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网

云子登场赛鼓欢,村南村北尽黄冠。

葛立方宋代〕《次韵刘卿任饮散感秋之作二首

云子登场赛鼓欢,村南村北尽黄冠。
几声乾叶下碧甃,数尺瘦山浮画栏。
水落野桥鱼网挂,月悬烟浦鹊枝寒。
新秋愁绝他乡客,衣带年来如沈宽。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
云子登场村南村北黄冠

云子(雲子)yún zǐ
(1).一种白色小石,细长而圆,状如饭粒。《汉武故事》:“太上之药,有中华紫蜜、云山朱蜜、玉液金浆,其次药有五云之浆、风实、云子、玄霜、絳雪。” 唐 杜甫 《与鄠县源大少府宴渼陂》诗:“饭抄云子白,瓜嚼水精寒。” 宋 许顗 《彦周诗话》:“ 杜 诗:‘饭抄云子白。’…… 葛洪 《丹经》用‘云子’,碎云母也。今 蜀中 有碎砾,状如米粒圆白,云子石也。”
(2).米粒;米饭。 宋 陆游 《起晚戏作》诗:“云子甑香炊熟后,露芽甌浅点尝初。” 宋 杨万里 《晚春行田南原》诗:“云子从来疎广文,衝雨学稼当辞勤?” 清 方文 《予去宛后家人乏食萧尺木饷米赋此谢之》诗:“晚臼忽舂云子白,故人先送救公饥。”
(3).云状的装饰物。《宋史·舆服志二》:“﹝龙肩舆﹞其制:方质,椶顶,施走脊龙四,走脊云子六。”《老残游记续集遗稿》第二回:“只见门帘开处,进来了两个人,一色打扮……穿的是挖云子镶鞋。”如:描花绣云子。  ——《漢語大詞典》
登场(登場)dēng chǎng
谷物收割后运到场上。借指收获完毕。 隋 王通 《中说·天地》:“子艺黍登场,岁不过数石。” 唐 白居易 《孟夏思渭村旧居寄舍弟》诗:“日暮麦登场,天晴蚕拆簇。” 元 王晔 《桃花女》第一折:“俺则见四野田畴,禾苗丰茂,登场后,鼓腹歌謳。” 叶圣陶 《倪焕之》二三:“﹝农民们﹞或则出了四分五分的利息,向人家借了现钱去缴租……清偿期是明年新谷登场的时候。”
(1).进考场(应试)。 唐 柳宗元 《上大理崔大卿应制举不敏启》:“登场应对,剌繆经旨,不可以言乎学。”
(2).泛指进入某种场地。《元典章新集·刑部·检验》:“检验不许閒杂人登场。”《说唐》第十二回:“又有一二十处抛球场……不论膏粱子弟,军民人等,皆愿登场,踢过彩门。”
(3).犹当场。《水浒传》第十二回:“差两员相官带了仵作、行人,监押 杨志 并众邻舍一干人犯,都来 天汉州 桥边登场检验了,叠成文案。”《水浒传》第二二回:“便唤当地方仵作、行人,并地厢、里正、邻佑一干人等,来到 阎婆 家,开了门,取尸首登场检验了。”
(4).上台。《红楼梦》第一回:“乱哄哄你方唱罢我登场,反认他乡是故乡。” 清 赵翼 《论诗》诗:“词客争新角短长,迭开风气递登场。”
(5).特指剧中人登上舞台。 清 彭士望 《九牛坝观抵戏记》:“方登场时,观者见其险,咸为股栗。” 清 俞樾 《茶香室三钞·胡梅》:“以狐旦登场,四坐叫絶。” 夏衍 《秋瑾传》序幕:“戴着红缨帽的 阿桂 手里拿了藤条,气吼吼地登场。”
(6).喻反面人物公开露面或登上政治舞台。 茅盾 《子夜》十五:“接着吹起警笛来了……草棚区域立刻起了一个恐怖的旋涡。大约十分钟后,这旋涡也平息了,笑脸的女管车们登场,挨家挨户告诫那些惊惶的‘小姊妹们’道:‘不要瞎担心!是共产党才要捉!’” 叶圣陶 《倪焕之》四:“他说有昏聩的 袁世凯 ,有捧 袁世凯 的那班无耻的东西,帝制的滑稽戏当然就登场了。”  ——《漢語大詞典》
赛 ( 賽 ) sài
赛 [ sài ]
  1. 比胜负,比好坏,竞争:比~。竞~。~场。
  2. 胜似,比得过:一个~一个,都不一般。
  3. 好似,比得上:简直~真的。
  4. 旧时祭祀酬报神恩的迷信活动:~神。~会。~社。
鼓 gǔ《國語辭典》

鼓 [ gǔ ]

  1. 樂器名。一種用皮革蒙在中空的木桶上所製成的打擊樂器。其形有大有小,聲音洪亮。
  2. 二一四部首之一。
  1. 敲擊、拍擊、彈奏。如:「鼓掌」、「鼓琴」、「鼓瑟」。《詩經·小雅·白華》:「鼓鍾于宮,聲聞于外。」唐·孟郊〈上張徐州〉詩:「願鼓空桑弦,永使萬物和。」
  2. 振動。如:「鼓動風潮」。《易經·繫辭上》:「鼓之以雷霆,潤之以風雨。」晉·潘尼〈後園頌〉:「翔鳥鼓翼,游魚載浮。」
  3. 激勵、使振作。如:「鼓勵」、「鼓舞士氣」。
欢 ( 歡 ) huān
欢 [ huān ]
  1. 快乐,高兴:~乐。~庆。~会。~快。~颜。尽~而散。郁郁寡~。
  2. 喜爱,亦指所喜爱的人:心~。新~旧识。
  3. 活跃,起劲,旺盛:~蹦乱跳。~实。机器转得真~。
村南
唐 司空图 华下二首 其二 村南寂寞时回望,一只鸳鸯下渡船。  ——《骈字类编》
村北
唐 杜甫 遣闷奉呈严公二十韵 西岭纡村北,南江绕舍东。  ——《骈字类编》
尽 ( 儘 盡 ) jìn/jǐn《國語辭典》
  1. 「盡 」的異體字。
黄冠 huáng guān
(1).古代指箬帽之类。蜡祭时戴之。《礼记·郊特牲》:“黄衣黄冠而祭,息田夫也。野夫黄冠;黄冠,草服也。” 郑玄 注:“言祭以息民,服像其时物之色,季秋而草木黄落。” 孔颖达 疏:“黄冠是季秋之后草色之服。”后即借指农夫野老之服。 南朝 宋 鲍照 《园葵赋》:“主人拂黄冠,拭藜杖,布蔬种,平圻壤。” 钱振伦 注:“《礼记》:‘黄冠,草服也。’”
(2).道士之冠。亦借指道士。 唐 唐求 《题青城山范贤观》诗:“数里缘山不厌难,为寻真诀问黄冠。” 宋 陆游 《书喜》诗:“挂冠更作黄冠计,多事常嫌 贺季真 。”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滦阳消夏录四》:“黄冠緇徒,恣为妖妄,不力攻之,不貽患於世道乎?” 林学衡 《东樊山》诗:“便着黄冠思入道,可容白袷坐论文。”
(3).指黄冠体。 姚华 《曲海一勺·骈史上》:“曲之传远而所著又伙者……厥有黄冠、草堂、楚江、骚人诸体。”  ——《漢語大詞典》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