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受 shòu《國語辭典》
受 [ shòu ]
动- 收得、接获。如:「受到优待」、「受之有愧」。唐·李白〈闻李太尉大举秦兵百万出征东南懦夫请缨冀申一割之用半道病还留别金陵崔侍御十九韵〉:「三军受号令,千里肃雷霆。」
- 容纳、容忍。如:「承受」、「受不了」。《易经·咸卦·象曰》:「山上有泽,咸君子以虚受人。」唐·杜甫〈南邻〉诗:「秋水才深四五尺,野航恰受两三人。」
- 被、遭到。如:「受挫」、「受冻」、「受批评」、「受惊吓」。
- 中、适合。如:「他说的话很受听。」
患 huàn《國語辭典》
患 [ huàn ]
动- 忧虑、担心。如:「患得患失」。《论语·学而》:「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唐·韩愈〈赠别元十八协律〉六首之五:「读书患不多,思义患不明,患足已不学,既学患不行。」
- 得、遭逢。如:「患病」、「患者」。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言语》:「主人 问病,曰:『患疟也。』」
- 祸害、灾难。如:「水患」、「外患」、「祸患」。《易经·既济卦·象曰》:「水在火上既济,君子以思患而豫防之。」
只从(只從)zhǐ cóng
自从。 金 元好问 《归舟怨》诗:“只从问得狂夫处,夜夜梦到 洛阳 城。” 金 元好问 《薛明府去思口号》之一:“只从明府到,人信有清官。” ——《漢語大詞典》
读书(讀書)dú shū
(1).阅读书籍;诵读书籍。《礼记·文王世子》:“秋学礼,执礼者詔之;冬读书,典书者詔之。” 唐 韩愈 《感二鸟赋》序:“读书著文,自七岁至今,凡二十二年。” 夏丏尊 叶圣陶 《文心》十四:“正是 王先生 的声音,原来 王先生 在读书哩。”
(2).核对入椁物件的单子。《礼记·杂记》:“荐马者哭踊,出乃包奠而读书。” 孔颖达 疏:“书,谓凡送亡者賵入椁之物书也。读之者,省録之也。”
(3).宣读盟辞。《穀梁传·僖公九年》:“ 葵丘 之会,陈牲而不杀,读书加于牲上,壹明天子之禁。”
(4).上学;学习功课。 郭沫若 《我的童年》第一篇二:“我们的三叔祖、大伯父都是进了学的。但是行二的我们三伯父,行三的我们父亲,因为家业雕零,便再没有读书的馀裕了。” 浩然 《石山柏》:“我发觉,山里的孩子不仅聪明、记忆力强,而且对读书都是非常地新奇和认真。” ——《漢語大詞典》
(2).核对入椁物件的单子。《礼记·杂记》:“荐马者哭踊,出乃包奠而读书。” 孔颖达 疏:“书,谓凡送亡者賵入椁之物书也。读之者,省録之也。”
(3).宣读盟辞。《穀梁传·僖公九年》:“ 葵丘 之会,陈牲而不杀,读书加于牲上,壹明天子之禁。”
(4).上学;学习功课。 郭沫若 《我的童年》第一篇二:“我们的三叔祖、大伯父都是进了学的。但是行二的我们三伯父,行三的我们父亲,因为家业雕零,便再没有读书的馀裕了。” 浩然 《石山柏》:“我发觉,山里的孩子不仅聪明、记忆力强,而且对读书都是非常地新奇和认真。” ——《漢語大詞典》
始 shǐ《國語辭典》
始 [ shǐ ]
名- 起点、开端。如:「周而复始」、「自始至终」。《孟子·梁惠王上》:「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礼记·大学》:「物有本末,事有终始。」
- 方才、然后。如:「始告完成」、「始见成效」。唐·白居易〈琵琶行〉:「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 尝、曾。《庄子·齐物论》:「有以为未始有物者。」宋·王禹偁〈答张扶书〉:「吾观吏部之文,未始句之难道也。」
- 最初、当初。《左传·庄公十一年》:「始吾敬子,今子鲁囚也,吾弗敬子矣。」《史记·卷五四·曹相国世家》:「参始微时,与萧何善;及为将相,有郤。」
始 [ shì ]
副- (一)1.2.之又音。
君 jūn《國語辭典》
君 [ jūn ]
名- 封建时代一国之主。如:「君王」、「国君」。《左传·成公二年》:「人不难以死免其君。」
- 主宰者。《老子·第七○章》:「言有宗,事有君。」三国魏·王弼·注:「君,万物之主也。」
- 封号。如战国时代齐国的孟尝君,魏国的信陵君,赵国的平原君,楚国的春申君。
- 称谓:➊ 用以尊称父祖辈。如:「家君」、「严君」。汉·孔安国〈书经序〉:「先君孔子生于周末。」➋ 妻妾称自己的丈夫为「君」。如:「夫君」、「郎君」。《礼记·内则》:「君已食,彻焉。」汉·郑玄·注:「凡妾称夫曰君。」➌ 对人的尊称。如:「诸君」、「胡君」。《史记·卷九六·张丞相传》:「君勿言,吾私之。」➍ 对他人母亲或妻子的尊称。如:「太君」、「细君」。
- 姓。如明代有君助。
- 统治。《韩非子·五蠹》:「鲁哀公,下主也,南面君国,境内之民,莫敢不臣。」
不见(不見)bú jiàn
(1).看不到。《易·艮》:“行其庭,不见其人。” 唐 韩愈 《琴操·拘幽操》诗:“朝不日出兮,夜不见月和星。” 茅盾 《色盲》:“ 李蕙芳 赶快拾起一片碎瓦,正想掷过去,那虾蟆一跳,便不见了。”
(2).谓不易看到。《左传·成公十六年》:“怨岂在明,不见是图。” 张舜徽 注:“谓防止怨恨不仅在明显之仇恨,尚须图谋不易见之细微怨恨。”
(3).不看,不读。《梁书·任昉传》:“ 昉 坟籍无所不见,家虽贫,聚书至万餘卷。”
(4).用在“闻”“看”“找”等动词之后,表示行动没有结果。 清 李渔 《奈何天·惊丑》:“脚上那一种,做一头睡,自然闻不见,不消虑他。” 柯岩 《快活的小诗·眼镜惹出了什么事情》:“我的眼镜怎么找不见?” ——《漢語大詞典》
(2).谓不易看到。《左传·成公十六年》:“怨岂在明,不见是图。” 张舜徽 注:“谓防止怨恨不仅在明显之仇恨,尚须图谋不易见之细微怨恨。”
(3).不看,不读。《梁书·任昉传》:“ 昉 坟籍无所不见,家虽贫,聚书至万餘卷。”
(4).用在“闻”“看”“找”等动词之后,表示行动没有结果。 清 李渔 《奈何天·惊丑》:“脚上那一种,做一头睡,自然闻不见,不消虑他。” 柯岩 《快活的小诗·眼镜惹出了什么事情》:“我的眼镜怎么找不见?” ——《漢語大詞典》
吴 ( 吳 ) wú《國語辭典》
- 「吳 」的異體字。
季子 jì zǐ
(1).指 春秋 时 吴季札 。为 吴 王 寿梦 少子。不受君位,封于 延陵 ,号 延陵季子 ,省称“ 季子 ”。历聘各国,过 徐 , 徐君 爱其剑, 季子 为使上国,未与。及返, 徐君 已死,乃系其宝剑于 徐君 冢树而去。事见《史记·吴太伯世家》。后人称颂其高风亮节。《陈书·宣帝纪》:“咏 季子 之高风,思 城阳 之远託。”
(2).借指情谊生死不渝者。 唐 司空曙 《哭苗员外呈张参军》诗:“ 季子 生前别, 羊曇 醉后悲。”参见“ 延陵季子 ”、“ 延陵剑 ”。
(3).指 战国 时 洛阳 人 苏秦 。 秦 早年外出游说,黄金耗尽,穷困而归,家人皆耻笑之。后佩六国相印,又经 洛阳 ,兄弟妻嫂不敢仰视。 秦 问其嫂:“何前倨而后恭也?”嫂答:“见 季子 位高金多也。”一说 苏秦 字 季子 ,一说嫂呼小叔为“季子”。事见《史记·苏秦列传》“见季子位高金多也” 裴駰 集解、 司马贞 索隐。后借指穷困者或先穷后通者。 唐 牟融 《赠欧阳詹》诗:“为客囊无 季子 金,半生踪跡任浮沈。” 唐 高适 《别王彻》诗:“离别未足悲,辛勤当自任。吾知十年后, 季子 多黄金。” 明 沈鲸 《双珠记·并拜荣陞》:“嘆 李广 侯封数奇,今做了腰印 季子 。” ——《漢語大詞典》
(2).借指情谊生死不渝者。 唐 司空曙 《哭苗员外呈张参军》诗:“ 季子 生前别, 羊曇 醉后悲。”参见“ 延陵季子 ”、“ 延陵剑 ”。
(3).指 战国 时 洛阳 人 苏秦 。 秦 早年外出游说,黄金耗尽,穷困而归,家人皆耻笑之。后佩六国相印,又经 洛阳 ,兄弟妻嫂不敢仰视。 秦 问其嫂:“何前倨而后恭也?”嫂答:“见 季子 位高金多也。”一说 苏秦 字 季子 ,一说嫂呼小叔为“季子”。事见《史记·苏秦列传》“见季子位高金多也” 裴駰 集解、 司马贞 索隐。后借指穷困者或先穷后通者。 唐 牟融 《赠欧阳詹》诗:“为客囊无 季子 金,半生踪跡任浮沈。” 唐 高适 《别王彻》诗:“离别未足悲,辛勤当自任。吾知十年后, 季子 多黄金。” 明 沈鲸 《双珠记·并拜荣陞》:“嘆 李广 侯封数奇,今做了腰印 季子 。” ——《漢語大詞典》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