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网

日出杲杲安问萤,弨挂翻翻谁受檠。

周必大宋代〕《次韵杨廷秀待制寄题朱氏涣然书院

日出杲杲安问萤,弨挂翻翻谁受檠。
大哉风行水上涣,一夕泮尽峨峨冰。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
日出杲杲翻翻

日出 rì chū
指太阳初升出地平线或最初看到的太阳的出现  ——《整理自网络》
杲杲 gǎo gǎo
明亮貌。《诗·卫风·伯兮》:“其雨其雨,杲杲出日。”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物色》:“杲杲为出日之容,瀌瀌拟雨雪之状。” 茅盾 《雾》:“既然没有杲杲的太阳,便宁愿有疾风大雨。”  ——《漢語大詞典》
安 ān《國語辭典》

安 [ ān ]

  1. 平稳、安全、舒适的状况或环境。如:「居安思危」、「转危为安」、「苟且偷安」。《论语·学而》:「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
  2. 安非他命的简称。如:「吸安」、「安毒」。
  3. 量词。安培的简称。参见「安培 」条。
  4. 姓。如汉代有安成。
  1. 平静、恬适。如:「安宁」、「坐立不安」。《汉书·卷六四下·严安传》:「心既和平,其性恬安。」
  2. 稳定的、静止的。如:「生活安稳」。唐·杨烱〈浑天赋〉:「故知天常安而不动,地极深而不测。」
  1. 使稳定。如:「除暴安良」、「安民」。
  2. 装置、设置。如:「安电灯」、「安门窗」。
  3. 加上。如:「安罪名」。
  4. 存、怀、居。如:「你安的是什么心?」
  5. 习惯、熟悉。《吕氏春秋·先识览·乐成》:「舟车之始见也,三世然后安之。」
  1. 岂、怎么。用于文言文。如:「安能如此?」《左传·宣公十二年》:「暴而不戢,安能保大?」
  1. 何处、那里。用于文言文。如:「而今安在?」《史记·卷七·项羽本纪》:「项王曰:『沛公安在?』良曰:『闻大王有意督过之,脱身独去,已至军矣。』」
  2. 如何。《礼记·檀弓上》:「泰山其颓,则吾将安仰?」
  1. 乃、于是。《荀子·仲尼》:「委然成文,以示之天下,而暴国安自化矣。」
问 ( 問 ) wèn
问 [ wèn ]
  1. 有不知道或不明白的事请人解答:询~。~答。~题。~鼎(指图谋夺取政权)。~津。质~。过~。
  2. 为表关切而询问:慰~。~候。~长~短。
  3. 审讯,追究:审~。~案。唯你是~。
  4. 管,干预:概不过~。
  5. 向某人或某方面要东西:我~他借几本书。
  6. 姓。
萤 ( 螢 ) yíng
萤 [ yíng ]
  1. 〔~火虫〕昆虫,黄褐色,尾部有发光器。
  2. 〔~石〕矿物。具有玻璃光泽,受光或受热后常能变色,亦称“氟石”。
弨 chāo《國語辭典》

弨 [ chāo ]

  1. 弓松弛的样子。《诗经·小雅·彤弓》:「彤弓弨兮,受言藏之。」汉·毛亨·传:「弨,弛貌。」
  1. 弓。唐·韩愈〈雪后寄崔二十六丞公〉诗:「脑脂遮眼卧壮士,大弨挂壁无由弯。」
挂 ( 掛 ) guà《國語辭典》

挂 [ guà ]

  1. 區別、劃分。《說文解字·手部》:「挂,畫也。」清·段玉裁·注:「古本多作畫者,此等皆有分別畫出之意。」《淮南子·氾論》:「伯余之初作衣也,緂麻索縷,手經指挂,其成猶網羅。」
  2. 謀求。《莊子·漁父》:「好經大事,變更易常,以挂功名,謂之叨。」
  3. 懸吊。《文選·木華·海賦》:「於是候勁風揭百尺,維長綃,挂帆席,望濤遠決,冏然鳥逝。」唐·李白〈行路難〉三首之一:「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挂雲帆濟滄海。」通「掛」。
  4. 登記。宋·蘇軾〈次韻范純父涵星硯月石風林屏詩〉:「上書挂名豈待我,獨立自可當雷霆。」
  5. 觸犯、違背。《文選·曹植·責躬詩》:「舉挂時網,動亂國經。」清·袁枚《隨園詩話·卷九》:「青樓金蕊先以事挂法,一時交好,無能為之道地。」→「掛」的異體字(04216)​
翻翻 fān fān
(1).翻飞;飞翔貌。《楚辞·九章·悲回风》:“漂翻翻其上下兮,翼遥遥其左右。”《文选·刘桢〈赠徐干诗〉》:“轻叶随风转,飞鸟何翻翻。” 张铣 注:“翻翻,孤飞皃。” 唐 卢纶 《赋得白鸥歌送李伯康归使》:“积水深源,白鸥翻翻,倒影光素,于潭之间。”
(2).飘动貌;翻腾貌。《乐府诗集·相和歌辞十一·善哉行》:“经歷名山,芝草翻翻。” 唐 温庭筠 《南湖》诗:“湖上微风入槛凉,翻翻菱荇满回塘。” 宋 张孝祥 《菩萨蛮·诸客往赴东邻之集》词:“庭叶翻翻秋向晚,凉砧敲月催金剪。” 赵朴初 《雁儿落带过得胜令》曲:“看翻翻巨浪涌红旗,听訇訇众怒吼雄狮。”
(3).形容马疾驰。 唐 韩愈 《奉使常山早次太原呈副使吴郎中》诗:“翻翻走驛马,春尽是归期。” 宋 苏轼 《和王苏州侍太夫人观灯》之二:“翻翻緹骑走香尘,激激飞涛射火轮。”  ——《漢語大詞典》
谁 ( 誰 ) shuí
谁 [ shuí ]
  1. 疑问人称代词:你是~?~何(a.哪一个人;b.诘问,呵问)。~们。~人。~个。
  2. 任何人,无论什么人:这件事~都不知道。
受 shòu《國語辭典》

受 [ shòu ]

  1. 收得、接获。如:「受到优待」、「受之有愧」。唐·李白〈闻李太尉大举秦兵百万出征东南懦夫请缨冀申一割之用半道病还留别金陵崔侍御十九韵〉:「三军受号令,千里肃雷霆。」
  2. 容纳、容忍。如:「承受」、「受不了」。《易经·咸卦·象曰》:「山上有泽,咸君子以虚受人。」唐·杜甫〈南邻〉诗:「秋水才深四五尺,野航恰受两三人。」
  3. 被、遭到。如:「受挫」、「受冻」、「受批评」、「受惊吓」。
  1. 中、适合。如:「他说的话很受听。」
檠 qíng《國語辭典》

檠 [ qíng ]

  1. 辅正弓弩的器具。《淮南子·修务》:「故弓待檠而后能调,剑待砥而后能利。」汉·刘向〈劝学〉:「操弓不返于檠,木受绳则直。」
  2. 灯架、烛台。宋·苏轼〈姪安节远来夜坐〉诗三首之二:「梦断酒醒山雨绝,笑看饥鼠上灯檠。」
  3. 灯。北周·庾信〈对烛赋〉:「莲帐寒檠窗拂曙,筠笼熏火香盈絮。」元·翁森〈四时读书乐〉诗四首之三:「近床赖有短檠在,对此读书功更倍。」
  1. 矫正。《汉书·卷五四·苏建传》:「武能网纺缴、檠弓弩。」
  2. 拿、托。《喻世明言·卷一七·单符郎全州佳偶》:「空手忽檠双块玉,污泥挺出并头莲。」通「擎」。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