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网

香檀扎扎江雨骤,情凝力定方举袖。

文同宋代〕《大垂手

华堂合乐轰春昼,凤叫龙嘶画鼍吼。
琼猊压地开组绣,美人舞兮献君寿。
红婆娑兮翠蚴蟉,雪翻花兮风入柳。
曳轻裾兮扬彩绶,金鸾飞兮玉麟走。
入急破,大垂手。
香檀扎扎江雨骤,情凝力定方举袖。
烟收雾敛曲彻后,锦盈车兮珠满斗。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
香檀扎扎江雨

香檀 xiāng tán
(1).檀木芬香,因名。 唐 白居易 《林下樗》诗:“香檀文桂苦雕鐫,生理何曾得自全。”
(2).化妆品,用以描画口唇等。《敦煌曲子词·破阵子二》:“雪落庭梅愁地,香檀枉注歌唇。” 后蜀 顾夐 《虞美人》词:“香檀细画侵桃脸,罗袂轻轻歛。”
(3).乐器名。檀木制作的拍板。 宋 张先 《凤栖梧》词:“红翠鬭为长袖舞,香檀拍过惊鸿翥。” 宋 柳永 《木兰花》词:“香檀敲缓玉纤迟,画鼓声催莲步紧。”  ——《漢語大詞典》
扎扎 zhā zhā
象声词。 唐 白居易 《缭绫》诗:“丝细繰多女手疼,扎扎千声不盈尺。”《能改斋漫录·沿袭》引 南唐 李询 《织锦》诗:“扎扎机声晓復晡,眼穿力尽意何如。” 清 曹寅 《诸敏庵弹平调琵琶》诗:“紫花扎扎白翎雀,听风有耳临官桥。”  ——《漢語大詞典》
江雨
唐 杜甫 九日登梓州城 湖风秋戍柳,江雨暗山楼。
唐 柳宗元 雨晴至江渡 江雨初晴思远步,日西独向愚溪渡。
唐 刘禹锡 杂曲歌辞 其十一 竹枝 楚水巴山江雨多,巴人能唱本乡歌。
唐 温庭筠 送襄州李中丞赴从事 江雨潇潇帆一片,此行谁道为鲈鱼。
元 郭钰 复愁 江雨舟无渡,山云鸟独过。
元 倪瓒 寄卢士行 照夜风镫人独宿,打窗江雨鹤相依。  ——《骈字类编》
骤 ( 驟 ) zhòu
骤 [ zhòu ]
  1. (马)快跑:驰~。
  2. 急,疾速,突然:天气~冷。~然。暴风~雨。
情 qíng《國語辭典》

情 [ qíng ]

  1. 心理上发于自然的意念,或因外界事物刺激所引发的心理状态。如:「感情」、「温情」。《礼记·礼运》:「何谓人情?喜、怒、哀、惧、爱、恶、欲七者,弗学而能。」唐·白居易〈琵琶行〉:「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
  2. 两性间的爱。如:「爱情」、「痴情」、「谈情说爱」。宋·秦观〈鹊桥仙·纤云弄巧〉词:「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3. 友谊、情分。如:「交情」、「人情世故」。唐·李白〈赠汪伦〉诗:「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4. 面子。如:「情面」、「求情」、「说情」。
  5. 实际的状况、内容。如:「实情」、「病情」、「行情」。
  1. 有关男女恋情的。如:「情夫」、「情妇」、「情痴」。
  1. 分明、明明。《红楼梦·第四回》:「薛蟠见母亲如此说,情知扭不过的。」
凝 níng《國語辭典》

凝 [ níng ]

  1. 液体结成固体或气体变成液体。如:「凝结」。《易经·坤卦·象曰》:「履霜坚冰,阴始凝也。」唐·岑参〈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诗:「幕中草檄砚水凝。」
  2. 聚集、凝集。如:「凝聚」。唐·王勃〈滕王阁序〉:「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宋·欧阳修〈渔家傲·九月霜秋秋已尽〉词:「云欲凝,雁来应有吾乡信。」
  3. 成、形成。《书经·皋陶谟》:「抚于五辰,庶几其凝。」汉·孔安国·传:「凝,成也。」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原道》:「龙凤以藻绘呈瑞,虎豹以炳蔚凝姿。」
  4. 巩固。《荀子·议兵》:「兼并易能也,唯坚凝之难焉。」
  5. 止、停。唐·孙处玄〈句〉诗:「日侧南涧幽,风凝北林暮。」宋·卢祖皋〈望江南·疏雨过〉词:「因看胡蝶著双飞,凝扇立多时。」
  1. 注意力专注或集中。如:「凝思」、「凝望」。唐·白居易〈霓裳羽衣歌〉:「当时乍见惊心目,凝视谛听殊未足。」
  2. 徐缓。《文选·谢朓·鼓吹曲》:「凝笳翼高盖,叠鼓送华辀。」唐·白居易〈长恨歌〉:「缓歌谩舞凝丝竹,尽日君王看不足。」
  1. 盛美、华丽。唐·韩愈〈幽怀〉诗:「凝妆耀洲渚,繁吹荡人心。」
  2. 肃重、庄严。《淮南子·兵略》:「湫漻如秋,典凝如冬。」《新唐书·卷一二四·宋璟传》:「璟风度凝远,人莫涯其量。
力 lì《國語辭典》

力 [ lì ]

  1. 改变物体运动状态(静止或运行速度)​的效能称为「力」,计算单位为「牛顿」。如:「动力」、「向心力」、「离心力」、「地心引力」。
  2. 人和动物体内筋肉运动所产生的效能。如:「臂力」、「体力」。《诗经·邶风·简兮》:「有力如虎,执辔如组。」
  3. 一切事物所具有的效能或作用。如:「火力」、「风力」、「水力」。
  4. 才能、能力。如:「智力」、「实力」、「理解力」、「量力而为」。
  5. 权势。如:「权力」。《孟子·公孙丑上》:「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
  6. 以力气供人役使的僮仆。如:「苦力」。
  7. 姓。如宋代有力起。
  8. 二一四部首之一。
  1. 尽力、拚命。如:「力争上游」。《汉书·卷九五·南粤传》:「楼船力攻烧敌。」
定 dìng《國語辭典》

定 [ dìng ]

  1. 确切的、不改变的。如:「定理」、「定义」、「定律」、「定局」、「定论」。
  2. 不动的。如:「定产」、「定业」。
  3. 规定的。如:「定量」、「定时」、「定期」。
  1. 固定、使固定。如:「定住」、「定影」。
  2. 使平静、使稳固。如:「平定」、「安邦定国」。
  3. 使确定、不更改。如:「底定」、「决定」、「否定」、「裁定」。
  4. 约定、订立。如:「定约」、「制定」、「订定」。
  1. 究竟、到底。表疑问。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言语》:「卿云艾艾,定是几艾?」唐·李白〈答族姪僧中孚赠玉泉仙人掌茶〉诗:「举世未见之,其名定谁传?」
  2. 必然。如:「定能成功」、「定死无疑」。唐·杜甫〈寄高适〉诗:「定知相见日,烂漫倒芳樽。」
  1. 姓。如明代有定伯安。
方 fāng《國語辭典》

方 [ fāng ]

  1. 四个角都是九十度的四边形。如:「正方形」、「长方形」。
  2. 区域。如:「地方」、「远方」。
  3. 古代称地为「方」。《淮南子·本经》:「戴圆履方,抱表怀绳。」汉·高诱·注:「圆,天也;方,地也。」
  4. 位置、地位的一边或一面。如:「东方」、「四面八方」、「对方」、「我方」、「双方」。
  5. 法子、办法。如:「方法」、「千方百计」、「教导有方」。
  6. 治病的药单、配药的单子。如:「药方」、「偏方」、「秘方」、「处方」。《镜花缘·第二九回》:「此跌打损伤第一奇方。」
  7. 数学上的乘方。如:「平方」、「立方」。
  8. 量词。计算方形物品的单位。相当于「块」、「个」。如:「匾额一方」、「一方手帕」、「三方图章」。
  9. 姓。如明代有方孝孺。
  10. 二一四部首之一。
  1. 方形的。如 :「方桌」、「方阵」。
  2. 某一地的。如:「方音」、「方言」、「方志」。
  3. 正直。如:「品行方正」。《老子·第五八章》:「是以圣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刿。」《汉书·卷五六·董仲舒传》:「悼王道之不昭,故举贤良方正之士。」
  1. 才、始。如:「书到用时方恨少」、「如梦方醒」。《红楼梦·第四回》:「今年方四十上下,只有薛蟠一子。」
  2. 正、适。如:「来日方长」、「方兴未艾」。《论语·季氏》:「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
  3. 将。《后汉书·卷一七·冯异传》:「玺书劳异曰:『方论功赏,以答大勋。』」《资治通鉴·卷六五·汉纪五十七·献帝建安十三年》:「今治水军八十万众,方与将军会猎于吴。」
  1. 当、在。《庄子·人间世》:「方今之时,仅免刑焉。」《汉书·卷六六·杨敞传》:「恽家方隆盛时,乘朱轮者十人。」
举 ( 舉 ) jǔ
举 [ jǔ ]
  1. 向上抬,向上托:~头。~手。~重。~棋不定。
  2. 动作行为:~止。轻而易~。
  3. 发起,兴办:~义。~办。创~。
  4. 提出:~要。~例。
  5. 推选,推荐:推~。荐~。
  6. 全:~国。~世。~家。
  7. 古代指科举取士:科~。~人。一~成名。
  8. 攻克:“一战而~鄢、郢”。
袖 xiù《國語辭典》

袖 [ xiù ]

  1. 衣服从肩到手腕的部分。如:「衣袖」。《韩非子·五蠹》:「长袖善舞。」《文选·曹植·美女篇》:「攘袖见素手,皓腕约金环。」
  1. 把东西藏在袖子里。《史记·卷七七·魏公子传》:「朱亥袖四十斤铁椎,椎杀晋鄙。」唐·韩愈〈试大理评事王君墓志铭〉:「我得一卷书,麤若告身者,我袖以往,翁见未必视。」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