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网

外御几边将,中权一阃制。

洪咨夔宋代〕《送丘都承

艺祖立鳌极,腹心赵书记。
披图指幽燕,翰死谁可继。
异时拾空城,中国坐自弊。
伊吾纷抵掌,须作根本计。
仁皇柔北夷,富公效表饵。
终身耻言功,力辞枢密使。
况今百年间,未洗新亭泪。
平凉急寻盟,正恐废大义。
中朝两说分,各植汉赵帜。
诏书趣公归,渴欲断群议。
矫矫鸾凤姿,鼎鼎廓庙器。
持心水镜平,料事蓍蔡智。
天道方好还,上策先自治。
折衷和战间,守乃万全利。
西关碎其有,东垒掇所弃。
证状朝暮殊,守亦岂易事。
医国得和扁,神圣工巧备。
囊中黄昏汤,着手须早试。
外御几边将,中权一阃制。
当思择时髦,不在变局势。
忠贤乃命脉,公道实元气。
精神以此强,可却十万骑。
淮南畏汲黯,奉天倚陆贽。
中兴在公手,一语泽百世。
太山重名节,鸿毛等富贵。
不惟天下望,是亦文定志。
紫枢摩斗极,青藜照中祠,
江风驾樯乌,天阔秋雨霁。
诸生笑牵衣,狂语出半醉。
勿作醉语看,嚼蜡或有味。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
边将中权

外 wài《國語辭典》

外 [ wài ]

  1. 不属于某一定的范围内均称为「外」。相对于「内」而言。如:「内外」、「门外」、「屋外」。
  2. 特指外国。如:「古今中外」、「对外贸易」。
  3. 戏曲中的脚色名称,多扮演老年男子。清·孔尚任《桃花扇·第二五出》:「外扮沈公宪,净扮张燕筑,小旦扮寇白门,丑扮郑妥娘同上。」也称为「老外」。
  1. 非自己所在或所属的。如:「外币」、「外地」、「外族」。
  2. 母亲、出嫁的姊妹、女儿家的亲戚称为「外」。如:「外祖父」、「外甥」、「外孙」。
  3. 别的、其他的。如:「外一章」、「外一首」。《孟子·滕文公下》:「外人皆称夫子好辩,敢问何也?」汉·王充《论衡·案书》:「国语,左氏之外传也。」
  4. 不是正式的。如:「外号」、「外史」。
  1. 疏远。《易经·否卦·彖曰》:「内小人而外君子,小人道长,君子道消也。」《荀子·王霸》:「人主则外贤而偏举,人臣则争职而妒贤。」
  2. 处于……之外。《国语·晋语六》:「今吾刑外乎大人,而忍于小民,将谁行武?」
  3. 背叛。《管子·版法》:「骤令不行,民心乃外。」
御 ( 禦 ) yù《國語辭典》

御 [ yù ]

  1. 駕馭車馬。如:「駕御」、「御馬」。《說文解字·彳部》:「御,使馬也。」《韓非子·難三》:「知伯出,魏宣子御,韓康子為驂乘。」
  2. 統治、治理。《書經·大禹謨》:「臨下以簡,御眾以寬。」《國語·周語上》:「瞽告有協風至,王即齋宮,百官御事。」
  3. 侍奉。《書經·五子之歌》:「厥弟五人,御其母以從。」漢·孔安國·傳:「御,侍也。」
  4. 進獻。《禮記·曲禮上》:「御食於君,君賜餘器之溉者,不寫,其餘皆寫。」
  5. 抵擋、阻止。《詩經·邶風·谷風》:「我有旨蓄,亦以御冬。」《史記·卷一一○·匈奴傳》:「是歲漢兵之出擊匈奴者,不得言功多少,功不得御。」通「禦」。
  1. 天子的、帝王的。如:「御膳」、「御醫」、「御花園」。
  1. 駕車的人。《詩經·小雅·車攻》:「徒御不驚,大庖不盈。」《左傳·成公十六年》:「其御屢顧,不在馬。」
  2. 侍從、僕役。《國語·吳語一》:「一介嫡男,奉槃匜以隨諸御。」唐·李白〈南奔書懷〉詩:「賓御如浮雲,從風各消散。」
  3. 姓。如周代有御鞅。

御 [ yà ]

  1. 迎接。《詩經·召南·鵲巢》:「之子于歸,百兩御之。」漢·鄭玄·箋:「御,迎也。」《楚辭·屈原·離騷》:「飄風屯其相離兮,帥雲霓而來御。」
几 ( 幾 ) jī/jǐ《國語辭典》

几 [ ​jǐ ]

讀音
  1. 小桌子。如:「茶几」、「几案」、「憑几」、「窗明几淨」。→「幾」的異體字(05411)​

几 [ ​jī ]

語音
  1. 二一四部首之一。→「幾」的異體字(05320)​
边将(邊將)biān jiàng
防守边疆的将帅。 汉 应劭 《风俗通·怪神》:“君后三岁当为边将。” 宋 鲜于侁 《九诵·双庙》:“訏谋颠置兮,边将怙功。” 范文澜 蔡美彪 等《中国通史》第三编第二章第二节:“本来,边将凭藉国家的威力,侵侮邻国来求富贵,是常有的事。”  ——《漢語大詞典》
中权(中權)zhōng quán
(1).谓中军制定谋略。《左传·宣公十二年》:“前茅虑无,中权,后劲。” 杜预 注:“中军制谋,后以精兵为殿。”
(2).指中军。 南朝 宋 谢庄 《从驾顿上》诗:“中权临 楚 路,前茅望 吴 云。” 清 王韬 《淞滨琐话·徐麟士》:“於是登坛视师,简壮士至千五百人为前驱,千五百人为后劲,精选甲士二千人为中权,亲自率之。”
(3).指主将。 北周 庾信 《周车骑大将军贺娄公神道碑》:“以君智略,入佐中权。” 唐 司空图 《复安南碑》:“中权令峻,按虎节以风生;上将策奇,指龙编而天落。”《宋史·刘廷让传》:“万旅所集,实制於中权。”
(4).指主将的权势。 唐 元稹 《加陈楚检校左仆射制》:“欲将激其壮心,夫何吝於好爵。加之左揆,以盛中权。”
(5).中枢;司令部。《梁书·武帝纪上》:“拥 荆南 之众,督四方之师,宣讚中权,奉卫舆輦。” 清 姚锡光 《东方兵事纪略·辽东篇》:“距 倭 兵约二里许,以 长虎臺 为中权。”
(6).喻中等。 南朝 梁 庾肩吾 《书品论》:“视其雕文非特刻鵠,人人下笔,寧止追嚮,遗跡见珍,餘芳可析。诚以驱驰并驾,不逮前锋,而中权、后殿,各尽其美,允为下以下。”
合乎时宜或情势。《论语·微子》:“身中清,废中权。” 何晏 集解引 马融 曰:“遭乱世,身废弃以免患,合於权也。” 汉 董仲舒 《春秋繁露·竹林》:“故凡人之有为也,前枉而后义者,谓之中权。虽不能成,《春秋》善之, 鲁隐公 郑祭仲 是也。”《后汉书·隗嚣传》:“将军以至德尊贤,广其谋虑,动有功,发中权。”  ——《漢語大詞典》
一 yī《國語辭典》

一 [ yī ]

  1. 自然數的開始。如:「一、二、三……。」大寫作「壹」。阿拉伯數字作「1」。
  2. 姓。如明代有一炫宗。
  3. 二一四部首之一。
  1. 單個。如:「一人」、「一物兩用」。
  2. 相同、一致。如:「一模一樣」、「大小不一」。
  3. 專注的。如:「一心一意」、「專一不變」。
  4. 全、滿、整。如:「一身是汗」、「一屋子人」、「一身是膽」。
  5. 每、各。如:「一班五十人」、「一頁六百字」、「共派八隊,一隊二十人。」
  6. 一次。如:「一而再,再而三。」《禮記·中庸》:「人一能之,己百之。」
  7. 另外的。如:「蟬,一名知了。」、「番茄,一名西紅柿。」
  1. 統一。《孟子·梁惠王上》:「不嗜殺人者能一之。」
  1. 才、剛剛。如:「一聽就懂」、「天一亮,他就起來。」
  2. 偶然。如:「一不小心」、「一不留神」。
  3. 表示加強的動作或突然的現象。如:「把頭一扭」、「用手一摸」、「天氣一涼,就感冒了。」
  4. 概括。如:「一般來說」。
  5. 每每、每逢。如:「一想到那件事,她總是笑個不停。」
  6. 放在二疊字動詞之間,表行為是不費力或嘗試性的。如:「雙手動一動」、「問一問」、「隨便說一說」。
  7. 事物的某方面。如:「一則以喜,一則以憂。」、「一不沾親,二不帶故。」
  8. 竟、乃。表示事出意外。如:「一至於斯」。《史記·卷六八·商君傳》:「嗟乎,為法之敝一至此哉!」
  9. 皆。《荀子·勸學》:「端而言,蠕而動,一可以為法則。」
  1. 表示程度,加強語氣。《文選·古詩十九首·西北有高樓》:「上有絃歌聲,音響一何悲 。」《戰國策·燕策一》:「因仰而弔齊王桉戈而郤曰:『此一何慶弔相隨之速也?』」
  1. 或。《莊子·應帝王》:「泰氏其臥徐徐,其覺于于,一以己為馬,一以己為牛。」
  1. (「一」字單用或在一詞一句的末尾,念陰平聲;在去聲字前,念陽平聲;在陰平、 陽平、上聲之前,念去聲。)​
阃 ( 閫 ) kǔn
阃 [ kǔn ]
  1. 门槛,门限:“送迎不越~”。
  2. 特指城郭的门槛:“~以内者寡人制之,~以外者将军制之”。~外。
  3. 统兵在外的将军:“即具以北虚实告东西二~”。~职。
  4. 内室,借指妇女:~闱。~奥。~德(借指妇德)。~范。
制 ( 製 ) zhì《國語辭典》

制 [ zhì ]

  1. 法度、規定。如:「法制」、「制度」。《禮記·曲禮上》:「越國而問焉,必告之以其制。」
  2. 父母喪事。如:「守制」、「父制」、「母制」。《紅樓夢·第一一四回》:「因在制中,不便行禮。」
  1. 製造。如:「制作」。《詩經·豳風·東山》:「制彼裳衣,勿士行枚。」同「製 」。
  2. 訂定、規劃。如:「制禮作樂」、「因地制宜」。
  3. 管束、阻止。如:「管制」、「限制」。《淮南子·脩務》:「夫馬之為草駒之時,跳躍揚蹄翹尾而走,人不能制。」
  4. 決斷、裁決。如:「裁制」。《史記·卷六·秦始皇本紀》:「制曰:『可。』」
  5. 切割。《淮南子·主術》:「賢主之用人也,猶巧工之制木也。」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