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网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苏轼宋代〕《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何似 一作:何时;又恐 一作:惟 / 唯恐)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长向 一作:偏向)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
乘风归去琼楼玉宇高处不胜

我 wǒ《國語辭典》

我 [ ​wǒ ]

語音
  1. 自稱。《易經·中孚卦·九二》:「我有好爵,吾與爾靡之。」《詩經·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
  2. 自稱己方。《左傳·莊公十年》:「春,齊師伐我。」《漢書·卷五四·李廣傳》:「我軍雖煩擾,虜亦不得犯我。」
  1. 表示親切之意的語詞。《論語·述而》:「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竊比於我老彭。」漢·曹操〈步出夏門行〉:「經過至我碣石,心惆悵我東海。」
  1. 私心、私意。如:「大公無我」。《論語·子罕》:「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2. 姓。如戰國時有我子。

我 [ ​ě ]

讀音
  1. (一)​之讀音。
欲 yù《國語辭典》

欲 [ yù ]

  1. 愿望,想得到满足的意念。如:「食欲」、「欲望」。《易经·损卦·象曰》:「山下有泽损,君子以惩忿窒欲。」
  2. 情欲。《礼记·乐记》:「君子乐得其道;小人乐得其欲。」汉·郑玄·注:「欲,谓淫邪也。」同「欲 」。
  1. 期望、希求。《孟子·告子上》:「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唐·韩愈〈师说〉:「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1. 想要。如:「欲哭无泪」、「畅所欲言」。《论语·卫灵公》:「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2. 将要。如:「摇摇欲坠」。唐·许浑〈咸阳城东楼〉诗:「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
乘风(乘風)chéng fēng
(1).驾着风;凭借风力。《列子·黄帝》:“ 列子 师 老商氏 ,友 伯高子 ,进二子之道,乘风而归。” 宋 苏轼 《潮州修韩文公庙记》:“天孙为织云锦裳,飘然乘风来帝旁。” 陈毅 《六国之行》诗:“万里西行急,乘风御太空。”
(2).犹趁势。《后汉书·宗室四王三侯传赞》:“ 齐武 沉雄,义戈乘风。”《晋书·桓彝传》:“一举乘风,扫清氛秽。”
(3).海鸟名。古时悬钟的架子多作此鸟形,故亦借指悬钟的架子。《急就篇》卷二:“乘风县鐘华洞乐。” 颜师古 注:“乘风一名爰居,一名杂县,盖海鸟也。言为乘风之状,作簨簴以悬鐘。”《文选·潘岳〈西征赋〉》:“洪鐘顿於毁庙,乘风废而弗县。” 吕延济 注:“乘风,悬鐘格。”  ——《漢語大詞典》
归去(歸去)guī qù
(1).回去。 晋 陶潜 《归去来兮辞》:“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 唐 李白 《题金陵王处士水亭》诗:“醉罢欲归去,花枝宿鸟喧。”《水浒传》第三二回:“﹝ 宋江 ﹞先发付兄弟 宋清 归去。”
(2).谓死亡。 清 胡式钰 《语窦》:“謿人死曰归去。”  ——《漢語大詞典》
又 yòu《國語辭典》

又 [ yòu ]

  1. 表示重复或反复。如:「一天又一天」、「看了又看」。唐·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诗:「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2. 表示加强、加重的语气。有「并」的意思。如:「你又不是三岁小孩子,怎么不懂这个?」《史记·卷一二四·游侠传·序》:「要以功见言信,侠客之义又曷可少哉?」
  3. 表示意思更进一层。如:「他的病又加重了。」
  4. 表示转折。相当于「却」。《墨子·节葬下》:「欲以干上帝鬼神之福,又得祸焉。」
  1. 用来连结平列的词意,表示同时存在。如:「做得又快又好。」、「他又唱又跳。」《诗经·豳风·破斧》:「既破我斧,又缺我斨。」南朝齐·陆厥〈与沈约书〉:「辞既美矣,理又善焉。」
  2. 表示先后连接的情况或动作。如:「刚吃完饭又看起书来。」
  3. 表示数目的附加。如:「一又二分之一。」
  1. 二一四部首之一。
恐 kǒng《國語辭典》

恐 [ kǒng ]

  1. 害怕、畏惧。如:「惊恐」、「惶恐」、「争先恐后」、「有恃无恐」。《史记·卷七七·魏公子传》:「魏王恐,使人止晋鄙,留军壁邺。」唐·柳宗元〈三戒·黔之驴〉:「驴一鸣,虎大骇远遁,以为且噬己也,甚恐。」
  2. 威胁、使害怕。如:「恐吓」。《汉书·卷八○·宣元六王传·淮阳宪王刘钦传》:「王不许,博辞去,令弟光恐云王遇大人益解,博欲上书为大人乞骸骨去。」唐·贾岛〈暮过山村〉诗:「怪禽啼旷野,落日恐行人。」
  1. 大概、或者。表疑虑不定的语气。如:「恐怕」、「恐未必如此」。唐·崔颢〈长干曲〉四首之一:「停船暂借问,或恐是同乡。」
琼楼(瓊樓)qióng lóu
亦作“璚楼”。 形容华美的建筑物。诗文中有时指仙宫中的楼台。 南朝 梁 陆倕 《天光寺碑》:“珉陛凌虚,琼楼鬱起,可使 龙城 愧饰, 雁塔 慙珍。”一本作“ 琼篱 ”。 唐 皮日休 《腊后送内大德从勗游天台》诗:“梦入琼楼寒有月,行过石树冻无烟。” 明 张昱 《中秋望月》:“月里分明见九州,浮云西北是璚楼。” 清 龚自珍 《天仙子》词:“天仙偶厌住琼楼,乞得人间一度游。”  ——《漢語大詞典》
玉宇 yù yǔ
(1).用玉建成的殿宇,传说中天帝或神仙的住所。 南朝 梁 萧纶 《祀鲁山神文》:“金坛玉宇,是众妙之游遨;丹崖翠幄,信灵人之响像。”《云笈七籤》卷八:“金房在明霞之上,九户在琼闕之内,此皆太微之所馆,天帝之玉宇也。” 冰心 《寄小读者》二七:“果然看见雪白的楼瓦,斜阳中映衬得如同琼宫玉宇一般。”
(2).华丽的宫殿。 南朝 宋 刘铄 《拟古·拟〈明月何皎皎〉》诗:“玉宇来清风,罗帐延秋月。” 唐 李华 《含元殿赋》:“玉宇璇阶,云门露闕。” 宋 梅尧臣 《依韵和宋学士紫宸早谒》:“耽耽玉宇龙缠栋,蔼蔼金铺兽啮环。”
(3).指太空。 宋 陆游 《十月十四夜月终夜如昼》诗:“西行到 峨眉 ,玉宇万里宽。” 金 董解元 《西厢记诸宫调》卷五:“是夜,玉宇无尘,银河泻露。”《醒世恒言·卢太学诗酒傲王侯》:“玉宇淡悠悠,金波彻夜流。” 毛泽东 《七律·和郭沫若同志》:“金猴奋起千钧棒,玉宇澄清万里埃。”
(4). 宋 汴京 御苑中石洞名。《宣和遗事》前集:“北有洞曰‘玉宇’。石自壁出,隐崭巖峻立,奇花异草,扶疏茂密。” 宋 庄季裕 《鸡肋编》卷中:“ 蔡京 《太清楼侍宴记》云……东西廡各有殿,东曰 琼兰 ,西曰 凝芳 ,后曰 积翠 ,南曰 瑶林 ,北洞曰 玉宇 。”  ——《漢語大詞典》
高处(高處)gāo chù
(1).高的处所;高的部位。《后汉书·王常传》:“贼反走入城, 常 追迫之,城上射矢雨下,帝从百餘骑自城南高处望。” 宋 苏轼 《寄黎眉州》诗:“ 胶西 高处望 西川 ,应在孤云落照边。”《新民晚报》1992.10.9:“低处的花枝已经折光,只有高处的,还能如期吐出小骨朵儿。”
(2).长处;优点。 明 沈德符 《野获编·词曲·西厢》:“《歌舞丽堂春》云:‘四方’、‘八荒’、‘万邦’,俱六字三韵,稳贴圆美,他尚未易枚举,盖胜国词家高处自有在,此特其剩技耳。”  ——《漢語大詞典》
不胜(不勝)bù shèng
(1).无法承担;承受不了。《管子·入国》:“子有幼弱不胜养为累者。” 尹知章 注:“胜,堪也。谓不堪自养,故为累。” 唐 岑参 《终南东溪口作》诗:“沙平湛濯足,石浅不胜舟。”《京本通俗小说·拗相公》:“见吾儿 王雱 荷巨枷,约重百斤,力殊不胜。” 端木蕻良 《乡愁》三:“四个薄铁的轮子若不胜其苦地在地下滚着。”
(2).不尽。《晏子春秋·外篇上三》:“赋敛无厌,使民如将不胜,万民懟怨。”《史记·项羽本纪》:“夫 秦王 有虎狼之心,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天下皆叛之。” 唐 柳宗元 《贞符》:“不胜 唐 德之代,光绍明濬,深鸿厖大,保人斯无疆。” 明 谢肇浙 《五杂俎·人部四》:“十岁则 贾逵 暗诵六经……十岁以上不胜书矣。” 洪深 《电影戏剧的编剧方法》第二章四:“这些都经剧作者描写过,正是举不胜举。”
(3).非常;十分。《后汉书·皇甫规传》:“臣不胜至诚,没死自陈。” 唐 韩愈 《袁州申使状》:“在 愈 不胜战惧之至,伏乞仁恩,特令改就常式。”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滦阳消夏录一》:“车殆马烦,不胜困惫。” 马南村 《燕山夜话·创作新词牌》:“如有热心的朋友,愿意试一试,则不胜欢迎之至。”
(4).制伏不住;敌不住。《管子·正世》:“暴人不胜,邪乱不止,则君人者势伤而威日衰。”《史记·高祖本纪》:“ 九江王布 与 龙且 战,不胜,与 随何 閒行归 汉 。”
(5).不超过。《礼记·表记》:“ 虞 夏 之文,不胜其质; 殷 周 之质,不胜其文。” 三国 魏 曹丕 《典论·论文》:“ 孔融 体气高妙,有过人者,然不能持论,理不胜词。”
(6).方言。不如。 欧阳山 《高干大》第六章:“我想照那样子办合作社,什么作用也起不了,还不胜不办。”  ——《漢語大詞典》
寒 hán《國語辭典》

寒 [ hán ]

  1. 冷。如:「酷寒」、「御寒」、「饥寒交迫」、「天寒地冻」。《论语·子罕》:「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雕也。」唐·白居易〈长恨歌〉:「鸳鸯瓦冷霜华重,翡翠衾寒谁与共?」
  2. 穷困。如:「贫寒」、「家境清寒」。《史记·卷七九·范雎蔡泽传》:「范叔一寒如此哉!乃取其绨袍以赠之。」
  3. 卑贱。如:「寒门」、「寒儒」。唐·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1. 秋冬寒冷的季节。与「暑」相对。《易经·系辞下》:「寒往则暑来,暑往则寒来,寒暑相推而岁成焉。」
  2. 国名。夏朝诸侯寒浞的封国。故址在今大陆地区山东省潍县境。
  3. 姓。如夏朝有诸侯寒浞,汉代有寒朗。
  1. 使受冷。《孟子·告子上》:「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
  2. 战栗、害怕。如:「心寒」、「胆寒」。《史记·卷八六·刺客传·荆轲传》:「夫以秦王之暴而积怒于燕,足以寒心,又况闻樊将军之所在乎?」
  3. 终止、停止。《左传·哀公十二年》:「今吾子曰必寻盟。若可寻也,亦可寒也。」晋·杜预·注:「寒,歇也。」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