剂”。
    3. 界限;分际:百年,寿之大~。
    4. 成功;成熟:事能得~。后作“济”。
    齐 [ zī ]
    1. 同“粢”。古代用于祭祀的谷物。
    齐 [ zhāi ]
    1. 同“斋”。
    2. 斋戒:~三日而后行。
    3. 庄敬:~庄。~严。
    枯 kū《國語辭典》

    枯 [ kū ]

    1. 草木失去生機。如:「枯木逢春」。唐·李白〈蜀道難〉:「連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絕壁。」元·馬致遠〈天淨沙·枯藤老樹昏鴉〉曲:「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
    2. 乾、乾涸。如:「枯井」、「海枯石爛」、「枯魚之肆」。唐·李白〈古風〉詩五九首之五九:「眾鳥集榮柯,窮魚守枯池。」
    3. 憔悴、瘦瘠。《荀子·修身》:「安燕而血氣不惰,勞勸而容貌不枯。」《後漢書·卷四五·袁安傳》:「魂魄飛揚,形容已枯。」
    1. 油料作物經榨油後剩餘的渣滓,多製成餅狀,供飼料、肥料之用。如:「茶枯」、「油枯」。
    2. 中醫上稱半身不遂的病為「枯」。
    遍野 biàn yě
    遍布原野;到处。《敦煌变文集·伍子胥变文》:“白草遍野覆平原,緑柳分行垂两岸。” 元 耶律楚材 《戊子喜雨用马朝卿韵》之一:“遍野桑畴青幄密,连天菱壠緑云深。” 清 柯悟迟 《同治二年》:“祖母遍野寻觅,及见,终不肯来。” 杨笑影 《赤子之心》:“敌人尸横遍野,溃不成军。”  ——《漢語大詞典》
    矶 ( 磯 ) jī
    矶 [ jī ]
    1. 突出江边的岩石或小石山:燕子~。采石~。
    2. 水冲激岩石。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