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网

子昂感遇不啻过,阮籍咏怀何念深。

赵蕃宋代〕《寄杨溥子

昔闻许劭月旦评,人生倚以分重轻。
当时初非徇虚名,往往夷考其学行。
今人谁复持此柄,乡评亦复无公论。
故当信目不信耳,毁誉不用从人问。
我行溧阳得杨子,何止国士天下士。
大科异等非谩狂,笔头真有三万字。
十篇琅琅金玉音,一唱三叹感我心。
子昂感遇不啻过,阮籍咏怀何念深。
匡章通国称不孝,夫子与游仍礼貌。
虽然前圣亦有云,善与不善分恶好。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
感遇不啻咏怀

子 zǐ《國語辭典》

子 [ zǐ ]

  1. 地支的第一位。
  2. 时辰名。约当晚上十一点到一点。
  3. 古时指子女,现专指儿子。如:「四子二女」、「父子」、「独生子」。
  4. 后代、子孙。如:「绝子绝孙」。《荀子·正论》:「圣王之子也,有天下之后也,埶籍之所在也,天下之宗室也。」晋·石崇〈王明君辞〉:「我本汉家子,将适单于庭。」
  5. 稚幼的鸟兽。如:「鹿子」、「鹤子」、「不入虎穴,焉得虎子。」《论语·雍也》:「犁牛之子,骍且角」。
  6. 植物的果实、种子或动物的卵。如:「菜子」、「鱼子」、「瓜子」、「莲子」。
  7. 对一般人的通称。如:「小女子」、「无聊男子」。《诗经·邶风·匏有苦叶》:「招招舟子,人涉卬否。」
  8. 对男子的美称,多指有学问、道德或地位的人。如:「孔子」、「孟子」。
  9. 夫妇之间相互的称呼。如:「内子」、「外子」。
  10. 称辈分小、年纪轻的人。如:「子弟」。《论语·述而》:「二三子以我为隐乎?」
  11. 古代图书分类的第三部。包括诸子百家著作、技艺、术数等书籍。如:「经、史、子、集。」
  12. 古代五等爵位的第四等。如:「公、侯、伯、子、男。」
  13. 二一四部首之一。
  1. 你。《韩非子·难势》:「以子之矛陷子之楯何如?」《史记·卷七○·张仪列传》 :「子亦知子之贱于王乎?」同「尔 」、「汝」。
  1. 幼小的。如:「子鸡」、「子姜」、「子猪」。
  2. 和母对称的。见「子金」、「子音」等条。
  3. 派生的、有所属的。见「子目」、「子句」等条。
  1. 照顾、抚爱。《礼记·中庸》:「子庶民,来百工也。」唐·柳宗元〈封建论〉:「封建者,必私其土,子其人。」

子 [ zi ]

  1. 词尾:➊ ​ 接名词。如:「桌子」、「筷子」。➋ ​ 接动词。如:「起子」、「拍子」。➌ ​ 接形容词。如:「聋子」、「乱子」。➍ ​ 接量词。如:「两下子」、「一档子」。
昂 áng《國語辭典》

昂 [ áng ]

  1. 仰起、高举。如:「昂首阔步」。宋·苏轼〈和子由次王巩韵〉:「简书见迫身今老,尊酒闻呼首一昂。」
  2. 高涨、上扬。《新唐书·卷一○九·崔义玄传》:「俄而物质价踊昂,百贾惊扰。」《聊斋志异·卷四·促织》:「市中游侠儿,得佳者笼养之,昂其直,居为奇货。」
  1. 精神气概振奋激扬。如:「气宇轩昂」。
感遇 gǎn yù
(1).感激知遇。 晋 庾亮 《上疏乞骸骨》:“且先帝谬顾,情同布衣,既今恩重命轻,遂感遇忘身。”《旧五代史·唐书·明帝纪六》:“ 琪 , 梁 之故相,私怀感遇,叙 彦威 在 梁 歷任,不欲言伪 梁 故也。” 明 皇甫汸 《奉答子安兄》诗:“感遇兴长謡,来章缅幽契。”
(2).对所遇事物的感慨。 唐 白居易 《与元九书》:“又有事物牵於外,情理动於内,随感遇而形於叹咏者一百首,谓之‘感伤诗’。”
(3).感应遇合。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如是我闻三》:“ 林塘 知其异人,因问以神仙感遇之事。”  ——《漢語大詞典》
不啻 bù chì
(1).不仅;何止。《书·多士》:“尔不克敬,尔不啻不有尔土,予亦致天之罚于尔躬。” 孔 传:“不但不得还本土而已,我亦致天罚於汝身。”《后汉书·冯衍传上》:“四垂之人,肝脑涂地,死亡之数,不啻太半。” 宋 楼槃 《霜天晓角·梅》词:“月淡风轻,黄昏未是清。吟到十分清处,也不啻、二三更。” 清 平步青 《霞外攟屑·斠书字典未收字》:“岂知书成而不传於后,亦不啻 恆河 沙数。”
(2).无异于,如同。 唐 元稹 《叙诗寄乐天书》:“视一境如一室,刑杀其下不啻僕畜。” 宋 陈亮 《送韩子师侍郎序》:“后来者咎其徒之不合舍去,责誚怒駡,不啻仇敌。”《西湖佳话·白堤政绩》:“ 樊素 善于清謳,每歌一声,而齿牙鬆脆,不啻新鶯。” 周而复 《上海的早晨》第四部十二:“ 唐仲笙 这么一说,不啻迎头给 江菊霞 泼了一盆冷水。”
(3).只有,不过。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文章》:“且《太玄》今竟何用乎?不啻覆酱瓿而已。”
(4).不如,比不上。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促织》:“举家庆贺,虽连城拱璧不啻也。” 清 王韬 《淞滨琐话·李延庚》:“生细视,女冰雪为肌,琼瑶作骨,两颊薄晕,如泛朝霞,真神仙不啻也。”  ——《漢語大詞典》
过 ( 過 ) guò/guo/guō
过 [ guò ]
  1. 从这儿到那儿,从此时到彼时:~江。~账。~程。~渡。~从(交往)。经~。
  2. 经过某种处理方法:~秤。~磅。~目。
  3. 超出:~于。~度()。~甚。~奖(谦辞)。~量(liàng)。~剩。~犹不及。
  4. 重新回忆过去的事情:~电影。
  5. 从头到尾重新审视:把这篇文章再~一~。
  6. 次,回,遍:把文件看了好几~儿。
  7. 错误:~错。记~。
过 [ guo ]
  1. 用在动词后表示曾经或已经:看~。用~。
  2. 用在动词后,与“”、“”连用,表示趋向:拿~来。走~去。
过 [ guō ]
  1. 姓。
阮 ruǎn《國語辭典》

阮 [ ruǎn ]

  1. 乐器名。一种弹拨乐器。参见「阮咸 」条。
  2. 国名。为殷商时的小国,故城约在今大陆地区甘肃省泾川县东南。后为周文王所灭。
  3. 姓。如晋代有阮籍。
籍 jí《國語辭典》

籍 [ jí ]

  1. 书本。如:「古籍」、「经籍」、「史籍」、「书籍」、「典籍」。
  2. 登记以备查考用的名册、档案。如:「户籍」、「军籍」、「学籍」。《孟子·万章下》:「诸侯恶其害己也,而皆去其籍。」《战国策·齐策四》:「天子受籍,立为大伯 。」
  3. 籍贯。如:「本籍」、「原籍」、「祖籍」。
  4. 个人对国家、团体、组织等的隶属关系。如:「国籍」、「会籍」、「党籍」。
  5. 姓。如汉代有籍福。
咏怀(詠懷)yǒng huái
谓以诗歌形式抒发情怀抱负。 三国 魏 阮籍 有《咏怀》八十二首。 清 周中孚 《郑堂札记》卷五:“咏怀古跡,皆当在傍晚时邪,此事之必不然也。”
用诗歌来抒发情怀,寄托抱负。如 三国 魏 阮籍 有《咏怀诗》八十二首。《隋书·隐逸传·李士谦》:“ 士谦 平生时为咏怀诗,輒毁弃其本,不以示人。” 唐 温庭筠 《寄渚宫遗民弘里生》诗:“未肯睽良愿,空期嗣妙音。他时咏怀作,犹得比南金。”  ——《漢語大詞典》
何 hé/hē/hè《國語辭典》

何 [ hé ]

  1. 那里、何处。《史记·卷七○·张仪传》:「忠且见弃,轸不之楚何归乎?」唐·王勃〈滕王阁〉诗:「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
  2. 谁。《西游记·第八回》:「闹天宫搅乱蟠桃者,何也?」
  1. 什么。如:「何故」、「何时」。《论语·述而》:「伯夷叔齐何人也?」宋·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词:「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1. 为什么。如:「何必」、「何不」、「何乐不为」。《论语·先进》:「夫子何哂由也?」《孟子·滕文公上》:「且许子何不为陶冶?」
  2. 岂、怎么。如:「何只」、「何足挂齿」。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方正》:「今主非尧、舜,何能无过?」宋·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词:「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3. 多么。表示程度。如:「何等」、「何其不幸」。《汉书·卷六五·东方朔传》:「割之不多,又何廉也!归遗细君,又何仁也!」唐·李白〈古风〉诗五九首之三:「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
  1. 姓。如三国时魏国有何晏。
念 niàn《國語辭典》

念 [ niàn ]

  1. 惦记、想念。如:「思念」、「挂念」。唐·白居易〈伤远行赋〉:「惟母念子之心,心可测而可量。」
  2. 忆念。佛教指将心清楚放在对象上而不忘失。如:「念佛」、「念施」。《大安般守意经·卷下》:「念出入息。」
  3. 吟诵、诵读。如:「念书」、「念经」、「念咒」。《红楼梦·第一四回》:「说著,便吩咐彩明念花名册,按名一个一个唤进来看视。」通「念」。
  4. 读、研习。如:「你现在念几年级?」、「他一念完中学,就开始工作了。」
  5. 反反复复述说著。如:「念念有词」、「她嘴巴一直念个不停」、「妈妈念你是为了你好。」
  6. 记住。《论语·公冶长》:「伯夷、叔齐,不念旧恶,怨是用希。」
  7. 怜爱。唐·李贺〈勉爱行二首送小季之卢山〉诗二首之二:「江干幼客真可念,郊原晚吹悲号号。」宋·李清照〈凤凰台上忆吹箫·香冷金猊〉词:「记取楼前绿水,应念我终日凝眸。」
  1. 极短的时间。如:「一念顷」、「念念分明」。《阿毘达磨俱舍释论·卷一六》:「偈曰:『一念。』释曰:『此上品忍但一刹那,无长时。』」
  2. 念头、想法。如:「杂念」、「一念之仁」。《红楼梦·第四回》:「这冯公子,空喜一场,一念未遂,反花了钱,送了命。」
  3. 二十。明·汤显祖《牡丹亭·第三九出》:「凑著个韶阳小道姑,年方念八,颇有风情。」通「廿」。
  4. 姓。如北周有念贤。
深 shēn《國語辭典》

深 [ shēn ]

  1. 从高到下,从表面到底部的距离很大。与「浅」相反。如:「深海」、「深渊」。
  2. 高奥、精微。如:「他这句话的用意很深。」
  3. 浓厚。如:「一往情深」、「深蓝色」。
  4. 形容时间的久、晚。如:「年深日久」。
  5. 茂盛。唐·杜甫〈春望〉诗:「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1. 很、非常。如:「深得人缘」、「深加赞美」。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