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都 dū/dōu《國語辭典》
都 [ dū ]
名- 大城市。如:「花都」、「港都」、「通都大邑」。
- 中央政府及地方政府的所在地。如:「首都」、「国都」、「京都」、「行都」。
- 姓。如汉代有都稽,明代有都穆。
- 定都。《史记·卷七·项羽本纪》:「项王自立为西楚霸王,王九郡,都彭城。」
- 居。《汉书·卷六五·东方朔传》:「苏秦、张仪一当万乘之主,而都卿相之位。」
- 总计。《文选·曹丕·与吴质书》:「顷撰其遗文,都为一集。」
- 优雅、优美。《诗经·郑风·有女同车》:「彼美孟姜,洵美且都。」《聊斋志异·卷一·娇娜》:「一少年出,丰采甚都。」
都 [ dōu ]
副- 皆。概括全部的意思。如:「都好」、「都是」。
- 还、尚且、甚至。如:「他都如此说了,你又能如何呢!」、「他一动都不动,活像个木头人似的。」
- 业已、已经。有加重语气的意味。如:「误会都造成了,你懊悔也没用!」
- 发语词,无义。《书经·尧典》:「驩兜曰:『都!共工方鸠僝功。』」
缘 ( 緣 ) yuán
缘 [ yuán ]
- 因由,因为:~由。~何(为何,因何)。~故。~起。
- 宿命论认为人与人之间命中注定的遇合机会,泛指人与人或人与事物之间发生联系的可能性:~分(fèn )。化~。姻~。一面之~。
- 沿,顺着:~法(沿袭旧法)。~木求鱼。
- 边:边~。
顽福(頑福)wán fú
(1).谓凭借祖先阴德而享受的福气。 宋 洪迈 《夷坚乙志·顾六耆》:“行者谢曰:‘ 顾老 既有犯於明神,胡不加诸祸谴?’﹝神﹞曰:‘彼方享顽福,未可问也。’”《剪灯新话·富贵发迹司志》:“府君奏于上界,即欲加罪,缘本人颇有顽福,故稽延数年,使罹灭族之祸。”
(2).庸顽的福气。 清 龚自珍 《己亥杂诗》之二三八:“ 太湖 夜照山灵影;顽福甘心让 虎丘 。” ——《漢語大詞典》
(2).庸顽的福气。 清 龚自珍 《己亥杂诗》之二三八:“ 太湖 夜照山灵影;顽福甘心让 虎丘 。” ——《漢語大詞典》
前生 qián shēng
(1).先出生。《西京杂记》卷三:“或曰:前生为兄,后生为弟。今虽俱日,变宜以先生为兄。”
(2).原为佛教语。谓前一辈子,对今生而言。 唐 寒山 《诗》之四一:“今日如许贫,总是前生作。” 金 董解元 《西厢记诸宫调》卷一:“短命寃家薄情煞,兀的不枉教人害,少负你前生眼儿债。”《红楼梦》第四回:“这也是前生寃孽:可巧遇见这丫头,他便一眼看上了。” 张天翼 《儿女们》二:“ 黑二 前生跟我有冤仇。” ——《漢語大詞典》
(2).原为佛教语。谓前一辈子,对今生而言。 唐 寒山 《诗》之四一:“今日如许贫,总是前生作。” 金 董解元 《西厢记诸宫调》卷一:“短命寃家薄情煞,兀的不枉教人害,少负你前生眼儿债。”《红楼梦》第四回:“这也是前生寃孽:可巧遇见这丫头,他便一眼看上了。” 张天翼 《儿女们》二:“ 黑二 前生跟我有冤仇。” ——《漢語大詞典》
造 zào《國語辭典》
造 [ zào ]
动- 制作。如:「制造」、「酿造」、「仿造」。
- 建设、建筑。如:「建造」、「营造」、「造船」、「造屋」。
- 创建、创制。如:「创造」、「缔造」、「蔡伦造纸」。
- 虚构。如:「造谣」、「捏造」。
- 至、到达。如:「登峰造极」、「造访」。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任诞》:「经宿方至,造门不前而返。」唐·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明日造朝。」
- 给予生命。如:「再造之恩」、「恩同再造」。
- 培养。如:「造就」、「可造之才」。
- 成就。如:「造诣」。《诗经·大雅·思齐》:「肆成人有德,小子有造。」《左传·成公十三年》:「秦师克还无害,则是我有大造于西也。」
- 对立的两方。如诉讼时原告与被告称为「两造」。《书经·吕刑》:「两造具备,师听五辞。」《文选·潘岳·马汧督诔》:「两造未具,储隶盖鲜。」
- 时代、时期。如:「满清末造」。《仪礼·士冠礼》:「公侯之有冠礼也,夏之末造也 。」
- 术数用语。命相家称人的生辰八字为「造」。如:「坤造」、「干造」。明·沈受先《三元记·第二五出》:「请问小姐贵造?」《聊斋志异·卷九·邵临淄》:「有术士推其造,决其必受官刑。」
- 姓。如周代有造父。
- 急遽、仓促、突然。《礼记·玉藻》:「造受命于君前,则书于笏。」通「猝」。
- 开始。《书经·伊训》:「造攻自鸣条,朕哉自亳。」
造 [ cào ]
动- (一)5.之又音。
- 纳。《礼记·丧大记》:「君设大盘造冰焉,大夫设夷盘造冰焉。」
- (一)1.之又音。
更 gēng/gèng《國語辭典》
更 [ gēng ]
动- 改换、变换。如:「变更」、「更改」。唐·王维〈秋夜曲〉:「桂魄初生秋露微,轻罗已薄未更衣。」唐·元稹〈估客乐〉诗:「自兹相将去,誓死意不更。」
- 代替。《吕氏春秋·仲春纪·仲春》:「用圭璧,更皮币。」
- 古代表示夜间计时的用语。一夜分为五更,每更约两小时。如:「三更灯火五更鸡」。五代十国南唐·李煜〈浪淘沙·帘外雨潺潺〉词:「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
- 古代徭役的名称。参见「更赋 」条。
- 姓。如战国时魏国有更羸。
更 [ gèng ]
副- 愈甚、越发。表示加重一层的语气。如:「更好」、「更加努力」。唐·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诗:「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清·龚自珍〈己亥杂诗〉三一五首之五:「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 再、复。唐·王之涣〈登鹳雀楼〉诗:「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红楼梦·第一二○回》:「雨村听著却不明白,知仙机也不便更问。」
- 竟然、终于。《全唐诗·卷七九八·花蕊夫人·述国亡诗》:「十四万人齐解甲,更无一个是男儿。」
- 岂、难道、那里。唐·杜甫〈春日梓州登楼〉诗二首之二:「战场今始定,移柳更能存。」《水浒传·第一一○回》:「此是人之常情,更待多说?」
- 纵使、即使、不论怎样。五代十国南唐·李煜〈清平乐·别来春半〉词:「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宋·柳永〈如鱼水·轻霭浮空〉词:「更归去,偏历銮坡凤沼,此景也难忘。」
- 反而。汉·王充《论衡·奇怪》:「儒者称圣人之生,不因人气,更禀精于天。」
更 [ jīng ]
动- 经历、经过。如:「少不更事」。《史记·卷一二三·大宛传》:「汉方欲事灭胡,……因欲通使,道必更匈奴中,乃募能使者。」
有 yǒu/yòu《國語辭典》
有 [ yǒu ]
動- 表事實、狀況的正面存在,與「無」相對。如:「有困難」、「有利有弊」、「有學問」、「有錢」、「擁有」、「面有飢色」。
- 豐足、富裕。如:「他是個非常富有的人。」《詩經·大雅·公劉》:「止基迺理,爰眾爰有。」
- 多,表示時間久或年齡大。如:「本店開設有年。」、「母親已有了年紀。」
- 故意。如:「有心犯錯應嚴懲,無心疏忽可原諒。」
- 置於名詞前,作音節的襯字。如:「有夏」、「有清」。《韓非子·五蠹》:「當舜之時,有苗不服,禹將伐之。」
- 某,表示不確定。如:「有一天晚上」、「有人說你做人很講義氣。」
- 姓。如漢代有有祿。
有 [ yòu ]
副- 表示重複、反複、連續。唐·裴守真〈請重耕織表〉:「奸偽由此而生,黎庶緣斯而苦,此有國之大患也。」通「又」。
- 用於整數與餘數之間,表示數目的附加。如:「七十有七人」。《論語·為政》:「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
同归(同歸)tóng guī
(1).同样趋向。《书·蔡仲之命》:“为善不同,同归于治,为恶不同,同归于乱。”
(2).犹一致。 晋 袁宏 《三国名臣序赞》:“虽大旨同归,所託或乖。”
(3).同样的结局。 叶圣陶 《倪焕之》二:“这时候,科举却废止了,使父亲颇为失望。幸而有学堂,听说与科举异途而同归,便叫 焕之 去考中学堂。”参见“ 同归殊涂 ”。
(4).一同返回。《诗·豳风·七月》:“女心伤悲,殆及公子同归。” 毛 传:“ 豳公子 躬率其民,同时出,同时归也。” 南朝 梁 谢惠连 《雪赋》:“驰遥思於千里,愿接手而同归。” 元 吴昌龄 《东坡梦》第四折:“留了方丈,和你同归洞房。”《玉佛缘》第一回:“这科 子玉 报罢,父子同归。” ——《漢語大詞典》
(2).犹一致。 晋 袁宏 《三国名臣序赞》:“虽大旨同归,所託或乖。”
(3).同样的结局。 叶圣陶 《倪焕之》二:“这时候,科举却废止了,使父亲颇为失望。幸而有学堂,听说与科举异途而同归,便叫 焕之 去考中学堂。”参见“ 同归殊涂 ”。
(4).一同返回。《诗·豳风·七月》:“女心伤悲,殆及公子同归。” 毛 传:“ 豳公子 躬率其民,同时出,同时归也。” 南朝 梁 谢惠连 《雪赋》:“驰遥思於千里,愿接手而同归。” 元 吴昌龄 《东坡梦》第四折:“留了方丈,和你同归洞房。”《玉佛缘》第一回:“这科 子玉 报罢,父子同归。” ——《漢語大詞典》
慰 wèi《國語辭典》
慰 [ wèi ]
动- 安抚,用言行或物质等使人宽心。如:「慰问」、「劝慰」。《诗经·邶风·凯风》:「有子七人,莫慰母心。」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排调》:「生儿如此,足慰人意。」
- 心安。如:「欣慰」。
- 忧郁。《庄子·外物》:「心若县于天地之闲,慰睯沉屯,利害相摩,生火甚多。」
寂寥 jì liáo
(1).空虚无形;空无人物。《老子》:“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 王弼 注:“寂寥,无形体也。”《楚辞·刘向〈九叹·惜贤〉》:“声嗷嗷以寂寥兮,顾僕夫之憔悴。” 王逸 注:“寂寥,空无人民之貌也。”《云笈七籤》卷二:“混元者,记事於混沌之前,元气之始也。元气未形,寂寥何有?”
(2).寂静无声;沉寂。《古文苑·枚乘〈忘忧馆柳赋〉》:“鎗鍠啾唧,萧条寂寥。” 章樵 注:“鎗鍠,大音;啾唧,小音。并寂然无声。”《宋书·隐逸传论》:“若夫千载寂寥,圣人不出,则大贤自晦。” 唐 柳宗元 《至小丘西小石潭记》:“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 宁调元 《立秋柬钝剑松江》诗:“江海悲冥灭,音尘久寂寥。” 杨沫 《青春之歌》第一部第一章:“她为什么会在这寂寥无人的夜里,独自在海边的树林徜徉?”
(3).引申指死亡。 南朝 梁 费昶 《华光省中夜闻城外捣衣》诗:“ 扬云 已寂寥,今君復弦直。”
(4).空旷;高远;辽阔。《文选·王褒〈四子讲德论〉》:“纷紜天地,寂寥宇宙。” 李善 注:“寂寥,旷远之貌也。” 唐 王维 《登河北城楼作》诗:“寂寥天地暮,心与广川閒。” 巴金 《利娜》:“上面永远是那个灰色的天,下面是那寒冷的、寂寥的、大雪封闭了的荒原。”
(5).恬静;淡泊。 汉 王充 《论衡·自纪》:“﹝ 王充 ﹞恭愿仁顺,礼敬具备,矜庄寂寥,有臣人之志。” 三国 魏 嵇康 《卜疑》:“有 宏达 先生者,恢廓其度,寂寥疏阔。”
(6).冷落萧条。 南朝 宋 谢灵运 《君子有所思行》:“余生不欢娱,何以竟暮归,寂寥曲肱子,瓢饮疗朝饥。” 宋 苏轼 《乞赈济浙西七州状》:“ 熙寧 中饥疫,人死大半,至今城市寂寥。少欠官私逋负,十人而九。若不痛加賑恤,则一方餘民,必在沟壑。” 明 李贽 《与弱侯焦太史书》:“此间自八老去后,寂寥太甚,因思向日亲近善知识时,全不觉知身在何方,亦全不觉欠少甚么,相看度日,真不知老之将至。” 鲁迅 《书信集·致曹靖华》:“这里对于左翼文艺,是压迫无所不至,然而别的文艺,却全然空洞无物,所以出版界非常寂寥。”
(7).谓稀疏;稀少。 唐 韩愈 《送权秀才序》:“ 权生 之貌固若常人耳,其文辞引物连类,穷情尽变,宫商相宣,金石谐合。寂寥乎短章,舂容乎大篇,如是者閲之累日而无穷焉。” 宋 叶适 《题潘彦庶群书辩证》:“余愧非精识,其《羣书辩证》,寂寥十数简,谓古人之书必待己而决,颇亦疑之。” 梁启超 《变法通议·论科举》:“坐是之故,而瑰瑋特絶之徒……羞与 噲 伍,是以此中人才,日就寂寥也。” ——《漢語大詞典》
(2).寂静无声;沉寂。《古文苑·枚乘〈忘忧馆柳赋〉》:“鎗鍠啾唧,萧条寂寥。” 章樵 注:“鎗鍠,大音;啾唧,小音。并寂然无声。”《宋书·隐逸传论》:“若夫千载寂寥,圣人不出,则大贤自晦。” 唐 柳宗元 《至小丘西小石潭记》:“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 宁调元 《立秋柬钝剑松江》诗:“江海悲冥灭,音尘久寂寥。” 杨沫 《青春之歌》第一部第一章:“她为什么会在这寂寥无人的夜里,独自在海边的树林徜徉?”
(3).引申指死亡。 南朝 梁 费昶 《华光省中夜闻城外捣衣》诗:“ 扬云 已寂寥,今君復弦直。”
(4).空旷;高远;辽阔。《文选·王褒〈四子讲德论〉》:“纷紜天地,寂寥宇宙。” 李善 注:“寂寥,旷远之貌也。” 唐 王维 《登河北城楼作》诗:“寂寥天地暮,心与广川閒。” 巴金 《利娜》:“上面永远是那个灰色的天,下面是那寒冷的、寂寥的、大雪封闭了的荒原。”
(5).恬静;淡泊。 汉 王充 《论衡·自纪》:“﹝ 王充 ﹞恭愿仁顺,礼敬具备,矜庄寂寥,有臣人之志。” 三国 魏 嵇康 《卜疑》:“有 宏达 先生者,恢廓其度,寂寥疏阔。”
(6).冷落萧条。 南朝 宋 谢灵运 《君子有所思行》:“余生不欢娱,何以竟暮归,寂寥曲肱子,瓢饮疗朝饥。” 宋 苏轼 《乞赈济浙西七州状》:“ 熙寧 中饥疫,人死大半,至今城市寂寥。少欠官私逋负,十人而九。若不痛加賑恤,则一方餘民,必在沟壑。” 明 李贽 《与弱侯焦太史书》:“此间自八老去后,寂寥太甚,因思向日亲近善知识时,全不觉知身在何方,亦全不觉欠少甚么,相看度日,真不知老之将至。” 鲁迅 《书信集·致曹靖华》:“这里对于左翼文艺,是压迫无所不至,然而别的文艺,却全然空洞无物,所以出版界非常寂寥。”
(7).谓稀疏;稀少。 唐 韩愈 《送权秀才序》:“ 权生 之貌固若常人耳,其文辞引物连类,穷情尽变,宫商相宣,金石谐合。寂寥乎短章,舂容乎大篇,如是者閲之累日而无穷焉。” 宋 叶适 《题潘彦庶群书辩证》:“余愧非精识,其《羣书辩证》,寂寥十数简,谓古人之书必待己而决,颇亦疑之。” 梁启超 《变法通议·论科举》:“坐是之故,而瑰瑋特絶之徒……羞与 噲 伍,是以此中人才,日就寂寥也。” ——《漢語大詞典》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