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网

两岸人家微雨后,收红豆,树底纤纤抬素手。

欧阳炯唐代〕《南乡子

嫩草如烟,石榴花发海南天。日暮江亭春影渌,鸳鸯浴,水远山长看不足。
画舸停桡,槿花篱外竹横桥。水上游人沙上女,回顾,笑指芭蕉林里住。
岸远沙平,日斜归路晚霞明。孔雀自怜金翠尾,临水,认得行人惊不起。
洞口谁家,木兰船系木兰花。红袖女郎相引去,游南浦,笑倚春风相对语。
二八花钿,胸前如雪脸如莲。耳坠金镮穿瑟瑟,霞衣窄,笑倚江头招远客。
路入南中,桄榔叶暗蓼花红。两岸人家微雨后,收红豆,树底纤纤抬素手。
袖敛鲛绡,采香深洞笑相邀。藤杖枝头芦酒滴,铺葵席,豆蔻花间bx晚日。
翡翠,白蘋香里小沙汀。岛上阴阴秋雨色,芦花扑,数只渔船何处宿。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
两岸人家微雨红豆树底纤纤素手

两岸(兩岸)liǎng àn
水流两旁的陆地。《宋书·刘钟传》:“ 循 先留别帅 范崇民 以精兵高舰据 南陵 ,夹屯两岸。” 唐 李白 《望天门山》诗:“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元 萨都剌 《江浦夜泊》诗:“棹歌未断西风起,两岸菰蒲杂雨声。” 茅盾 《子夜》一:“现在沿这 苏州河 两岸的各色船只都浮得高高地,舱面比码头还高了约莫半尺。”  ——《漢語大詞典》
人家 rén jiā
(1).他人之家。《国语·晋语二》:“ 里克 曰:‘弑君以为廉,长廉以骄心,因骄以制人家,吾不敢。’” 韦昭 注:“因骄以裁制人之父子,吾不敢为也。” 汉 王符 《潜夫论·释难》:“故大屋移倾,则下之人,不待告令,各争其柱之。仁者,兼护人家者,且自为也。”
(2).民家,民宅。《史记·六国年表序》:“《诗》《书》所以復见者,多藏人家,而史记独藏 周室 ,以故灭。”《汉书·佞倖传·邓通》:“於是长公主乃令假衣食,竟不得名一钱,寄死人家。”《后汉书·献帝纪》:“己酉, 董卓 焚 洛阳 宫庙及人家。”《朱子语类》卷九十:“ 广西 贺州 有一人家,共一大门,门里有两廊,皆是子房,如学舍僧房。” 朱自清 《执政府大屠杀记》:“在这一点上,执政府颇象寻常的人家,而不象堂堂的‘执政府’了。”
(3).住户。 唐 杜牧 《山行》诗:“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宋 余靖 《晚至松门僧舍怀寄李太祝》诗:“蓼浦初闻雁,人家半在船。” 元 马致远 《天净沙·秋思》曲:“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刘大白 《旧梦》诗:“小草,你妆饰了富贵人家底庭园,却受够了他们底芟夷和蹂躏。”
(4).家庭。 明 唐顺之 《凤阳等处灾伤疏》:“且 江 北人家素无积蓄。”《红楼梦》第七回:“倘或亲友知道了,岂不笑话咱们这样的人家,连个王法规矩都没有。” 周而复 《上海的早晨》第一部七:“人家不象个人家,吃饭连张桌子也没有。”
(5).家业。《北史·僭伪附庸传·慕容垂》:“此儿阔达好奇,终能破人家,或能成人家。”《二刻拍案惊奇》卷十:“我们原説,与他夺了人家,要谢我们一千银子。” 清 李渔 《奈何天·虑婚》:“想我家自从高祖 闕九员外 靠着天理,做起一分人家。”
(6).未嫁前的夫家。《二刻拍案惊奇》卷十五:“ 江小娘 在家,初意要替他寻个人家,急切里凑不着巧。”《儿女英雄传》第二三回:“嘱咐他见了姑娘,千万莫问他有人家没人家的这句话,是个入门问讳的意思。” 田汉 《获虎之夜》:“现在也不必恨他了,反而叫我们给 莲儿 选了家好人家。”
(7).别人;他人。《三国志·吴志·吴主传》:“又人家治国,舟船城郭,何得不护?” 宋 欧阳修 《归田录》卷二:“ 成 ( 李成 )官至尚书郎,其山水寒林,往往人家有之。”《二刻拍案惊奇》卷十一:“岂知你所为不义若此!点污了人家儿女,岂是君子之行!” 闻一多 《画展》:“反正人家不是傻子,咱们的底细,人家心里早已是雪亮的。”
(8).指某个人或某些人,同“ 他 ”或“他们”相近。如:你快去吧,人家快要等死了。
(9).对人称自己。 唐 张鷟 《游仙窟》:“人家不中物,渐渐逼他来。”《西游记》第三一回:“你这泼猴,其实惫懒!怎么上门子欺负人家!” 张天翼 《谭九先生的工作》:“我的茶呢?人家忙得要死,吃了茶就要有事去。”
(10).与名词连用表示身份。《二刻拍案惊奇》卷十七:“他起初因见父亲是个武出身,受那外人指目,只説是个武弁人家。”《儒林外史》第一回:“只因你父亲亡后,我一个寡妇人家,只有出去的,没有进来的。” 朱自清 《笑的历史》:“又过了三四年,她们告诉我,姑娘人家要斯文些,笑是没规矩的。”  ——《漢語大詞典》
微雨
细雨  ——《整理自网络》
后 ( 後 ) hòu《國語辭典》

后 [ hòu ]

  1. 君王。《詩經·商頌·玄鳥》:「商之先后,受命不殆,在武丁孫子。」《左傳·僖公三 十二年》:「其南陵,夏后皋之墓也。」
  2. 諸侯。《書經·舜典》:「班瑞于群后。」唐·柳宗元〈封建論〉:「周有天下,裂土田而瓜分之,設五等,邦群后。」
  3. 君王的嫡妻。如:「王后」、「皇后」。《漢書·卷五·景帝紀》:「朕親耕,后親桑,以奉宗廟粢盛祭服,為天下先。」清·陸次雲〈費宮人傳〉:「后自縊,袁貴妃亦自縊。帝拔劍刃嬪妃數人。」
  4. 姓。如春秋時齊國有孔子的弟子后處,漢代有后蒼。
  1. 時間上較晚的。與「先」、「前」相對。《禮記·大學》:「知止而后有定。」通「後」。
收 shōu《國語辭典》

收 [ shōu ]

  1. 拘押、捉拿。如:「收押禁见」、「收捕罪犯」、「收妖降奸」。
  2. 收回、取回。如:「收复」、「资源回收」、「鸣金收兵」。
  3. 获得、索取。如:「收入」、「收支」、「征收税款」。
  4. 接到、接受。如:「收信」、「签收」、「验收」、「查收」、「接收」。
  5. 割取成熟的农作物。如:「秋收冬藏」、「收割稻子」。
  6. 保存储藏。如:「收藏」、「这张字画,要小心收好!」
  7. 聚敛、缩合。如:「收敛」、「收缩」、「把伞收起来,摆到门外。」、「疮伤已经收口儿了。」
  8. 容纳、接纳。如:「收容」、「收留」、「这本诗集收了他的诗。」
  9. 整饬、整理。如:「收拾行李」、「院子的杂物,赶快收一收,客人快来了。」
  10. 埋葬。如:「收埋尸体」。《左传·僖公三十二年》:「必死是间,余收尔骨焉。」
  11. 购买。如:「大肆收购一番。」、「专收便宜货。」
  12. 结束、停止。如:「收工」、「收摊」、「收假」。
  13. 控制、约束。如:「收不住脚」、「收心不想」。
红豆(紅豆)hóng dòu
(1).红豆树、海红豆及相思子等植物种子的统称。其色鲜红,文学作品中常用以象征爱情或相思。 唐 王维 《相思》诗:“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採擷,此物最相思。” 前蜀 牛希济 《生查子》词:“红豆不堪看,满眼相思泪。” 清 孔尚任 《桃花扇·传歌》:“莫将红豆轻抛弃,学就晓风残月坠。” 宗璞 《红豆》:“ 江玫 坐在床边,用发颤的手揭开了盒盖。盒中露出来血点似的两粒红豆,镶在一个银丝编成的指环上。”
(2).指赤小豆。见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穀三·赤小豆》。  ——《漢語大詞典》
树底(树底)
唐 韩偓 残花 树底草齐千片净,墙头风急数枝空。
元 傅若金 上蔡 树底衣裳沾雾雨,马前灯火动星河。
元 范梈 五月二十日发雷州过徐文次驿候役者不至留二日 谁知树底春生月,独坐人间地尽头。
明 高启 题画 云间树底参差屋,借问谁家是贺家?  ——《骈字类编》
纤纤(纖纖)xiān xiān
(1).细微;细微的事物。《荀子·大略》:“祸之所由生也,生自纤纤也。” 北周 庾信 《周五声调曲·徵调曲五》:“纤纤不絶林薄成,涓涓不止江河生。” 宋 张元干 《南歌子·中秋》词之四:“指印纤纤粉,釵横隐隐金。”
(2).女手柔细貌。《古诗十九首·青青河畔草》:“娥娥红粉妆,纤纤出素手。” 唐 罗邺 《题笙》诗:“最宜轻动纤纤玉,醉送当观灩灩金。” 清 钱泳 《履园丛话·谭诗·纪存》:“ 班姬 晋女 今何有,携来合付纤纤手。” 苏曼殊 《东居杂诗》之十九:“旧厢风月重相忆,十指纤纤擘荔枝。”
(3).指女子柔美之手。 元 徐再思 《水仙子·红指甲》曲:“雪藕丝霞十缕,鏤枣班血半点,掐 刘郎 春在纤纤。”
(4).细巧貌。《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纤纤作细步,精妙世无双。”
(5).尖细。 南朝 宋 鲍照 《翫月城西门廨中》诗:“始见西南楼,纤纤如玉鉤。” 唐 韩愈 《答张十一功曹》诗:“篔簹竞长纤纤笋,躑躅閒开艳艳花。” 清 青城子 《志异续编·杨四》:“俄而楼门边,露纤纤小足。”
(6).细长貌;柔细貌。 唐 孙鲂 《柳》诗之二:“春风多事刚牵引,已解纤纤学舞腰。” 宋 苏辙 《次韵子瞻延生观后山上小堂》:“古殿神仙深杳杳,香炉烟翠起纤纤。” 清 纳兰性德 《赤枣子》词:“风淅淅,雨纤纤,难怪春愁细细添。” 柯岩 《东方的明珠》一:“它们拼命往下钻,只想越来越深地潜入缸底,借那几根纤纤的水草来隔开危险,那里还顾得上吃食呢?”  ——《漢語大詞典》
抬 tái《國語辭典》

抬 [ tái ]

  1. 举起。如:「抬头挺胸」、「高抬贵手」、「抬高」。
  2. 两人以上共同扛举东西。如:「抬轿子」、「抬担架」。
  3. 抬杠。如:「少跟我抬杠」、「三人抬不过个『理』字」。
  4. 合伙骗人。如:「他们俩抬我一人儿。」
素手 sù shǒu
(1).洁白的手。多形容女子之手。《古诗十九首·青青河畔草》:“娥娥红粉妆,纤纤出素手。” 唐 李白 《游泰山》诗之一:“含笑引素手,遗我流霞杯。” 宋 陆游 《岳池农家》诗:“小姑画得城中眉,一双素手无人识。” 明 高明 《琵琶记·琴诉荷池》:“起来携素手,鬢云乱,月照纱橱人未眠。”
(2).犹言徒手,空手。《金瓶梅词话》第二二回:“你 应二爹 今日素手,促忙促急,没曾带的甚么在身边,改日送胭脂钱来罢。” 清 和邦额 《夜谭随录·赵媒婆》:“老身即便相付,再来亦素手矣。”川剧《拉郎配》第五场:“老丈,学生素手到此,怎敢叨扰。”  ——《漢語大詞典》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