稂莠既芟夷,善苗渐滋殖。
芳兰滋九畹,萧蒿亦旁植。
威凤翔丹山,鸱枭犹接翼。
雅琴歌南风,蛙鸣不容息。
骊珠媚清川,鱼目光激射。
薰蕕岂同器,云壤自悬隔。
咄咄来逼人,薨薨止于棘。
发迹由屠沽,操心希桀跖。
天形固残毁,吏曹嘗摈斥。
狠羊远刀杌,黠马委衔策。
心同溪壑险,恶比邱山积。
天听本聪明,神道忧正直。
当用禦魑魅,岂令为鬼蜮。
春喉鲁陽戈,鉤颈子云戟。
肉委饿虎蹊,尸投穷发北。
饥鹰砺吻啄,猰貐磨牙食。
魂气絷酆都,膏血涂荒碛。
去草绝本根,决疽恣鍼石。
所居必污潴,遗种尽刳剔。
渠魁已殲殄,非类弥怵惕。
稂莠既芟夷,善苗渐滋殖。
君子益知命,视履如平昔。
小人竞革音,灭身在漏刻。
尧民率可封,湯網從此释。
永跻仁寿期,共造华胥域。
威凤翔丹山,鸱枭犹接翼。
雅琴歌南风,蛙鸣不容息。
骊珠媚清川,鱼目光激射。
薰蕕岂同器,云壤自悬隔。
咄咄来逼人,薨薨止于棘。
发迹由屠沽,操心希桀跖。
天形固残毁,吏曹嘗摈斥。
狠羊远刀杌,黠马委衔策。
心同溪壑险,恶比邱山积。
天听本聪明,神道忧正直。
当用禦魑魅,岂令为鬼蜮。
春喉鲁陽戈,鉤颈子云戟。
肉委饿虎蹊,尸投穷发北。
饥鹰砺吻啄,猰貐磨牙食。
魂气絷酆都,膏血涂荒碛。
去草绝本根,决疽恣鍼石。
所居必污潴,遗种尽刳剔。
渠魁已殲殄,非类弥怵惕。
稂莠既芟夷,善苗渐滋殖。
君子益知命,视履如平昔。
小人竞革音,灭身在漏刻。
尧民率可封,湯網從此释。
永跻仁寿期,共造华胥域。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稂莠 láng yǒu
泛指对禾苗有害的杂草。常比喻害群之人。《国语·鲁语上》:“ 子服 之妾衣不过七升之布,马餼不过稂莠。”《后汉书·王符传》:“夫养稂莠者伤禾稼,惠姦轨者贼良民。” 唐 舒元舆 《坊州按狱》诗:“去恶犹农夫,稂莠须耘耨。” 明 姚汝循 《郡斋咏怀》:“弃捐久不理,稂莠将盈畴。” 清 唐孙华 《国学进士题名碑》诗:“流品澄清官序肃,稂莠不许侵嘉禾。” ——《漢語大詞典》
既 jì《國語辭典》
既 [ jì ]
副- 已经。《论语·先进》:「春服既成。」《孟子·梁惠王上》:「兵刃既接。」
- 尽、全部。《左传·僖公二十二年》:「及其未既济也。」《国语·齐语》:「故拘之以利,结之以信,示之以武,故天下小国诸侯既许桓公,莫之敢背。」
- 不久。《左传·文公元年》:「既又欲立王子职,而黜太子商臣。」
- 已经、既然,表前后情况有连带关系。常与「就」或「则」连用。《论语·季氏》:「既来之,则安之。」
- 表示并列的连接词。与「且」、「又」、「也」等词连用。如:「既醉且饱」、「既要爱情,也要面包。」《孟子·离娄上》:「既不能令,又不受命,是绝物也。」元·钟嗣成〈一枝花·生居天地间套·收尾〉:「既通儒,又通吏。」
- 姓。如汉代有既良。
芟夷 shān yí
(1).除草;刈除。《左传·隐公六年》:“为国家者,见恶如农夫之务去草焉,芟夷藴崇之,絶其本根,勿使能殖。” 晋 葛洪 《抱朴子·名实》:“芳蕙芟夷,臭鲍佩御。” 唐 杜甫 《除草》诗:“芟夷不可闕,疾恶信如讎。” 郭沫若 《水平线下·到宜兴去》:“我在这里虽然开不出甚么美的好花来,但如路旁的杂草那样,总可以迸发几株罢?遇着别有会心的 周茂叔 ,他是不会芟夷它的呢。”
(2).裁减;删削。《〈尚书〉序》:“芟夷烦乱,翦截浮辞。”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雅量》:“ 桓宣武 与 郗超 议芟夷朝臣。条牒既定,其夜同宿。” 宋 陈亮 《又乙巳春书之一》:“芟夷史籍之繁词,刊削流传之讹谬。” 章炳麟 《驳中国用万国新语说》:“若徒以交通为务,旧所承用,一切芟夷,学术文辞之章章者,甚则弃捐,轻乃裁减,斯则其道大觳,非宜民之事也。”
(3).铲除;削平。《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今 操 芟夷大难,略已平矣,遂破 荆州 ,威震四海。” 宋 司马光 《进古文〈孝经〉指解表》:“ 并州 者, 太宗皇帝 所以芟夷僭乱,混壹九围。” 明 方孝孺 《东瓯王神道碑铭》:“芟夷僭盗,荡涤兇奸。”
(4).杀戮。 晋 葛洪 《抱朴子·论仙》:“人君有赫斯之怒,芟夷之诛,黄鉞一挥,齐斧暂授,则伏尸千里,流血滂沲。” 唐 柳宗元 《战武牢》诗:“铺施芟夷,二主缚。”《明史·曹兴传》:“於是勇力武健之士芟夷略尽,罕有存者。” 罗正纬 《滦州革命纪实初稿》:“芟夷我人民,淫僇我子女,搜括我财货,窃据我政权。” ——《漢語大詞典》
(2).裁减;删削。《〈尚书〉序》:“芟夷烦乱,翦截浮辞。”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雅量》:“ 桓宣武 与 郗超 议芟夷朝臣。条牒既定,其夜同宿。” 宋 陈亮 《又乙巳春书之一》:“芟夷史籍之繁词,刊削流传之讹谬。” 章炳麟 《驳中国用万国新语说》:“若徒以交通为务,旧所承用,一切芟夷,学术文辞之章章者,甚则弃捐,轻乃裁减,斯则其道大觳,非宜民之事也。”
(3).铲除;削平。《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今 操 芟夷大难,略已平矣,遂破 荆州 ,威震四海。” 宋 司马光 《进古文〈孝经〉指解表》:“ 并州 者, 太宗皇帝 所以芟夷僭乱,混壹九围。” 明 方孝孺 《东瓯王神道碑铭》:“芟夷僭盗,荡涤兇奸。”
(4).杀戮。 晋 葛洪 《抱朴子·论仙》:“人君有赫斯之怒,芟夷之诛,黄鉞一挥,齐斧暂授,则伏尸千里,流血滂沲。” 唐 柳宗元 《战武牢》诗:“铺施芟夷,二主缚。”《明史·曹兴传》:“於是勇力武健之士芟夷略尽,罕有存者。” 罗正纬 《滦州革命纪实初稿》:“芟夷我人民,淫僇我子女,搜括我财货,窃据我政权。” ——《漢語大詞典》
善 shàn《國語辭典》
善 [ shàn ]
名- 美好的事。如:「日行一善」、「为善最乐」、「隐恶扬善」。
- 有德行的人、好人。《礼记·中庸》:「送往迎来,嘉善而矜不能,所以柔远人也。」
- 姓。如宋代有善辰。
- 亲善、交好。《左传·隐公六年》:「亲仁善邻,国之宝也。」《后汉书·卷七○·孔融传》:「与蔡邕素善。」
- 喜好、喜爱。《左传·襄公三十一年》:「其所善者,吾则行之;其所恶者,吾则改之。」《楚辞·屈原·离骚》:「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 爱惜。《荀子·彊国》:「故善日者王,善时者霸。」
- 美好的。如:「善人」、「善事」、「善行」。
- 熟悉的。如:「面善」。
- 擅长。如:「能歌善舞」、「英勇善战」。《礼记·学记》:「善歌者使人继其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
- 容易。如:「善变」、「善疑」、「多愁善感」、「善解人意」。
- 表赞美、称许之词。《文选·枚乘·七发》:「太子曰:『善!愿复闻之!』」
苗 miáo《國語辭典》
苗 [ miáo ]
名- 初生未开花的谷类植株。如:「禾苗」、「麦苗」、「秧苗」、「稻苗」。
- 初生的植物或指植物的嫩茎、嫩叶。如:「树苗」、「花苗」、「豆苗」、「蒜苗」。
- 初生的动物。如:「鱼苗」、「猪苗」。
- 事情的端绪。如:「爱苗」、「祸苗」。
- 露出地面的矿产。如:「玉苗」、「矿苗」。
- 中国少数民族之一。分布在大陆地区贵州、湖南、云南等地。
- 疫苗,能使动物体产生免疫力的微生物剂。如:「卡介苗」。
- 姓。如汉代有苗蒲。
渐 ( 漸 ) jiàn/jiān
渐 [ jiàn ]
- 慢慢地,一点一点地:逐~。~进。~~。~次。~悟。~冉(逐渐)。防微杜~。
- 加剧:疾大~。
- 疏导:~九川。
- 浸:~渍。~洳(浸湿)。~染。~仁摩谊(用仁义之道感化教育人)。
- 流入:东~于海。
滋殖 zī zhí
增加;增长;增生。《汉书·食货志上》:“ 孝惠 、 高后 之间,衣食滋殖。” 唐 元稹 《处分幽州德音制》:“四十年间,海内滋殖,风俗谨朴,君臣平寧,人无争端。” 廖仲恺 《中国实业的现状及产业落后的原因》:“一方面可以维持物价,一方面可以滋殖生产。” ——《漢語大詞典》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