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言汉太史,甘心周南留。
洪咨夔〔宋代〕《酬程嘉定杨汉州见和三首》
六州铁铸错,四海金为瓯。
兴亡几变灭,明月长清秋。
忆从党祸起,中原堕旄头。
月行九霄上,安知下民愁。
年来月食昂,坐复山东州。
洗眼看太平,典衣办芳篘。
流光湿沆瀣,散影凉飕飗。
老子兴不浅,倒尺药玉舟。
为言汉太史,甘心周南留。
不愿皋朔间,蓄之类徘优。
兴亡几变灭,明月长清秋。
忆从党祸起,中原堕旄头。
月行九霄上,安知下民愁。
年来月食昂,坐复山东州。
洗眼看太平,典衣办芳篘。
流光湿沆瀣,散影凉飕飗。
老子兴不浅,倒尺药玉舟。
为言汉太史,甘心周南留。
不愿皋朔间,蓄之类徘优。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为言(爲言)wéi yán
(1).与之说话;与之交谈。《史记·孟子荀卿列传》:“岂寡人不足为言邪?何故哉?”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汾水》:“ 辛 貌丑,妻不为言。”
(2).犹为意。《史记·管晏列传》:“ 管仲 贫困,常欺 鲍叔 , 鲍叔 终善遇之,不以为言。”
诈伪之言。为,通“ 伪 ”。《诗·唐风·采苓》:“人之为言,苟亦无信。”《诗·唐风·采苓》:“人之为言,胡得焉。” 孔颖达 疏:“人之诈伪之言。” 陈奂 传疏:“古‘为、伪、譌’三字同。《毛诗》本作‘为’,读作‘伪’也。为言即谗言,所谓小行无徵之言也。” ——《漢語大詞典》
(2).犹为意。《史记·管晏列传》:“ 管仲 贫困,常欺 鲍叔 , 鲍叔 终善遇之,不以为言。”
诈伪之言。为,通“ 伪 ”。《诗·唐风·采苓》:“人之为言,苟亦无信。”《诗·唐风·采苓》:“人之为言,胡得焉。” 孔颖达 疏:“人之诈伪之言。” 陈奂 传疏:“古‘为、伪、譌’三字同。《毛诗》本作‘为’,读作‘伪’也。为言即谗言,所谓小行无徵之言也。” ——《漢語大詞典》
汉 ( 漢 ) hàn
汉 [ hàn ]
- 水名。汉水,又称汉江,源出陕西省西南部,流经陕西省、湖北省,在武汉市入长江。
- 天河:银~。云~。气冲霄~。
- 成年男人:~子。老~。
- 汉族,中国人数最多的民族。
- 汉语的简称:英~辞典。
- 中国朝代名:(❶汉高祖刘邦所建立,公元前206-公元220年。❷五代之一,刘知远所建立,公元947-950年,史称后汉。)。
- 姓。
太史 tài shǐ
(1).官名。 西周 、 春秋 时太史掌记载史事、编写史书、起草文书,兼管国家典籍和天文历法等。 秦 汉 曰太史令, 汉 属太常,掌天时星历。 魏 晋 以后,修史之职归著作郎,太史专掌历法。 隋 改称太史监, 唐 改为太史局, 宋 有太史局、司天监、天文院等名称。 元 改称太史院。 明 清 称钦天监;修史之职归之翰林院,故俗称翰林为太史。参阅《通典·职官八》、《续通典·职官八》。
(2).复姓。 汉 末有 太史慈 。见《三国志》本传。 ——《漢語大詞典》
(2).复姓。 汉 末有 太史慈 。见《三国志》本传。 ——《漢語大詞典》
甘心 gān xīn
(1).愿意。《诗·卫风·伯兮》:“愿言思伯,甘心首疾。” 唐 张鷟 《游仙窟》:“千看千意密,一见一怜深。但当把手子,寸斩亦甘心。” 刘半农 《扬鞭集·晓》:“晓风轻轻吹来,很凉快,很清洁,叫我不甘心睡。”
(2).快意。《左传·庄公九年》:“ 管召 ,讎也,请受而甘心焉。” 杜预 注:“甘心,言快意戮杀之。”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诗谳》:“尔欲妄杀一人便了却耶?抑将得仇人而甘心耶?” 邹韬奋 《患难馀生记》第三章:“因为它的事业在本质上是进步文化事业,已足招顽固派的嫉视,必欲置之死地而后甘心。”
(3).指使之快意。《汉书·汲黯传》:“何至令天下骚动,罢中国,甘心夷狄之人乎!”
(4).羡慕;向慕。《史记·封禅书》:“﹝三神山﹞诸僊人及不死之药皆在焉……世主莫不甘心焉。” 司马贞 索隐:“甘心,谓心甘羡也。”《北史·裴矩传》:“ 矩 盛言胡中多诸寳物, 吐谷浑 易可并吞。帝由是甘心,将通西域。” 宋 苏轼 《东坡志林·司马迁二大罪》:“自 汉 以来,学者耻言 商鞅 、 桑弘羊 ,而世主独甘心焉。”
(5).苦心。 南朝 宋 谢灵运 《白石岩下径行田》诗:“旧业横海外,芜秽积頽龄。饥饉不可久,甘心务经营。” 南朝 梁 钟嵘 《〈诗品〉序》:“今之士俗,斯风炽矣。纔能胜衣,甫就小学,必甘心而驰騖焉。”
(6).纵情。《后汉书·皇甫规传》:“凡诸宿猾、酒徒、戏客,皆耳纳邪声,口出諂言,甘心逸游,唱造不义。”《太平广记》卷二七三引 唐 高彦休 《唐阙史·杜牧》:“﹝ 杜牧 ﹞闻 湖州 名郡,风物妍好,且多奇色,因甘心游之。” ——《漢語大詞典》
(2).快意。《左传·庄公九年》:“ 管召 ,讎也,请受而甘心焉。” 杜预 注:“甘心,言快意戮杀之。”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诗谳》:“尔欲妄杀一人便了却耶?抑将得仇人而甘心耶?” 邹韬奋 《患难馀生记》第三章:“因为它的事业在本质上是进步文化事业,已足招顽固派的嫉视,必欲置之死地而后甘心。”
(3).指使之快意。《汉书·汲黯传》:“何至令天下骚动,罢中国,甘心夷狄之人乎!”
(4).羡慕;向慕。《史记·封禅书》:“﹝三神山﹞诸僊人及不死之药皆在焉……世主莫不甘心焉。” 司马贞 索隐:“甘心,谓心甘羡也。”《北史·裴矩传》:“ 矩 盛言胡中多诸寳物, 吐谷浑 易可并吞。帝由是甘心,将通西域。” 宋 苏轼 《东坡志林·司马迁二大罪》:“自 汉 以来,学者耻言 商鞅 、 桑弘羊 ,而世主独甘心焉。”
(5).苦心。 南朝 宋 谢灵运 《白石岩下径行田》诗:“旧业横海外,芜秽积頽龄。饥饉不可久,甘心务经营。” 南朝 梁 钟嵘 《〈诗品〉序》:“今之士俗,斯风炽矣。纔能胜衣,甫就小学,必甘心而驰騖焉。”
(6).纵情。《后汉书·皇甫规传》:“凡诸宿猾、酒徒、戏客,皆耳纳邪声,口出諂言,甘心逸游,唱造不义。”《太平广记》卷二七三引 唐 高彦休 《唐阙史·杜牧》:“﹝ 杜牧 ﹞闻 湖州 名郡,风物妍好,且多奇色,因甘心游之。” ——《漢語大詞典》
周南 zhōu nán
(1).《诗·国风》之一。后人认为《周南》所收大抵为今 陕西 、 河南 、 湖北 之交的民歌,颂扬 周 德化及南方。 汉 以后被作为诗教的典范。《左传·襄公二十九年》:“ 吴 公子 札 来聘……请观於 周 乐。使工为之歌《周南》、《召南》。曰:‘美哉!始基之矣。’” 杜预 注:“《周南》《召南》,王化之基。”《后汉书·郎顗传》:“《周南》之德,《关雎》政本,本立道生,风行草从。” 宋 黄庭坚 《有怀半山老人再次韵》之一:“草《玄》不妨準《易》,论《诗》终近《周南》。” 明 徐霖 《绣襦记·汧国流馨》:“扫胡尘干戈收敛,《周南》化风行草偃。”亦用为最有教化的地区。 唐 张继 《奉送王相公赴幽州》诗:“不改 周南 化,仍分 赵 北忧。” 元 王逢 《钱塘春感》诗之三:“ 周南 风俗 汉 衣冠,五色云中忆驻鑾。”
(2).代称 周公 。因 成周 以南之地为 周公旦 的采邑,故称。《文选·王融〈三月三日曲水诗序〉》:“元宰比肩於 尚父 ,中鉉继踵乎 周南 。” 李善 注:“ 毛 《诗序》曰:‘《周南》言化自此而南。’故繫之 周公 。” 刘良 注:“ 周南 , 周公 也。”
(3).地名。指 成周 (今 河南 洛阳 )以南。《韩非子·说林下》:“ 周南 之战, 公孙喜 死焉。”一说即 洛阳 。参阅《史记·太史公自序》 裴駰 集解引 徐广 注。
(4).《史记·太史公自序》:“是嵗天子始建 汉 家之封,而 太史公 留滞 周南 不得与从事。”后因以“周南”为滞留某地而毫无建树之典。 唐 杨炯 《百泉县令李君神道碑》:“无阶封禪,空嘆息於 周南 ;絶望 夏臺 ,竟栖迟於 汉 北。” 唐 杜甫 《晴》诗之二:“回首 周南 客,驱驰魏闕心。” 宋 曾巩 《贺熙宁四年明堂礼毕大赦表》:“永怀故事,难求 汶上 之图;独远清尘,方嘆 周南 之滞。” 宋 刘克庄 《再和实之〈读邸报〉》诗之二:“留落 周南 众,萧条 冀 北空。” ——《漢語大詞典》
(2).代称 周公 。因 成周 以南之地为 周公旦 的采邑,故称。《文选·王融〈三月三日曲水诗序〉》:“元宰比肩於 尚父 ,中鉉继踵乎 周南 。” 李善 注:“ 毛 《诗序》曰:‘《周南》言化自此而南。’故繫之 周公 。” 刘良 注:“ 周南 , 周公 也。”
(3).地名。指 成周 (今 河南 洛阳 )以南。《韩非子·说林下》:“ 周南 之战, 公孙喜 死焉。”一说即 洛阳 。参阅《史记·太史公自序》 裴駰 集解引 徐广 注。
(4).《史记·太史公自序》:“是嵗天子始建 汉 家之封,而 太史公 留滞 周南 不得与从事。”后因以“周南”为滞留某地而毫无建树之典。 唐 杨炯 《百泉县令李君神道碑》:“无阶封禪,空嘆息於 周南 ;絶望 夏臺 ,竟栖迟於 汉 北。” 唐 杜甫 《晴》诗之二:“回首 周南 客,驱驰魏闕心。” 宋 曾巩 《贺熙宁四年明堂礼毕大赦表》:“永怀故事,难求 汶上 之图;独远清尘,方嘆 周南 之滞。” 宋 刘克庄 《再和实之〈读邸报〉》诗之二:“留落 周南 众,萧条 冀 北空。” ——《漢語大詞典》
留 liú《國語辭典》
留 [ liú ]
动- 停止。《史记·卷四一·越王句践世家》:「可疾去矣,慎毋留!」《汉书·卷三一·陈胜项籍传》:「北救赵,至安阳,留不进。」
- 不使离开。如:「慰留」。《孟子·公孙丑下》:「孟子去齐宿于昼,有欲为王留行者。」《三国演义·第八二回》:「昔子瑜在柴桑时,孔明来吴,孤欲使子瑜留之。」
- 保存、保留。如:「留余地」、「留胡子」。《墨子·非儒下》:「于是厚其礼,留其封,敬见而不问其道。」
- 遗下。如:「遗留」、「祖先留下丰富的遗产。」
- 注意。如:「留心」、「留意」、「留神」。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