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网

莫怪言语狂,须知酬答遽。

白居易唐代〕《和微之诗二十三首。和三月三十日四十韵

送春君何在,君在山阴署。忆我苏杭时,春游亦多处。
为君歌往事,岂敢辞劳虑。莫怪言语狂,须知酬答遽。
江南腊月半,水冻凝如瘀。寒景尚苍茫,和风已吹嘘。
女墙城似灶,雁齿桥如锯。鱼尾上奫沦,草芽生沮洳。
律迟太簇管,日缓羲和驭。布泽木龙催,迎春土牛助。
雨师习习洒,云将飘飘翥。四野万里晴,千山一时曙。
杭土丽且康,苏民富而庶。善恶有惩劝,刚柔无吐茹。
两衙少辞牒,四境稀书疏。俗以劳俫安,政因闲暇著。
仙亭日登眺,虎丘时游豫。寻幽驻旌轩,选胜回宾御。
舟移溪鸟避,乐作林猿觑。池古莫耶沉,石奇罗刹踞。
水苗泥易耨,畬粟灰难锄。紫蕨抽出畦,白莲埋在淤。
萎花红带黯,湿叶黄含菸。镜动波飐菱,雪回风旋絮。
手经攀桂馥,齿为尝梅楚。坐并船脚欹,行多马蹄跙.
圣贤清浊醉,水陆鲜肥饫。鱼鲙芥酱调,水葵盐豉絮。
虽微五袴咏,幸免兆人诅。但令乐不荒,何必游无倨。
吴苑仆寻罢,越城公尚据。旧游几客存,新宴谁人与。
莫空文举酒,强下何曾箸。江上易优游,城中多毁誉。
分应当自尽,事勿求人恕。我既无子孙,君仍毕婚娶。
久为云雨别,终拟江湖去。范蠡有扁舟,陶潜有篮舆。
两心苦相忆,两口遥相语。最恨七年春,春来各一处。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
莫怪言语须知酬答

莫怪
不要怪罪  ——《整理自网络》
言语(言語)yán yǔ
(1).说话;说。《易·颐》:“《象》曰:山下有雷,颐。君子以慎言语,节饮食。”《水浒传》第六九回:“ 史进 只不言语。”《红楼梦》第四三回:“ 宝兄弟 明儿断不可不言语一声儿,也不传人跟着,就出去。” 老舍 《骆驼祥子》十五:“以后出去,言语一声,别这么大咧咧的甩手一走!”
(2).吩咐;命令。 元 关汉卿 《绯衣梦》第一折:“俺员外言语,着我来悔这门亲事。” 元 曾瑞 《留鞋记》第四折:“自家 张千 是也。奉老爷的言语,押着 王月英 到 相国寺 里去。”《水浒传》第三三回:“这兵马都监 黄信 上厅来,领了知府的言语,出来点起五十箇壮健军汉,披掛了衣甲。”
(3).禀报。《儿女英雄传》第十四回:“只听那人道:‘开门,得我言语一声儿去。’”
(4).争执。《西游记》第五九回:“前年在 火云洞 ,曾与 罗刹 之子 红孩儿 有些言语。”
(5).善于辞令。亦指善于辞令者。《论语·先进》:“言语: 宰我 , 子贡 。” 邢昺 疏:“若用其言语辩説以为行人,使适四方,则有 宰我 、 子贡 二人。” 唐 韩愈 《进士策问》之十二:“德行若 颜回 ,言语若 子贡 。” 清 魏源 《默觚上·学篇九》:“三公坐而论道,德行之任也;士大夫作而行之,政事、言语、文学之职也。”参见“ 四科 ”。
(6).言辞;话。《礼记·少仪》:“毋身质言语。” 孔颖达 疏:“凡言语有疑则称疑,无得以身质成言语之疑者;其言既疑,若必成之,或有所误也。” 宋 陆游 《老学庵笔记》卷五:“安抚莫信,此是通判駡安抚饱食煖衣,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是甚言语!”
(7).指闲话,不满意的话。《朱子语类》卷一三一:“是时 李公 亦尝荐 魏公 ,曾惹言语。”《二刻拍案惊奇》卷二六:“ 高愚溪 见未来接,便多住了一两日。这家子就有些言语出来道:‘我家住满了,怎不到别家去?’” 清 洪升 《长生殿·傍讶》:“原来 虢国夫人 ,在 望春宫 有了言语,纔回去的。”
(8).指词章,文辞著作。 汉 班固 《两都赋》序:“故言语侍从之臣,若 司马相如 、 虞丘寿王 、 东方朔 、 枚皋 、 王襃 、 刘向 之属,朝夕论思,日月献纳。” 宋 陆游 《和陈鲁山十诗以孟夏草木长绕屋树扶疏为韵》之一:“言语日益工,风节顾弗竞。”《三国演义》第五回:“古人曾有篇言语,单道着 玄德 、 关 、 张 三战 吕布 。”
(9).喻虫鸟鸣叫。 唐 陆龟蒙 《和袭美〈病后春思〉韵》:“七字篇章看月得,百劳言语傍花闻。” 宋 赵鼎 《贺圣朝·锁试府学夜坐作》词:“知他窗外促织儿,有许多言语。” 元 王士熙 《竹枝词》:“山间白雀能言语,莫学 江 南唱鷓鴣。”
(10).指口头语言。 毛泽东 《论联合政府》四:“他们的言语、文字、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应被尊重。”  ——《漢語大詞典》
狂 kuáng《國語辭典》

狂 [ kuáng ]

  1. 夸大的、傲慢自大。如:「狂妄」、「口出狂言」。《左传·昭公二十三年》:「胡、沈之君幼而狂,陈大夫啮壮而顽。」三国蜀·诸葛亮〈罢来敏教〉:「敏年老狂悖,生此怨言。」
  2. 放纵、放荡。如:「狂放不羁」。《汉书·卷四三·郦食其传》:「然吏县中贤豪不敢役,皆谓之狂生。」唐·李白〈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诗:「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
  3. 强烈、猛烈。如:「力挽狂澜」、「狂风骤雨」。宋·贺铸〈宿芥塘佛祠〉诗:「青青穬麦欲抽芒,浩荡东风晚更狂。」
  1. 疯癫。如:「发狂」、「丧心病狂」。《书经·微子》:「我其发出狂,吾家耄,逊于荒。」汉·孔安国·传:「发疾生狂。」宋·苏轼〈方山子传〉:「余闻光黄间多异人,往往阳狂垢污,不可得而见。」
  2. 姓。如黄帝时有狂屈竖,春秋时宋国有狂狡。
  1. 任情恣意、不受拘束。如:「狂欢」、「狂笑不已」。唐·王维〈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诗:「复值接舆醉,狂歌五柳前。」宋·苏舜钦〈依韵和伯镇中秋见月九日遇雨之作〉诗:「放歌狂饮不知晓,烂熳酌客山岳颓。」
  2. 急速、快促。如:「狂奔」。《楚辞·屈原·九章·抽思》:「狂顾南行,聊以娱心兮。」《文选·嵇康·琴赋》:「尔乃颠波奔突,狂赴争流。」
须知(須知)xū zhī
(1).必须知道;应该知道。 唐 杜甫 《鸂鶒》诗:“故使笼宽织,须知动损毛。” 元 关汉卿 《单刀会》第一折:“全不肯施恩布德行王道,怎比那多谋足智雄 曹操 ?你须知 南阳 诸葛 应难料!” 毛泽东 《反对党八股》:“拿不出来的东西就不要拿出来。须知这是要去影响别人的思想和行动的啊!”
(2).见“ 须知册 ”。
(3).应用文体之一。对所从事的活动必须知道的事项,多用作通告或指导性文件的名称。 叶圣陶 《四三集·一个练习生》:“‘我考上了,不过……’我递给他那张‘进局须知’。” 王蒙 《风筝飘带》:“须知挺复杂,看来不经过一周学习班的培训,是无法学会逛公园的。”  ——《漢語大詞典》
酬答 chóu dá
亦作“ 酬荅 ”。亦作“醻答”。亦作“酧答”。
(1).应答。 汉 刘向 《上〈子华子〉序》:“ 子华子 之言,如持水纳石,不相醻答。” 三国 魏 嵇康 《与山巨源绝交书》:“而人间多事,堆案盈机,不相酬答,则犯教伤义。” 清 吴骞 《扶风传信录》:“邻里来问事者,填咽门户, 仲仙 一一与相酧答。” 茅盾 《色盲》:“他勉强镇定着,搜索出一些话来和眼前的女主人酬答。”
(2).酬谢;报答。 元 秦简夫 《赵礼让肥》第四折:“既当日你金银曾受来,我如今这酬答何推拒?”《二刻拍案惊奇》卷十八:“贫道也要老丈到我山居中,寻几味野蔬,少少酧答厚意一番。” 李劼人 《天魔舞》第十章:“结果为了自己的面子,同时为了酬答店伙的过份殷勤,仅仅选了两双乔其纱舞袜。”
(3).应酬交往。 南朝 宋 谢灵运 《拟魏太子邺中集诗·应瑒》:“调笑輙酬荅,嘲謔无慙沮。” 宋 叶适 《宿觉庵记》:“余亦在其下,苦疾痼,非人事酬答不妄出。” 清 刘大櫆 《舅氏杨君权厝志》:“舅氏性刚直,於寻常人未尝苟有所酬答。”  ——《漢語大詞典》
遽 jù《國語辭典》

遽 [ jù ]

  1. 驿车。《尔雅·释言》:「遽,传也。」晋·郭璞·注:「皆传车驿马之名。」《左传·昭公二年》:「闻之,惧弗及,乘遽而至。」
  1. 惊慌、恐惧。《楚辞·屈原·九章·惜诵》:「众骇遽以离心兮,又何以为此伴也?」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雅量》:「风起波涌,孙、王诸人色并遽。」
  1. 急忙、迫促。《国语·晋语四》:「(头头)​谓谒者曰:『……国君而雠匹夫,惧者众矣。』谒者以告,公遽见之。」《礼记·檀弓上》:「故丧事虽遽,不陵节。」
  2. 窘迫。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雅量》:「远近久承公名,令于是大遽,不敢移公。」
  1. 忽然、突然。如:「遽闻」、「欲行遽止」。《聊斋志异·卷四·促织》:「见有虫伏棘根,遽扑之,入石穴中。」
  1. 遂、就。《汉书·卷四三·陆贾传》:「使我居中国,何遽不若汉。」《文选·左思·魏都赋》:「虽自以为道洪化以为隆,世笃玄同,奚遽不能与之踵武而齐其风?」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