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网

力护重险济,兆应匪寇婚。

洪咨夔宋代〕《答及甫和

束发读连山,端倪识乾坤。
欲辨南北戒,须窥越胡门。
藏书探禹穴,乘槎穷灵源。
平生蓬矢志,到处屐齿痕。
脚方西湖脱,眼已青丘吞。
长风一苇航,急浪万里奔。
易艬泝月峡,讯程指新繁。
江行大玉篆,星垂小铜浑。
风俗异东吴,气候如南恩。
青壁拔地起,黄流从天翻。
身随五两动,命恃百丈存。
山灵迎我来,林影罗旌旛。
川妃导我去,涛声合钟埙。
蛟龙蛰渊底,虎豹潜崖根。
间逢偓期语,尽辟夔魍魂。
有祠扁汶川,倚山坐平原。
已绝白狗渡,尚望黄牛蹲。
要神楚怀糈,赍福鲁致膰。
力护重险济,兆应匪寇婚。
欧以异梦纪,苏以定分论。
君诗班其间,压倒白与元。
短窗箬叶蓬,浊酒椰子尊。
肯来共吸鲸,有味过解鼋。
磴藓挹晓润,岩葩借春温。
郊丁趁虚集,滩户射利喧。
巢云屋鳞鳞,锄月坡反反。
梭花荐甘芳,竹枝写辛酸。
是中有佳趣,所在留行轩。
胸次饫壮观,笔端快孤骞。
一朝簿书来,能令目眵昏。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
重险

力 lì《國語辭典》

力 [ lì ]

  1. 改变物体运动状态(静止或运行速度)​的效能称为「力」,计算单位为「牛顿」。如:「动力」、「向心力」、「离心力」、「地心引力」。
  2. 人和动物体内筋肉运动所产生的效能。如:「臂力」、「体力」。《诗经·邶风·简兮》:「有力如虎,执辔如组。」
  3. 一切事物所具有的效能或作用。如:「火力」、「风力」、「水力」。
  4. 才能、能力。如:「智力」、「实力」、「理解力」、「量力而为」。
  5. 权势。如:「权力」。《孟子·公孙丑上》:「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
  6. 以力气供人役使的僮仆。如:「苦力」。
  7. 姓。如宋代有力起。
  8. 二一四部首之一。
  1. 尽力、拚命。如:「力争上游」。《汉书·卷九五·南粤传》:「楼船力攻烧敌。」
护 ( 護 ) hù
护 [ hù ]
  1. 使不受侵犯和损害:保~。~卫。~理。~士。~航。~林。辩~。守~。
  2. 救助:~护。
  3. 掩蔽,包庇:~短。庇~。
重险(重險)zhòng xiǎn
(1).重迭的险象。《易·坎》:“习坎:有孚维心,亨,行有尚。彖曰:习坎,重险也。” 孔颖达 疏:“上下俱坎,是重迭有险。”
(2).层层险阻的地势。 汉 张衡 《西京赋》:“左有 崤 函 重险, 桃林 之塞。” 唐 岑参 《题金城临河驿楼》诗:“古戍依重险,高楼见 五凉 。” 宋 苏轼 《出峡》诗:“今朝脱重险, 楚 水渺平荡。” 明 陈子龙 《伤春》诗之五:“ 汉 塞依重险, 胡 兵去不难。”  ——《漢語大詞典》
济 ( 濟 ) jì/jǐ
济 [ jì ]
  1. 渡,过河:同舟共~。
  2. 对困苦的人加以帮助:~世。救~。赈~。周~。接~。
  3. 补益:无~于事。
济 [ jǐ ]
  1. 〔~水〕古水名,源于今中国河南省,流经山东省入渤海。
兆 zhào《國語辭典》

兆 [ zhào ]

  1. 龜甲、獸骨等燒灼後所出現的裂紋,古人藉以占卜吉凶。《禮記·月令》:「命大史釁龜筴,占兆審卦吉凶。」漢·鄭玄·注:「占兆,龜之繇文也。」唐·韓愈〈復志賦〉:「假大龜以視兆兮,求幽貞之所廬。」
  2. 事情發生前所顯露的徵候、跡象。如:「預兆」、「吉兆」、「不祥之兆」。
  3. 數目字。億的萬倍。如:「一兆」、「十兆」。
  4. 墳地、墓地。唐·韓愈〈祭十二郎文〉:「吾力能改葬,終葬汝於先人之兆。」
  5. 姓。如明代有兆元享。
  1. 預先顯示。如:「瑞雪兆豐年」。
  1. 眾多的。《書經·呂刑》:「一人有慶,兆民賴之。」
应 ( 應 ) yīng/yìng
应 [ yīng ]
  1. 该,当,又引申料想理该如此:~当。~该。~分(fèn )。~有尽有。
  2. 回答:答~。喊他不~。~承。
  3. 随,即:“桓督诸将周旋赴讨,~皆平定”。
  4. 姓。
应 [ yìng ]
  1. 回答或随声相和:~答。呼~。~对(答对)。~和()。反~(a.化学上指物质发生化学变化,产生性质和成分与原来不同的新物质;b.人和动物受到刺激而发生的活动和变化;c.回响,反响)。
  2. 接受,允许,答应要求:~邀。~聘。~考。
  3. 顺合,适合:顺~。适~。~机。~景。~时。~用文。
  4. 对待:~付。~变。~酬。
匪 fěi《國語辭典》

匪 [ fěi ]

  1. 形状像箧的方形竹器,可用来盛物。今作「篚」。《说文解字·匚部》:「匪,器似竹箧。」
  2. 强盗贼寇。如:「土匪」、「盗匪」、「绑匪」。
  1. 有文彩的样子。《诗经·卫风·淇奥》:「有匪君子,充耳琇莹,会弁如星。」通「斐」。
  1. 不。《诗经·大雅·烝民》:「夙夜匪懈,以事一人。」《诗经·邶风·柏舟》:「我心匪石,不可转也。」
寇 kòu《國語辭典》

寇 [ kòu ]

  1. 盗匪,或指外来的入侵者。如:「贼寇」、「草寇」、「敌寇」、「流寇」、「倭寇」、「穷寇莫追」。唐·杜甫〈登楼〉诗:「北极朝廷终不改,西山寇盗莫相侵。」明·侯方域〈宁南侯传〉:「是时秦寇入豫,良玉当往勦,见司徒公。」
  2. 姓。如北魏有寇谦之,宋代有寇准。
  1. 侵犯、掠夺。如:「入寇」、「寇边」。《书经·费誓》:「无敢寇攘,逾垣墙。」
婚 hūn《國語辭典》

婚 [ hūn ]

  1. 嫁娶之事。如:「论及婚嫁」。《易经·屯卦·六四》:「乘马班如,求婚媾,往吉,无不利。」
  1. 结婚。《国语·晋语四》:「同姓不婚,恶不殖也。」唐·杜甫〈赠卫八处士〉诗:「昔别君未婚,儿女忽成行。」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