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夜深 yè shēn
犹深夜。 唐 杜甫 《玩月呈汉中王》诗:“夜深露气清,江月满江城。” 唐 戴叔伦 《听歌回马上赠崔法曹》诗:“共待夜深听一曲,醒人骑马断肠迴。”《儒林外史》第十六回:“夜深时分,还有人苦功读书,实为可敬。” ——《漢語大詞典》
斜 xié《國語辭典》
斜 [ xié ]
形- 不正、倾侧。如:「斜角」、「斜坡」、「斜线」。宋·辛弃疾〈永遇乐·千古江山〉词:「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
- 非水平或垂直方向的移动。《文选·贾谊·𫛳鸟赋》:「庚子日斜兮,𫛳集予舍。」唐·杜甫〈水槛遣兴〉诗二首之一:「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
- 地名用字。常用于地势倾斜的地方。如:「玉钩斜」、「内人斜」、「陈陶斜」。
斜 [ yé ]
名- 终南山的山谷,在今大陆地区陕西省褒城县东北。《文选·班固·西都赋》:「右界褒斜,陇首之险。」李善注引《梁州记》曰:「万石城溯汉上七里有褒谷,南口曰褒,北口曰斜,长四百七十里。」
斜 [ xiá ]
- (一)之又音。
搭 dā《國語辭典》
搭 [ dā ]
动- 挂、披挂。《字汇·手部》:「搭,挂也。」宋·林逋〈湖山小隐〉诗:「步穿僧径出,肩搭道衣归。」
- 覆盖。如:「他身上搭著一条毛毯。」
- 架设、架起。如:「搭桥」、「搭帐棚」。唐·韩偓〈夜深〉诗:「夜深斜搭秋千索,楼阁朦胧烟雨中。」
- 连接、接著。如:「两条电线已搭上了。」《红楼梦·第三○回》:「才要搭言,也趁势儿取个笑。」
- 钩、牵引。如:「勾搭」。《水浒传·第四六回》:「枯草里舒出两把挠钩,正把时迁一挠钩搭住。」
- 配合。如:「搭配」、「两种药搭著服用。」
- 参预、加入。如:「搭伙」。元·张国宾《合汗衫·第四折》:「我也到那里去搭一份斋,追荐我亡夫张孝友去来。」
- 乘坐。如:「搭车」、「搭船」。
- 按。《清平山堂话本·快嘴李翠莲记》:「张狼因父母做主,只得含泪写了休书,两边搭了手印。」
- 披在身上的短衣。宋·林逋〈深居杂兴〉诗六首之一:「中有病夫披白搭,瘦行清坐咏遗篇。」
- 姓。如元代有搭海。
搭 [ dá ]
名- 焦油的旧称。参见「[[煤搭]]」条。
秋千(鞦韆)qiū qiān
传统体育游戏。两绳下拴横板,上悬于木架,人坐或站在板上,两手分握两绳,前后往返摆动。相传 春秋 时 齐桓公 自北方 山戎 传入。一说本为 汉武帝 时宫中之戏,作千秋,为祝寿之辞,后倒读为秋千。 南唐 冯延巳 《鹊踏枝》词:“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入秋千去。” 金 元好问 《辛亥寒食》诗:“秋千与花影,併在月明中。” 清 孙枝蔚 《漫兴》诗之四:“谁家红袖过红桥,一丈秋千努折腰。” 老舍 《骆驼祥子》十五:“既不跺脚一走,就得想办法作事,先必得站一头儿,不能打秋千似的来回晃悠。”参阅 宋 高承 《事物纪原·岁时风俗·秋千》。
我国民间传统体育运动。在木架或铁架上悬挂两绳,下拴横板。人在板上或站或坐,两手握绳,利用蹬板的力量身躯随而前后向空中摆动。相传为 春秋 齐桓公 从北方 山戎 引入。一说本作千秋,为 汉武帝 宫中祝寿之词,取千秋万岁之义。后倒读为秋千,又转为“鞦韆”。见 南朝 梁 宗懔 《荆楚岁时记》、 宋 高承 《事物纪原·岁时风俗》。 唐 杜甫 《清明》诗之二:“十年蹴踘将雏远,万里鞦韆习俗同。” 仇兆鳌 注:“ 宗懔 《岁时记》:寒食有打毬、鞦韆、施钩之戏。《古今艺术图》:以綵绳悬木立架,士女坐立其上,推引之。谓之鞦韆。一云当作千秋,本出 汉 宫祝寿词,后人倒读,又易其字为鞦韆耳。” 宋 苏轼 《寒食夜》诗:“漏声透入碧窗纱,人静鞦韆影半斜。” 清 陈维嵩 《减字木兰花·过惠山九华庵》词:“些事消魂,剩有鞦韆断板存。” 杨朔 《三千里江山》第十七段:“也有人在栗子树的横枝上系着绳子,吊了架秋千,大家围着悠荡着玩。” ——《漢語大詞典》
我国民间传统体育运动。在木架或铁架上悬挂两绳,下拴横板。人在板上或站或坐,两手握绳,利用蹬板的力量身躯随而前后向空中摆动。相传为 春秋 齐桓公 从北方 山戎 引入。一说本作千秋,为 汉武帝 宫中祝寿之词,取千秋万岁之义。后倒读为秋千,又转为“鞦韆”。见 南朝 梁 宗懔 《荆楚岁时记》、 宋 高承 《事物纪原·岁时风俗》。 唐 杜甫 《清明》诗之二:“十年蹴踘将雏远,万里鞦韆习俗同。” 仇兆鳌 注:“ 宗懔 《岁时记》:寒食有打毬、鞦韆、施钩之戏。《古今艺术图》:以綵绳悬木立架,士女坐立其上,推引之。谓之鞦韆。一云当作千秋,本出 汉 宫祝寿词,后人倒读,又易其字为鞦韆耳。” 宋 苏轼 《寒食夜》诗:“漏声透入碧窗纱,人静鞦韆影半斜。” 清 陈维嵩 《减字木兰花·过惠山九华庵》词:“些事消魂,剩有鞦韆断板存。” 杨朔 《三千里江山》第十七段:“也有人在栗子树的横枝上系着绳子,吊了架秋千,大家围着悠荡着玩。” ——《漢語大詞典》
索 suǒ《國語辭典》
索 [ suǒ ]
名- 粗繩或粗鐵鍊。如:「麻索」、「鐵索」。《列子·天瑞》:「鹿裘帶索,鼓琴而歌。」《楚辭·賈誼·惜誓》:「傷誠是之不察兮,并紉茅絲以為索。」
- 姓。如晉代有索靖。
- 搓、絞緊。《楚辭·屈原·離騷》:「矯菌桂以紉蕙兮,索胡繩之纚纚。」《淮南子·主術》:「制觡伸鉤,索鐵歙金。」
- 探求、搜尋。如:「搜索」、「摸索」。《易經·繫辭上》:「探賾索隱,鉤深致遠。」唐·李白〈書情題蔡舍人雄〉詩:「倒海索明月,凌山採芳蓀。」
- 討、要。如:「索求」、「來函索取」。《韓非子·說林上》:「索救而得,今子有憂色何也?」《三國志·卷六·魏書·袁紹傳》:「馥懷懼,從紹索去,往依張邈。」
- 獨、散。如:「離群索居」。宋·陸游·《釵頭鳳·紅酥手》詞:「一懷愁緒,幾年離索。」
- 蕭條、寂寞。如:「興味索然」、「索然無味」。
索 [ suó ]
- 參見「索性」(二)條。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