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网

手提诗笔若缘大,到处咏物物有名。

文同宋代〕《雨后看山因忆黄世南先生诗以相招

新霜夜落群梢鸣,群风刮天为早晴。
南山向晓尽张列,颓岭断壑当空横。
开轩一见喜无量,走上高阁临飞甍。
层栏倚遍不能下,状貌秀活围双睛。
奔腾远近若波良,爱极拟去中间行。
此时只恨少佳客,相共叫笑夸峥嵘。
我思黄子者奇士,趣向超越无俗情。
手提诗笔若缘大,到处咏物物有名。
我今此县颇幽僻,复在岁杪天气清。
溪中鱼蟹易寻觅,林下梨栗新收盛。
子如访我住旬浃,此品可备盘与觥。
遂驰仆马去邀予,愿子为我聊出城。
私心不独徒见子,亦愿播此山之声。
子如不见不为咏,可惜此山虚此生。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
诗笔到处咏物有名

手 shǒu《國語辭典》

手 [ shǒu ]

  1. 人体的上肢。如:「右手」、「手脑并用」。
  2. 从事某种事情或擅长某种技艺的人。如:「水手」、「选手」、「国手」、「高手」。
  3. 做事的人。如:「助手」、「帮手」、「人手不足」。
  4. 技能、本领。如:「在运动方面,他真有一手。」
  5. 作法。如:「眼高手低」、「心狠手辣」。
  6. 二一四部首之一。
  1. 亲手写的。如:「手谕」、「手书」、「手抄」。
  2. 与手有关的。如:「手杖」、「手榴弹」。
  3. 小巧的、便于携带的。如:「手册」。
提 tí/dī/dǐ《國語辭典》

提 [ tí ]

  1. 用手悬空拿著。如:「提灯」、「提水桶」、「提笔写作」。
  2. 从下往上移。如:「提升」、「提高」。
  3. 把预定时间往前移。如:「提前」、「提早」。
  4. 领取。如:「提货」、「提款」。
  5. 举出、揭示。如:「提名」、「提议」、「提要」、「提意见」。
  6. 振作。如:「提振精神」、「提神醒脑」。
  7. 说、谈。如:「提到」、「提及」、「旧事重提」、「这事不提也罢!」
  8. 警觉。《红楼梦·第六三回》:「他也不是好意的,少不得也要常提著些儿。」
  1. 舀酒、油等的长柄器具。如:「酒提」、「油提」。
  2. 姓。如春秋时晋国有提弥明,清代有提桥。

提 [ shí ]

  1. 参见「[[朱提]]」条。

提 [ dī ]

  1. 投掷。《战国策·燕策三》:「(荆轲)​乃引其匕首提秦王。不中,中柱。」《史记·卷八六·刺客传·荆轲传》:「是时侍医夏无且以其所奉药囊提荆轲也。」
  2. 参见「提防」、「提溜」等条。
诗笔(詩筆)shī bǐ
(1).诗和散文。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慕贤》:“君王比赐书翰,及写诗笔,殊为佳手。” 王利器 集解:“ 六朝 人以诗、笔对言,笔指无韵之文。” 唐 封演 《封氏闻见记·敏速》:“至午后诗笔俱成,得七千餘字。” 鲁迅 《汉文学史纲要》第一篇:“辞笔或诗笔对举, 唐 世犹然,逮及 宋 元 ,此义遂晦。於是散体之笔,并称曰文。”
(2).写诗的笔。 宋 王安石 《赠老宁僧首》诗:“闲中用意归诗笔,静外安身比 太山 。” 金 元好问 《示崔雷诗社诸人》诗:“江山自许供诗笔,糜粥犹能到酒杯。” 清 秋瑾 《题〈潇湘馆集〉》诗之二:“千寻翠色供诗笔,一派湖山作画图。”  ——《漢語大詞典》
若 ruò/rě《國語辭典》

若 [ ruò ]

  1. 一种香草。《楚辞·屈原·九章·惜往日》:「自前世之嫉贤兮,谓蕙若其不可佩。」唐·陆龟蒙〈美人〉诗:「犹欲悟君心,朝朝佩兰若。」
  2. 姓。如汉代有若章。
  1. 顺从。《左传·宣公三年》:「故民入川泽山林,不逢不若。」
  2. 及、比得上。《国语·晋语五》:「病未若死,祗以解志。」《论语·学而》:「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
  3. 奈。《左传·僖公十五年》:「寇深矣,若之何?」
  1. 如果、假如,表示假设。《左传·僖公二十三年》:「公子若反晋国,则何以报不谷?」唐·李贺〈金铜仙人辞汉歌〉:「天若有情天亦老,携盘独出月荒凉。」
  2. 至于,表示另提一件事。《孟子·梁惠王上》:「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荀子·劝学》:「故学数有终,若其义则不可须臾舍也。」
  3. 或、或者,表示选择。《史记·卷一○七·魏其武安侯传》:「愿取吴王若将军头,以报父之仇。」《红楼梦·第七四回》:「将镜奁、妆盒、衾袱、衣包若大若小之物,一齐打开。」
  1. 乃、才。《国语·周语中》:「必有忍也,若能有济也。」
  2. 似、好像。如:「欣喜若狂」、「旁若无人」。《左传·定公四年》:「若闻蔡将先卫,信乎?」明·李时珍《本草纲目·卷四九·禽部·杜鹃》:「其鸣若曰:『不如归去。』」
  1. 你、你的。《庄子·齐物论》:「然则我与若与人俱不能相知也。」《史记·卷七·项羽本纪》:「吾翁即若翁,必欲烹而翁,则幸分我一杯羹。」
  2. 如此、这样。《书经·大诰》:「尔知宁王若勤哉?」唐·白居易〈见敏中初到邠宁秋日登城楼诗诗中颇多乡思因以寄和〉诗:「望乡心若苦,不用数登楼。」

若 [ rě ]

  1. 参见「般若」、「兰若」等条。
缘 ( 緣 ) yuán
缘 [ yuán ]
  1. 因由,因为:~由。~何(为何,因何)。~故。~起。
  2. 宿命论认为人与人之间命中注定的遇合机会,泛指人与人或人与事物之间发生联系的可能性:~分(fèn )。化~。姻~。一面之~。
  3. 沿,顺着:~法(沿袭旧法)。~木求鱼。
  4. 边:边~。
大 dà/dài/tài《國語辭典》

大 [ dà ]

  1. 在體積、面積、容量、數量、強度、深度、力量等方面超過一般,或超過比較的對象。與「小」相對而言。如:「大山」、「大河」、「大雨」、「眼睛大」、「力氣大」、「雷聲大,雨點小。」
  2. 最年長的、排行第一的。如:「大哥」、「大伯」、「大媽」。
  3. 表示尊敬之詞。如:「拜讀大作」、「尊姓大名」。
  4. 不平常、重要的、偉大的。《文選·石崇·思歸引序》:「余少有大志,夸邁流俗。」《文選·袁宏·三國名臣序贊》:「雖大旨同歸,所託或乖。」
  5. 時間上更前或更後,有強調的意味。如:「大前天」、「大後天」、「大年初一」。
  1. 表程度深。如:「大紅大紫」、「大吃一驚」、「大快人心」、「大搞活動」、「天已大亮」、「大有出息」。
  2. 與「不」字連用,表次數少或程度淺。如:「她不大出門見人的。」、「他不大愛抽菸。」、「小侄兒還不大會講話。」
  3. 很、非常。《漢書·卷六八·霍光傳》:「長公主大以是怨光。」
  4. 差不多、不很精確。如:「大約」、「大概」、「大略」。
  1. 與「小」相對之詞。《孟子·梁惠王上》:「小國不可以敵大。」
  2. 年紀較大的人。如:「你們一家大小都要來吃喜酒喔!」
  3. 姓。如唐代有大明,金代有大興國。
  4. 二一四部首之一。
  1. 誇耀、自以為是。如:「誇大」。《禮記·表記》:「是故君子不自大其事,不自尚其功。」

大 [ tài ]

  1. 至高無上的。清·江沅《說文釋例·卷上·釋字例·大》:「古兄作『大』,不作『太』、『泰』。《易》之『大極』,《春秋》之『大子』、『大上』,《尚書》之『大誓』、『大王王季』,《史》、《漢》之『大上皇』、『大后』,後人皆讀為太。或徑改本書,作『太』及『泰』。」通「太」、「泰」。

大 [ dài ]

  1. 參見「大夫 」條。
到处(到處)dào chù
处处,各处。 唐 李山甫 《寒食》诗:“有时三点两点雨,到处十枝五枝花。” 宋 张道洽 《岭梅》诗:“到处皆诗境,随时有物华。”《醒世恒言·钱秀才错占凤凰俦》:“ 高赞 为选中了乘龙佳壻,到处夸扬。” 周立波 《暴风骤雨》第一部一:“小麦也都淹没在野草里,到处都是攀地龙和野苇子。”  ——《漢語大詞典》
咏物(詠物)yǒng wù
以诗歌描写事物。《国语·楚语上》:“若是而不从,动而不悛,则文咏物以行之,求贤良以翼之。” 韦昭 注:“文,文辞也。咏,风也。谓以文辞风託事物以动行也。” 宋 范仲淹 《赋林衡鉴序》:“指其物而咏者,谓之咏物。” 王国维 《人间词话》三八:“咏物之词,自以 东坡 《水龙吟》为最工, 邦卿 《双双燕》次之。”  ——《漢語大詞典》
物 wù《國語辭典》

物 [ wù ]

  1. 存在于天地间一切人事物的通称。如:「天生万物」。《易经·系辞上》:「方以类聚,物以群分,吉凶生矣。」《列子·黄帝》:「凡有貌像声色者,皆物也。」
  2. 指我以外的人、事、境界。相对于「我」而言。如:「物我两忘」。《史记·卷二四·乐书》:「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宋·范仲淹〈岳阳楼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3. 指作品或言谈中的内容。如:「言之有物」。《文选·陆机·文赋》:「体有万殊,物无一量。」
  4. 典章制度。《左传·哀公元年》:「复禹之绩,祀夏配天,不失旧物。」《新唐书·卷九六·杜如晦传》:「方为相时,天下新定,台阁制度,宪物容典,率二人讨裁。」
  5. 特指人。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言语》:「羊权为黄门侍郎,侍简文坐。帝问曰:『夏侯湛作羊秉叙绝可想。是卿何物?有后不?』」唐·柳宗元〈衡阳与梦得分路赠别〉诗:「直以慵疏招物议,休将文字占时名。」
  1. 选择。《左传·昭公三十二年》:「计丈数,揣高卑,度厚薄,仞沟洫,物土方,议远迩。」《淮南子·缪称》:「欲知天道察其数,欲知地道物其树,欲知人道从其欲。」
  2. 寻求。如:「物色」。
有名 yǒu míng
(1).出名。谓名字为大家所知。《管子·版法》:“庆勉敦敬以显之,富禄有功以劝之,爵贵有名以休之。” 尹知章 注:“贤者有名,爵贵以休之。” 宋 苏轼 《东坡志林·付僧惠诚游吴中代书十二》:“ 秀州 本觉寺 一长老,少盖有名进士,自文字言语悟入。”《二刻拍案惊奇》卷十二:“且説 婺州 永康县 有个有名的秀才,姓 陈 ,名 亮 字 同父 。” 胡云翼 《中秋月》第一部一:“E校是 汉口 有名的商业大学。”
(2).有正当理由。《礼记·檀弓下》:“师必有名。”如:师出有名。
(3).道家指万物本原的命名。与“无名”相对。《老子》:“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漢語大詞典》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