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书裨理化,奉上表诚信。
外学宗硕儒,游焉从后进。恃以仁恕广,不学门栏峻。
著书裨理化,奉上表诚信。探讨始河图,纷纶归海韵。
亲承大匠琢,况睹颓波振。错简记铅椠,阅书移玉镇。
曷由旌不朽,盛美流歌引。
著书裨理化,奉上表诚信。探讨始河图,纷纶归海韵。
亲承大匠琢,况睹颓波振。错简记铅椠,阅书移玉镇。
曷由旌不朽,盛美流歌引。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著书 zhù shū
撰写著作。 ——《漢語大詞典》
裨 bì/pí《國語辭典》
裨 [ bì ]
動- 增加、幫助。如:「裨益」、「無裨於事」。《國語·晉語八》:「子若能以忠信贊君,而裨諸侯之闕。」
- 修補。南朝梁·王琰《冥祥記·趙泰》:「乃遣泰為水官監作吏,將二千餘人,運沙裨岸。」
裨 [ pí ]
形- 小的。《文選·張衡·西京賦》:「爾乃商賈百族,裨販夫婦。」
- 副的、偏的。《三國志·卷五六·吳書·呂範傳》:「曹公至赤壁,(呂範)與周瑜等俱拒破之,拜裨將軍,領彭澤太守。」《晉書·卷五九·東海王越傳》:「自頃胡寇內逼,偏裨失利。」
- 姓。如春秋時鄭國有裨諶。
理化 lǐ huà
(1).治理与教化。《后汉书·樊宏传论》:“分地以用天道,实廪以崇礼节,取诸理化,则亦可以施于政也。”《晋书·刑法志》:“夫礼以训世,而法以整俗,理化之本,事实由之。” 唐 白居易 《为宰相让官表》:“枢衡要地,初不得人,则理化劳心,终无成日。” 宋 曾巩 《辞中书舍人状》:“行之四方,传之万世。理化所出,其具在此。”《金瓶梅词话》第十七回:“﹝ 蔡京 ﹞上不能辅君当道,赞元理化。”
(2).事理的变化。《文选·殷仲文〈南州桓公九井作〉诗》:“四运虽鳞次,理化各有準。” 吕向 注:“其物理变化亦各均平若一。”
(3).物理学、化学的并称。 ——《漢語大詞典》
(2).事理的变化。《文选·殷仲文〈南州桓公九井作〉诗》:“四运虽鳞次,理化各有準。” 吕向 注:“其物理变化亦各均平若一。”
(3).物理学、化学的并称。 ——《漢語大詞典》
奉上 fèng shàng
(1).侍奉君主、上司。《汉书·游侠传序》:“於是背公死党之议成,守职奉上之义废矣。” 南朝 宋 颜延之 《阳给事诔》序:“奉上以诚,率下有方。” 南朝 梁 沈约 《齐故安陆昭王碑文》:“至公以奉上,鸣谦以接下。”
(2).致送物品时的敬词。 ——《漢語大詞典》
(2).致送物品时的敬词。 ——《漢語大詞典》
表诚(表诚)
晋书裴嶷传廆遣使献捷于建邺嶷将还帝试留嶷以观之嶷辞曰慕容龙骧将军越在海表乃心王室故遣使臣万里表诚今若留臣必谓国家遗其僻陋孤其丹心是以微臣忘身为国贪还反命耳帝乃遣嶷还按廆慕容廆也 ——《分类字锦》
信 xìn/shēn《國語辭典》
信 [ xìn ]
名- 誠實不欺。如:「講信修睦」。《論語·為政》:「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
- 書札、書簡。如:「書信」、「平信」、「掛號信」。
- 消息、音訊。如:「音信」、「凶信」、「口信」。
- 使者、送信件的人。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文學》:「司空鄭沖馳遣信就阮籍求文。」
- 符契、憑證。如:「印信」。《後漢書·卷九○·烏桓鮮卑傳》:「大人有所召呼,則刻木為信,雖無文字,而部眾不敢違犯。」
- 姓。如宋代有信世昌。
- 聽從、不懷疑。如:「相信」、「深信不疑」、「不可置信」。
- 敬仰、崇奉。如:「信奉」、「信教」。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正緯》:「至於光武之世,篤信斯術。」
- 知曉、知道。宋·晏殊〈漁家傲·畫鼓聲中昏又曉〉詞:「須信道,人間萬事何時了?」《聊齋志異·卷七·青蛾》:「我父母皆仙人,何可以貌信其年歲乎?」
- 連宿兩晚。如:「信宿」。《左傳·襄公十八年》:「信于城下而還。」晉·杜預·注:「信,再宿也。」
- 確實、的確、果真。《孟子·公孫丑上》:「信能行此五者,則鄰國之民,仰之若父母矣。」唐·柳宗元〈遊石角過小嶺至長烏村〉詩:「為農信可樂,居寵真虛榮。」
- 隨意、任憑。如:「信口開河」、「信手拈來」。唐·白居易〈琵琶行〉:「低眉信手續續彈,說盡心中無限事。」
信 [ shēn ]
動- 伸直、舒展。《易經·繫辭下》:「往者屈也,來者信也。」《漢書·卷六二·司馬遷傳》:「乃欲卬首信眉,論列是非。」通「伸」。
- 陳述表白。《穀梁傳·隱公元年》:「春秋貴義而不貴惠,信道而不信邪。」通「申」。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