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网

把青山踏遍,晴湖看倦,总一片,欣欣意。

李祁宋代〕《水龙吟 州北看樱花作,即呈家训、筱蕾吟正

春风吹彻平原,樱花万顷开无际。枝头烂漫,堆云叠雪,神仙游戏。

造化无心,偶为东道,豪情无比。把青山踏遍,晴湖看倦,总一片,欣欣意。

那是春归便已,好韶华、与时相替。轻阴微雨,几番朝暮,旋铺新翠。

又见珠悬,玲珑映日,玉酣红醉。莫相思、故国天涯,同一是,浮生寄。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
青山总一欣欣

把 bǎ/bà《國語辭典》

把 [ bǎ ]

  1. 握住、拿著。如:「把手言欢」、「把住栏干」。《说文解字·手部》:「把,握也。」唐·孟浩然〈过故人庄〉诗:「开筵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2. 看守。如:「把守」、「把关」。唐·贯休〈古塞下曲〉七首之一:「下营依遁甲,分帅把河隍。」《水浒传·第六一回》:「守门的左右约有四五十军士,簇捧著一个把门的官人在那里坐定。」
  3. 给与。《儒林外史·第四七回》:「虞家小厮又悄悄的从后门叫了一个卖草的,把他四个钱。」
  4. 抱著小孩大小便。如:「把屎」、「把尿」。
  1. 量词:➊ ​ 计算有柄、有把手器物的单位。如:「一把刀」、「两把伞」。➋ ​ 计算成束的长条状物品的单位。如:「一把葱」、「两把筷子」、「三把火把」。➌ ​ 计算手所能盈握数量的单位。如:「一把盐」、「两把花生米」。➍ ​ 计算手部动作的单位。如:「推他一把」、「拉你一把」。➎ ​ 计算火的单位。如:「放一把火」、「一把怒火」、「一把无名火」。
  1. 表示约数。如:「丈把长」、「个把钟头」。《儒林外史·第二回》:「李老爹这几年在新任老爷手里著实跑起来了,怕不一年要寻千把银子。」
  1. 将:➊ ​ 表示处理、处置的意思。如:「把门关上」、「把脸洗净」。➋ ​ 表示致使、导致的意思。如:「把他惹恼了」、「把你气哭了」、「把我急疯了」。
  2. 被。元·萧德祥《杀狗劝夫·第二折》:「这明明是天赐我两个横财,不取了他的,倒把别人取了去。」

把 [ bǎi ]

  1. (一)​1.之又音。

把 [ bà ]

  1. 柄,器具上便于手拿的部分。如:「枪把」、「刀把」。唐·陆德明《经典释文·卷一一·礼记音义之一》:「把中,音霸,手执处也。」也称为「把儿」、「把子」。
  2. 花、叶或果实等的梗子。如:「花把儿」、「叶把儿」。
青山 qīng shān
(1).青葱的山岭。《管子·地员》:“青山十六施,百一十二尺而至于泉。” 唐 徐凝 《别白公》诗:“青山旧路在,白首醉还乡。”《四游记·玉帝起赛宝通明会》:“一见我这里青山隐隐,緑水迢迢,便问我借与他居住。” 海默 《我的引路人》五:“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
(2).指归隐之处。 唐 贾岛 《答王建秘书》诗:“白髮无心镊,青山去意多。” 宋 范仲淹 《寄石学士》诗:“与君尝大言,定作青山隣。” 严复 《送沈涛园备兵淮扬》诗之一:“相看白髮盈头出,长恐青山与愿违。”
(3).山名。一名 青林山 。 南朝 诗人 谢朓 曾卜居于此,故又称 谢公山 。在今 安徽省 当涂县 东南。 刘义庆 《世说新语·文学》“ 袁宏 始作《东征赋》” 南朝 梁 刘孝标 注:“后游 青山 饮酌,既归,公命 宏 同载,众为危惧。” 唐 李白 《题东溪公幽居》诗:“宅近 青山 同 谢朓 ,门垂碧柳似 陶潜 。” 宋 杨万里 《望谢家青山太白墓》诗:“ 阿朓 青山 自一村,州民岁岁与招魂。 六朝 陵墓今安在,只有诗仙月下坟。”  ——《漢語大詞典》
踏 tà《國語辭典》

踏 [ tà ]

  1. 用腳踩著地或東西。如:「踏步」、「踏水車」、「踐踏」、「腳踏實地」。
  2. 跟隨。《喻世明言·卷三六·宋四公大鬧禁魂張》:「我妝做丞局,後面踏將你來,你喫擺番了。」
  3. 實地勘驗。如:「踏勘」。《元史·卷一○二·刑法志一》:「諸郡縣災傷,過時而不申,或申不以實,及按治官不以時檢踏,皆罪之。」
遍 biàn《國語辭典》

遍 [ ​biàn ]

读音
  1. 全部、整个。形容到处都是。如:「遍体鳞伤」、「哀鸿遍野」、「满山遍野」。宋·张俞〈蚕妇师〉:「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明·汤显祖《牡丹亭·第七出》:「梦回莺啭,乱煞年光遍。」
  1. 没有一处遗漏的。如:「遍布」、「遍历」、「红遍东南亚」。唐·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诗:「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宋·辛弃疾〈水龙吟·楚天千里清秋〉词:「把吴钩看了,栏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1. 布满。如:「朋友遍天下」。
  1. 量词。计算动作头尾经历的单位。唐·韩愈〈张中丞传后叙〉:「巡曰:『吾于书读不过三遍,终身不忘也。』」

遍 [ ​piàn ]

语音
  1. (一)​之语音。
晴 qíng《國語辭典》

晴 [ qíng ]

  1. 雨雪停止。《文选·潘岳·闲居赋》:「微雨新晴,六合清朗。」元·张可久〈人月圆·梅花浑似真真面〉曲:「雪晴天气,松腰玉瘦,泉眼冰寒。」
  1. 清朗无云的天气。如:「秋晴」、「阴晴」。唐·刘禹锡〈竹枝词〉二首之一:「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1. 晴朗的。如:「晴天霹雳」、「晴空万里」。唐·李白〈秋登宣城谢朓北楼〉诗:「江城如画里,山晓望晴空。」唐·贾岛〈送人适越〉诗:「晴湖胜镜碧,寒柳似金黄。」
湖 hú《國語辭典》

湖 [ hú ]

  1. 被陆地包围,汇集大水的地方。如:「太湖」、「洞庭湖」、「鄱阳湖」、「三江五湖」。
  2. 姓。如宋代有湖沐。
看 kàn/kān《國語辭典》

看 [ kàn ]

  1. 視、瞧。如:「看見」、「收看」、「偷看」。唐·李白〈清平調〉三首之三:「名花傾國兩相歡,長得君王帶笑看。」
  2. 觀賞。唐·杜甫〈宿府〉詩:「永夜角聲悲自語,中天月色好誰看?」唐·王建〈醉後憶山中故人〉詩:「遇晴須看月,鬥健且登樓。」(詩文中亦讀平聲)​
  3. 拜訪、探望。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德行》:「荀巨伯遠看友人疾。」
  4. 對待。如:「另眼看待」、「刮目相看」。唐·高適〈詠史〉詩:「不知天下士,猶作布衣看。」(詩文中亦讀平聲)​
  5. 估量、觀察判斷。如:「你看這法子行得通嗎?」、「看來他真是被冤枉的!」
  6. 診治。《儒林外史·第一五回》:「請醫生看你尊翁的病。」
  7. 拿取。《醒世姻緣傳·第六四回》:「我流水叫徒弟看茶與他吃了。」
  1. 用在動詞之後,表示姑且試試的語氣。如:「想想看」、「等等看」、「試試看」。《水滸傳·第四二回》:「說的是。再仔細搜一搜看。」

看 [ kān ]

  1.  
  2. (一)​2.4.之讀音。
  3. 看守。如:「看門」、「看護」、「看守」。
倦 juàn《國語辭典》

倦 [ juàn ]

  1. 疲惫、懈怠。如:「疲倦」、「倦怠」、「孜孜不倦」、「倦鸟归巢」。宋·苏轼〈永遇乐·明月如霜〉词:「天涯倦客,山中归路,望断故园心眼。」
  1. 厌恶。《易经·系辞下》:「通其变,使民不倦。」
总一(總一)zǒng yī
统一。《史记·礼书》:“人道经纬万端,规矩无所不贯,诱进以仁义,束缚以刑罚,故德厚者位尊,禄重者宠荣,所以总一海内而整齐万民也。” 汉 桓宽 《盐铁论·复古》:“今意总一盐铁,非独为利入也。”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定势》:“若《雅》《郑》而共篇,则总一之势离,是 楚 人鬻矛誉楯,两难得而俱售也。”《隋书·北狄传·室韦》:“其南者为 契丹 ,在北者号 室韦 ,分为五部,不相总一。”《明史·华允诚传》:“人主所以总一天下者,法令也。”  ——《漢語大詞典》
片 piàn/piān《國語辭典》

片 [ piàn ]

  1. 薄而扁平的東西。如:「肉片」、「洋鐵片」。
  2. 量詞:➊ ​ 計算薄而成片的東西的單位。如:「一片樹葉」、「兩片土司」。➋ ​計算地面物的單位。如:「一片樹林」、「門前兩側各有一片草地。」
  3. 印有姓名或可供通信的紙片。如:「名片」、「明信片」。
  4. 二一四部首之一。
  1. 將厚物以刀橫著或斜著切成薄片狀。如:「片肉」。《老殘遊記·第六回》:「我們那裡有人送的兩隻山雞,都已經片出來了。」
  1. 微少的。如:「片簡殘牘」、「隻字片語」。唐·韓愈〈贈徐州族姪〉詩:「一名雖云就 ,片祿不足充。」
  2. 單一的。如:「片面」。《論語·顏淵》:「片言可以折獄者,其由也與?」
  3. 短暫的。如:「片刻」、「片晌」。

片 [ piān ]

  1. 扁平的東西。如:「相片兒」、「唱片兒」、「畫片兒」、「電影片兒」。
欣欣 xīn xīn
欣喜的样子  ——《整理自网络》
意 yì《國語辭典》

意 [ yì ]

  1. 意思。《易经·系辞上》:「书不尽言,言不尽意。」唐·杜牧〈答庄充书〉:「是意能 遣辞,辞不能成意,大抵为文之旨如此。」
  2. 见解、看法。唐·柳宗元〈桐叶封弟辨〉:「周公曰:『天子不可戏。』乃封小弱弟于唐。吾意不然。」
  3. 私念、成见。《论语·子罕》:「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4. 情趣。如:「春意」、「醉意」。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神思》:「登山则情满 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唐·杜甫〈登兖州城楼〉诗:「从来多古意,临眺独踌躇 。」
  5. 情感。唐·杜甫〈送李校书二十六韵〉:「临岐意颇切,对酒不能吃。」唐·刘禹锡 〈竹枝词〉九首之二:「花红易衰似郎意,水流无限似侬愁。」
  6. 愿望。如:「称心如意」。《吕氏春秋·仲冬纪·长见》:「申侯伯善持养吾意,吾所欲,则先我为之。」
  7. 内心、胸襟。《汉书·卷一·高帝纪上》:「宽仁爱人,意豁如也。」
  8. 姓。如明代有意秀。
  1. 怀疑。《韩非子·存韩》:「为计而使诸侯有意伐之心,至殆也。」《汉书·卷四七·文三王传·梁孝王刘武传》:「于是天子意梁,逐贼,果梁使之。」
  2. 猜测、推测。如:「出其不意」。《庄子·胠箧》:「夫妄意室中之藏,圣也。」《管子·小问》:「君子善谋而小人善意。」
  3. 考虑。《诗经·小雅·正月》:「终逾绝险,曾是不意。」《礼记·王制》:「意论轻重之序,慎测浅深之量,以别之。」
  1. 或。《墨子·明鬼下》:「岂女为之与?意鲍为之与?」《庄子·盗跖》:「知不足邪?意知而力不能行邪?」通「抑」。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