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网

归装濡滞及黄池,半菽寒菹作除夕。

程公许宋代〕《忆昔行送李成之徵君

忆昔与君同射策,同舟同馆心胶漆。万言入奏甘弃置,赖有湖山好看客。

归装濡滞及黄池,半菽寒菹作除夕。慨慷相与期古人,聊复名场借梯级。

君家三秀立分鼎,太阿觉君锋更颖。吏行凫鹜鬨尘坌,寒露玉壶夐光炯。

五羊仙伯两眼明月秋,荐书万里彻冕旒。四贤同时一网收,朔风扶柂长江流。

迟顽我自费推激,隐忧百罹霜鬓出。未能勇决便幽栖,宁免随阳睨残粒。

送君矫翮玉霄去,为我一破胸怏悒。向来四海李兵部,正色立朝古遗直。

九原凛凛有生气,馀愤须与君湔涤。世故翻覆况多端,沉思使我心胆寒。

谁生厉阶今为梗,涓涓不窒惊涛澜。不知聚几州铁铸此错,百尺竿头一步底处著。

天位天职特用轩轾人,明眼勘破定何物。波流何可金石转,鲍肆讵能兰麝夺。

君不见考功望郎谏疏沥忠赤,垂绅满朝皆太息。

信有宗工妙绳尺,梁园我亦尘下客。法当冗散逃百谪,满意诸贤拱霄极。

谠言正论囊封溢,国势不难一枰活。正途未易荆榛辟,有谋勿惮时造膝。

救溺拯焚奚可失,海南波宽老龙蛰。朝朝满涧玩泉石,当为诸贤失衰疾。

我亦三叫喜动色,早愿采薇休戍役。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
濡滞黄池半菽寒菹除夕

归 ( 歸 ) guī
归 [ guī ]
  1. 返回,回到本处:~国。~程。~侨。~宁(回娘家看望父母)。~省(xǐng )(回家探亲)。~真反璞。
  2. 还给:~还。物~原主。
  3. 趋向,去往:~附。众望所~。
  4. 合并,或集中于一类,或集中于一地:~并。~功。~咎。
  5. 由,属于:这事~我办。~属。
  6. 结局:~宿()。
  7. 珠算中一位除数的除法:九~。
  8. 古代称女子出嫁:“之子于~,宣其室家”。
  9. 自首。
装 ( 裝 ) zhuāng
装 [ zhuāng ]
  1. 穿着的衣物:服~。便~。军~。中山~。~裹。
  2. 特指演员演出时的穿戴打扮:上~。卸~。
  3. 特指出行时带的东西:治~。整~待发。
  4. 特指工业生产或军队作战所需的用具和器械:~备。~置。~甲。
  5. 用服饰改变人的原来原貌:化~。乔~打扮。
  6. 假作,故意做作:佯~。~相。~模作样。
  7. 安置,安放:~载。~卸。
  8. 布置,点缀:~修。~饰。
  9. 特指对书籍、字画加以修整或修整成的式样:~订。~帧。~裱。线~。精~。~潢(原指用黄檗汁染的纸装裱书画,现泛指装饰物品使之美观)。
濡滞(濡滯)rú zhì
停留;迟延;迟滞。《孟子·公孙丑下》:“三宿而后出 昼 ,是何濡滞也!” 赵岐 注:“濡滞,淹久也。” 宋 范成大 《次韵李器之编修灵石山万岁藤歌》:“山腰涧底莫濡滞,早晚天风吹蜕蝉。” 清 严沆 《田凝只索画久不得报歌以代柬》:“不嗔濡滞嗜我真,相迟霜前看云嶠。” 郭沫若 《今昔集·致木刻工作者》:“造型美术的步调虽然颇感濡滞,但木刻确是特出一头地的。”  ——《漢語大詞典》
及 jí《國語辭典》

及 [ jí ]

  1. 到、到達。如:「及至」、「及第」、「推己及人」。《左傳·隱公元年》:「不及黃泉,無相見也!」唐·李頎〈送陳章甫〉詩:「鄭國遊人來及家,洛陽行子空歎息。」
  2. 趕得上。如:「及時」、「及早」、「來得及」、「迅雷不及掩耳」。
  3. 比得上。《論語·公冶長》:「非爾所及也。」唐·李白〈贈汪倫〉詩:「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
  4. 牽涉、發生關係。如:「波及」、「涉及」、「言不及義」。
  5. 古君位傳襲制度中兄弟相傳。如:「兄終弟及」。《禮記·禮運》:「大人世及以為禮。」
  1. 與、和。《書經·湯誓》:「時日曷喪?予及汝皆亡。」唐·李白〈蜀道難〉:「蠶叢及魚鳧,開國何茫然?」
黄池 huáng chí
(1).积水的池塘。 汉 枚乘 《七发》之四:“輦道邪交,黄池紆曲。”
(2).地名。 春秋 时地名。在今 河南 封丘 西南。当 济水 和 黄沟 交会处。 春秋 初为 卫 地,后属 宋 。《左传·哀公十三年》:“夏,公会 单平公 、 晋定公 、 吴 夫差 于 黄池 。” 清 王士禛 《姑苏怀古》诗之一:“争长 黄池 未济师,餘皇舟已徙 熊夷 。”
(3).地名。镇名。在今 安徽 当涂 东南。 唐 李白 《宣城送刘副使入秦》诗:“借问几时还,春风入 黄池 。” 王琦 注:“ 胡三省 《通鑑註》: 宣州 当涂县 有 黄池镇 。《一统志》: 黄池河 ,在 太平府 城南六十里,东接 固城河 ,西接 芜湖县河 ,入 大江 ,南至 黄池镇 ,北至 宣城县 界。《江南通志》: 黄池河 ,在 池州 当涂县 南七十里, 寧国府 城北一百二十里。一名 玉溪 ,郡东南之水,皆聚此出 大江 。河心分界,南属 宣城 ,北属 当涂 。”  ——《漢語大詞典》
半菽 bàn shū
(1).谓半菜半粮,指粗劣的饭食。《汉书·项籍传》:“今岁飢民贫,卒食半菽。” 颜师古 注:“ 孟康 曰:‘半,五升器名也。’臣 瓚 曰:‘士卒食蔬菜以菽杂半之。’ 瓚 説是也。菽谓豆也。” 唐 元稹 《竹部》诗:“归来不买食,父子分半菽。” 清 钱泳 《履园丛话·景贤·书周孝子事》:“﹝ 周芳容 ﹞连遭丧病,家亦奇贫,笔耕所出不能谋半菽之养。”
(2).指少许之物。《文选·刘孝标〈广绝交论〉》:“视若游尘,遇同土梗,莫肯费其半菽,罕有落其一毛。” 吕延济 注:“浇薄之人视之如游尘,土梗,莫肯以半豆一毛而济之。”  ——《漢語大詞典》
寒菹 hán zū
泛指腌渍的菜蔬。 汉 刘向 《新序·杂事四》:“ 楚惠王 食寒葅而得蛭,因遂吞之,腹有疾而不能食。” 唐 陆龟蒙 《秋思》诗之二:“至今思秃尾,无以代寒葅。” 宋 黄庭坚 《题宛陵张待举曲肱亭》诗:“寒葅书万卷,零乱刚直胸。”  ——《漢語大詞典》
作 zuò《國語辭典》

作 [ zuò ]

  1. 興起、振起。如:「興風作浪」。《說文解字·人部》:「作,起也。」《易經·乾卦·九五》:「雲從龍,風從虎,聖人作而萬物睹。」《左傳·莊公十年》:「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
  2. 造就、培育。如:「天作之合」。《書經·康誥》:「亦惟助王宅天命,作新民。」
  3. 創作。如:「寫作」、「作畫」、「作詩」。《論語·述而》:「述而不作,信而好古。」
  4. 進行、舉行。如:「作戰」、「作簡報」。
  5. 為、當。如:「認賊作父」。
  6. 假裝。如:「裝腔作勢」、「裝模作樣」。
  7. 進行某事。如:「作媒」、「作證」、「作事」。同「做 」。
  8. 成為。如:「作人」、「作官」。同「做 」。
  9. 製造。唐·秦韜玉〈貧女〉詩:「苦恨年年壓金線,為他人作嫁衣裳。」
  1. 事業。如:「工作」。《禮記·緇衣》:「毋以小謀敗大作,毋以嬖御人疾莊后。」
  2. 詩文書畫與藝術品稱為「作」。如:「傑作」、「佳作」、「名作」。

作 [ zuó ]

  1. 參見「作摩」、「作料」等條。

作 [ zuō ]

  1. 工人、工匠。如:「木作」、「石作」、「瓦作」。
  2. 製作某些工藝作品的場所。如:「作坊」。《三國志·卷二四·魏書·孫禮傳》:「禮徑至作所。不復重奏,稱詔罷民,帝奇其意而不責也。」
  1. 招惹、自找。如:「自作自受」。
除夕 chú xī
(1).一年最后一天的夜晚。旧岁至此夕而除,次日即新岁,故称。 晋 周处 《风土记》:“至除夕,达旦不眠,谓之守岁。”《剪灯新话·三山福地志》:“更及一旬,当是除夕,君可于家专待。” 清 富察敦崇 《燕京岁时记·除夕》:“京师谓除夕为三十晚上。”
(2).借指一年的最后一天。 杨沫 《青春之歌》第一部第十一章:“在这除夕的年夜里,她就约了几个同乡、同学和朋友到她的公寓来过年。”如:除夕之夜。
(3).旧俗亦指冬至夜。 清 袁枚 《随园随笔·天时地志》:“《太平广记·卢頊传》‘是日冬至除夜, 卢 家备粢盛之具。’是冬至夜亦名除夕也。”  ——《漢語大詞典》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