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网

愿君时来过,勿恤俗子诮。

陆游宋代〕《谢徐志父帐干惠诗编

平生闻若人,笔墨极奇哨,相望二千里,安得接谈笑。
一朝获其诗,惊喜踰素料,夜窗取吟讽,寒灯耿相照。
舂容清庙歌,缥缈苏门啸,蹴天浙江涛,照野楚山烧。
每篇十过读,玩味头屡掉;正如啜名酒,虽爱不忍釂。
看君亦华发,气压万年少。
予昔从茶山,辱赏三语妙;文章老不进,憔悴今可吊。
谁知牛车铎,黄钟乃同调。
愿君时来过,勿恤俗子诮。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
时来俗子

愿 ( 願 ) yuàn《國語辭典》

愿 [ yuàn ]

  1. 忠厚、谨慎。《书经·皋陶谟》:「柔而立,愿而恭。」《后汉书·卷七六·循吏传·刘宠传》:「山民愿朴,乃有白首不入市井者,颇为官吏所扰。」
君 jūn《國語辭典》

君 [ jūn ]

  1. 封建时代一国之主。如:「君王」、「国君」。《左传·成公二年》:「人不难以死免其君。」
  2. 主宰者。《老子·第七○章》:「言有宗,事有君。」三国魏·王弼·注:「君,万物之主也。」
  3. 封号。如战国时代齐国的孟尝君,魏国的信陵君,赵国的平原君,楚国的春申君。
  4. 称谓:➊ ​ 用以尊称父祖辈。如:「家君」、「严君」。汉·孔安国〈书经序〉:「先君孔子生于周末。」➋ ​ 妻妾称自己的丈夫为「君」。如:「夫君」、「郎君」。《礼记·内则》:「君已食,彻焉。」汉·郑玄·注:「凡妾称夫曰君。」➌ ​ 对人的尊称。如:「诸君」、「胡君」。《史记·卷九六·张丞相传》:「君勿言,吾私之。」➍ ​ 对他人母亲或妻子的尊称。如:「太君」、「细君」。
  5. 姓。如明代有君助。
  1. 统治。《韩非子·五蠹》:「鲁哀公,下主也,南面君国,境内之民,莫敢不臣。」
时来(时来)
唐 李峤 杂曲歌辞 其一 桃花行 岁去无言忽憔悴,时来含笑吐氛氲。
唐 杜甫 北邻 时来访老疾,步屧到蓬蒿。  ——《骈字类编》
过 ( 過 ) guò/guo/guō
过 [ guò ]
  1. 从这儿到那儿,从此时到彼时:~江。~账。~程。~渡。~从(交往)。经~。
  2. 经过某种处理方法:~秤。~磅。~目。
  3. 超出:~于。~度()。~甚。~奖(谦辞)。~量(liàng)。~剩。~犹不及。
  4. 重新回忆过去的事情:~电影。
  5. 从头到尾重新审视:把这篇文章再~一~。
  6. 次,回,遍:把文件看了好几~儿。
  7. 错误:~错。记~。
过 [ guo ]
  1. 用在动词后表示曾经或已经:看~。用~。
  2. 用在动词后,与“”、“”连用,表示趋向:拿~来。走~去。
过 [ guō ]
  1. 姓。
勿 wù《國語辭典》

勿 [ wù ]

  1. 不要、不可。表示禁止、劝阻。如:「请勿吸烟」。《论语·卫灵公》:「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2. 不。表示否定。《论语·雍也》:「犁牛之子,骍且角,虽欲勿用,山川其舍诸?」
恤 xù《國語辭典》

恤 [ xù ]

  1. 忧心、顾虑。《易经·晋卦·六五》:「失得勿恤,往吉无不利。」《国语·周语上》:「勤恤民隐而除其害。」
  2. 怜悯。如:「体恤」、「怜恤」。唐·沈佺期〈移禁司刑〉诗:「司寇宜哀狱,台庭幸恤辜。」
  3. 赈济、救济。《周礼·地官·典瑞》:「珍圭以征守,以恤凶荒。」南朝梁·沈约〈南郊恩诏〉:「京师三县尤穷之民,详加赈恤。」
  1. 姓。如春秋时鲁有恤由。
俗子 sú zǐ
指见识浅陋或鄙俗的人。 唐 牟融 《题朱庆馀闲居》诗之一:“白丁门外远,俗子眼前无。” 清 周亮工 《书影》卷五:“若庸夫俗子,用金帛相购请,虽穷饿,掉头弗顾也。” 梁启超 《南海康先生传》第二章:“成童之时,便有志於圣贤之学,乡里俗子笑之。” 鲁迅 《南腔北调集·论翻印木刻》:“古之雅人,曾谓妇人俗子,看画必问这是什么故事,大可笑。”  ——《漢語大詞典》
诮 ( 誚 ) qiào
诮 [ qiào ]
     ◎ 责备:~让。讥~。~呵。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