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朱同异容兼采,等级从违得细书。
周必大〔宋代〕《次韵陈叔晋舍人殿试笔记》
帝垂清问切恢图,士贡昌言敢导谀。
高下共知归至鉴,考评聊许备先驱。
四帷迥隔心常渴,三榻横连体匣舒。
乌府凛然贤执法,紫垣籍甚古通儒。
墨朱同异容兼采,等级从违得细书。
尚酝时颁缸面酒,大官日馔腹前胪。
天香漫炷熏常歇,贡茗虚沾样顿殊。
晨壁摇风愁幕冷,夜窗透月喜帘疏。
九宾屈指胪连句,千虑倾心智与愚。
会待诏恩三日沐,湖山寻胜任舟舆。
高下共知归至鉴,考评聊许备先驱。
四帷迥隔心常渴,三榻横连体匣舒。
乌府凛然贤执法,紫垣籍甚古通儒。
墨朱同异容兼采,等级从违得细书。
尚酝时颁缸面酒,大官日馔腹前胪。
天香漫炷熏常歇,贡茗虚沾样顿殊。
晨壁摇风愁幕冷,夜窗透月喜帘疏。
九宾屈指胪连句,千虑倾心智与愚。
会待诏恩三日沐,湖山寻胜任舟舆。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墨 mò《國語辭典》
墨 [ mò ]
名- 书画用的黑色颜料。如:「石墨」、「笔墨」。元·王实甫《西厢记·第三本·第二折》:「一缄情泪红犹湿,满纸春愁墨未干。」
- 书画用的各色颜料。如:「蓝墨」、「红墨」。
- 文字、文章或知识。如:「胸无点墨」、「惜墨如金」、「舞文弄墨」。
- 字画的代称。如:「墨宝」。宋·欧阳修〈唐颜鲁公法帖〉:「此本墨迹在予亡友王子野家。」
- 古代肉刑之一。在罪人脸上刺刻染墨。《书经·吕刑》:「墨辟疑赦,其罚百锾。」汉·孔安国·传:「刻其颡而涅之曰墨刑。」
- 墨家的简称。如:「儒墨」。《孟子·滕文公下》:「天下之言,不归杨则归墨。」
- 姓。如战国时宋国有墨翟。
- 黑色如墨的。如:「墨菊」、「墨绿」。《孟子·滕文公上》:「君薨,听于冢宰,歠粥,面深墨。」
- 贪污的。如:「墨吏」。
朱 zhū/shú《國語辭典》
朱 [ zhū ]
名- 大红色。如:「近朱者赤」。《论语·阳货》:「恶紫之夺朱也,恶郑声之乱雅乐也。 」
- 姓。如明代有太祖朱元璋。
朱 [ shú ]
- 参见「朱提 」条。
同异(同異)tóng yì
(1). 战国 时名家 惠施 提出的名辩论题,认为事物中存在小同异和大同异两种。人们对不同事物的认识有一致的和不一致的,这种认识上的同或异,为小同异;而万物具有完全相同的一面,即都离不开存亡变化,又有完全相异的一面,即各自的变化又不一样,此为大同异。《庄子·天下》:“﹝ 惠施 曰﹞大同而与小同异,此之谓小同异;万物毕同毕异,此之谓大同异。” 成玄英 疏:“物情分别,见有同异,此小同异也。死生交谢,寒暑递迁,形性不同,体理无异,此大同异也。”参见“ 坚白同异 ”。
(2).相同与不同。《礼记·曲礼上》:“夫礼者,所以定亲疏、决嫌疑、别同异、明是非也。”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音辞》:“后有 扬雄 著《方言》,其言大备,然皆考名物之同异,不显声读之是非也。”
(3).指同于世与不同于世;同于己与不同于己。 宋 苏轼 《谢苏自之惠酒》诗:“不如同异两俱冥,得鹿亡羊等嬉戏。”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滦阳消夏录四》:“此辈结党营私,朋求进取,以同异为爱恶,以爱恶为是非。”
(4).谓差异,不同。《新唐书·张行成传》:“尝侍宴,帝语 山东 及 关中 人,意有同异。 行成 曰:‘天子四海为家,不容以东西为限,是示人以隘矣。’帝称善。” 宋 赵与时 《宾退录》卷三:“盖 晋 史凡十八家,而 唐 人修书又出於二十一人之手,岂无同异耶?”
(5).异议。亦指立异议。《三国志·魏志·袁涣传》“父 滂 ,为 汉 司徒” 裴松之 注引 晋 袁宏 《汉纪》:“当权宠之盛,或以同异致祸, 滂 独中立於朝,故爱憎不及焉。”《世说新语·赏誉》“ 王恭 始与 王建武 甚有情,后……致疑隟” 刘孝标 注引《晋安帝纪》:“卿何妄生同异,疑误朝野。”《晋书·王彬传》:“ 江州 当人强盛时,能立同异,此非常人所及。”《南齐书·徐孝嗣传》:“ 孝嗣 文人不显同异,名位虽大,故得未及祸。”
(6).引申指有异志,叛乱。《宋书·武帝纪下》:“ 谢晦 数从征伐,颇识机变,若有同异,必此人也。”《南齐书·萧颖胄传》:“时军旅之际,人情未安…… 张炽 从絳衫左右三十餘人,入 千秋门 ,城内惊恐,疑有同异。”
(7).指异于己的观点、见解。《新唐书·儒学传中·王元感》:“ 李宪 等本章句家,见 元感 詆先儒同异,不懌,数沮詰其言。 元感 缘罅申释,竟不詘。” ——《漢語大詞典》
(2).相同与不同。《礼记·曲礼上》:“夫礼者,所以定亲疏、决嫌疑、别同异、明是非也。”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音辞》:“后有 扬雄 著《方言》,其言大备,然皆考名物之同异,不显声读之是非也。”
(3).指同于世与不同于世;同于己与不同于己。 宋 苏轼 《谢苏自之惠酒》诗:“不如同异两俱冥,得鹿亡羊等嬉戏。”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滦阳消夏录四》:“此辈结党营私,朋求进取,以同异为爱恶,以爱恶为是非。”
(4).谓差异,不同。《新唐书·张行成传》:“尝侍宴,帝语 山东 及 关中 人,意有同异。 行成 曰:‘天子四海为家,不容以东西为限,是示人以隘矣。’帝称善。” 宋 赵与时 《宾退录》卷三:“盖 晋 史凡十八家,而 唐 人修书又出於二十一人之手,岂无同异耶?”
(5).异议。亦指立异议。《三国志·魏志·袁涣传》“父 滂 ,为 汉 司徒” 裴松之 注引 晋 袁宏 《汉纪》:“当权宠之盛,或以同异致祸, 滂 独中立於朝,故爱憎不及焉。”《世说新语·赏誉》“ 王恭 始与 王建武 甚有情,后……致疑隟” 刘孝标 注引《晋安帝纪》:“卿何妄生同异,疑误朝野。”《晋书·王彬传》:“ 江州 当人强盛时,能立同异,此非常人所及。”《南齐书·徐孝嗣传》:“ 孝嗣 文人不显同异,名位虽大,故得未及祸。”
(6).引申指有异志,叛乱。《宋书·武帝纪下》:“ 谢晦 数从征伐,颇识机变,若有同异,必此人也。”《南齐书·萧颖胄传》:“时军旅之际,人情未安…… 张炽 从絳衫左右三十餘人,入 千秋门 ,城内惊恐,疑有同异。”
(7).指异于己的观点、见解。《新唐书·儒学传中·王元感》:“ 李宪 等本章句家,见 元感 詆先儒同异,不懌,数沮詰其言。 元感 缘罅申释,竟不詘。” ——《漢語大詞典》
容 róng《國語辭典》
容 [ róng ]
动- 含纳。如:「容身之所」。《诗经·卫风·河广》:「谁谓河广,曾不容刀。」宋·苏轼〈留侯论〉:「子房之不死者,其间不能容发,盖亦已危矣。」
- 收留。《左传·僖公七年》:「无适小国,将不女容焉。」《战国策·燕策三》:「樊将军亡秦之燕,太子容之。」
- 宽待、原谅。《史记·卷一一八·淮南王传》:「兄弟二人不能相容。」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方正》:「君性亮直,必不容于寇雠。」
- 修饰、妆饰。如:「女为悦己者容」。宋·辛弃疾〈江神子·梅梅柳柳斗纤秾〉词:「梅梅柳柳斗纤秾。乱山中,为谁容?」
- 可、允许。如:「容许」。《后汉书·卷六三·李固传》:「窃感古人一饭之报,况言𪡏遇而容不尽乎?」
- 面貌。《诗经·周颂·振鹭》:「振鹭于飞,于彼西雝。我客戾止,亦有斯容。」唐·韩愈〈独孤申叔哀辞〉:「如闻其声,如见其容。」
- 承装量。汉·王充《论衡·骨相》:「察表候以知命,犹察斗斛以知容矣。」
- 姓。如明代有容悌与。
- 应当。《后汉书·卷六三·李固传》:「宫省之内,容有阴谋。」
- 或许、也许。如:「容或有之」。明·宋应星《天工开物·卷上·粹精》:「凡稻最佳九穰一秕,倘风雨不时,耘耔失节,则六穰四秕者容有之。」
兼采 jiān cǎi
谓同时向多方面采取。 南朝 宋 裴松之 《上三国志注表》:“繢事以众色成文,蜜蠭以兼采为味。” 南朝 梁 任昉 《为萧扬州荐士表》:“非取製於一狐,谅求味於兼采。” ——《漢語大詞典》
等级(等級)děng jí
(1).按差异而定出的高下级别。《商君书·赏刑》:“所谓壹刑者,刑无等级,自卿相将军以至大夫庶人,有不从王令、犯国禁、乱上制者,罪死不赦。” 汉 贾谊 《论时政疏》:“古者圣王制为等列,内有公卿大夫士,外有公侯伯子男,然后有官师小吏,延及庶人,等级分明,而天子加焉,故其尊不可及也。”《书·禹贡》“咸则三壤,成赋中邦” 唐 孔颖达 疏:“土壤各有肥瘠,贡赋从地而出,故分其土壤为上中下,计其肥瘠,等级甚多,但举其大较,定为三品。” 元 刘埙 《隐居通议·理学一》:“儒家所以讳言悟者,恶其近禪,且谓学有等级,不容一蹴而到圣处也。”
(2).分等;逐步。 唐 韩愈 《与凤翔邢尚书书》:“閤下之财,不可以徧施于天下,在择其人之贤愚而厚薄等级之可也。”《新唐书·刘仁轨传》:“方农时,而吏兵悉被代,新至者未习,万一蛮夷生变,谁与捍之?不如留旧兵毕穫,等级遣还。”
(3).在社会地位上和法律地位上不平等的社会集团。这种等级差别在奴隶制和封建制下最为明显。 刘少奇 《关于减租减息的群众运动》:“把人分成等级,把各种工作也分成等级,把群众运动的工作者看成很低的等级,这不是共产党应有的观点,而是封建社会的等级观念。” ——《漢語大詞典》
(2).分等;逐步。 唐 韩愈 《与凤翔邢尚书书》:“閤下之财,不可以徧施于天下,在择其人之贤愚而厚薄等级之可也。”《新唐书·刘仁轨传》:“方农时,而吏兵悉被代,新至者未习,万一蛮夷生变,谁与捍之?不如留旧兵毕穫,等级遣还。”
(3).在社会地位上和法律地位上不平等的社会集团。这种等级差别在奴隶制和封建制下最为明显。 刘少奇 《关于减租减息的群众运动》:“把人分成等级,把各种工作也分成等级,把群众运动的工作者看成很低的等级,这不是共产党应有的观点,而是封建社会的等级观念。” ——《漢語大詞典》
从违(從違)cóng wéi
(1).依从或违背。 唐 韩愈 《送区弘南归》诗:“爰有 区子 荧荧暉,观以彝训或从违。” 钱仲联 集释引 孙汝听 曰:“示以彝训,或从或不从,故曰或从违。” 宋 文天祥 《至扬州·且行且止正依违》诗序:“时晓色渐分,去数步,则 金 一边来牵住,回数步,则 杜 一边又来拖行,事之难从违,未有如此之甚者。” 明 文徵明 《送刘君元瑞守西安叙》:“人心有从违,君自视於此,果能皆副其意乎?”
(2).跟从或离去。 宋 叶绍翁 《四朝闻见录·请斩赵忠定》:“窃谓父子之閒,寧閒于存没;宾主之际,则在于从违。” 太平天囯 洪仁玕 《诛妖檄文》:“尔等何竟昧於从违而不早图变计乎?”
(3).指境遇的顺逆。 宋 陈师道 《南丰先生挽词》之一:“身世从违里,功言取次休。” 任渊 注:“ 南丰 仕宦不偶,晚得掌誥,以忧去,遂死。盖从违各半也。”
(4).谓取舍。 清 李渔 《闲情偶寄·词曲上·结构》:“持此为心,遂不觉以生平底里,和盘托出,并前人已传之书,亦为取长弃短,别出瑕瑜,使人知所从违,而不为诵读所误。” 鲁迅 《集外集·〈穷人〉小引》:“歧异之处,便由我比较了 原白光 的日文译本以定从违,又经 素园 用原文加以校定。” ——《漢語大詞典》
(2).跟从或离去。 宋 叶绍翁 《四朝闻见录·请斩赵忠定》:“窃谓父子之閒,寧閒于存没;宾主之际,则在于从违。” 太平天囯 洪仁玕 《诛妖檄文》:“尔等何竟昧於从违而不早图变计乎?”
(3).指境遇的顺逆。 宋 陈师道 《南丰先生挽词》之一:“身世从违里,功言取次休。” 任渊 注:“ 南丰 仕宦不偶,晚得掌誥,以忧去,遂死。盖从违各半也。”
(4).谓取舍。 清 李渔 《闲情偶寄·词曲上·结构》:“持此为心,遂不觉以生平底里,和盘托出,并前人已传之书,亦为取长弃短,别出瑕瑜,使人知所从违,而不为诵读所误。” 鲁迅 《集外集·〈穷人〉小引》:“歧异之处,便由我比较了 原白光 的日文译本以定从违,又经 素园 用原文加以校定。” ——《漢語大詞典》
得 dé/děi/de《國語辭典》
得 [ dé ]
动- 获、取。与「失」相对而言。如:「鹬蚌相争,渔翁得利。」《孟子·告子上》:「求则得之,舍则失之。」
- 演算产生结果。如:「三三得九。」
- 遇。如:「得便」、「得空即前往拜访。」
- 契合、适宜。如:「得体」、「得法」。汉·王襃〈圣主得贤臣颂〉:「聚精会神,相得益章。」
- 快意、满足。《史记·卷六二·管晏传》:「意气扬扬,甚自得也。」
- 可以、能够。如:「得过且过」、「不得抽烟!」、「得饶人处且饶人」、「所有员工均得摸彩。」
- 用于谈话终了之时,表反对、禁止或同意。如:「得了,别再出馊主意了!」、「得,我们就照你的方法去做。」
- 相当于「何」、「岂」、「那」、「怎」、「难道」等,表示反诘的语气。唐·杜甫〈后苦寒行〉二首之二:「巴东之峡生凌澌,彼苍回斡人得知。」
- 置于动词之后,无义。唐·杜甫〈绝句漫兴〉诗九首之二:「恰似春风相欺得,夜来吹折数枝花。」
得 [ de ]
介- 用在动词、形容词后面,表示结果或性状。如:「跑得快」、「觉得很好」、「美得冒泡」。
得 [ děi ]
副- 应该、必须、需要。如:「你总得让我把话说完。」《红楼梦·第六六回》:「出了月就起身,得半个工夫才回来。」
得 [ dǎi ]
动- 遭受。如:「他作恶多端,得了报应也是应该的。」
细书(細書)xì shū
(1).小字。 南朝 梁元帝 《金楼子·聚书》:“又聚得细书《周易》、《尚书》、《周官》、《仪礼》、《礼记》、《毛诗》、《春秋》各一部。”《北史·韦世康传》:“眼闇更剧,不见细书。” 宋 王安石 《台上示吴愿》诗:“细书妨老读,长簟愜昏眠。”
(2).写小字。《淮南子·说林训》:“明月之光,可以远望,而不可以细书;甚雾之朝,可以细书,而不可以远望寻常之外。”《南史·萧钧传》:“ 钧 常手自细书,写五经部为一卷,置于巾箱中,以备遗忘。” ——《漢語大詞典》
(2).写小字。《淮南子·说林训》:“明月之光,可以远望,而不可以细书;甚雾之朝,可以细书,而不可以远望寻常之外。”《南史·萧钧传》:“ 钧 常手自细书,写五经部为一卷,置于巾箱中,以备遗忘。” ——《漢語大詞典》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