始信立国家,不可无纪纲。
吴伟业〔清代〕《遇南厢园叟感赋八十韵》
寒潮冲废垒,火云烧赤冈。
四月到金陵,十日行大航。
平生游宦地,踪迹都遗忘。
道遇一园叟,问我来何方。
犹然认旧役,即事堪心伤。
开门延我坐,破壁低围墙。
却指灌莽中,此即为南厢。
衙舍成丘墟,佃种输租粮。
谋生改衣食,感旧存园庄。
艰难守兹土,不敢之他乡。
我因访故基,步步添思量。
面水背苍崖,中为所居堂。
四海罗生徒,六馆登文章。
松桧皆十围,钟筦声锵锵。
百顷摇澄潭,夹岸栽垂杨。
池上临华轩,菡萏吹芬芳。
谈笑尽贵游,花月倾壶觞。
其南有一亭,梧竹生微凉。
回头望鸡笼,庙貌诸侯王。
左李右邓沐,中坐徐与常。
霜髯见锋骨,老将东瓯汤。
配食十六侯,剑珮森成行。
得之为将相,宁复忧封疆。
北风江上急,万马朝腾骧。
重来访遗迹,落日唯牛羊。
吁嗟中山孙,志气胡勿昂!
生世苟如此,不如死道旁。
惜哉裸体辱,仍在功臣坊。
萧条同泰寺,南枕山之阳。
当时宝志公,妙塔天花香。
改葬施金棺,手诏追褒扬。
袈裟寄灵谷,制度由萧粱。
千尺观象台,太史书桢祥。
北望占旄头,夜夜愁光鋩。
高帝遗衣冠,月出修蒸尝。
图书盈玉几,弓剑堆金床。
承乏忝兼官,再拜陈衣裳。
南内因洒扫,铜龙启未央。
幽花生御榻,苔涩青仓琅。
离宫须望幸,执戟卫中郎。
万事今尽非,东逝如长江。
钟陵十万松,大者参天长。
根节犹青铜,屈曲苍皮僵。
不知何代物,同日遭斧创。
前此千百年,岂独无兴亡!
况自百姓伐,孰者非耕桑!
群生与草木,长养皆吾皇。
人理已澌灭,讲舍宜其荒。
独念四库书,卷轴夸缥缃。
孔庙铜牺尊,斑剥填青黄。
弃掷草莽间,零落谁收藏!
老翁见话久,妇子私相商。
人倦马亦疲,剪韭炊黄粱。
慎莫笑家贫,一一罗酒浆。
从头诉兵火,眼见尤悲怆。
大军从北来,百姓闻惊惶。
下令将入城,传箭需民房。
里正持府帖,佥在御赐廊。
插旗大道边,驱遣谁能当!
但求骨肉完,其敢携筐箱?
扶持杂幼稚,失散呼耶娘。
江南昔未乱,闾左称阜康。
马阮作相公,行事偏猖狂。
高镇争扬州,左兵来武昌。
积渐成乱离,记忆应难详。
下路初定来,官吏逾贪狼。
按籍缚富人,坐索干金装。
以此为才智,岂曰惟私囊。
今日解马草,明日修官塘。
诛求却到骨,皮肉俱生疮。
野老读诏书,新政求循良。
瓜畦亦有畔,沟水亦有防。
始信立国家,不可无纪纲。
春来雨水足,四野欣农忙。
父子力耕耘,得粟输官仓。
遭遇重太平,穷老其何妨!
薄暮难再留,瞑色犹青苍。
策马自此去,凄侧摧中肠。
顾羡此老翁,负耒歌沧浪。
牢落悲风尘,天地徒茫茫。
四月到金陵,十日行大航。
平生游宦地,踪迹都遗忘。
道遇一园叟,问我来何方。
犹然认旧役,即事堪心伤。
开门延我坐,破壁低围墙。
却指灌莽中,此即为南厢。
衙舍成丘墟,佃种输租粮。
谋生改衣食,感旧存园庄。
艰难守兹土,不敢之他乡。
我因访故基,步步添思量。
面水背苍崖,中为所居堂。
四海罗生徒,六馆登文章。
松桧皆十围,钟筦声锵锵。
百顷摇澄潭,夹岸栽垂杨。
池上临华轩,菡萏吹芬芳。
谈笑尽贵游,花月倾壶觞。
其南有一亭,梧竹生微凉。
回头望鸡笼,庙貌诸侯王。
左李右邓沐,中坐徐与常。
霜髯见锋骨,老将东瓯汤。
配食十六侯,剑珮森成行。
得之为将相,宁复忧封疆。
北风江上急,万马朝腾骧。
重来访遗迹,落日唯牛羊。
吁嗟中山孙,志气胡勿昂!
生世苟如此,不如死道旁。
惜哉裸体辱,仍在功臣坊。
萧条同泰寺,南枕山之阳。
当时宝志公,妙塔天花香。
改葬施金棺,手诏追褒扬。
袈裟寄灵谷,制度由萧粱。
千尺观象台,太史书桢祥。
北望占旄头,夜夜愁光鋩。
高帝遗衣冠,月出修蒸尝。
图书盈玉几,弓剑堆金床。
承乏忝兼官,再拜陈衣裳。
南内因洒扫,铜龙启未央。
幽花生御榻,苔涩青仓琅。
离宫须望幸,执戟卫中郎。
万事今尽非,东逝如长江。
钟陵十万松,大者参天长。
根节犹青铜,屈曲苍皮僵。
不知何代物,同日遭斧创。
前此千百年,岂独无兴亡!
况自百姓伐,孰者非耕桑!
群生与草木,长养皆吾皇。
人理已澌灭,讲舍宜其荒。
独念四库书,卷轴夸缥缃。
孔庙铜牺尊,斑剥填青黄。
弃掷草莽间,零落谁收藏!
老翁见话久,妇子私相商。
人倦马亦疲,剪韭炊黄粱。
慎莫笑家贫,一一罗酒浆。
从头诉兵火,眼见尤悲怆。
大军从北来,百姓闻惊惶。
下令将入城,传箭需民房。
里正持府帖,佥在御赐廊。
插旗大道边,驱遣谁能当!
但求骨肉完,其敢携筐箱?
扶持杂幼稚,失散呼耶娘。
江南昔未乱,闾左称阜康。
马阮作相公,行事偏猖狂。
高镇争扬州,左兵来武昌。
积渐成乱离,记忆应难详。
下路初定来,官吏逾贪狼。
按籍缚富人,坐索干金装。
以此为才智,岂曰惟私囊。
今日解马草,明日修官塘。
诛求却到骨,皮肉俱生疮。
野老读诏书,新政求循良。
瓜畦亦有畔,沟水亦有防。
始信立国家,不可无纪纲。
春来雨水足,四野欣农忙。
父子力耕耘,得粟输官仓。
遭遇重太平,穷老其何妨!
薄暮难再留,瞑色犹青苍。
策马自此去,凄侧摧中肠。
顾羡此老翁,负耒歌沧浪。
牢落悲风尘,天地徒茫茫。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始 shǐ《國語辭典》
始 [ shǐ ]
名- 起点、开端。如:「周而复始」、「自始至终」。《孟子·梁惠王上》:「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礼记·大学》:「物有本末,事有终始。」
- 方才、然后。如:「始告完成」、「始见成效」。唐·白居易〈琵琶行〉:「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 尝、曾。《庄子·齐物论》:「有以为未始有物者。」宋·王禹偁〈答张扶书〉:「吾观吏部之文,未始句之难道也。」
- 最初、当初。《左传·庄公十一年》:「始吾敬子,今子鲁囚也,吾弗敬子矣。」《史记·卷五四·曹相国世家》:「参始微时,与萧何善;及为将相,有郤。」
始 [ shì ]
副- (一)1.2.之又音。
信 xìn/shēn《國語辭典》
信 [ xìn ]
名- 誠實不欺。如:「講信修睦」。《論語·為政》:「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
- 書札、書簡。如:「書信」、「平信」、「掛號信」。
- 消息、音訊。如:「音信」、「凶信」、「口信」。
- 使者、送信件的人。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文學》:「司空鄭沖馳遣信就阮籍求文。」
- 符契、憑證。如:「印信」。《後漢書·卷九○·烏桓鮮卑傳》:「大人有所召呼,則刻木為信,雖無文字,而部眾不敢違犯。」
- 姓。如宋代有信世昌。
- 聽從、不懷疑。如:「相信」、「深信不疑」、「不可置信」。
- 敬仰、崇奉。如:「信奉」、「信教」。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正緯》:「至於光武之世,篤信斯術。」
- 知曉、知道。宋·晏殊〈漁家傲·畫鼓聲中昏又曉〉詞:「須信道,人間萬事何時了?」《聊齋志異·卷七·青蛾》:「我父母皆仙人,何可以貌信其年歲乎?」
- 連宿兩晚。如:「信宿」。《左傳·襄公十八年》:「信于城下而還。」晉·杜預·注:「信,再宿也。」
- 確實、的確、果真。《孟子·公孫丑上》:「信能行此五者,則鄰國之民,仰之若父母矣。」唐·柳宗元〈遊石角過小嶺至長烏村〉詩:「為農信可樂,居寵真虛榮。」
- 隨意、任憑。如:「信口開河」、「信手拈來」。唐·白居易〈琵琶行〉:「低眉信手續續彈,說盡心中無限事。」
信 [ shēn ]
動- 伸直、舒展。《易經·繫辭下》:「往者屈也,來者信也。」《漢書·卷六二·司馬遷傳》:「乃欲卬首信眉,論列是非。」通「伸」。
- 陳述表白。《穀梁傳·隱公元年》:「春秋貴義而不貴惠,信道而不信邪。」通「申」。
立国(立國)lì guó
(1).分封诸侯国。《史记·秦始皇本纪》:“天下共苦战鬭不休,以有侯王。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復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寧息,岂不难哉!”
(2).建国。 汉 徐干 《中论·谴交》:“古之立国也,有四民焉。” 陈毅 《潜艇上留题》诗:“人口六万万,立国 太平洋 。”
(3).即位。六,通“ 莅 ”。《史记·苏秦列传》:“寡人年少,立国日浅,未尝得闻社稷之长计也。”
(4).对立抗衡之国。《六韬·军势》:“故知神明之道者,野无衡敌,对无立国。” ——《漢語大詞典》
(2).建国。 汉 徐干 《中论·谴交》:“古之立国也,有四民焉。” 陈毅 《潜艇上留题》诗:“人口六万万,立国 太平洋 。”
(3).即位。六,通“ 莅 ”。《史记·苏秦列传》:“寡人年少,立国日浅,未尝得闻社稷之长计也。”
(4).对立抗衡之国。《六韬·军势》:“故知神明之道者,野无衡敌,对无立国。” ——《漢語大詞典》
家 jiā/jia/jie《國語辭典》
家 [ jiā ]
名- 眷屬共同生活的場所。如:「家庭」、「回家」。唐·賀知章〈回鄉偶書〉詩二首之一:「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
- 一門之內共同生活的人。《呂氏春秋·先識覽·察微》:「吳人應之不恭,怒殺而去之,吳人往報之,盡屠其家。」
- 學術流派。如:「儒家」、「道家」、「百家爭鳴」、「一家之言」。
- 經營某種行業或具有某種身分的人。如:「農家」、「商家」、「店家」、「少東家」。
- 尊稱學有專長或有專門技術的人。如:「專家」、「文學家」、「科學家」。
- 自稱或稱別人。如:「自家」、「咱家」、「哀家」、「姑娘家」、「小孩子家」、「婦道人家」。
- 古代大夫所統治的政治區域。與「國」相對。《論語·季氏》:「丘也聞有國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
- 私有財產。《韓非子·外儲說左上》:「夫賣庸而播耕者,主人費家而美食。」《史記·卷八五·呂不韋傳》:「諸嫪毐舍人皆沒其家而遷之蜀。」
- 量詞。計算家庭、店鋪、大型企業等的單位。如:「住戶不滿十家」、「三家報社」、「只此一家,別無分號。」、「開了三家分公司。」
- 姓。如周代有家伯。
- 居住。《文選·江淹·別賦》:「又若君居淄右,妾家河陽。」
- 對人謙稱自己的親長。如:「家父」、「家母」、「家兄」。
- 家中的。如:「家事」、「家人」、「家產」、「家業」、「家僮」。
- 家中飼養的。如:「家畜」、「家禽」。
- 置於句中。相當於「地」、「的」。元·蕭德祥《殺狗勸夫·第二折》:「他道俺哥哥十分家沉醉,且吃些兒熱湯熱水。」《西遊記·第五一回》:「大碗家寬懷暢飲。」
家 [ gū ]
名- 對女子的尊稱。《後漢書·卷八四·列女傳·曹世叔妻傳》:「扶風曹世叔妻者,同郡班彪之女也,名昭……。帝數召入宮,令皇后諸貴人師事焉,號曰大家。 」同「姑 」。
不可 bù kě
(1).不可以;不可能。《公羊传·文公九年》:“缘民臣之心,不可一日无君;缘终始之义,一年不二君。” 三国 魏 嵇康 《释私论》:“或谗言似信,不可谓有诚;激盗似忠,不可谓无私。” 前蜀 韦庄 《章台夜思》诗:“乡书不可寄,秋雁又南迴。” 沈从文 《从文自传·我的家庭》:“爸爸十岁的时候,家中就为他请了个武术教师同老塾师,学习作将军所不可少的技术与学识。”
(2).不答应;不准许。《穀梁传·昭公三十一年》:“ 晋侯 使 荀櫟 唁公於 乾侯 。唁公不得入於 鲁 也,曰:‘既为君言之矣,不可者 意如 也。’” 范宁 注:“言己已告 鲁 求纳君,唯 意如 不肯。”《史记·刺客列传》:“诚得劫 秦王 ,使悉反诸侯侵地,若 曹沫 之与 齐桓公 ,则大善矣;则不可,因而刺杀之。” 宋 陆游 《老学庵笔记》卷四:“﹝大驾﹞幸 明州 时, 吕相 欲并从官听自便, 高宗 不可,乃止。”
(3).不轻易赞同或遵奉。 宋 无名氏 《儒林公议》卷下:“臣窃谓 仲淹 秉朴忠之心,怀直谅之节……观其临事不可,言必忤上,竭忠奉国,夫岂私其身哉?”
(4).谓不符合,不称。 元 尚仲贤 《柳毅传书·楔子》:“早是我受不过狠毒的儿夫气,更那堪不可公婆意!”
(5).犹不堪。 宋 苏轼 《九日黄楼作》诗:“去年重阳不可説,南城夜半千謳发。水穿城下作雷鸣,泥满城头飞雨滑。”
(6).指缺点、过错。 宋 王安石 《别少述》诗:“子今此去来何时,后有不可谁予规?”
(7).与“非”连用,“非……不可”,表示必须或一定。 郭小川 《昆仑行》诗三:“我却有个不解的难题,非问问他们不可。” ——《漢語大詞典》
(2).不答应;不准许。《穀梁传·昭公三十一年》:“ 晋侯 使 荀櫟 唁公於 乾侯 。唁公不得入於 鲁 也,曰:‘既为君言之矣,不可者 意如 也。’” 范宁 注:“言己已告 鲁 求纳君,唯 意如 不肯。”《史记·刺客列传》:“诚得劫 秦王 ,使悉反诸侯侵地,若 曹沫 之与 齐桓公 ,则大善矣;则不可,因而刺杀之。” 宋 陆游 《老学庵笔记》卷四:“﹝大驾﹞幸 明州 时, 吕相 欲并从官听自便, 高宗 不可,乃止。”
(3).不轻易赞同或遵奉。 宋 无名氏 《儒林公议》卷下:“臣窃谓 仲淹 秉朴忠之心,怀直谅之节……观其临事不可,言必忤上,竭忠奉国,夫岂私其身哉?”
(4).谓不符合,不称。 元 尚仲贤 《柳毅传书·楔子》:“早是我受不过狠毒的儿夫气,更那堪不可公婆意!”
(5).犹不堪。 宋 苏轼 《九日黄楼作》诗:“去年重阳不可説,南城夜半千謳发。水穿城下作雷鸣,泥满城头飞雨滑。”
(6).指缺点、过错。 宋 王安石 《别少述》诗:“子今此去来何时,后有不可谁予规?”
(7).与“非”连用,“非……不可”,表示必须或一定。 郭小川 《昆仑行》诗三:“我却有个不解的难题,非问问他们不可。” ——《漢語大詞典》
无 ( 無 ) wú《國語辭典》
无 [ wú ]
名- 二一四部首之一。→「無」的異體字(11249)
纪纲(紀綱)jì gāng
(1).网罟的纲绳。引申为纲领。《吕氏春秋·用民》:“用民有纪有纲,壹引其纪,万目皆起,壹引其纲,万目皆张。为民纪纲者何也?” 唐 刘知几 《史通·载言》:“夫方述一事,得其纪纲,而隔以大篇,分其次序,遂令披閲之者有所懵然。”
(2).法度。《书·五子之歌》:“惟彼 陶唐 ,有此冀方。今失厥道,乱其纪纲,乃底灭亡。” 汉 崔瑗 《座右铭》:“世誉不足慕,唯仁为纪纲。” 唐 韩愈 《杂说》之二:“善计天下者,不视天下之安危,察其纪纲之理乱而已矣。” 清 昭梿 《啸亭杂录·军机御史》:“有阑入者,即时纠劾,然后人不敢私謁,纪纲始严肃焉。” 吴晗 《“一二一”惨案与纪纲》:“政府要保持纪纲,必得先明白是谁在破坏纪纲。”
(3).起纪纲作用之人物。《荀子·尧问》:“其知至明,循道正行,足以为纪纲。” 宋 司马光 《言张田第二状》:“臣窃以吏者,民之纪纲。” 宋 陈亮 《酌古论·李愬》:“夫将者,三军之纪纲也。”
(4).指州郡掾属。 晋 干宝 《搜神记》卷四:“时有一物,大如水牛,灰色,卑脚……郡纪纲上祠,请杀之。”
(5).特指州郡录事参军。 唐 刘长卿 《题元录事开元所居》诗:“幽居萝薜情,高卧纪纲行。” 唐 喻凫 《送越州高录事》诗:“官曹权纪纲,行李半舟航。”
(6).治理;管理。《国语·晋语四》:“此大夫 管仲 之所以纪纲 齐国 ,裨辅先君而成霸者也。”《汉书·武帝纪》:“二千石官长纪纲人伦,将何以佐朕烛幽隐,劝元元,厉蒸庶,崇乡党之训哉?” 唐 韩愈 《送水陆运使韩侍御归所治序》:“侍御 韩君 ,前领三县,纪纲二州,奏课常为天下第一。”
(7).统领仆隶之人。后泛指仆人。《左传·僖公二十四年》:“ 秦伯 送卫於 晋 三千人,实纪纲之僕。” 杜预 注:“诸门户僕隶之事,皆 秦 卒共之,为之纪纲。”《旧五代史·唐书·李存孝传》:“ 梁祖 与 揆 牙兵三千为纪纲。”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长清僧》:“又年餘,夫人遣纪纲至,多所餽遗。”
(8).谋略。 元 杨暹 《西游记》第五本第十七出:“胸襟儿纪纲,扶持得帝王。” 元 尚仲贤 《单鞭夺槊》第一折:“俺这里虽然是有纪纲,知兴败,那里讨 尉迟 这般样一个身材。” 元 尚仲贤 《三夺槊》第一折:“若不是 唐 元帅少年有纪纲,义伏了 徐茂公 ,礼设了 褚遂良 ,智降了 苏定方 。” ——《漢語大詞典》
(2).法度。《书·五子之歌》:“惟彼 陶唐 ,有此冀方。今失厥道,乱其纪纲,乃底灭亡。” 汉 崔瑗 《座右铭》:“世誉不足慕,唯仁为纪纲。” 唐 韩愈 《杂说》之二:“善计天下者,不视天下之安危,察其纪纲之理乱而已矣。” 清 昭梿 《啸亭杂录·军机御史》:“有阑入者,即时纠劾,然后人不敢私謁,纪纲始严肃焉。” 吴晗 《“一二一”惨案与纪纲》:“政府要保持纪纲,必得先明白是谁在破坏纪纲。”
(3).起纪纲作用之人物。《荀子·尧问》:“其知至明,循道正行,足以为纪纲。” 宋 司马光 《言张田第二状》:“臣窃以吏者,民之纪纲。” 宋 陈亮 《酌古论·李愬》:“夫将者,三军之纪纲也。”
(4).指州郡掾属。 晋 干宝 《搜神记》卷四:“时有一物,大如水牛,灰色,卑脚……郡纪纲上祠,请杀之。”
(5).特指州郡录事参军。 唐 刘长卿 《题元录事开元所居》诗:“幽居萝薜情,高卧纪纲行。” 唐 喻凫 《送越州高录事》诗:“官曹权纪纲,行李半舟航。”
(6).治理;管理。《国语·晋语四》:“此大夫 管仲 之所以纪纲 齐国 ,裨辅先君而成霸者也。”《汉书·武帝纪》:“二千石官长纪纲人伦,将何以佐朕烛幽隐,劝元元,厉蒸庶,崇乡党之训哉?” 唐 韩愈 《送水陆运使韩侍御归所治序》:“侍御 韩君 ,前领三县,纪纲二州,奏课常为天下第一。”
(7).统领仆隶之人。后泛指仆人。《左传·僖公二十四年》:“ 秦伯 送卫於 晋 三千人,实纪纲之僕。” 杜预 注:“诸门户僕隶之事,皆 秦 卒共之,为之纪纲。”《旧五代史·唐书·李存孝传》:“ 梁祖 与 揆 牙兵三千为纪纲。”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长清僧》:“又年餘,夫人遣纪纲至,多所餽遗。”
(8).谋略。 元 杨暹 《西游记》第五本第十七出:“胸襟儿纪纲,扶持得帝王。” 元 尚仲贤 《单鞭夺槊》第一折:“俺这里虽然是有纪纲,知兴败,那里讨 尉迟 这般样一个身材。” 元 尚仲贤 《三夺槊》第一折:“若不是 唐 元帅少年有纪纲,义伏了 徐茂公 ,礼设了 褚遂良 ,智降了 苏定方 。” ——《漢語大詞典》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