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网

巾车适千里,倏忽已超越。

李懋明代〕《窦滔妻诗一章(凡七首)

别久意恒亲,览辞念愈结。
巾车适千里,倏忽已超越。
鸣琴谐古调,恩爱感离阔。
夙心谅所负,惭叹对明月。
眷言固终始,皓首以相悦。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
巾车千里倏忽超越

巾车(巾車)jīn chē
(1).以帷幕装饰车子。因指整车出行。《孔丛子·记问》:“ 文 武 既坠,吾将焉归……巾车命驾,将适 唐 都。”《南史·文学传·孔广》:“ 绪 数巾车诣之。” 清 金人瑞 《戊子春积雨如晦久不晤草座先生天甫晴便忽睹书此为乐也》诗:“城中泥雨盛冠盖,野外日高未巾车。”
(2).指有帷幕的车子。 晋 陶潜 《归去来辞》:“或命巾车,或棹孤舟。” 宋 苏轼 《和寄天选长官》诗:“何时命巾车,共陟云外嶠?” 清 赵翼 《入云栖十余里修篁夹路》诗:“我乘巾车行,苦障帷数幅。”
(3).古代官名。《周礼·春官·序官》:“巾车,下大夫二人,上士四人,中士八人,下士十有六人。” 郑玄 注:“巾车,车官之长。”《周礼·春官·巾车》:“掌公车之政令,辨其用与其旗物而等叙之,以治其出入。”《左传·哀公三年》:“校人乘马,巾车脂辖。” 杜预 注:“巾车,掌车。”  ——《漢語大詞典》
适 ( 適 ) shì/kuò《國語辭典》

适 [ guā ]

  1. 迅速。《說文解字·辵部》:「适,疾也。」

适 [ ​kuò ]

  1. (一)​之又音。
千里 qiān lǐ
指路途遥远或面积广阔。《左传·僖公三十二年》:“师之所为, 郑 必知之,勤而无所,必有悖心,且行千里,其谁不知。”《后汉书·公孙瓒传》:“今吾诸营楼樐千里,积谷三百万斛,食此足以待天下之变。” 唐 孟郊 《喜雨》诗:“朝见一片云,暮成千里雨。”  ——《漢語大詞典》
倏忽 shū hū
(1).倏忽。迅疾貌。《吕氏春秋·决胜》:“儵忽往来,而莫知其方。” 晋 郭璞 《山海经图赞下·驺虞》:“怪兽五彩,尾参於身,矫足千里,儵忽若神。”《南齐书·高帝纪下》:“机变儵忽,终古莫二。” 清 姚鼐 《祭林编修澍蕃文》:“邈不得徠归兮,儵忽以终生。”
(2).目视不明貌。《楚辞·远游》:“视儵忽而无见兮,听惝怳而无闻。” 王逸 注:“儵忽,目瞑眩也。”
(3).传说中的神名。南海之神为 儵 ,北海之神为 忽 。《庄子·应帝王》:“南海之帝为 儵 ,北海之帝为 忽 ,中央之帝为 浑沌 。 儵 与 忽 时相与遇於 浑沌 之地, 浑沌 待之甚善。 儵 与 忽 谋报 浑沌 之德,曰:‘人皆有七窍,以视、听、食、息,此独无有,尝试凿之。’日凿一窍,七日而 浑沌 死。” 明 唐顺之 《元阳洞》诗:“ 混沌 遇 儵忽 ,误被凿一窍。”
(4).比喻恶人。 唐 李商隐 《哭遂州萧侍郎二十四韵》:“暂能诛儵忽,长与问乾坤。” 冯诰 注:“此则用《招魂》‘雄虺九首,往来儵忽,吞人以益其心些。’亦见《天问》。以比 训 ( 李训 )、 注 ( 郑注 )之奸毒……以‘儵忽’代雄虺,古有此例。”  ——《漢語大詞典》
已 yǐ《國語辭典》

已 [ yǐ ]

  1. 停止。《詩經·鄭風·風雨》:「風雨如晦,雞鳴不已。」《論語·泰伯》:「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後已,不亦遠乎!」
  2. 完畢、完成。《國語·齊語》:「有司已於事而竣。」《漢書·卷三○·藝文志》:「每一書已,向輒條其篇目,撮其指意,錄而奏之。」
  3. 黜退。《論語·公冶長》:「令尹子文三仕為令尹,無喜色;三已之,無慍色。」
  4. 病癒。《史記·卷一○五·扁鵲倉公傳》:「一飲汗盡,再飲熱去,三飲病已。」
  1. 已經。如:「時間早已過了。」《論語·微子》:「道之不行,已知之矣。」唐·李白〈早發白帝城〉詩:「兩岸猿聲啼不盡,輕舟已過萬重山。」
  2. 太、甚。《孟子·離婁下》:「仲尼不為已甚者。」《管子·戒》:「其為人也,好善而惡惡已甚。」
  3. 隨後、然後。《史記·卷七·項羽本紀》:「韓王成無軍功,項王不使之國,與俱至彭城,廢以為侯,已又殺之。」明·徐弘祖《徐霞客遊記·卷一上·遊天台山日記》:「香風來處,玉蘭芳草,處處不絕。已至一山嘴,石壁直豎澗底,澗深流駛,旁無餘地。」
  4. 一定、必定。《漢書·卷五二·灌夫傳》:「夫不好文學,喜任俠,已然諾。」
  1. 用於句尾。相當於「矣」。《書經·洛誥》:「公定,予往已。」《孟子·梁惠王上》:「然則王之所大欲可知已。」
  1. 用於句首,表示感嘆的語氣。《書經·大誥》:「已!予惟小子。」同「哎 」。
  1. 此、如此。《論語·陽貨》:「不有博奕者乎?為之,猶賢乎已。」《史記·卷二·夏本紀》:「敦序九族,眾明高翼,近可遠在已。」
超越 chāo yuè
(1).高远;高超。 三国 魏 刘劭 《人物志·体别》:“休动之人,志慕超越。” 宋 叶适 《胡壡名说》:“思致超越,学而不倦。” 明 谢榛 《四溟诗话》卷二:“熟读 太白 长篇,则胸次含宏,神思超越,下笔殊有气也。” 老舍 《四世同堂》四八:“他不是个哲人,他没有特别超越的胆识,去斥责 日本 人。”
(2).超过;胜过。《三国志·魏志·管宁传》:“圣敬日躋,超越 周成 。” 宋 叶适 《与赵丞相书》:“盖前日之忝窃科第,视其等伦,已超越甚矣。” 清 刘大櫆 《〈曹氏诗〉序》:“宗伯以诗名海内,其持论颇严,而 黄子 特见褒评,固知 黄子 之超越儕流。” 范文澜 蔡美彪 等《中国通史》第四编第一章第二节:“各业的作坊,规模之大,也超越了前代。”
(3).跨过;越出。《三国志·魏志·蒋济传》:“常有超越江湖吞 吴会 之志。”《法苑珠林》卷九五:“除去烦恼垢,超越生死海。” 鲁迅 《坟·文化偏至论》:“非超越尘埃,解脱人事,或愚屯罔识,惟众是从者,其能缄口而无言乎?”
(4).跳越;跳跃。常用以谓习武。 汉 桓宽 《盐铁论·和亲》:“丁壮弧弦而出鬭,老者超越而入葆。” 唐 康骈 《剧谈录·田膨郎》:“勇力过人,且善超越。”《东周列国志》第四四回:“才过都门,即从平地超越登车,疾如飞鸟。”
(5).轻疾貌。《文选·谢灵运〈游赤石进帆海〉诗》:“溟涨无端倪,虚舟有超越。” 李周翰 注:“超越,轻疾貌。”
(6).越级提升。 晋 袁宏 《后汉纪·灵帝纪中》:“惟陛下絶慢游之戏,念官人之重,割超越之恩,慎贯鱼之次,以慰遐邇愤怨之望。” 晋 葛洪 《抱朴子·刺骄》:“低眉屈膝,奉附权豪,因缘运会,超越不次。” 宋 沈括 《梦溪笔谈·官政二》:“自后进用超越,卒至入相。”  ——《漢語大詞典》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