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网

光天之下,重光协日,南陲陆海隅,幽景光照回。

王佐(汝学)明代〕《南溟奇甸歌

南溟奇甸褒封到,天语便代天地造。天地造物犹因材,南北不能齐杏梅。

帝造一统涵春台,春台玉烛照九垓。甸服荒服同胚胎,南溟万里微汉台。

七叶失宠缓五百,八十年代边维颓。后汉南朝遵祖,包荒姑勿推。

隋唐一统,然犹因循旧染,视以四远待柔徕。宋设科目网人才,五星聚奎应光彩,文明之祥期千载。

士有白袍倡文运而肇破天荒,有黄榜推少年而歆羡时辈。

八榜蝉联,连裾接佩。自大观极科目之盛,至德祐厄阳九之悔。

无何道穷天水归,海南运去物亦改。地莽翳天涯,朔风悲海外。

白日苍海岛,化作黄尘寨,九十三年迷世界。皇天震怒,眷命下土。

涤荡华夷氛,千古荒莽腥臊埃。圣祖奉天,焕发丝纶,褒封南溟奇甸天上来。

比内邦畿甸服,万年民物奠居。落土著根荄,南溟为甸天地开,天荒地莽豁恢恢。

海静波涛,千里白雪平皑皑。山增气色,一天青秀高崔嵬。

光天之下,重光协日,南陲陆海隅,幽景光照回。望祭山川岳渎,骏奔相追推。

溟甸有阶侯焚柴,溟甸有阶荷焚柴。皇天后土,混合山海元气回。

钟灵毓秀生英才,后先衮衮登公台,位居九棘面三槐。

群才属休明,奉承盈运纷徘徊。玉烛馀光照草莱,遗民遗黎荷栽培。

南溟为甸方,恰才未及十纪。而人物增品之盛,遽与隆古相追陪。

衣冠礼乐之美,遽与中州相追陪。诗书弦诵之兴,遽与邹鲁相追陪。

财成之道,天地不能财。帝造独代天安排,抚育南北同婴孩。

民胞物与分形骸,是盖分殊而理一恒该。含生并育,各得其所安其分,一一孰非帝造恩播筛。

海不扬波百神谐,巨灵效顺驱风协平荡海岛,禹迹不到蛟龙堆。

又驱黑海跋浪翻溟吞舟,巨鳅群归尾闾清海灾。

鼋鼍龙鱼鳖,海错万状不可枚,源源来游来臻南溟殖货财。

岂直玳瑁可翊冠冕之华美,而砗磲独与七宝争奇瑰。

此皆圣造,既已赞育两间,同于天地覆载。夫天地分形,海岳奠位。

南溟奇甸,圣人先同轨。蓦地太古荒服,丕变侯邦而虚丽武卫。

人文物华钟奇此萃,此岂人为而能然哉。所谓圣人先天而天弗违,此其类也。

以人文言,汉唐以前世远不赘,赵宋奉天造草昧。

内地诸州,咸相胥于乱而不治之区。而以华为夷,皆相率于暗而不明之域,而视昼为晦。

是故海南人文,为国守死,抗节无愧。始焉祥兴勤王,而吾人独倡先锋之孤危。

终焉厓山运移,而吾众复守后凋之寒岁。茕茕吊影于胡天,而伤百年之无君。

乾乾待命于中土,而俟千载之嘉会。古有守礼义之国,此其古之流风遗爱。

洪武开天,诏恤下慰。首言海南习礼义之教,有华夏之风砺世,天章光昭五纬瑞。

是盖先天圣人将欲降生,而天不违之,人民以先钟奇此萃矣。

以物华言,山海物产,千状万态。难置百喙,姑举长流,以通异派。

是故物华所先,则田美两熟,而有三熟之加。蚕禁原蚕,而有八蚕之倍。

珍珠麦利济军师,桄榔面应济饥馁。天南星药品耳,既同薯蓣济饥,而亦与中秋节物。

鸭脚粟草部耳,既均谷菽赒给,而恒充四季家醅。

花之穗知年有秋,草之叶知风有飓。蜜株酒树之硕果,不假人为而自出天然。

凤卵龙乳之佳实,不用酋盐而能令人醉。既有三超园品之奇,复同一守甸土之贵。

邻封仅逾百里,限天堑而根不敢移。寰宇虽购千金,守天定而节不敢贷。

盖曾受戒真宰于千载之前,而预为南溟奇甸万年之待。

又若陇山之莺,岭南所无也,而甸域有之,是谁使之有哉,盖为奇甸表章稀世之瑞。

通国之虎,岭南所有也,而甸域无之,是谁使之无哉,亦为奇甸禁绝万年之害。

馀若鸡有灵,放啼三声而占否泰。雀有长,就观五色而别章采。

是皆甸山钟奇吐秀,而自然发露之英华,靡物物刻雕而调习采绘。

古有嘉禾异蓂灵物之属,此其古之遗迹。大概维岳降神,岂惟生贤,亦必有逾古嘉精灵应,出为治世光贵。

况今先天圣人嗜欲将至,而天不违之,物华亦皆钟奇此萃矣。

人文物华,钟奇此萃。一触圣心之天机,而天光宇泰,自然鸣天籁。

隐尔天声,形于金石玉音之宣,遂为南溟人物,万世永赖。

噫嘻,龙马浮河而羲画成,神龟出洛而禹畴遂。南溟献奇,而圣祖皇帝玉音克配。

先圣后圣,本同一揆。仰观古今,南溟一地。治乱安危,何曾择代。

隋唐两开幕府,徒费罢郡食邑,未闻进德而嘉会。

圣神一褒疆域,不止进德嘉会。而置荒服于邦畿侯甸之安,纳民于安富尊荣之内。

圣恩罩被疆域,有如是哉。鼎湖龙去天巍巍,元元蠢蠢,惟亿万世思荣哀,圣子神孙执鬯杯。

吾甸吾人,为犬为马,世报恩德南溟隈。南溟奇甸,永抱玉音,穷极宇宙,而历万万飞劫灰。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
光天重光协日海隅幽景光照

光天 guāng tiān
(1).谓光辉达于天下。《宋书·武帝纪中》:“幸赖神武光天,大节宏发,匡復我社稷,重造我国家。”
(2).晴明的天空。亦喻清明的政局。 清 东轩主人 《〈述异记〉序》:“始知光天之下,乃有暗泽魑魅。” 臧克家 《炭鬼》诗:“捣碎这黑暗的囚牢,头顶落下一个光天。”
(3).犹言普天。《书·益稷》:“俞哉!帝!光天之下,至于海隅苍生,万邦黎献,共惟帝臣。” 孔颖达 疏:“《尧典》之序训光为充,即此亦为充,言充满大天之下也。” 夏僎 详解:“光天之下,犹普天之下,敷天之下。” 清 刘大櫆 《续难言》:“今使光天之下,海隅之广,苍生之众,犹有一人之不治其生,则 衡 之为此言也,吾无怪其然。”  ——《漢語大詞典》
之 zhī《國語辭典》

之 [ zhī ]

  1. 的、底。《论语·公冶长》:「夫子之文章。」《左传·襄公十四年》:「余弟死,而子来,是而子杀余之弟也。」
  2. 于。《易经·比卦·象曰》:「比之匪人,不亦伤乎?」《礼记·大学》:「人之其所亲爱而辟焉。」
  3. 诸、之于。《孟子·滕文公上》:「禹疏九河,瀹济、漯而注诸海;决汝、汉,排淮、泗而注之江。」
  1. 与、及。《书经·立政》:「文王罔攸兼于庶言、庶狱、庶慎,惟有司之牧夫。」《吕氏春秋·仲夏纪·适音》:「乐之弗乐者,心也。」
  2. 而。《战国策·秦策二》:「臣恐王为臣之投杼也。」
  3. 若、如果。《书经·盘庚上》:「邦之臧,惟汝众,邦之不臧,惟予一人有佚罚。」《论语·子张》:「我之大贤与,于人何所不容?我之不贤与,人将拒我,如之何其拒人也?」
  4. 则。《左传·僖公九年》:「东略之不知,西则否矣。」《吕氏春秋·仲春纪·功名》:「 故民无常处,见利之聚,无之去。」
  1. 用于强调或补足语气,无义。《书经·西伯戡黎》:「殷之即丧!指乃功,不无戮于尔邦?」《史记·卷四八·陈涉世家》:「怅恨久之。」
  1. 他、彼。《书经·皋陶谟》:「安民则惠,黎民怀之。」《论语·颜渊》:「爱之欲其生。」
  2. 其、他的。《武王伐纣平话·卷中》:「纣王令推上法场,斩之老母。」清·王士祯《池北偶谈·卷二四·谈异五·女化男》:「乃以聘礼还之夫家。」
  3. 此、这个。《诗经·邶风·日月》:「乃如之人兮,逝不古处。」《庄子·知北游》:「知以之言也,问乎狂屈。」
  1. 往。如唐朝李白有〈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诗。《诗经·鄘风·载驰》:「百尔所思,不如我所之。」
  2. 至、到。《西京杂记·卷五》:「此自少之多,自微至著也。」
  3. 是、为。《公羊传·宣公十五年》:「吾见子之君子也,是以告情于子也。」汉·扬雄《法言·吾子》:「羊质而虎皮,见草而说,见豺而战,忘其皮之虎也。」
  4. 取用。《战国策·齐策三》:「故物舍其所长,之其所短,尧亦有所不及矣。」
  1. 姓。如汉代有之马宇。
下 xià《國語辭典》

下 [ xià ]

  1. 低处、底部。与「上」相对。如:「底下」。《孟子·梁惠王上》:「犹水之就下。」
  2. 称隶属于人者、地位较低者。如:「部下」、「手下」、「属下」、「名下」。《文选·曹冏·六代论》:「建置不久,则轻下慢上。」
  3. 内、里面。如:「心下」、「言下之意」、「意下如何」、「不在话下」。
  4. 方面。如:「四下看一看」。《清平山堂话本·柳耆卿诗酒翫江楼记》:「两下相思不相见,知他相会是何年。」
  5. 在某个期间或时节。如:「目下」、「时下」、「年下」、「眼下」。《红楼梦·第三一回》:「大节下怎么好好的哭起来?难道是为争粽子吃,争恼了不成?」
  6. 量词。计算动作次数的单位。如:「打十下手心」、「做五十下伏地挺身」。《红楼梦·第四七回》:「用拳头向他身上擂了几下。」
  1. 由高至低、降落。如:「下雨」、「下山」、「下坠」、「顺流而下」。《文选·左思·招隐诗二首之二》:「经始东山庐,果下自成榛。」
  2. 攻克。如:「不战而下」、「连下三城」。《史记·卷八○·乐毅传》:「齐城不下者,两城耳。」《三国演义·第一二回》:「可引得胜之兵攻之,一鼓可下。」
  3. 放入、投入。如:「下面」、「下毒药」、「下调味料」、「下网捕鱼」。
  4. 进入。如:「下水」、「下场比赛」。《儒林外史·第四二回》:「我家太老爷做著贵州的都督府,我是回来下场的。」
  5. 拆卸、除去。如:「下货」。《儒林外史·第一六回》:「过三日再不出,叫人来摘门下瓦。」
  6. 离去、退场。如:「鞠躬下台」、「你上场换他下来。」
  7. 结束工作或学习。如:「下课」、「下班」、「下工了」。
  8. 颁布、传达。如:「下诏」、「下命令」。《汉书·卷四·文帝纪》:「吾诏书数下,岁劝民种树。」
  9. 投送。如:「下状」、「下书」、「下帖」、「下战书」。
  10. 从事、使用。如:「下棋」、「下刀」、「下笔如有神」。
  11. 往、到。如:「南下」、「下乡视察」。唐·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诗:「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12. 轻视。宋·苏轼〈刘恺丁鸿孰贤论〉:「此范氏之所以贤鸿而下恺也。」
  13. 谦抑、谦让。如:「礼贤下士」。《三国志·卷五八·吴书·陆逊传》:「臣虽驽懦,窃慕相如,寇恂相下之义,以济国事。」
  14. 生、生产。如:「母鸡下蛋」。
  15. 住宿、留宿。如:「下榻」。元·王实甫《西厢记·第一本·第一折》:「官人要下呵,俺这里有干净的店。」
  16. 做出某种说明、决定。如:「下定义」、「下结论」。
  17. 低于、少于。如:「不下于」、「每年参加各种考试的人数不下二十万人。」
  1. 等级低。如:「下品」、「下策」、「下级」。
  2. 在后面的。如:「下次」、「下文」、「下月」、「下册」、「下半年」。
  3. 身分微贱的。如:「下人」、「下吏」。
  4. 自谦之词。如:「下官」、「下怀」、「下愚」。
  1. 表示动作完成或结束。如:「躺下」、「坐下」、「打下基础」、「立下决心」。
  2. 降低身分。如:「下嫁」、「不耻下问」。
  3. 容纳。如:「还坐得下吗?」、「情人眼里容不下一粒沙子。
重光 chóng guāng
(1).比喻累世盛德,辉光相承。《书·顾命》:“昔君 文王 、 武王 ,宣重光。” 孔 传:“言昔先君 文 武 ,布其重光累圣之德。” 汉 班固 《典引》:“宣二祖之重光,袭四宗之缉熙。” 晋 袁宏 《后汉纪·献帝纪四》:“ 杨彪 累世清德,四叶重光。”《隋书·音乐志中》:“祖宗功德,重光袭映。” 清 龚自珍 《太仓王中堂奏疏书后》:“诞以我皇帝册立皇太子,明年行授受礼, 尧 坐於上, 舜 听於下,重光叠照者四年。”
(2).指日、月。《文选·陆云〈大将军宴会被命作〉诗》:“辰晷重光,协风应律。” 李善 注引 张晏 曰:“重光,谓日、月也。”《文选·左思〈吴都赋〉》:“旂鱼须,常重光。” 刘逵 注:“重光,谓日月画於旂上也。” 晋 葛洪 《抱朴子·广譬》:“重光丽天,而不能曲景於幽岫之中。”
(3).指日冕或日珥现象。古人以为瑞应。《汉书·儿宽传》:“癸亥宗祀,日宣重光。” 颜师古 注引 李奇 曰:“太平之世,日抱重光,谓日有重日也。”《文选·陆机〈演连珠〉之二三》:“是以重光发藻,寻虚捕景。” 李善 注:“重光,日也。《尚书五行传》曰:‘明王践位,则日儷其精,重光以见吉祥。’” 唐 卢照邻 《登封大酺歌》之一:“明君封禪日重光,天子垂衣历数长。”
(4).再放光明;光复。 徐铸成 《旧闻杂忆补篇·第一张照片》:“她没有等到四害清除,天地重光。”如:国土重光;日月重光。
(5).殿名。《新五代史·前蜀世家·王衍》:“ 衍 年少荒淫……起 宣华苑 ,有 重光 、 太清 、 延昌 、 会真 之殿。”
(6).岁阳名称之一。《尔雅·释天》:“﹝太岁﹞在辛曰重光。”  ——《漢語大詞典》
协日(協日)xié rì
干支和合的日子。古代处决罪犯,要选择干支和合的吉日。《周礼·秋官·乡士》:“狱讼成,士师受中,协日刑杀。” 郑玄 注:“协,合也,和也。和合支干善日,若今时望后利日也。”  ——《漢語大詞典》
南 nán/nā《國語辭典》

南 [ nán ]

  1. 方位名。与「北」相对。如:「坐北朝南」、「大江南北」。《诗经·小雅·何人斯 》:「胡不自南?」
  2. 南方的乐曲。《礼记·文王世子》:「胥鼓南。」汉·郑玄·注:「南,南夷之乐也。」
  3. 姓。如唐代有南霁云。
  1. 向南行、向南移动。《周礼·地官·大司徒》:「日南则景短,多暑。」《宋史·卷四二八·道学传二·杨时传》:「其归也,颢目送之曰:『吾道南矣!』」
  1. 南边的。如:「南岸」、「南极」。《陈书·卷二一·王固传》:「魏人以南人嗜鱼,大设罟网。」

南 [ ná ]

  1. 参见「南无 」条。
陲 chuí《國語辭典》

陲 [ chuí ]

  1. 边界、边疆。《左传·成公十三年》:「芟夷我农功,虔刘我边陲,我是以有辅氏之聚。」唐·王维〈送别〉诗:「君言不得意,归卧南山陲。」
陆 ( 陸 ) lù
陆 [ lù ]
  1. 高出水面的土地:~地。大~。
  2. 随从的样子:~~续续。
  3. 跳跃:“……翘足而~,此马之真性也”。
  4. 〔~离〕❶色彩繁杂,如“斑驳~~”;❷长(cháng),如“带长铗之~~兮,冠切云之崔嵬”。
  5. 姓。
海隅 hǎi yú
(1).亦作“ 海嵎 ”。海角;海边。常指僻远的地方。《书·君奭》:“我咸成 文王 功於不怠,丕冒海隅出日,罔不率俾。” 孔 传:“今我 周 家皆成 文王 功於不懈怠,则德教大覆冒海隅日所出之地,无不循化而使之。” 南朝 宋 谢灵运 《九日从宋公戏马台集送孔令诗》:“归客遂海嵎,脱冠谢朝列。”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淄水》:“何容对仇敌而不惩,暴草木于海嵎乎?” 清 李渔 《怜香伴·惊飓》:“敝国远在海隅,久疎贡献。” 陈毅 《哭叶军长希夷同志》诗:“忆君生海隅,少小入军籍。”
(2).古代泽薮名。十薮之一。《尔雅·释地》:“ 齐 有 海隅 。” 邢昺 疏:“此 营州 藪也。”一说,指九薮之一。《吕氏春秋·有始》:“何谓九藪…… 齐 之 海隅 。”参见“ 九藪 ”、“ 十藪 ”。  ——《漢語大詞典》
幽景 yōu jǐng
幽静的景色。 宋 王禹偁 《游虎丘山寺》诗:“尽抱好峯藏院里,不教幽景落人间。”  ——《漢語大詞典》
光照 guāng zhào
(1).光芒普照。《国语·郑语》:“天明地德,光照四海。”《后汉书·章帝纪》:“缉熙康乂,光照六幽。”
(2).光线的照射。是生物生长和发育的必要条件之一。  ——《漢語大詞典》
回 huí《國語辭典》

回 [ huí ]

  1. 掉轉。如:「回首」、「回過身來」。唐·白居易〈長恨歌〉:「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淚相和流。」
  2. 返、歸。如:「回國」、「回家」、「一去不回」。唐·王翰〈涼州詞〉二首之一:「醉臥沙場君莫笑,古來征戰幾人回?」
  3. 改變。如:「回心轉意」。《漢書·卷四八·賈誼傳》:「夫移風易俗,使天下回心而鄉道,類非俗吏之所能為也。」唐·柳宗元〈與韓愈論史官書〉:「道苟直,雖死不可回也。」
  4. 答覆。如:「回信」、「回電」、「回答」。《二刻拍案驚奇·卷一一》:「日後他來通消息時,好言回他。」《紅樓夢·第七回》:「次日,鳳姐梳洗了,先回王夫人畢,方來辭賈母。」
  5. 還覆給對方相同或某種動作。如:「回敬」、「回他一槍」。
  6. 謝絕、辭去。如:「一口回絕」。宋·蘇軾〈與開元明師〉二首之一:「謹留筆一束,以領雅意,餘回納,不訝不訝。」《紅樓夢·第一一九回》:「咱們家遭著這樣事,那有工夫接待人,不拘怎麼回了他去罷。」
  7. 避開。如:「回避」。明·徐復祚《紅梨記·第二齣》:「前日兩次訪他,俱不得遇,風塵中人,知他真不在家,還是故意回你。」
  1. 中國少數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大陸地區新疆、遼寧、青海、甘肅、寧夏、河北等地區,以信奉回教為主。
  2. 量詞:➊ ​ 計算行為、動作的單位。相當於「次」。如:「前後我共去找了他五回。」宋·辛棄疾〈水調歌頭·帶湖吾甚愛〉詞:「先生杖屨無事,一日走千回。」➋ ​ 計算時間的單位。一陣子稱為「一回」。《喻世明言·卷三·新橋市韓五賣春情》:「八老到門前站了一回,蹔到間壁糶米張大郎門前,閒坐了一回。」➌ ​ 計算長篇小說段落的單位。一章稱為「一回」。如:「一百二十回本《紅樓夢》。」➍ ​ 計算事情的單位。相當於「件」。如:「這是兩回事,不可混為一談。」
  3. 姓。如明代有回滿注。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