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语游山者,毋徒走憧憧。
买山老山间,乃识山之容。
爱山无古今,此论谁非同。
仇仙来匡庐,一转语独工。
不识山面目,只缘在山中。
譬之尘漠漠,又如水溶溶。
人鱼居其间,孰识碍与通。
我昔少年日,自携七尺筇。
盘旋山南北,憩息林西东。
朝看山之横,暮看山之纵。
贪多眼为乏,陟险足已慵。
拱揖且不暇,赏识良自蒙。
方悟白司马,草堂对穹隆。
彼既若献状,此亦如发蒙。
秀甲天下山,至言出心胸。
今君欲继之,筑堂会奇峰。
何尝远城市,而能日迎逢。
山形不动体,山色含真空。
风云有蓄泄,气象无终穷。
雨馀四面翠,日丽千仞红。
氤氲香炉烟,挺拔双剑锋。
最爱五老人,崚嶒美所钟。
可望不可即,有意容相从。
罗列皆儿孙,几席次第供。
山虽跨两邦,兹焉实长雄。
不为堂上客,讵信山有宗。
寄语游山者,毋徒走憧憧。
爱山无古今,此论谁非同。
仇仙来匡庐,一转语独工。
不识山面目,只缘在山中。
譬之尘漠漠,又如水溶溶。
人鱼居其间,孰识碍与通。
我昔少年日,自携七尺筇。
盘旋山南北,憩息林西东。
朝看山之横,暮看山之纵。
贪多眼为乏,陟险足已慵。
拱揖且不暇,赏识良自蒙。
方悟白司马,草堂对穹隆。
彼既若献状,此亦如发蒙。
秀甲天下山,至言出心胸。
今君欲继之,筑堂会奇峰。
何尝远城市,而能日迎逢。
山形不动体,山色含真空。
风云有蓄泄,气象无终穷。
雨馀四面翠,日丽千仞红。
氤氲香炉烟,挺拔双剑锋。
最爱五老人,崚嶒美所钟。
可望不可即,有意容相从。
罗列皆儿孙,几席次第供。
山虽跨两邦,兹焉实长雄。
不为堂上客,讵信山有宗。
寄语游山者,毋徒走憧憧。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寄语(寄語)jì yǔ
传话,转告。 南朝 宋 鲍照 《代少年时至衰老行》:“寄语后生子,作乐当及春。” 唐 刘希夷 《晚春》诗:“寄语同心伴,迎春且薄妆。”《初刻拍案惊奇》卷十一:“寄语昏污诸酷吏,远在儿孙近在身。” 清 纳兰性德 《鹧鸪天·送梁汾南还时方为题小影》词:“凭寄语,劝加餐,桂花时节约重还。” 陈毅 《送人赴泰州谈判抗日合作》诗:“凭君寄语强梁辈,摩擦自戕慎厥初。” ——《漢語大詞典》
游 yóu《國語辭典》
游 [ yóu ]
動- 在水中行動。如:「游泳」。《詩經·邶風·谷風》:「就其淺矣,泳之游之。」《淮南子·墬形》:「食水者善游能寒,食士者無心而慧。」
- 遨遊。《墨子·貴義》:「子墨子南游於楚,見楚獻惠王。」通「遊」。
- 交往。《左傳·隱公三年》:「其子厚與州吁游,禁之不可。」通「遊」。
- 飄蕩不定。如:「游民」、「游資」、「氣若游絲」。《新唐書·卷九五·竇威傳》:「周洛間,因隋亂,人不土著,軌下令諸縣,有游手末作者按之,由是威信大行,民皆趨本。」
- 河流、江河的段落。如:「上游」、「中游」、「下游」。《詩經·秦風·蒹葭》:「溯洄從之,道阻且長,溯游從之,宛在水中央。」《史記·卷七·項羽本紀》:「古之帝者地方千里,必居上游。」
- 姓。如清代有游士鳳。
山 shān《國語辭典》
山 [ shān ]
名- 陆地上高起的部分。如:「崇山峻岭」。《左传·襄公二十五年》:「吴师奔,登山以 望,见楚师不继复逐之。」
- 坟墓。唐·李华〈含元殿赋〉:「靡迤秦山,陂陀汉陵。」
- 姓。如晋代有山涛。
- 二一四部首之一。
- 山中的。如:「山村」、「山寨」。
者 zhě《國語辭典》
者 [ zhě ]
代- 人或事物的代稱。如:「記者」、「作者」。《論語·雍也》:「知者樂水,仁者樂山。」《楚辭·屈原·漁父》:「新沐者必彈冠,新浴者必振衣。」
- 指示形容詞。同「這 」。多用於古詩詞中。宋·晏幾道〈少年游·離多最是〉詞:「細想從來,斷腸多處,不與者番同。」
- 用於句中,表示停頓。《論語·學而》:「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
- 用於句末,表示語氣結束。《孟子·離婁下》:「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
- 表比擬。相當於「的樣子」。《史記·卷八六·刺客傳·荊軻傳》:「已而相泣,旁 若無人者。」
毋 wú《國語辭典》
毋 [ wú ]
副- 不。表示否定的意思。《韩非子·说林下》:「以我为君子也,君子安可毋敬也?」《史记·卷七八·春申君传》:「世有毋望之福,又有毋望之祸。」
- 不要、莫。表示禁止或劝诫的意思。如:「毋忘在莒」。《论语·子罕》:「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礼记·曲礼上》:「临财毋苟得,临难毋苟免。」
- 没有。《墨子·非命上》:「言而毋仪,譬如运钧之上而立朝夕者也。」《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身自持筑臿,胫毋毛。」通「无」。
- 姓。如晋代有毋雅。
- 二一四部首之一。
徒 tú《國語辭典》
徒 [ tú ]
動- 步行。《說文解字·辵部》:「徒,步行也。」《易經·賁卦·初九》:「賁其趾,舍車而徒。」
- 步卒、兵卒。《詩經·魯頌·閟宮》:「公徒三萬。」《左傳·隱公四年》:「諸侯之師,敗鄭徒兵,取其禾而還。」
- 人,多指壞人。如:「暴徒」、「匪徒」、「不法之徒」。
- 服膺、信仰某一宗教或學說的人。如:「信徒」、「教徒」、「基督徒」、「佛教徒」。
- 門人、弟子。如:「學徒」、「門徒」、「徒弟」。《論語·先進》:「非吾徒也。小子鳴鼓而攻之,可也。」
- 一種拘禁犯人,強服勞役的刑罰。如:「無期徒刑」、「他被判有期徒刑二年,得併科罰金。」
- 空的,不憑藉什麼的。如:「徒手搏虎」、「徒手體操」。
- 但、僅。如:「徒增煩惱」。《孟子·公孫丑上》:「非徒無益,而又害之。」漢·曹操〈讓縣自明本志令〉:「孤非徒對諸君說此也,常以語妻妾,皆令深知此意。」
- 白白的、平白。如:「徒然」、「徒勞無功」、「徒託空言」。漢·無名氏〈長歌行〉:「少小不努力,老大徒傷悲。」
- 卻、竟然。《莊子·天地》:「吾聞之夫子,事求可,功求成,用力少,見功多者,聖人之道。今徒不然。」《荀子·子道》:「吾以夫子為無所不知,夫子徒有所不知。」
走 zǒu《國語辭典》
走 [ zǒu ]
动- 疾行、奔跑。如:「奔走」。汉·刘熙《释名·释姿容》:「徐行曰步,疾行曰趋,……疾趋曰走。」《韩非子·五蠹》:「兔走触株,折颈而死。」
- 步行。如:「走路」。《文选·张衡·西京赋》:「走索上而相逢。」
- 逃跑。如:「逃走」、「败走」。《孟子·梁惠王上》:「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
- 离开。如:「走开」、「我明天就要走了。」
- 泄漏。如:「走漏」、「走光」、「走电」。《水浒传·第一八回》:「三人大惊:『莫不走漏了消息,这件事发了?』」
- 接触、交往。如:「他们两家走得很勤。」
- 失去原来的形态。如:「走味」、「走样」、「走调」。
- 移动、挪动。如:「拿走」、「我的表走得很准。」、「这步棋走错了。」
- 到处游荡。参见「走江湖 」条。
- 往、去。如:「走往」、「走访」。
- 供行走的。如:「走道」。
- 供驱使的、供使役的。如:「贩夫走卒」。
- 在陆地上行动的。如:「飞禽走兽」。
- 兽类的总称。《文选·左思·吴都赋》:「穷飞走之栖宿。」
- 二一四部首之一。
憧憧 chōng chōng
(1).往来不绝貌。《易·咸》:“憧憧往来,朋从尔思。” 陆德明 释文引 王肃 曰:“憧憧,往来不絶貌。” 唐 张九龄 《唐崔君神道碑》:“縉绅景慕,憧憧往来,徙宅就居,投刺成市,若众流之赴壑也。”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云翠仙》:“挝关入,见楼舍华好,婢僕辈往来憧憧。” 唐 柳宗元 《伊尹五就桀赞》:“不然, 汤 桀 之辨,一恒人尽之矣,又奚以憧憧圣人之足观乎?”
(2).心不定貌。 汉 桓宽 《盐铁论·刺复》:“方今为天下腹居郡,诸侯并臻,中外未然,心憧憧若涉大川,遭风而未薄。” 清 曹寅 《哭东山修撰》诗:“戚戚意如失,憧憧心孔悲。”
(3).摇曳不定貌。 汉 王充 《论衡·恢国》:“ 光武 起,过旧庐,见气憧憧上属於天。”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白秋练》:“輒见窗影憧憧,似有人窃听之。” 萧三 《南京路上》诗:“墙儿入梦,影儿憧憧。”
憨愚无知貌。《战国策·赵策三》:“今王憧憧,乃輦 建信 以与强 秦 角逐,臣恐 秦 折王之輢也。” 清 俞正燮 《癸巳类稿·释“小”补〈楚语〉“笄”〈内则〉“总角”义》:“妾若小童,憧憧然无所知。” ——《漢語大詞典》
(2).心不定貌。 汉 桓宽 《盐铁论·刺复》:“方今为天下腹居郡,诸侯并臻,中外未然,心憧憧若涉大川,遭风而未薄。” 清 曹寅 《哭东山修撰》诗:“戚戚意如失,憧憧心孔悲。”
(3).摇曳不定貌。 汉 王充 《论衡·恢国》:“ 光武 起,过旧庐,见气憧憧上属於天。”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白秋练》:“輒见窗影憧憧,似有人窃听之。” 萧三 《南京路上》诗:“墙儿入梦,影儿憧憧。”
憨愚无知貌。《战国策·赵策三》:“今王憧憧,乃輦 建信 以与强 秦 角逐,臣恐 秦 折王之輢也。” 清 俞正燮 《癸巳类稿·释“小”补〈楚语〉“笄”〈内则〉“总角”义》:“妾若小童,憧憧然无所知。” ——《漢語大詞典》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