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网

鹤禁班高,槐庭恩重,八帙骎骎人共荣。

卢祖皋宋代〕《沁园春(戊辰岁寿攻愧舅)

台色齐辉,一点长庚,夜来更明。渐日添宫线,功催补衮,春回梅萼,香趁调羹。鹤禁班高,槐庭恩重,八帙骎骎人共荣。谁知道,纵身居公辅,心似书生。
东楼见说初成。有帘卷江山万里横。想高情长羡,碧云出处,清时未计,绿野经营。东阁郎君,南宫进士,管领孙枝扶寿觥。齐眉醉,笑尊前乐事,真个全并。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
鹤禁槐庭八帙骎骎

鹤禁(鶴禁)hè jìn
太子所居之处。 唐 王勃 《九成宫颂》序:“凤闈宵静,阴灵宣玉閫之华;鹤禁朝趋,离象峻铜楼之景。” 明 宋讷 《壬子秋过故宫》诗:“端本有书遗鹤禁,宣文无客进龙韜。” 清 厉荃 《事物异名录·宫室·鹤禁》:“《汉宫闕疏》:‘鹤宫,太子所居,凡人不得出入,故曰鹤禁。’”  ——《漢語大詞典》
班 bān《國語辭典》

班 [ bān ]

  1. 古代将玉质的信物中分为二,双方各执其一以为信。《说文解字·玨部》:「班,分端玉。」《书经·舜典》:「既月乃日,觐四岳群牧,班瑞于群后。」
  2. 分开、分别。参见「班马 」条。
  3. 分予、赠给。《后汉书·卷二四·马援传》:「(援)​乃散尽(货殖财产)​以班昆弟、故旧,身衣羊裘、皮裤。」
  4. 颁布。《汉书·卷九九·王莽传》中:「秋,遣五威将王奇等十二人,班符命于天下。」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史传》:「自周命维新,姬公定法,䌷三正以班历,贯四时以联事。」
  5. 回、还。如:「班师回朝」。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德行》:「遂班军而回还,一郡并获全。」
  6. 相等、等同。《孟子·公孙丑上》:「伯夷、伊尹于孔子,若是班乎?」汉·赵岐·注:「班,齐等之貌也。」
  1. 工作或学习人员的分组组别。如:「甲班」、「初级班」、「才艺班」、「进修班」。
  2. 行业中的小团体。如:「戏班」。
  3. 军队中编制的单位。属于排,通常由十人组成。
  4. 行列、行次。如:「排班」。《文选·张衡·东京赋》:「然后百辟乃入,司仪辨等,尊卑以班。」三国吴·薛综·注:「班,位次也。谓尊卑有等差也。」
  5. 按时间分成的工作段落。如:「上班」、「值班」、「加班」、「三班制」。
  6. 量词:➊ ​ 计算人群的单位。如:「一班人马」。➋ ​ 计算交通工具定时开动的单位。如:「这家航空公司每周有三班飞机飞往欧洲。」➌ ​ 计算班级的单位。如:「我们学校有二十五班学生。」➍ ​ 计算工作时段的单位。如:「这星期加了三班工作。」
  7. 姓。如汉代有班彪、班超、班昭。
  1. 定时开动的。如:「班机」、「班车」。清·徐珂《清稗类钞·舟车类·班船》:「江苏之称航船,曰:『班船』。喻其往来有定,更番为代也。」
高 gāo《國語辭典》

高 [ gāo ]

  1. 上下距离远的。与「低」相对。如:「山高水深」、「高楼大厦」 。
  2. 超越一般水准的、等级在上的。如:「高等教育」、「高级」、「高手」。
  3. 优良。如:「高材生」。
  4. 价格贵的。如:「高价」。
  5. 年纪老的。如:「高龄」。
  6. 声音尖锐激昂的。如:「高歌」。
  1. 物体直立时上下的长度。如:「身高」。
  2. 高的地方。如:「居高临下」、「登高望远」。
  3. 姓。如唐代有高适。
  4. 二一四部首之一。
  1. 尊崇、敬重。《韩非子·五蠹》:「以其不收也外之,而高其轻世也。」
槐庭 huái tíng
(1).种植槐树的庭院。 汉 公孙诡 《文鹿赋》:“麀鹿濯濯,来我槐庭,食我槐叶,怀我德声。” 唐 骆宾王 《夏日游山家同夏少府》诗:“返照下层岑,物外狎招寻。兰径薰幽珮,槐庭落暗金。”
(2).三公之位。亦指三公。《晋书·王戎王衍传论》:“ 濬冲 善发谈端, 夷甫 仰希方外,登槐庭之显列,顾 漆园 而高视。” 南朝 齐 王俭 《褚渊碑文》:“出参太宰军事,入为太子洗马,俄迁祕书丞,赞道槐庭,司文天阁。” 唐 杨炯 《大周明威将军梁公神道碑》:“幽壠埋魂,终降槐庭之赠;高门纳駟,式居茅社之封。”  ——《漢語大詞典》
恩 ēn《國語辭典》

恩 [ ēn ]

  1. 他人给我或我给他人的帮助。如:「感恩」、「大恩大德」。
  2. 情爱。唐·白居易〈后宫词〉:「红颜未老恩先断,斜倚薰笼坐到明。」清·洪升《长生殿·第三七出》:「记盒钗初赐,种下这恩深厚。」
  1. 有德泽的。如:「恩师」、「救命恩人」。
  2. 国家有特殊庆典而特别举办的。如:「恩诏」、「恩科」。
重 zhòng/chóng《國語辭典》

重 [ zhòng ]

  1. 物体或人体的分量。如:「物重」、「体重」。
  1. 物体的分量大。与「轻」相对。如:「这块石头比那块木头重。」
  2. 浓、厚。如:「口味重」、「颜色重」。《吕氏春秋·季春纪·尽数》:「凡食无彊厚味,无以烈味,重酒,是以谓之疾首。」
  3. 严峻的。如:「重刑」、「重罚」。
  4. 要紧的。如:「库房重地」。
  5. 剧烈的。如:「重病」。
  6. 价值高的。如:「重酬」、「重器」。
  1. 比……为重。《文选·司马迁·报任少卿书》:「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2. 尊敬。如:「尊重」、「敬重」。
  3. 偏好。如:「重色轻友」。
  4. 增加。《吕氏春秋·季夏纪·制乐》:「今故兴事动众以增国城,是重吾罪也。」《汉书·卷四·文帝纪》:「今纵不能博求天下贤圣有德之人而嬗天下焉,而曰豫建太子,是重吾不德也。」
  1. 谨慎。如:「安土重迁」。《荀子·议兵》:「重用兵者强,轻用兵者弱。」《文选·司马迁·报任少卿书》:「古人所以重施刑于大夫者,殆为此也。」
  2. 每每、屡次。《文选·司马迁·报任少卿书》:「仆又佴之蚕室,重为天下观笑。」唐·白居易〈渭村雨归〉诗:「复兹夕阴起,野色重萧条。」

重 [ chóng ]

  1. 量词。计算相叠、累积物的单位。如:「九重天」、「千重山」、「万重山」。
  1. 添加、复叠。《荀子·富国》:「重色而衣之,重味而食之。」《文选·张衡·东京赋》:「于时蒸民,罔敢或贰。其取威也重矣。我世祖念之。」
  1. 再、另。如:「重来」、「重游故地」、「重修旧好」。
八帙 bā zhì
见“ 八秩 ”。  ——《漢語大詞典》
骎骎(駸駸)qīn qīn
(1).马疾速奔驰貌。 晋 陆机 《挽歌》之一:“翼翼飞轻轩,駸駸策素騏。” 宋 梅尧臣 《送景纯使北》诗:“驛骑駸駸持 汉 节,边风惨惨听胡笳。” 清 李渔 《风筝误·习战》:“又只见那猛駸駸马蹄儿踏碎了桃花浪。”
(2).疾速。 南朝 梁简文帝 《纳凉》诗:“斜日晚駸駸,池塘半生阴。” 宋 徐铉 《寄和州韩舍人》诗:“急景駸駸度,遥怀处处生。” 清 姚衡 《寒秀草堂笔记》卷三:“岁月駸駸,如驹过隙。” 冯至 《北游》诗:“这时地球真在骎骎地转,车轮不住促促地催。”
(3).急促;匆忙。《南齐书·王僧虔传》:“弟书如骑骡,駸駸恒欲度驊騮前。” 金 元好问 《癸巳四月二十九日出京》诗:“寒外初捐宴赐金,当时南牧已駸駸。” 明 方孝孺 《答许廷慎书》:“足下本安适无所苦,而駸駸焉欲抉发奇秘,以与造化争也。” 姚华 《曲海一勺·明诗》:“近著《曲名集解》,可为此篇作注。今方属稿,未能遽脱,终日駸駸,不敢自暇也。”
(4).渐进貌。 唐 李翱 《故处士侯君墓志》:“每激发,则为文达意,其高处駸駸乎有 汉 魏 之风。” 明 乔世宁 《何先生传》:“国初尚袭 元 习, 宣 正 以来,駸駸如 宋 矣。”《老残游记》第十一回:“然后由 欧洲 新文明进而復我三皇五帝旧文明,駸駸进於大同之世矣。” 章炳麟 《建立宗教论》:“ 琐 氏、 柏氏 之学缘生基督, 孔子 、 老子 之学迁为 汉 儒,则哲学復成宗教。至於今,斯二教者亦駸駸普及於国民矣。”
(5).盛貌。 唐 柳宗元 《感遇》诗之一:“东海久摇荡,南风已駸駸。” 宋 张耒 《春日杂兴》诗之五:“飞花去寂寂,新叶来駸駸。” 清 王韬 《补尪起废药痼议》:“以一隅当全局,或恐难久持。况乎贼势駸駸,四出搜掠……即使一旦克復,户版衰减,殷富散亡,已万不如前。”  ——《漢語大詞典》
人 rén《國語辭典》

人 [ rén ]

  1. 具有高度智慧和靈性,且能製造並使用工具以進行勞動的高等動物。如:「男人」、「女人」、「人類」。
  2. 別人、他人。如:「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3. 每人。如:「人盡皆知」、「人手一冊」。《後漢書·卷一八·吳漢傳》:「若能同心一力,人自為戰,大功可立。」
  4. 某種類型、身分的人。如:「軍人」、「主持人」、「介紹人」、「臺北人」。
  5. 人的品格和性情。如:「文如其人」。《孟子·萬章下》:「頌其詩,讀其書,不知其人,可乎?」宋·王安石〈祭歐陽文忠公文〉:「世之學者,無問乎識與不識,而讀其文,則其人可知。」
  6. 姓。如明代有人杰。
  7. 二一四部首之一。
共 gòng/gōng《國語辭典》

共 [ gòng ]

  1. 一起、一同。如:「共鸣」、「共存」、「和平共处」。《史记·卷八·高祖本纪》:「天下共立义帝,北面事之。」
  2. 合、总计。如:「共计」、「篮子里共有十颗苹果。」
  1. 分享、合用。《论语·公冶长》:「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
  1. 相同的。如:「共识」、「共相」。
  1. 跟、和。唐·王勃〈滕王阁序〉:「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元·关汉卿《救风尘·第一折》:「姻缘簿全凭我共你,谁不待拣个称意的?」

共 [ gǒng ]

  1. 双手抱拳。《荀子·赋》:「圣人共手,时几将矣。」通「拱」。
  2. 环绕、护卫。《论语·为政》:「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通「拱」。

共 [ gōng ]

  1. 供给。《左传·僖公三十年》:「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通「供」。
  1. 恭敬。《左传·文公十八年》:「父义,母慈,兄友,弟共,子孝。」通「恭」。
  1. 姓。如黄帝时有共鼓。
荣 ( 榮 ) róng
荣 [ róng ]
  1. 草木茂盛,引申为兴盛:~枯(草木盛衰,喻得意失意)。~悴(荣枯)。
  2. 受人敬重,与“”相对:光~。~升。~誉。
  3. “梧桐”的别称。
  4. 草开花,亦泛指草木的花:绿叶素~。~华。
  5. 姓。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