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网

百姓俛首当擭窃。

黄裳宋代〕《汉中行

汉中沃野如关中,四五百里烟蒙蒙。
黄云连天夏麦熟,水稻漠漠吹秋风。
七月八月{左禾右罢}稏红,一家往往收千钟。
行人叹息风土好,居人生计何草草。
老翁扶杖泣我前,此事何堪与君道。
君不见屯军十万如貔貅。椎牛酾酒不得饱,
飞芻挽粟无时休。禾稼登场虽满眼,
十有八九归徵求。军前输米更和糴,
囊括颗粒无乾餱。棱棱杀气森平原,
虽食我肉不敢言。阵马如云动雷电,
戈戟摐撞相腾喧。口边夺食与马齧,
马饱人饥无处说。大吏明知但吁叹,
百姓俛首当擭窃。天高日薄炊烟冷,
村落萧条往来绝。君莫问我汉中连年事,
肝膈难言眼流备。似闻今年春,
关外四五州。岁饥人无食,
饿者颇亦稠。蕃人欲寇边,
此事信有不。时涂苟如此,
人生不如死。死即万事休,
生则何时已。语多情极辞转哀,
野风飒飒吹黄埃。荒村相对两呜咽,
收泪问我方来。作官骑马不易得,
具与天子怜婴孩。老翁已老死不惜,
家有儿孙方戢戢。愿群富贵为爱惜,
莫教还似翁今日。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
百姓俛首

百姓 bǎi xìng
(1).百官。《书·尧典》:“九族既睦,平章百姓。” 孔 传:“百姓,百官。”《国语·周语中》:“官不易方,而财不匱竭;求无不至,动无不济;百姓兆民夫人奉利而归诸上,是利之内也。”《大戴礼记·保傅》:“此五义者既成於上,则百姓黎民化缉於下矣。” 清 陈鳣 《对策》:“古所谓百姓即百官,故《尧典》或与黎民对言,或与四海对言,非若今之以民为百姓也。” 范文澜 蔡美彪 等《中国通史》第一编第二章第四节:“百姓是怎样一种人呢? 盘庚 说他们是共同掌管政治的旧人,是邦伯、师长、百执事(百官、百工)之人。”
(2).人民;民众。《书·泰誓中》:“百姓有过,在予一人。” 孔颖达 疏:“此‘百姓’与下‘百姓懔懔’皆谓天下众民也。”《论语·颜渊》:“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 宋 孔平仲 《孔氏谈苑·元旦占候》:“又云:‘芒种雨,百姓苦。’盖芒种须晴明也。” 明 高启 《赋得乌衣巷送赵丞子将》:“春风三月满京华,肯入寻常百姓家。” 杨朔 《昨日的临汾》:“村里的百姓大半全集拢来了:有驼背的老人,筋肉结实的壮年汉子,顽皮的小孩,以及穿着红绿衣裤的妇女。”  ——《漢語大詞典》
俛首 fǔ shǒu
低头。常用于表示恭顺、伏罪、羞怍、沉思等情状。《战国策·赵策四》:“ 冯忌 接手俛首,欲言而不敢。” 汉 贾谊 《过秦论》:“南取 百越 之地,以为 桂林 、 象郡 , 百越 之君俛首係颈,委命下吏。”《北史·周广川公测传》:“帝惭,俛首不语。” 唐 牛僧孺 《齐推女》:“老人俛首良久,曰:‘足下诚恳如是,吾亦何所隐焉。’” 明 何景明 《明故夔州府知府铁溪先生高公墓志铭》:“使以诗上公和答,章立就,使臣俛首嘆服曰:此 中国 诗人也。” 严复 夏曾佑 《国闻报馆附印说部缘起》:“指天画地,演説古今,喜则涎流吻外,怒则植发如竿,悲与怨则俛首顿足。”  ——《漢語大詞典》
当 ( 噹 當 ) dāng/dàng
当 [ dāng ]
  1. 充任,担任:充~。担(dān )~。~之无愧。
  2. 掌管,主持:~家。~权。~政。
  3. 正在那时候或那地方:~时。~代。~初。~今。~即(立即)。~年。~街。~院。
  4. 面对着:~面。~机立断。首~其冲。
  5. 相称,相配:旗鼓相~。~量(liáng)。
  6. 应该:应~。理~。老~益壮。
  7. 抵敌:万夫不~之勇。
  8. 判罪,意为处以相当的刑罚:该~何罪。
  9. 顶端,头:瓦~。
  10. 象声词,金属撞击的声音。
当 [ dàng ]
  1. 合宜:恰~。适~。妥~。
  2. 抵得上,等于:一个人~俩人用。
  3. 姑且作为:~做。长歌~哭。安步~车。
  4. 认为:我~你已经回家了。
  5. 在同一时间:~日。~年。~世。
  6. 吃亏,受骗:上~。
  7. 抵押:抵~。押~。典~(用实物作抵押向当铺借钱)。
dang •ㄉㄤ
  1. 后缀。龙潜庵 《宋元语词集释•题记》:“当,作为人称的附缀,如‘吾当’、‘卿当’、‘尔当’之类。”
擭 huò《國語辭典》

擭 [ huò ]

  1. 捕捉野兽的机关木笼。《周礼·秋官·雍氏》:「春令为阱、擭、沟渎之利于民者,秋令塞阱杜擭。」《礼记·中庸》:「人皆曰予知,驱而纳诸罟擭陷阱之中,而莫之知辟也。」
窃 ( 竊 ) qiè
窃 [ qiè ]
  1. 偷盗:偷~。~取。
  2. 用不合法不合理的手段取得:~位。~夺。
  3. 私自,暗中:~笑。~听。
  4. 谦辞,指自己:~谓。~以为可行。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