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网

人生适意在杯酒,万事浮云亦何有。

张羽明代〕《沈氏宜春堂屏徐给事贲所画春云叠嶂

休文堂前花满枝,风物四时春更宜。
前年三月宴客时,坐上才杰皆能诗。
众中独许姑苏客,千里江山贮胸臆。
醉来意气为倾倒,写出层层好山色。
素屏十尺粉垩鲜,千岩万嶂含春烟。
客子疑行灞桥路,人家似住武陵源。
山僧投寺乱松里,山下鸟啼人未起。
柴扉日出扃薜萝,渔网波生撒江水。
楚水湘云互蔽亏,渚宫隔岸遥霏微。
东崦晴岚西崦雨,何处长歌樵子归。
亭下流泉春浩浩,上有居人往来道。
相过总是看山来,衣冠虽别情皆好。
主人爱玩不下堂,清晨扫地坐焚香。
晴看似见孤云起,莫对疑闻细草芳。
夫君平生于我厚,记君新吟常在口。
长干一去无尺书,谩对此图嗟妙手。
一从作吏此事废,从前画癖今除否。
遥知紫陌红尘下,每为云山一回首。
人生适意在杯酒,万事浮云亦何有。
君乎何日归去来,画里青山待君久。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
人生适意杯酒万事浮云亦何

人生 rén shēng
(1).人出生;人类产生。《礼记·曲礼上》:“人生十年曰幼,学。” 明 刘基 《医说赠马复初》:“天地闢而人生,蠢蠢焉;圣人出而后异於物。”
(2).指人的一生。《左传·襄公三十一年》:“人生几何,谁能无偷?朝不及夕,将安用树?” 唐 韩愈 《合江亭》诗:“人生诚无几,事往悲岂那。”亦指人。 毛泽东 《采桑子·重阳》词:“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
(3).人的生存和生活。《左传·成公二年》:“人生实难,其有不获死乎?”《后汉书·张霸传》:“人生一世,但当畏敬於人,若不善加己,直为受之。” 唐 杜甫 《送殿中杨监赴蜀见相公》诗:“人生在世间,聚散亦暂时。” 叶圣陶 《隔膜·苦菜》:“劳动是人生的真义,从此可得精神的真实的愉快。”  ——《漢語大詞典》
适意(適意)shì yì
(1).宽心,舒适。《古诗十九首·凛凛岁云暮》:“眄睞以适意,引领遥相睎。” 唐 楼颖 《东郊纳凉》诗之三:“林间求适意,池上得清飊。” 宋 陆游 《饮酒》诗:“人生适意即为之,醉死愁生君自择。” 朱自清 《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因为茶舫里的人脸太多了,觉得不大适意,终于听不出所以然。”
(2).称心,合意。 晋 葛洪 《抱朴子·行品》:“士有颜貌修丽,风表闲雅,望之溢目,接之适意……然心蔽神否,才无所堪。” 宋 苏轼 《上皇帝书》:“小不适意,则有飞扬跋扈之心。” 夏仁虎 《旧京琐记·宫闱》:“ 德宗 之幽居 瀛臺 ,因肝疾而怫鬱愈甚,小监偶不适意,輒罚令长跪。” 郭沫若 《今昔集·题画记》:“由于心思的焕发,兴趣的葱茏,便自然会得到比较适意的辞,比较适意的字,比较适意的风格。”  ——《漢語大詞典》
在 zài《國語辭典》

在 [ zài ]

  1. 存、存活。如:「健在」、「精神永在」。《论语·学而》:「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
  2. 居于、处于。如:「在任」、「在位」、「在职进修」。《易经·乾卦·九三》:「是故居上位而不骄,在下位而不忧。」
  3. 决定、依靠。如:「事在人为」、「谋事在人,成事在天。」
  4. 观察。《书经·舜典》:「在璿玑玉衡,以齐七政。」《礼记·文王世子》:「食上必在视寒暖之节。」
  1. 表示动作正在进行。如:「我在听音乐。」、「妹妹在唱歌。」
  1. 表示时间。如:「他喜欢在晚上看书。」
  2. 表示处所、位置。如:「人生在世」、「他不在家」。
  3. 表示范畴。如:「在心理学方面的研究,他是个杰出的专家。」
  1. 居所、处所。《汉书·卷六·武帝纪》:「举独行之君子,征诣行在所。」《辽史·卷三一·营卫志上》:「无日不营,无在不卫。」
  2. 姓。如晋代有在育。
杯酒(盃酒)bēi jiǔ
(1).一杯酒。 汉 司马迁 《报任少卿书》:“未尝衔盃酒,接慇懃之欢。”
(2).指饮酒。《新唐书·张延赏传》:“吾武夫,虽有旧恶,盃酒间可解。”  ——《漢語大詞典》
万事(萬事)wàn shì
一切事。《墨子·贵义》:“ 子墨子 曰:‘万事莫贵於义。’” 唐 李白 《古风》之五九:“万事固如此,人生无定期。” 明 王守仁 《传习录》卷中:“以是例之,万事万物之理,莫不皆然。” 茅盾 《子夜》十八:“ 李教授 万事认真,而且万事预先准备。”  ——《漢語大詞典》
浮云(浮雲)fú yún
(1).飘动的云。《楚辞·九辩》:“块独守此无泽兮,仰浮云而永叹。”《古诗十九首·西北有高楼》:“西北有高楼,上与浮云齐。”《周书·萧大圜传》:“嗟乎!人生若浮云朝露。” 周而复 《上海的早晨》第三部二九:“她早一会的顾虑,像是一片浮云,给一阵风吹得了无踪影。”
(2).骏马名。《西京杂记》卷二:“ 文帝 自 代 还,有良马九匹,皆天下之骏马也,一名浮云。” 唐 高适 《塞下曲》:“结束浮云骏,翩翩出从戎。” 元 本 高明 《琵琶记·新进士宴杏园》:“[末白]鞍马备办了未曾?[丑白]告郎中:马多在。先有一万好马……[末白]有甚么好名儿?[丑白]……絶尘、浮云。”
(3). 汉 代继 黄巾 起义之后的一支农民起义部队。《后汉书·朱儁传》:“ 浮云 、 白雀 …… 苦唒 之徒,并起山谷閒,不可胜数。”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采薇翁》:“自古名将,止闻以智,不闻以术, 浮云 、 白雀 之徒,终致灭亡。”  ——《漢語大詞典》
亦何 yì hé
何其;多么。 晋 葛洪 《神仙传·阴长生》:“况仙人亦何急急,令闻达朝闕之徒,知其所云为哉!” 唐 杜甫 《鹿头山》诗:“斯人亦何幸,公镇踰岁月。” 清 方文 《宋遗民咏·赵子固孟坚》:“嗟彼承旨者,失身亦何愚!”  ——《漢語大詞典》
有 yǒu/yòu《國語辭典》

有 [ yǒu ]

  1. 表事實、狀況的正面存在,與「無」相對。如:「有困難」、「有利有弊」、「有學問」、「有錢」、「擁有」、「面有飢色」。
  1. 豐足、富裕。如:「他是個非常富有的人。」《詩經·大雅·公劉》:「止基迺理,爰眾爰有。」
  2. 多,表示時間久或年齡大。如:「本店開設有年。」、「母親已有了年紀。」
  3. 故意。如:「有心犯錯應嚴懲,無心疏忽可原諒。」
  1. 置於名詞前,作音節的襯字。如:「有夏」、「有清」。《韓非子·五蠹》:「當舜之時,有苗不服,禹將伐之。」
  1. 某,表示不確定。如:「有一天晚上」、「有人說你做人很講義氣。」
  1. 姓。如漢代有有祿。

有 [ yòu ]

  1. 表示重複、反複、連續。唐·裴守真〈請重耕織表〉:「奸偽由此而生,黎庶緣斯而苦,此有國之大患也。」通「又」。
  1. 用於整數與餘數之間,表示數目的附加。如:「七十有七人」。《論語·為政》:「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