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虽跨两邦,兹焉实长雄。
买山老山间,乃识山之容。
爱山无古今,此论谁非同。
仇仙来匡庐,一转语独工。
不识山面目,只缘在山中。
譬之尘漠漠,又如水溶溶。
人鱼居其间,孰识碍与通。
我昔少年日,自携七尺筇。
盘旋山南北,憩息林西东。
朝看山之横,暮看山之纵。
贪多眼为乏,陟险足已慵。
拱揖且不暇,赏识良自蒙。
方悟白司马,草堂对穹隆。
彼既若献状,此亦如发蒙。
秀甲天下山,至言出心胸。
今君欲继之,筑堂会奇峰。
何尝远城市,而能日迎逢。
山形不动体,山色含真空。
风云有蓄泄,气象无终穷。
雨馀四面翠,日丽千仞红。
氤氲香炉烟,挺拔双剑锋。
最爱五老人,崚嶒美所钟。
可望不可即,有意容相从。
罗列皆儿孙,几席次第供。
山虽跨两邦,兹焉实长雄。
不为堂上客,讵信山有宗。
寄语游山者,毋徒走憧憧。
爱山无古今,此论谁非同。
仇仙来匡庐,一转语独工。
不识山面目,只缘在山中。
譬之尘漠漠,又如水溶溶。
人鱼居其间,孰识碍与通。
我昔少年日,自携七尺筇。
盘旋山南北,憩息林西东。
朝看山之横,暮看山之纵。
贪多眼为乏,陟险足已慵。
拱揖且不暇,赏识良自蒙。
方悟白司马,草堂对穹隆。
彼既若献状,此亦如发蒙。
秀甲天下山,至言出心胸。
今君欲继之,筑堂会奇峰。
何尝远城市,而能日迎逢。
山形不动体,山色含真空。
风云有蓄泄,气象无终穷。
雨馀四面翠,日丽千仞红。
氤氲香炉烟,挺拔双剑锋。
最爱五老人,崚嶒美所钟。
可望不可即,有意容相从。
罗列皆儿孙,几席次第供。
山虽跨两邦,兹焉实长雄。
不为堂上客,讵信山有宗。
寄语游山者,毋徒走憧憧。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山 shān《國語辭典》
山 [ shān ]
名- 陆地上高起的部分。如:「崇山峻岭」。《左传·襄公二十五年》:「吴师奔,登山以 望,见楚师不继复逐之。」
- 坟墓。唐·李华〈含元殿赋〉:「靡迤秦山,陂陀汉陵。」
- 姓。如晋代有山涛。
- 二一四部首之一。
- 山中的。如:「山村」、「山寨」。
虽 ( 雖 ) suī
虽 [ suī ]
- ◎ 连词,把意思推开一层,表示“即使”或是“纵然”的意思,后面多有“可是”、“但是”相应:~然。~则。麻雀~小,五脏俱全。
跨 kuà《國語辭典》
跨 [ kuà ]
动- 举步移动。如:「向右横跨一步。」
- 乘、骑。《史记·卷一一七·司马相如传》:「裤白虎,被豳文,跨野马。」宋·陆游〈谒石犀庙〉诗:「兴亡俱昨梦,惆怅跨驴归。」
- 越过。《左传·昭公十三年》:「既乃与巴姬密埋璧于大室之庭。使五人齐,而长入拜,康王跨之。」晋·杜预·注:「跨,过其上也。」
- 超出、胜过。唐·杜甫·戏为六绝句六首之四:「才力应难跨数公,凡今谁是出群雄。」
- 兼及。如:「跨组」、「跨行」。《三国志·卷三五·蜀书·诸葛亮传》:「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
- 统驭、占有。《国语·晋语一》:「不跨其国,可谓挟乎?」三国吴·韦昭·注:「跨,犹据也。」《史记·卷八七·李斯传》:「此非所以跨海内制诸侯之术也。」
- 横架其上。明·徐弘祖《徐霞客游记·卷三上·粤西游记》:「二水合而西南,则又观音桥跨之。」
- 悬挂、佩戴。《水浒传·第四五回》:「石秀捉了包裹,跨了解腕尖刀,来辞潘公。」
- 两腿之间。《汉书·卷三四·韩信传》:「众辱信曰:『能死,刺我;不能,出跨下。』」通「胯」。
两邦(两邦)
宋 苏轼 次韵滕元发、许仲涂、秦少游 两邦旌纛光相照,十亩锄犁手自亲。 ——《骈字类编》
兹焉
韩驹诗王程倘馀暇兹焉著幽禅 ——《韵府拾遗 先韵》
实 ( 實 ) shí
实 [ shí ]
- 充满:~心。充~。虚~。
- 符合客观情况,真,真诚:~话。~惠。~际(真实情况)。~践(实行;履行)。~体。~情。~施。~数。~事求是。名~相符。
- 植物结的果:果~。开花结~。
- 富足:殷~。富~。
长雄(長雄)zhǎng xióng
(1).为首、称雄。《汉书·鲍宣传》:“﹝ 宣 ﹞以为其地宜田牧,又少豪俊,易长雄,遂家于 长子 。” 颜师古 注:“长,为之长帅也;雄,为之雄豪也。” 唐 刘禹锡 《原力》:“彼力也长雄於匹夫,然犹驛其騑,餼其食。”
(2).指为首、称雄的强者。 唐 韩愈 《鳄鱼文》:“与刺史亢拒,争为长雄。” 林纾 《〈慎宜轩文集〉序》:“ 阳湖 诸老,復各树一帜,争为长雄。” ——《漢語大詞典》
(2).指为首、称雄的强者。 唐 韩愈 《鳄鱼文》:“与刺史亢拒,争为长雄。” 林纾 《〈慎宜轩文集〉序》:“ 阳湖 诸老,復各树一帜,争为长雄。” ——《漢語大詞典》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