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网

开张胸怀脱羁检,颜色何尝形喜愠。

文同宋代〕《送提刑司勋

同昔分符守兴元,公始仗节来武信。
因而出入在门下,未有三日不亲近。
台移希疏狱谳少,凛凛清风满墙仞。
乘闲每许陪后乘,好寺名园遍游尽。
惟携茶具常幽绝,新胯珍团曾不吝。
或因议事阅书画,止用小肴并浅醖。
清欢雅兴自无厌,妓乐喧烦谁愿进。
开张胸怀脱羁检,颜色何尝形喜愠。
使威敛霁官况乐,瞥过二年如一瞬。
后同先满去涪上,数月复来为属郡。
再将厚荫蒙旧物,掩蔽不才宽责问。
同常自念性偏僻,凡取交游最精慎。
虽然众中事汎爱,仁者与亲余不忍。
生平所得无几人,既已得之心自信。
公家兄弟何磊落,一一光华如美瑾。
顾同质状似顽石,辄簉其间袭温润。
令昆强季没已久,公独康庄驰驵骏。
朝廷要人办繁剧,昨不诏书催入觐。
连城众口惜公去,不问鲵鲐与髫龀。
烟开汉沔晓光薄,雪下褒斜寒力峻。
嗟同不得送行旆,回视腰间绾双印。
灙城西北有危楼,徒望高鸿寄长韵。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
开张胸怀脱羁颜色何尝喜愠

开张(開張)kāi zhāng
(1).张开;舒展。《释名·释姿容》:“企,啟也;啟,开也。言自延竦之时,枢机皆开张也。” 唐 黄滔 《寄同年李侍郎龟正》诗:“ 崑 璞要疑方卓絶,大鹏须息始开张。” 鲁迅 《故事新编·奔月》:“﹝ 羿 ﹞身子是岩石一般挺立着,眼光直射,闪闪如岩下电,须发开张飘动,像黑色火。”
(2).开扩;扩张。 三国 蜀 诸葛亮 《前出师表》:“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宋书·何承天传》:“加塞漠之外,胡敌掣肘,必未能摧锋引日,规自开张。” 唐 杜牧 《感怀》诗:“夷狄日开张,黎元愈憔悴。”
(3).打开;展开。 唐 韩愈 《送文畅师北游》诗:“开张篋中宝,自可得津筏。” 唐 元稹 《酬友封话旧叙怀十二韵》:“开张图卷轴,颠倒醉衫衣。” 郭沫若 《万引》:“开张着的《Chatterton》呈在他的面前,就好像地狱的魔口一样,每个字都好像在吐出火焰。”
(4).活动;行动。《东周列国志》第四三回:“阴极生阳,蛰虫开张。” 清 汪懋麟 《重九前二日集饮用六月韵》:“争奇角胜齐开张,摘伏攻瑕显嘲訐。”
(5).阐明。《南史·王融传》:“ 永明 末, 武帝 欲北侵,使 毛惠秀 画《汉武北伐图》, 融 因此上疏,开张北侵之议。”《新唐书·忠义传下·张兴》:“ 兴 开张祸福,譬晓敌人,而婴城弥年,众心遂固。”《孝经·开宗明义》题 宋 邢昺 疏:“言此章开张一经之宗本,显明五孝之义理,故曰《开宗明义章》也。”
(6).犹恢宏。开阔雄伟。《宋书·王僧达传》:“议论开张,执意明决。” 宋 苏轼 《江城子·密州出猎》词:“酒酣胸胆尚开张,鬢微霜,又何妨!”如:气势开张。
(7).开放;不闭塞。 清 王夫之 《读四书大全说·大学·传第七章》:“盖既是虚虚明明地,则全不可收,更于何放?止防窒塞,无患开张。”
(8).商店等设立后开始营业。《京本通俗小说·错斩崔宁》:“且将这些钱去收拾起店面,开张有日,我便再应付你十贯。”《警世通言·白娘子永镇雷峰塔》:“十月前后,俱已完备,选日开张药店。” 清 百一居士 《壶天录》卷下:“宝康布店,开张未一旬,遭回禄。” 老舍 《茶馆》第二幕:“因为修理门面,茶馆停了几天营业,预备明天开张。”
(9).指商店在某一时间内做第一笔交易。 巴金 《寒夜》一:“我今晚上还没有开张。如今真不比往年间,好些洞子都不让我们进去了。” 陈世旭 《小镇上的将军》:“剃头佬忽然由此想起自己一上午的生意还没有开张,拔脚就走。”
(10).开设(店铺等)。《两朝纲目备要·宁宗嘉定二年》:“有田之人,预於 江 南经营牛种,其无田者,多入城市,开张店业。”《水浒传》第四九回:“他是我姑娘的女儿,叫做 母大虫 顾大嫂 ,开张酒店。” 清 吴炽昌 《客窗闲话初集·八松墓》:“当义士在生之日,开张旅舍,东西南北之人,投止者不知凡几。”
(11).比喻工作、事业的开始。 徐迟 《火中的凤凰》十一:“工作还没有开张,事情已够他忙了。” 阮章竞 《漳河水·圈套》:“另打锣鼓另开张,主席还是你来当。” 浩然 《艳阳天》第一二三章:“咱们在哪儿跌下的,再从哪儿爬起来,新打锣鼓另开张,这才是一个党员对待错误、对待处分的正确态度!”
(12).印刷上指相当于整张纸的若干分之一。 阿英 《漫谈初期报刊的年画和日历》:“这类的月份牌,以 民国 初年附送的较为精美,除日历外,还配以装饰画和故事画。开张不大,用彩色印。”  ——《漢語大詞典》
胸怀(胸懷)xiōng huái
(1).胸襟;胸中所怀者,指抱负。 汉 王充 《论衡·别通》:“故夫大人之胸怀非一,才高知大,故其於道术无所不包。”《宋书·萧惠开传》:“人生不得行胸怀,虽寿百岁犹为夭也。”《朱子语类》卷三二:“亦见得 子游 胸怀也恁地开广。” 巴金 《怀念鲁迅先生》:“但先生‘吃的是草,挤出来的是奶和血’这是多么优美的心灵,多么广大的胸怀!”
(2).犹心中。 晋 袁宏 《后汉书·献帝纪》:“时上年十五,每事出於胸怀,皆此类也。” 唐 刘知几 《史通·书志》:“斯皆不凴章句,直取胸怀。” 宋 司马光 《涑水记闻》卷一:“丈夫临大事可否,当自决胸怀,乃来家间恐怖妇女何为耶!” 王西彦 《古屋》第二部三:“我的胸怀里充满着轻快静谧的感觉。”
(3).怀抱着。《三国演义》第二一回:“夫英雄者,胸怀大志,腹有良谋,有包藏宇宙之机,吞吐天地之志者也。”如:胸怀全国,放眼世界,树立一切工作都是为了实现社会主义四个现代化的思想。  ——《漢語大詞典》
脱羁(脱羈)tuō jī
原指马脱笼头,后即谓不受羁绊。 唐 元稹 《酬翰林白学士代书一百韵》:“逸驥初翻步,鞲鹰暂脱羈。” 明 方孝孺 《友筠轩赋》:“若一尘不到之际,万事脱羈之辰。”  ——《漢語大詞典》
检 ( 檢 ) jiǎn
检 [ jiǎn ]
  1. 查:~查。~测。~讨。~举。~校(jiào )。~修。~索。~察。
  2. 注意约束(言行):~点(①注意约束言行,如“参加宴会时连吃带拿,太不~~了”;②查看是否符合,如“把行李~~一遍”)。失~。
  3. 古代官名,掌修国史,位次编修。
  4. 姓。
颜色(顔色)yán sè
(1).面容;面色。《礼记·玉藻》:“凡祭,容貌颜色,如见所祭者。” 南朝 梁 江淹 《古离别》诗:“愿一见颜色,不异琼树枝。” 清 黄遵宪 《今别离》诗:“揽镜妾自照,颜色桃花红。” 曹禺 《雷雨》第四幕:“颜色惨白,鬓发湿漉漉的。”
(2).表情;神色。《论语·泰伯》:“正颜色,斯近信矣。”《新唐书·韦思谦传》:“性謇諤,颜色庄重,不可犯,见王公,未尝屈礼。” 朱自清 《执政府大屠杀记》:“他们都背着枪,悠然的站着,毫无紧张的颜色。”
(3).姿色。《墨子·尚贤中》:“不论贵富,不嬖颜色。” 前蜀 贯休 《偶作》诗之五:“君不见 西施 緑珠 颜色可倾国,乐极悲来留不得。”《儒林外史》第二六回:“因他有几分颜色,从十七岁上就卖与 北门桥 来 家做小。”
(4).面子,光彩。 三国 魏 曹植 《艳歌》:“长者赐颜色, 泰山 可动移。”《醒世恒言·杜子春三入长安》:“那些亲眷们一向訕笑 杜子春 这个败子,岂知还有发跡之日。这些时见了那首感怀诗,老大的好没颜色。” 朱自清 《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使我们觉得我们的船和船里的我们,在桥下过去时,真是太无颜色了。”
(5).色彩。 唐 杜甫 《花底》诗:“深知好颜色,莫作委泥沙。”《水浒传》第一○三回:“ 张世开 嫌那段颜色不好,尺头又短,花样又是旧的。” 巴金 《春天里的秋天》二:“你看,颜色和血一样,多鲜艳。”
(6).指尊严。《吕氏春秋·勿躬》:“蚤入晏出,犯君颜色,进諫必忠,不辟死亡。” 汉 刘向 《九叹·怨思》:“犯颜色而触諫兮,反蒙辜而被疑。” 宋 苏舜钦 《答韩持国书》:“昨在京师官时,不敢犯人颜色,不敢议论时事,随众上下,心志蟠屈不开,固亦极矣!”
(7).借指头。 唐 白居易 《胶漆契》诗:“陋巷飢寒士,出门甚栖栖。虽然志气高,岂免颜色低。” 胡适 《吴敬梓年谱》:“昔之列戟鸣珂,加以紫标黄榜,莫不低其颜色,增以悽愴。”
(8).指显示利害的脸色或行动。 沙汀 《防空》:“ 愚生先生 从那时起勃发了雄心,总想拿点颜色给他的仇家看看。” 杨朔 《渔笛》:“姓 宋 的那穷鬼敢沾你一沾,我不给你们点颜色看才怪。”
(9).指本领。 鲁迅 《花边文学·点句的难》:“标点古文真是一种试金石,只消几点几圈,就把真颜色显出来了。”
(10).颜料或染料。如:彩印厂的仓库里,各种颜色都有的。  ——《漢語大詞典》
何尝(何嘗)hé cháng
亦作“ 何甞 ”。亦作“ 何常 ”。 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未曾或并不。《史记·日者列传》:“自古受命而王,王者之兴何尝不以卜筮决於天命哉!”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封禅》:“夫正位北辰,嚮明南面,所以运天枢,毓黎献者,何尝不经道纬德,以勒皇蹟者哉?” 宋 苏轼 《登常山绝顶广丽亭》诗:“何甞有此乐,将去復徘徊。”《西游记》第二七回:“ 行者 道:‘弟子亦颇殷勤,何常懒惰?’” 鲁迅 《两地书·致许广平一○》:“ 江 浙 的教育,表面上虽说发达,内情何尝佳。”  ——《漢語大詞典》
形 xíng《國語辭典》

形 [ xíng ]

  1. 實體、身體。如:「有形」、「無形」、「形影不離」。《呂氏春秋·先識覽·去宥》:「人之老也,形益衰,而智益盛。」
  2. 樣子、樣貌。如:「圓形」、「形象」、「形態」、「形容」。《孫子·虛實》:「故兵無常勢,水無常形。」《晉書·卷一一四·苻堅載記下》:「又北望八公山上草木,皆類人形。」
  3. 狀況。如:「情形」。
  4. 地勢。如:「地形」、「形勢」。《史記·卷八·高祖本紀》:「秦,形勝之國,帶山之險。」
  1. 表現、顯現。如:「喜形於色」、「形之於外」。《禮記·樂記》:「感於物而動,故形於聲。」南朝梁·蕭統〈文選序〉:「情動於中而形於言。」
  2. 構成、變成。《管子·牧民》:「惟有道者,能備患於未形也,故禍不萌。」
  3. 描寫。如:「形容」、「難以形於筆墨」。
  4. 比較、對照。如:「相形見絀」。《淮南子·齊俗》:「故高下之相傾也,短脩之相形也,亦明矣。」
喜愠(喜愠)
宋史王化基傅化基宽厚有容喜愠不形  ——《骈字类编》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