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网

头上毛发短,口中牙齿疏。

白居易唐代〕《和微之诗二十三首。和除夜作

君赋此诗夜,穷阴岁之馀。我和此诗日,微和春之初。
老知颜状改,病觉肢体虚。头上毛发短,口中牙齿疏。
一落老病界,难逃生死墟。况此促促世,与君多索居。
君在浙江东,荣驾方伯舆。我在魏阙下,谬乘大夫车。
妻孥常各饱,奴婢亦盈庐。唯是利人事,比君全不如。
我统十郎官,君领百吏胥。我掌四曹局,君管十乡闾。
君为父母君,大惠在资储。我为刀笔吏,小恶乃诛锄。
君提七郡籍,我按三尺书。俱已佩金印,尝同趋玉除。
外宠信非薄,中怀何不摅。恩光未报答,日月空居诸。
磊落尝许君,跼促应笑予。所以自知分,欲先歌归欤。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
头上毛发牙齿

头上(頭上)tóu shàng
(1).头的上方;头顶。 五代 齐己 《荆渚感怀寄僧达禅弟》诗之二:“春残相忆 荆江 岸,一隻杜鹃头上啼。” 许杰 《惨雾》下:“村上的妇人们……恐怕恶魔在他们的头上回旋着,正如强悍的老鹰一般,转瞬间把他们的生命如打小鸡一般的啄去。”
(2).指时候,时间的某一点。《初刻拍案惊奇》卷六:“ 巫娘子 取一块来喫,又輭又甜,况是飢饿头上,不觉一连喫了几块。”《红楼梦》第八十回:“ 香菱 説到热闹头上,忘了忌讳。” 高延昌 《我的朋友》一:“到第五天头上,老师就叫 靳秀兰 去看车。”
(3).先,前头。《金瓶梅词话》第六九回:“説在头上,就是爹赏的这银子,小媳妇也不敢领去,寧可领了爹言语,对太太説就是了。”
(4).方位词。用在名词后,表示在某种事物的范围以内。 元 王实甫 《西厢记》第三本第二折:“我向这筵席头上整扮,做一箇缝了口的撮合山。” 王西彦 《一个小人物的愤怒》:“现在,同样神圣的义务轮到自己头上来了。” 汪曾祺 《七里茶坊》:“为什么找到我头上呢?说是以前去了两拨人,都闹了意见回来了。”  ——《漢語大詞典》
毛发(毛髮)máo fà
(1).人体上的毛与头发。《史记·扁鹊仓公列传》:“流汗者,法病内重,毛髮而色泽,脉不衰,此亦内关之病也。” 唐 李群玉 《古镜》诗:“冰辉凛毛髮,使我肝胆冷。”《花月痕》第四四回:“又有一个梟鸟,在 秋心院 屋上鼓吻弄舌,叫得 跛脚 毛髮森竪!” 艾青 《小泽征尔》诗:“突然如暴雨骤至,雷霆万钧,你腾空而起,从毛发也听到怒吼的声音。”
(2).特指头发。 汉 司马迁 《报任少卿书》:“其次剔毛髮婴金铁受辱。” 清 顾炎武 《与潘次耕札》:“昔有 陈亮工 者,与吾同居荒邨,坚守毛髮,歷四五年,莫不怜其志节。” 萧红 《桥》:“头顶上留着的一堆毛发,逆着风,吹得竖起来了。”
(3).比喻细小,细微。《汉书·谷永传》:“三者无毛髮之辜,不可归咎诸舅。”《后汉书·张奂传》:“夫无毛髮之劳,而欲求人丘山之用。” 唐 韩愈 《柳子厚墓志铭》:“一旦临小利害,仅如毛髮比,反眼若不相识。” 宋 邵博 《闻见后录》卷三:“明则极于人,幽则尽于神,大则包宇宙,细则入毛髮。”  ——《漢語大詞典》
短 duǎn《國語辭典》

短 [ duǎn ]

  1. 长的相反词:➊ ​ 指距离或长度小。如:「短刀」、「短裙」。➋ ​ 指时间少。如:「昼长夜短」。《书经·尧典》:「日短星昴,以正仲冬。」➌ ​ 指才气少。如:「短才」。《晋书·卷六二·刘琨传》:「以臣愚短,当此至难,忧如循环,不遑寝食。」
  1. 过失、缺点。如:「护短」、「揭短」、「说长道短」、「截长补短」。
  1. 缺少。《官话指南·卷二·官商吐属》:「我这儿短了两只白皮箱。」
  2. 说别人坏话。《史记·卷八四·屈原贾生传》:「令尹子兰闻之大怒,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顷襄王怒而迁之。」
  3. 抢劫。《儒林外史·第四回》:「严乡绅执意不肯,把小的的驴和米同稍袋都叫人短了家去。」
口 kǒu《國語辭典》

口 [ kǒu ]

  1. 人或动物饮食、发声的器官。如:「张口」、「闭口」、「守口如瓶」。《说文解字·口部》:「口,人所以言食也。」也称为「嘴」。
  2. 器物纳入取出的地方。如:「枪口」、「瓶口」。汉·王充《论衡·道虚》:「致生息之物密器之中,覆盖其口。」
  3. 内外相通的出入处。如:「港口」、「门口」、「巷口」、「海口」。
  4. 关隘。常用于地名。如:「张家口」、「喜峰口」、「古北口」。
  5. 兵器或工具上的锋刃。如:「刀口」、「剑口」。
  6. 破裂的地方。如:「伤口」、「裂口」、「缺口」。
  7. 量词:➊ ​ 计算人数的单位。如:「一家八口」。➋ ​ 计算牲畜数量的单位。相当于「只」、「头」。如:「三口猪」。➌ ​ 计算器物数量的单位。如:「两口锅子」、「一口钢刀」、「一口枯井」。
  8. 二一四部首之一。
中 zhōng/zhòng《國語辭典》

中 [ zhōng ]

  1. 距離四方或兩端相等的部位。如:「居中」、「中央」、「日正當中」。
  2. 內、裡面。如:「水中」、「夢中」、「心中」。
  3. 泛指某一時期以內。如:「一年之中」、「晉太元中」。
  4. 中華民國的簡稱。
  5. 姓。如漢代有中京。
  1. 居間介紹、連絡的。如:「中人」。
  2. 居於高低、大小、好壞之間的。如:「中級」、「中型」、「中等」。
  3. 半。如:「中夜」、「中途」。
  1. 正好。如:「適中」。
  2. 表示動作正在進行。如:「事情正在交涉中。」

中 [ zhòng ]

  1. 達到要點。《論語·子路》:「刑罰不中,則民無所錯手足。」《漢書·卷一○·成帝紀》:「朕涉道日寡,舉錯不中。」
  2. 合、正對上。如:「中規中矩」。《左傳·定公元年》:「未嘗不中吾志也。」《戰國策·西周策》:「去柳葉者百步而射之,百發百中。」
  3. 遭受、感染。如:「中風」、「中毒」。
  4. 得。如:「中獎」、「中籤」、「中選」。
  5. 考取。如:「范進中舉」、「考中大學」。《儒林外史·第二回》:「這王大老爺,就是前科新中的。」
牙齿(牙齒)yá chǐ
(1).人类和某些动物口腔内外的、具一定形态的高度钙化的坚硬组织。有撕咬、咀嚼功能。一般为多枚,亦有两枚者。 三国 魏 曹丕 《十五》诗:“号羆当我道,狂顾动牙齿。” 宋 陆游 《雨夜南堂独坐》诗:“老夫眼暗牙齿疏,七十未满六十餘。” 鲁迅 《坟·从胡须说到牙齿》:“听说牙齿的性质的好坏,也有遗传的。”
(2).俗称齿轮的轮齿或螺纹的剖面为牙齿。  ——《漢語大詞典》
疏 shū《國語辭典》

疏 [ shū ]

  1. 開通、使通暢。如:「疏通」。《孟子·滕文公上》:「禹疏九河。」
  2. 分散、散開。如:「疏散人群」。
  3. 清除、排解。《國語·楚語上》:「教之樂,以疏其穢而鎮其浮。」《文選·孫綽·遊天台山賦》:「過靈溪而一濯,疏煩想於心胸。」
  4. 刻鏤、雕繪。《文選·張衡·西京賦》:「何工巧之瑰瑋,交綺豁以疏寮。」唐·張說〈蒲津橋贊〉:「又疏其舟閒,畫其鷁首。」
  1. 稀少、稀闊。如:「疏林」、「疏星」、「疏疏落落幾戶人家」。
  2. 不親近、不熟悉。如:「人地生疏」、「親疏遠近」。晉·陶淵明〈詠荊軻詩〉:「惜哉劍術疏,奇功遂不成。」
  3. 粗心、不注意、不細密。如:「人為疏忽」。《史記·卷七九·范雎蔡澤傳》:「其於計疏矣。」宋·沈括《夢溪筆談·卷七·象數一》:「落下閎曆法極疏,蓋當時以為密耳。」
  4. 空虛、不實在。如:「空疏」、「才疏學淺」。《三國演義·第八五回》:「愚才疏智淺,恐不堪當此任。」
  5. 粗糙、不精細。《論語·述而》:「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唐·韓愈〈山石〉詩:「鋪床拂席置羹飯,疏糲亦足飽我飢。」
  1. 窗。《史記·卷二三·禮書》:「疏房床笫几席,所以養體也。」
  2. 窗上的刻鏤花紋。《文選·王延壽·魯靈光殿賦》:「爾乃懸棟結阿,天窗綺疏。」
  3. 蔬果。《淮南子·主術》:「夏取果蓏,秋畜疏食。」通「蔬」。

疏 [ shù ]

  1. 闡明經義或古注的文字。如:「注疏」、「義疏」。唐·柳冕〈與權德輿書〉:「其有明聖人之道,盡六經之意,而不能誦疏與注,一切棄之。」
  2. 古代臣下進呈君王的奏章。如:「上疏」。唐·杜甫〈秋興〉詩八首之三:「匡衡抗疏功名簿,劉向傳經心事違。」
  3. 書信。唐·杜甫〈潭州送韋員外牧韶州〉詩:「洞庭無過雁,書疏莫相忘。」
  1. 分條陳述、記錄。《漢書·卷五四·蘇建傳》:「初桀、安與大將軍霍光爭權,數疏光過失予燕王,令上書告之。」

疏 [ ​sū ]

  1. (一)​之又音。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