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谁 ( 誰 ) shuí
谁 [ shuí ]
- 疑问人称代词:你是~?~何(a.哪一个人;b.诘问,呵问)。~们。~人。~个。
- 任何人,无论什么人:这件事~都不知道。
道 dào《國語辭典》
道 [ dào ]
名- 路途、途徑。如:「鐵道」、「河道」、「國道高速公路」。《論語·泰伯》:「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
- 方法、道理。如:「頭頭是道」、「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禮記·中庸》:「果能此道矣!雖愚必明,雖柔必強。」
- 真理。《論語·里仁》:「子曰:『朝聞道,夕死可矣!』」
- 思想、學說。如:「老莊之道」。《論語·里仁》:「子曰:『參乎!吾道一以貫之。』」
- 技藝、技巧。《論語·子張》:「雖小道,必有可觀者焉。致遠恐泥,是以君子不為也。」
- 中國古代的一個思想流派。參見「道家 」條。
- 中國主要的宗教之一。參見「道教 」條。
- 道士的簡稱。如:「老道」、「貧道」、「一僧一道」。
- 宗教的教義、義理。如:「學道」、「得道」、「傳道」、「布道」。
- 古代行政區域名稱:➊ 唐太宗貞觀時代分天下為十道,後增為十五道,相當於現在的省。➋ 清代和民初在省下設道。
- 量詞:➊ 計算條狀物的單位。如:「三道黃線」、「一道閃電」。➋ 計算有出 入口設施的單位。如:「兩道門」、「多道關卡」。➌ 計算題目、命令等的單位。相當於「則」、「條」。如:「十道題目」、「下一道命令」。➍ 計算工作次數的單位。如:「省一道手續」、「上了兩道油漆」。➎ 計算菜餚的單位。如:「總共有十二道菜。」
- 姓。如春秋時楚國有道朔。
- 說、談。如:「常言道」、「一語道破」、「能言善道」、「說長道短」。《論語·季氏》:「樂節禮樂,樂道人之善,樂多賢友。」
- 用言語表示心意、情意。如:「道喜」、「道賀」、「道歉」、「道謝」。
- 以為、認為、料想。如:「我道是誰呢?原來是你來了!」《紅樓夢·第一一六回》:「眾人都見他忽笑忽悲,也不解是何意,只道是他的舊病。」
- 引導、指引。《論語·為政》:「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明·馬中錫〈中山狼傳〉:「趙簡子大獵於中山,虞人道前,鷹犬羅後。」通「導」。
- 由、從。《管子·禁藏》:「故凡治亂之情,皆道上始。」《史記·卷八·高祖本紀》:「太尉周勃道太原入,定代地。」
我 wǒ《國語辭典》
我 [ wǒ ]
語音 代- 自稱。《易經·中孚卦·九二》:「我有好爵,吾與爾靡之。」《詩經·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
- 自稱己方。《左傳·莊公十年》:「春,齊師伐我。」《漢書·卷五四·李廣傳》:「我軍雖煩擾,虜亦不得犯我。」
- 表示親切之意的語詞。《論語·述而》:「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竊比於我老彭。」漢·曹操〈步出夏門行〉:「經過至我碣石,心惆悵我東海。」
- 私心、私意。如:「大公無我」。《論語·子罕》:「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 姓。如戰國時有我子。
我 [ ě ]
讀音- (一)之讀音。
随 ( 隨 ) suí
随 [ suí ]
- 跟着:~从。~员。~葬。~即(立刻)。~行(xíng )。~身。~喜。~波逐流。~行(hāng )就市。
- 顺从,任凭:~意。~口。~宜。~和。~俗。~笔。~遇而安。
- 顺便,就着:~带。~手关门。
- 像:他长得~他父亲。
- 姓。
张 ( 張 ) zhāng
张 [ zhāng ]
- 开,展开:~开。~目(a.睁大眼睛;b.助长某人的声势称“为某人~~”)。~榜。铺~。~灯结彩。纲举目~。
- 商店开业:开~。
- 拉紧:紧~。~力。
- 扩大,夸大:夸~。
- 放纵,无拘束:乖~。嚣~。
- 料理,应酬:~罗。
- 惊惶,慌忙:~惶失措。
- 看,望:~望。
- 星名,二十八宿之一。
- 量词:一~纸。三~桌子。几~嘴。两~弓。
- 姓。
博望 bó wàng
(1).古山名。即今 安徽 当涂 西南 东梁山 ,与 和县 南 西梁山 隔江相对如门,故又称 天门山 。历来为攻守要地。《文选·陆倕〈石阙铭〉》:“乃假天闕於 牛头 ,託远图於 博望 。” 李善 注:“ 孝武 大明 七年 博望 梁山 立双闕。”
(2).苑名。 南朝 齐 谢朓 《侍宴华光殿曲水奉敕为皇太子作》诗:“登贤 博望 ,献赋 清漳 。”详“ 博望苑 ”。
(3). 汉 张骞 的封号。《汉书·张骞传》:“ 騫 以校尉从大将军击 匈奴 ,知水草处,军得以不乏,乃封 騫 为 博望侯 。” 明 刘基 《题陈大初画扇》诗之二:“争似乘槎随 博望 ,玉绳光裹看山河。”参见“ 博望槎 ”。 ——《漢語大詞典》
(2).苑名。 南朝 齐 谢朓 《侍宴华光殿曲水奉敕为皇太子作》诗:“登贤 博望 ,献赋 清漳 。”详“ 博望苑 ”。
(3). 汉 张骞 的封号。《汉书·张骞传》:“ 騫 以校尉从大将军击 匈奴 ,知水草处,军得以不乏,乃封 騫 为 博望侯 。” 明 刘基 《题陈大初画扇》诗之二:“争似乘槎随 博望 ,玉绳光裹看山河。”参见“ 博望槎 ”。 ——《漢語大詞典》
悠悠 yōu yōu
(1).思念貌;忧思貌。《诗·邶风·终风》:“莫往莫来,悠悠我思。” 郑玄 笺:“言我思其如是,心悠悠然。”《后汉书·章帝纪》:“中心悠悠,将何以寄?” 唐 乔知之 《定情篇》:“去时恩灼灼,去罢心悠悠。” 元 乔吉 《金钱记》第三折:“心绪悠悠,不明白这场迤逗。”
(2).辽阔无际;遥远。《诗·王风·黍离》:“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毛 传:“悠悠,远意。” 晋 陶潜 《饮酒》诗之十九:“世路廓悠悠, 杨朱 所以止。” 康有为 《除夕答从兄弟沛然秀才时将入京上书》诗:“鼎鼎百年言笑速,悠悠万里别离难。”
(3).久长;久远。《楚辞·九辩》:“去白日之昭昭兮,袭长夜之悠悠。” 唐 杜甫 《发秦州》诗:“大哉乾坤内,吾道长悠悠。” 唐 白居易 《长恨歌》:“悠悠生死别经年,魂魄不曾来入梦。” 明 李东阳 《次钱与谦修撰韵》:“有口莫问天,天道长悠悠。” 韩北屏 《非洲夜会·非斯印象》:“我们可以从那里读到历史的章节,可以辨认出悠悠岁月的容貌。”
(4).连绵不尽貌。 晋 左思 《吴都赋》:“直衝涛而上瀨,常沛沛以悠悠。” 唐 温庭筠 《梦江南》词:“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暉脉脉水悠悠。” 清 许承钦 《回风矶》诗:“长年憎去楫,贾客怨回风,不分乾坤意,悠悠尽向东。” 朱德 《花溪》诗:“春风送暖百花开,流水悠悠曲折回。”
(5).众多貌。《史记·孔子世家》:“ 桀溺 曰:‘悠悠者天下皆是也。’”《后汉书·朱穆传》:“然而时俗或异,风化不敦,而尚相诽谤,谓之臧否。记短则兼折其长,贬恶则并伐其善。悠悠者皆是,其可称乎!” 李贤 注:“悠悠,多也。称,举也。” 晋 傅玄 《两仪诗》:“日月西流景东征,悠悠万物殊品名。” 唐 欧阳詹 《怀忠赋》:“欲悠悠而罔极,毒浩浩其无涯。” 宋 曾巩 《雪后》诗:“风光苒苒流双轂,人事悠悠寄一枰。”
(6).世俗;一般。 晋 陶潜 《饮酒》诗之十二:“摆脱悠悠谈,请从余听之。” 五代 王定保 《唐摭言·师友》:“僕以礼处足下,则足下长者,僕心未忍;欲以故人处足下,则虑悠悠之人,以僕为诡。” 明 何景明 《赠李献吉》诗之三:“悠悠行路子,谁为识其音。” 清 钮琇 《觚賸续编·张羽军》:“大丈夫一日定交,则终身生死以之。彼须金而结者,悠悠世上人耳,非所望於公也。”
(7).引申为庸俗,荒谬。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冷生》:“大笑成文,亦一快事,何至以此褫革,如此主司,寧非悠悠!”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红玉》:“然官宰悠悠,竖人毛髮,刀震震入木,何惜不略移牀上半尺许哉?” 何垠 注:“悠悠,繆悠也。”
(8).指世俗之人,众人。《宋书·刘穆之传》:“﹝ 诸葛长民 ﹞乃屏人谓 穆之 曰:‘悠悠之言,皆云太尉与我不平。’” 宋 苏舜钦 《答和叔春日舟行》诗:“寄语悠悠莫疑我,五湖今作狎鸥翁。”
(9).飘动貌。《诗·小雅·车攻》:“萧萧马鸣,悠悠旆旌。” 唐 武元衡 《长安叙怀寄崔十五》诗:“萧萧霓旌合仙仗,悠悠剑佩入炉烟。” 臧克家 《泪--悼念周总理》诗:“半旗悠悠,秋风漫吹。”
(10).动荡;飘忽不定。《孔丛子·对魏王》:“今天下悠悠,士亡定处,有德则往,无德则去。” 唐 元稹 《酬乐天得微之诗知通州事》诗之一:“知得共君相见否,近来魂梦转悠悠。” 南唐 冯延巳 《鹊踏枝》词:“撩乱春愁如柳絮,悠悠梦里无寻处。” 元 无名氏 《冤家债主》第三折:“还只道沉沉的卧著床褥,谁知他悠悠的赴了冥途。” 周肖 《霞岛》第六章:“夜深了,乳白色的夜雾飘飘悠悠,漫上了座落在半坡的操场。”
(11).游荡貌;懒散不尽心貌。 唐 高适 《涟上送别王秀才》诗:“行矣当自爱,壮年莫悠悠。”《朱子语类》卷六七:“某病后,自知日月已不多,故欲力勉。诸公不可悠悠!” 明 王廷相 《雅述上》:“机虽日发乎前,不过悠悠坐视而已,此国事所以日不可为也。”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折狱》:“世之折狱者,非悠悠置之,则縲繫数千人而狼籍之耳。”
(12).闲适貌。《梁书·张充传》:“若廼飞竿钓渚,濯足沧洲;独浪烟霞,高卧风月。悠悠琴酒,岫远谁来;灼灼文谈,空罢方寸。” 唐 高适 《封丘县》诗:“我本渔樵 孟诸 野,一生自是悠悠者。” 金 麻革 《晚步张巩田间》诗:“悠悠独鸟穿云下,策策寒乌掠日飞。” 清 卓尔堪 《雨中过秋浦》诗:“岸花红寂寂,江鸟白悠悠。”
(13).形容声音气息缓慢细长。 唐 王维 《秋夜独坐》诗:“夜静羣动息,蟪蛄声悠悠。”《水浒传》第八一回:“ 李师师 执盏擎杯,亲与 燕青 回酒谢唱,口儿里悠悠放出些妖嬈声嗽,来惹 燕青 。”《儿女英雄传》第六回:“ 安公子 此时已是魂飞魄散,背了过去,昏不知人,只剩得悠悠的一丝气儿在喉间流留。” 曹禺 《北京人》第三幕:“ 愫方 :(悠悠地)也许有一天我会离开。”
(14).黝黑幽暗貌。悠,通“ 儵 ”。 南朝 梁简文帝 《华阳陶先生墓志铭》:“鬱鬱方崖,悠悠洞天,三山白鹤,何时復旋。”《西游记》第六一回:“只杀得星不光兮月不皎,一天寒雾黑悠悠。” ——《漢語大詞典》
(2).辽阔无际;遥远。《诗·王风·黍离》:“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毛 传:“悠悠,远意。” 晋 陶潜 《饮酒》诗之十九:“世路廓悠悠, 杨朱 所以止。” 康有为 《除夕答从兄弟沛然秀才时将入京上书》诗:“鼎鼎百年言笑速,悠悠万里别离难。”
(3).久长;久远。《楚辞·九辩》:“去白日之昭昭兮,袭长夜之悠悠。” 唐 杜甫 《发秦州》诗:“大哉乾坤内,吾道长悠悠。” 唐 白居易 《长恨歌》:“悠悠生死别经年,魂魄不曾来入梦。” 明 李东阳 《次钱与谦修撰韵》:“有口莫问天,天道长悠悠。” 韩北屏 《非洲夜会·非斯印象》:“我们可以从那里读到历史的章节,可以辨认出悠悠岁月的容貌。”
(4).连绵不尽貌。 晋 左思 《吴都赋》:“直衝涛而上瀨,常沛沛以悠悠。” 唐 温庭筠 《梦江南》词:“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暉脉脉水悠悠。” 清 许承钦 《回风矶》诗:“长年憎去楫,贾客怨回风,不分乾坤意,悠悠尽向东。” 朱德 《花溪》诗:“春风送暖百花开,流水悠悠曲折回。”
(5).众多貌。《史记·孔子世家》:“ 桀溺 曰:‘悠悠者天下皆是也。’”《后汉书·朱穆传》:“然而时俗或异,风化不敦,而尚相诽谤,谓之臧否。记短则兼折其长,贬恶则并伐其善。悠悠者皆是,其可称乎!” 李贤 注:“悠悠,多也。称,举也。” 晋 傅玄 《两仪诗》:“日月西流景东征,悠悠万物殊品名。” 唐 欧阳詹 《怀忠赋》:“欲悠悠而罔极,毒浩浩其无涯。” 宋 曾巩 《雪后》诗:“风光苒苒流双轂,人事悠悠寄一枰。”
(6).世俗;一般。 晋 陶潜 《饮酒》诗之十二:“摆脱悠悠谈,请从余听之。” 五代 王定保 《唐摭言·师友》:“僕以礼处足下,则足下长者,僕心未忍;欲以故人处足下,则虑悠悠之人,以僕为诡。” 明 何景明 《赠李献吉》诗之三:“悠悠行路子,谁为识其音。” 清 钮琇 《觚賸续编·张羽军》:“大丈夫一日定交,则终身生死以之。彼须金而结者,悠悠世上人耳,非所望於公也。”
(7).引申为庸俗,荒谬。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冷生》:“大笑成文,亦一快事,何至以此褫革,如此主司,寧非悠悠!”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红玉》:“然官宰悠悠,竖人毛髮,刀震震入木,何惜不略移牀上半尺许哉?” 何垠 注:“悠悠,繆悠也。”
(8).指世俗之人,众人。《宋书·刘穆之传》:“﹝ 诸葛长民 ﹞乃屏人谓 穆之 曰:‘悠悠之言,皆云太尉与我不平。’” 宋 苏舜钦 《答和叔春日舟行》诗:“寄语悠悠莫疑我,五湖今作狎鸥翁。”
(9).飘动貌。《诗·小雅·车攻》:“萧萧马鸣,悠悠旆旌。” 唐 武元衡 《长安叙怀寄崔十五》诗:“萧萧霓旌合仙仗,悠悠剑佩入炉烟。” 臧克家 《泪--悼念周总理》诗:“半旗悠悠,秋风漫吹。”
(10).动荡;飘忽不定。《孔丛子·对魏王》:“今天下悠悠,士亡定处,有德则往,无德则去。” 唐 元稹 《酬乐天得微之诗知通州事》诗之一:“知得共君相见否,近来魂梦转悠悠。” 南唐 冯延巳 《鹊踏枝》词:“撩乱春愁如柳絮,悠悠梦里无寻处。” 元 无名氏 《冤家债主》第三折:“还只道沉沉的卧著床褥,谁知他悠悠的赴了冥途。” 周肖 《霞岛》第六章:“夜深了,乳白色的夜雾飘飘悠悠,漫上了座落在半坡的操场。”
(11).游荡貌;懒散不尽心貌。 唐 高适 《涟上送别王秀才》诗:“行矣当自爱,壮年莫悠悠。”《朱子语类》卷六七:“某病后,自知日月已不多,故欲力勉。诸公不可悠悠!” 明 王廷相 《雅述上》:“机虽日发乎前,不过悠悠坐视而已,此国事所以日不可为也。”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折狱》:“世之折狱者,非悠悠置之,则縲繫数千人而狼籍之耳。”
(12).闲适貌。《梁书·张充传》:“若廼飞竿钓渚,濯足沧洲;独浪烟霞,高卧风月。悠悠琴酒,岫远谁来;灼灼文谈,空罢方寸。” 唐 高适 《封丘县》诗:“我本渔樵 孟诸 野,一生自是悠悠者。” 金 麻革 《晚步张巩田间》诗:“悠悠独鸟穿云下,策策寒乌掠日飞。” 清 卓尔堪 《雨中过秋浦》诗:“岸花红寂寂,江鸟白悠悠。”
(13).形容声音气息缓慢细长。 唐 王维 《秋夜独坐》诗:“夜静羣动息,蟪蛄声悠悠。”《水浒传》第八一回:“ 李师师 执盏擎杯,亲与 燕青 回酒谢唱,口儿里悠悠放出些妖嬈声嗽,来惹 燕青 。”《儿女英雄传》第六回:“ 安公子 此时已是魂飞魄散,背了过去,昏不知人,只剩得悠悠的一丝气儿在喉间流留。” 曹禺 《北京人》第三幕:“ 愫方 :(悠悠地)也许有一天我会离开。”
(14).黝黑幽暗貌。悠,通“ 儵 ”。 南朝 梁简文帝 《华阳陶先生墓志铭》:“鬱鬱方崖,悠悠洞天,三山白鹤,何时復旋。”《西游记》第六一回:“只杀得星不光兮月不皎,一天寒雾黑悠悠。” ——《漢語大詞典》
空外 kōng wài
野外;天外。 唐太宗 《大唐三藏圣教序》:“积雪晨飞,途间失地;惊沙夕起,空外迷天。” 前蜀 韦庄 《夏口行》:“谁道我随 张博望 ,悠悠空外泛仙槎。” 宋 赵若愚 《柳梢青》词:“空外笙簫,人间笑语,身在 蓬莱 。” 元 曾允元 《月下笛》词:“柔条折尽成轻别,向空外瑶簪一掷。” ——《漢語大詞典》
泛 fàn《國語辭典》
泛 [ fàn ]
动- 漂浮。如:「泛舟」。唐·杜甫〈奉赠太常张卿均二十韵〉:「萍泛无休日,桃阴想旧蹊。」宋·陆游〈谢池春·壮岁从戎〉词:「功名梦断,却泛扁舟吴楚。」
- 呈现、透著。如:「他脸上泛了一层红光。」、「那条水沟泛著一阵阵恶臭。」
- 不切实。如:「空泛」、「浮泛」。
- 广博、普遍。如:「广泛」。《文选·司马相如·上林赋》:「于是乎周览泛观,缜纷轧芴。」晋·陶渊明〈读山海经〉诗一三首之一:「泛览周王传,流观山海图。」
泛 [ fěng ]
动- 覆。参见「泛驾 」条。
- 败。《汉书·卷二四·食货志上》:「残贼公行,莫之或止;大命将泛,莫之振救。」
- 翻。《史记·卷九·吕太后本纪》:「齐王起,孝惠亦起,取卮欲俱为寿,太后迺恐,自起泛孝惠卮。」
仙槎 xiān chá
亦作“僊槎”。 神话中能来往于海上和天河之间的竹木筏。典出 晋 张华 《博物志》卷三:“旧説云天河与海通,近世有人居海渚者,年年八月有浮槎去来不失期,人有奇志,立飞阁於查上,多齎粮,乘槎而去。十餘日中,犹观星月日辰,自后芒芒忽忽,亦不觉昼夜,去十餘日,奄至一处,有城郭状,屋舍甚严,遥望宫中多织妇,见一丈夫牵牛渚次饮之。牵牛人乃惊问曰:‘何由至此?’此人见説来意,并问此是何处。答曰:‘君还至 蜀郡 访 严君平 则知之。’竟不上岸,因还如期。后至 蜀 问 君平 ,曰:‘某年月日有客星犯牵牛宿。’计年月,正是此人到天河时也。” 宋 张孝祥 《蝶恋花·送姚主管横州》词:“君泛仙槎银海去。后日相思,地角天涯路。” 明 方孝孺 《万里图》诗:“僊槎二月出 龙门 ,万里春风掉晴雪。”《随园诗话》卷十二引 清 郭起元 《客中秋思》诗:“销魂何处盼仙槎?客髩逢秋白更加。”《太平广记》卷四○五引《洞天集》:“ 严遵 仙槎, 唐 置之於 麟德殿 ,长五十餘尺,声如铜铁,坚而不蠧。 李德裕 截细枝尺餘,刻为道像,往往飞去復来。 广明 以来失之,槎亦飞去。” 唐 李适 《侍宴安乐公主新宅应制》诗:“若见 君平 须借问,仙槎一去几时来?” 明 刘基 《怨王孙》词:“红尘目迥,河汉应有仙槎待还家。”后亦借称行人所乘之舟。 ——《漢語大詞典》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