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网

浩浩阳春发。杨柳何依依。

张衡两汉〕《

浩浩阳春发。杨柳何依依。百鸟自南归。翱翔萃我枝。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
浩浩阳春杨柳依依

浩浩 hào hào
(1).水盛大貌。《书·尧典》:“汤汤洪水方割,荡荡怀山襄陵,浩浩滔天。” 孔 传:“浩浩,盛大若漫天。” 南朝 宋 鲍照 《梦还乡》诗:“白水漫浩浩,高山壮巍巍。” 宋 王安石 《送长倩归辉州》诗:“ 江 海收百川,浩浩谁能量?” 康有为 《大同书》甲部第二章:“故当潦水之大,洪流万顷,浩浩怀山襄陵。”
(2).广大无际貌。《诗·小雅·雨无正》:“浩浩昊天,不骏其德。” 孔颖达 疏:“浩浩然,广大之旻天。” 唐 刘沧 《春日旅游》诗:“浩浩晴原人独去,依依春草水分流。” 明 邢昉 《过王雨若故庐》诗:“鶗鴂鸣桑田,云山漫浩浩。” 郁达夫 《采石矶》:“窗外的几株梧桐树叶,在这浩浩的白日里,虽然无风,也萧索地自在凋落。”
(3).谓胸怀开阔坦荡。《孔子家语·弟子行》:“其骄大人也,常以浩浩。” 唐 白居易 《咏意》:“身心一无繫,浩浩如虚舟。” 宋 陆游 《道室试笔》诗:“等是胸中不浩浩, 乐天 莫笑 季伦 痴。” 清 平云 《孤儿记·绪言》:“戚戚之尤,乃或转为浩浩。”
(4).风势强劲貌。 唐 元稹 《送侍御之岭南》诗:“颶风狂浩浩,韶石峻崭崭。” 宋 辛弃疾 《木兰花慢》词:“是天外,空汗漫,但长风浩浩送中秋。” 明 许承钦 《苍峡》诗:“天风夹两翼,浩浩凌大荒。” 陈毅 《沁园春·山东春雪压境》词:“想豪情盖世,雄风浩浩。”
(5).声音宏大。 唐 柳宗元 《故大理事柳君墓志》:“浩浩呻呼,革为和声。” 元 耶律楚材 《过阴山和人韵》:“ 阴山 千里横东西,秋声浩浩明秋溪。” 清 吴伟业 《阆州行》:“只有 嘉陵江 ,江声自浩浩。”
(6).引申为喧闹。 唐 元稹 《江边四十韵》:“犬惊狂浩浩,鸡乱响嘐嘐。”《旧唐书·柏耆传》:“ 元和 十五年, 王承元 归国,移镇 滑州 ,朝廷赐 成德军 赏钱一百万贯,令諫议大夫 郑覃 宣慰军人,赏钱未至,浩浩然腾口。” 宋 苏轼 《真兴寺阁》诗:“市人与鸦鹊,浩浩同一声。”  ——《漢語大詞典》
阳春(陽春)yáng chūn
(1).春天;温暖的春天。《管子·地数》:“君伐菹薪,煮 泲水 为盐,正而积之三万钟,至阳春,请籍於时。” 唐 酒肆布衣 《醉吟》:“阳春时节天气和,万物芳盛人如何。” 清 孔尚任 《桃花扇·媚座》:“朝罢袖香微,换了轻裘朱履;阳春十月,梅花早破红蕊。” 徐迟 《我们工地的农场》:“秋天的阳光,胜似阳春。”
(2).比喻德政。 南朝 梁 沈约 《梁鼓吹曲·昏主恣淫慝》:“悠悠亿万姓,於此覩阳春。”
(3).比喻恩泽。 唐 欧阳詹 《上郑相公书》:“上天至仁之膏泽,厚地无私之阳春。”
(4).比喻温柔淫靡。《警世通言·王娇鸾百年长恨》:“叮嚀此去 姑苏城 ,花街莫听阳春声。”
(5).古歌曲名。是一种比较高雅难学的曲子。 汉 李固 《致黄琼书》:“嶢嶢者易缺,皦皦者易污。《阳春》之曲,和者必寡。”后用以泛指高雅的曲调。 南朝 宋 鲍照 《翫月城西门廨中》诗:“ 蜀 琴抽《白雪》, 郢 曲发《阳春》。” 唐 白居易 《张十八员外以新诗二十五首见寄因题卷后》诗:“《阳春》曲调高难和,淡水交情老始知。” 明 许潮 《写风情》:“我安排彩袖,慇懃捧玉髓。轻盈舞羽衣,务教他锦囊倾出阳春句。”参见“ 阳春白雪 ”。  ——《漢語大詞典》
发 ( 發 髮 ) fā/fà
发 [ fā ]
  1. 交付,送出:分~。~放。~行(批发)。
  2. 放,射:~射。百~百中。焕~。
  3. 表达,阐述:~表。~凡(陈述某一学科或一本书的要旨)。阐~。
  4. 散开,分散:~散。
  5. 开展,张大,扩大:~展。~扬。
  6. 打开,揭露:~现。~掘。
  7. 产生,出现:~生。~愤。奋~。
  8. 食物因发酵或水浸而膨涨:~面。
  9. 显现,显出:~病。~抖。~憷。
  10. 开始动作:~动。
  11. 引起,开启:启~。~人深省。
  12. 公布,宣布:~布。~号施令。
  13. 量词,用于枪弹、炮弹。
发 [ fà ]
◎ 人的前额、双耳和头颈部以上生长的毛:头~。鬓~。怒~冲冠。
    杨柳(楊柳)yáng liǔ
    (1).泛指柳树。《诗·小雅·鹿鸣》:“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唐 温庭筠 《题柳》诗:“杨柳千条拂面丝,緑烟金穗不胜收。” 明 杨慎 《锦津舟中对酒别刘善允》诗:“青青杨柳故乡遥,渺渺征人大荒去。” 丰子恺 《杨柳》:“昔年我住在 白马湖 上,看见人们在湖边种柳,我向他们讨了一小株,种在寓屋的墻角里……因此常取见惯的杨柳为画材,所以就有人说我喜欢杨柳。”
    (2).杨树和柳树的并称。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木二·柳》:“杨枝硬而扬起,故谓之杨。柳枝弱而垂流,故谓之柳。盖一类二种也……又《尔雅》云:‘杨,蒲柳也。旄,泽柳也。檉,河柳也。’观此,则杨可称柳,柳亦可称杨,故今南人犹併称杨柳。”
    (3).借指侍妾、歌姬。 唐 白居易 《别柳枝》诗:“两枝杨柳小楼中,嫋嫋多年伴醉翁。”参见“ 杨枝 ”。  ——《漢語大詞典》
    何 hé/hē/hè《國語辭典》

    何 [ hé ]

    1. 那里、何处。《史记·卷七○·张仪传》:「忠且见弃,轸不之楚何归乎?」唐·王勃〈滕王阁〉诗:「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
    2. 谁。《西游记·第八回》:「闹天宫搅乱蟠桃者,何也?」
    1. 什么。如:「何故」、「何时」。《论语·述而》:「伯夷叔齐何人也?」宋·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词:「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1. 为什么。如:「何必」、「何不」、「何乐不为」。《论语·先进》:「夫子何哂由也?」《孟子·滕文公上》:「且许子何不为陶冶?」
    2. 岂、怎么。如:「何只」、「何足挂齿」。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方正》:「今主非尧、舜,何能无过?」宋·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词:「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3. 多么。表示程度。如:「何等」、「何其不幸」。《汉书·卷六五·东方朔传》:「割之不多,又何廉也!归遗细君,又何仁也!」唐·李白〈古风〉诗五九首之三:「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
    1. 姓。如三国时魏国有何晏。
    依依 yī yī
    (1).轻柔披拂貌。《诗·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唐 李商隐 《离亭赋得折杨柳》诗:“含烟惹雾每依依,万绪千条拂落暉。” 清 孙枝蔚 《无题次彭骏孙王贻上韵》:“密语每愁风嫋嫋,纤腰故学柳依依。” 冯至 《北游》诗:“水边再也没有依依的垂柳,四野里望不见蔚绿的苍松。”
    (2).依恋不舍的样子。《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举手长劳劳,二情同依依。” 唐 刘商 《胡笳十八拍》诗:“泪痕满面对残阳,终日依依向南北。” 清 姚鼐 《张冠琼遗文序》:“﹝ 张 ﹞亦寡闻其言,独每见依依向余不忍离,可念也。” 郭沫若 《〈屈原〉附录》:“我看你对于我也分外表示着依依的情绪。”
    (3).形容思慕怀念的心情。《后汉书·章帝纪》:“岂亡克慎肃雍之臣,辟公之相,皆助朕之依依。” 李贤 注:“依依,思慕之意。” 宋 倪涛 《次韵毛达可给事秋怀念归》:“微官卧 江 汉 ,素心久依依。” 明 张煌言 《与张承恩书》:“窃慕英名久矣,南北相隔,未遑识荆,使人夙夜依依。”
    (4).依稀貌;隐约貌。 晋 陶潜 《归园田居》诗之一:“曖曖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宋 张先 《菩萨蛮·七夕》词:“斜汉晓依依,暗蛩还促机。” 清 龚自珍 《丙戌秋日一惘然赋》:“依依灯火光,去去门巷曲。”
    (5).象声词。 清 戴名世 《先君序略》:“自以荏苒半生,坎坷无一遇,米盐常缺,家人儿女依依啼号。” 郭沫若 《下龙湾》诗之二:“水上画屏帆点点,林中乐队鸟依依。”  ——《漢語大詞典》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