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网

歌燕簧莺,语花舞柳,园林好处谁知。

陈德武宋代〕《望海潮·三分春色

三分春色,十分官事,令人孤负芳菲。歌燕簧莺,语花舞柳,园林好处谁知。还忆旧游时。对海棠驻马,红药题诗。一别东君,回顾又是隔年期。相思远在天涯。镇海填恨臆,山锁愁眉。杜宇能言,鹧鸪有泪,慢劳蝴蝶于飞。景与少年宜。把榆分新火,香透罗衣。风月常存,双鱼报道早来归。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
花舞园林好处

歌 gē《國語辭典》

歌 [ gē ]

  1. 唱。按樂曲或節拍來發聲。如:「高歌一曲」、「引吭高歌」。《詩經·魏風·園有桃》:「心之憂矣,我歌且謠。」
  2. 頌揚。如:「歌功頌德」。《漢書·卷六二·司馬遷傳》:「夫天下稱周公,言其能論歌文武之德,宣周召之風。」唐·李白〈天長節使鄂州刺史韋公德政碑〉:「噫大塊之氣,歌炎漢之風。」
  1. 合樂的曲調。如:「民歌」、「俚歌」、「漁歌」。《書經·舜典》:「詩言志,歌永言。」《後漢書·卷八三·逸民傳·梁鴻傳》:「因東出關,過京師,作五噫之歌。」
  2. 一種詩歌體裁。屬於能唱的韻文。如〈長恨歌〉、〈子夜歌〉等。
燕 yàn/yān《國語辭典》

燕 [ yàn ]

  1. 鸟纲燕科各种鸟类的通称。种类繁多,约有七十余种。体小翼大,飞行力强,尾长,分叉呈剪刀状。背黑腹白、脚短,不利于步行。每年产卵二、三次,每次约三至六个 卵。常见的有毛脚燕、赤腰燕、洋燕、家燕等。俗称为「燕子」。也称为「乌衣」。
  1. 宴饮。《诗经·小雅·鹿鸣》:「我有旨酒,嘉宾式燕以敖。」通「䜩」、「宴」。

燕 [ yān ]

  1. 国名:➊ ​ 周代姬姓诸侯国,故址在今大陆地区河北、辽宁及韩国北部。为战国七雄之一,后为秦所灭。➋ ​ 东晋时鲜卑慕容氏称帝,国号燕,分为前燕、后燕、西燕、南燕、北燕。
  2. 姓。如汉代有燕仓。
簧 huáng《國語辭典》

簧 [ huáng ]

  1. 笙、竽、管等乐器中振动发声的薄片,用竹、金属或其他材料制成。《诗经·秦风·车邻》:「既见君子,并坐鼓簧。」宋·周邦彦〈庆春宫·云接平冈〉词:「弦管当头,偏怜娇凤,夜深簧暖笙清。」
  2. 器物中具有弹力的机件。如:「弹簧」、「锁簧」。
莺 ( 鶯 ) yīng
莺 [ yīng ]
  1. 〔黄~〕即“黄鹂”。
  2. 〔夜~〕文学上指“歌鸲”一类叫声清脆婉转的鸟。
  3. 鸟类的一科,身体小,褐色或暗绿色,嘴短而尖,叫的声音清脆,吃昆虫,是益鸟:~歌燕舞。
语 ( 語 ) yǔ/yù
语 [ yǔ ]
  1. 话:~言。汉~。英~。~录。~汇。~重心长。
  2. 指“谚语”或“古语”:~云:“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3. 代替语言的动作:手~。旗~。
  4. 说:细~。低~。
语 [ yù ]
  1. 告诉:不以~人。
花舞 huā wǔ
(1). 唐 代舞名。 唐 段安节 《乐府杂录·舞工》:“古之能者,不可胜记,即有健舞、软舞、字舞、花舞、马舞。” 宋 顾文荐 《负暄杂录·傀儡子》:“花舞者,著緑衣偃身,合成花,即今柘枝舞,有花心者是也。”
(2).谓落花飞舞。 宋 欧阳修 《丰乐亭游春》诗之一:“緑树交加山鸟啼,晴风荡漾落花飞。鸟歌花舞太守醉,明日酒醒春已归。”  ——《漢語大詞典》
柳 liǔ《國語辭典》

柳 [ liǔ ]

  1. 植物名。杨柳科柳属,落叶乔木。树枝细长,柔软下垂。叶互生,线状披针形,尾端尖锐,边缘有细锯齿。花密生呈穗状,种子有毛,成熟时柳絮飞散如雪。一般供作观赏、行道树。
  2. 星座名。二十八星宿之一。为南方朱雀七宿的第三宿,共有八颗星。
  3. 姓。如唐代有柳宗元。
园林(園林)yuán lín
(1).种植花木,兼有亭阁设施,以供人游赏休息的场所。 晋 张翰 《杂诗》:“暮春和气应,白日照园林。” 唐 贾岛 《郊居即事》诗:“住此园林久,其如未是家。” 明 刘基 《春雨三绝句》之一:“春雨和风细细来,园林取次发枯荄。” 清 吴伟业 《晚眺》诗:“原庙寒泉里,园林秋草旁。”
(2).指故乡。《元诗纪事》卷三四引 元 僧 实 《竹深处》诗:“宦游十载天南北,犹想园林思不忘。” 清 顾炎武 《秋雨》诗:“流转三数年,不得归园林。”  ——《漢語大詞典》
好处(好處)hǎo chù
(1).美好的时候,美好的处所。 唐 韩愈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诗之一:“最是一年春好处,絶胜花柳满皇都。” 宋 范成大 《许季韶水乡席上》诗:“青山緑浦竹间明,彷彿 苕溪 好处行。”《二刻拍案惊奇》卷三:“相公,你投亲眷好处安身许久了,再不到小菴走走。”
(2).特指欢合情浓之时。 清 李渔 《蜃中楼·双订》:“他两个正在好处,不要惊散了他。”
(3).优点,长处。 明 王守仁 《传习录》卷下:“古先圣人许多好处,也只是无我而已。”《红楼梦》第三九回:“我们没事评论起来,你们这几个,都是百个里头挑不出一个来的。妙在各人有各人的好处。” 鲁迅 《集外集拾遗补编·拳术与拳匪》:“其次,对于 陈先生 主张的好处,也很有不能‘点头’的处所。”
(4).福分;好运气。《二刻拍案惊奇》卷十二:“据着如此风水,该有发迹好处;据着如此用心贪谋来的,又不该有好处到他了。”《何典》第六回:“﹝道士道:﹞我看你将来有些好处,不如与你结个缘吧。”
(5).收益;利益。《京本通俗小说·错斩崔宁》:“若是我有些好处,加利赎你回来;若是照前这般不顺溜,只索罢了。” 明 张居正 《女诫直解·卑弱》:“凡事让人自己退后,有好处。”《红楼梦》第二五回:“你愿意他死了,有什么好处?”
(6).恩惠。《初刻拍案惊奇》卷一:“因言 王老 好处,临行送银三两。”《儿女英雄传》第十六回:“因此直到今日我不曾报得他一分好处。” 巴金 《灭亡》第八章:“在路上老房东还絮絮地向我述说 玛丽 小姐的种种好处。”
(1).好办,容易处理。《二刻拍案惊奇》卷十四:“钱财好处,放绑要紧。手脚都麻木了。”
(2).容易交往。如:他性情好,比较好处。  ——《漢語大詞典》
谁 ( 誰 ) shuí
谁 [ shuí ]
  1. 疑问人称代词:你是~?~何(a.哪一个人;b.诘问,呵问)。~们。~人。~个。
  2. 任何人,无论什么人:这件事~都不知道。
知 zhī/zhì《國語辭典》

知 [ zhī ]

  1. 明白、了解、察觉。如:「相知相许」。唐·李绅〈古风〉诗二首之二:「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2. 识别、区别。《礼记·乐记》:「知乐则几于礼矣。」《淮南子·修务》:「孪子之相似者,唯其母能知之。」
  3. 相交、交往。《左传·昭公四年》:「公孙明知叔孙于齐。」《荀子·不苟》:「君子易知而难狎。」
  4. 招待、礼遇、赏识。《南史·卷一九·谢灵运传》:「自谓才能宜参权要,既不见知,常怀慎惋。」唐·岑参〈北庭西郊候封大夫受降回军献上〉诗:「何幸一书生,忽蒙国士知。」
  5. 掌管、主持。《国语·越语》:「有能助寡人谋而退吴者,吾与之共知越国之政。」《新唐书·卷八五·王世充传》:「帝爱昵之,拜江都通守,兼知宫监事。」
  1. 识见、学问。如:「求知」、「真知灼见」。《论语·子罕》:「吾有知乎哉?无知也。」
  2. 意识、感觉。《荀子·王制》:「草木有生而无知。」汉·范缜〈神灭论〉:「手等亦应能有痛痒之知。」
  3. 知己、朋友。如:「故知」、「旧雨新知」。

知 [ zhì ]

  1. 智慧。《论语·里仁》:「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礼记·中庸》:「知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同「智 」。
  2. 姓。如春秋时晋国有知䓨。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